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地方高校与区域产业互动协调发展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提升区域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然而,在髙校与区域产业互动发展过程中,由于高校与产业企业互动主体的目标不一致,互动机制运行不畅,相关制度缺失,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地方高校与区域产业的发展互动。本文对地方高校与区域产业互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对地方高校与区域产业如何进行互动协调发展提出了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区域产业;地方高校;互动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314001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的逐步深入,地方高校与区域产业发展之间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日趋密切,两者互动的形式、内容、手段也趋于多元化,地方高校与区域产业发展互动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也是提升区域综合实力不可或缺的力量。然而,在髙校与区域产业互动发展过程中,由于高校与产业企业互动主体的目标不一致,互动机制运行不畅,相关制度缺失,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地方高校与区域产业的发展互动,也不利于区域产业综合竞争力的提高。本文对地方高校与区域产业互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对地方高校与区域产业如何进行互动协调发展提出了对策及建议。
1 地方高校与区域产业互动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地方高校与区域产业企业目标不一致
地方高校与产业企业属于性质不同的部门,无论在目标上,还是在工作重心上,地方高校与产业企业均存在差异。从目标来看,地方高校是以培养人才为主要目标,追求一流的学术水平;人才的培养和科研成果的研究过程都需要很长的时间,科研成果的转化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得到的;而企业是以利润最大化为主要目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采取的是短、平、快的策略,希望能够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收益。从工作重心来看,教学与科研是地方高校的核心工作;而企业的核心工作在于对产品的开发与升级换代,如果开发的产品在市场上站不住脚,就会被淘汰。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与产业的发展互动。
地方高校与产业企业互动目标不一致,导致地方高校的科研成果与企业和市场的结合度不高,难以适应企业和市场的需求;区域内企业因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解决不了,也就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因而无论是对于地方高校还是当地企业,应该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加强合作,寻求校企“双赢”。有统计表明,国内一些地方高校科研成果产出较多、但是实际转化成果的较少或成果转化后不能满足企业需求,且产生的经济效益也不乐观。据蒋科兵研究表明我国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不足10%,真正实现产业化仅在5% 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转化率[1]。例如,湖南省2013年取得各类科技成果7235项,但科研成果转化率只有25%,还有3/4的成果仍停留于理论成果阶段,并没有转化为生产力。有统计数据表明,湖南企业自主开发和研制的新产品达到55%以上,甚至企业科研成果转化率达到75%,这表明企业的新技术、新成果主要来源于企业的自主开发与研制。这也从侧面表明了地方高校自主开发科研成果并没有真正掌握企业的实际需要。由于地方高校与产业企业之间没能对双方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沟通,未能把双方的科技创新目标很好的结合,因而导致了地方高校与区域企业在科研成果开发方面各自为政、各干各的情况出现。这些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方高校与区域产业的发展互动。
1.2 地方高校与区域产业发展互动的机制不完善
地方高校与区域产业互动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条件支撑下,政府、高校、产业企业、中介机构等多个主体参与的多要素组合。在现有社会环境条件制约下,地方高校与区域产业互动发展机制能否相互协调运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权益分配机制、风险投资机制、监督管理机制、组织协调机制、外部保障机制等方面。互动机制不畅是高校与产业发展互动一个主要阻碍因素。如湖南农业大学在与部分企业的合作过程中,由于双方决策机关不能获得及时准确的信息,彼此不能及时沟通,导致双方在合作时发生不愉快现象;成果转化的权益分配机制不完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也是地方高校与区域产业不能有效互动的原因之一。如据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对湖南省农科院、湖南大学等单位的研究调查表明:地方高校面对侵权,大多束手无策。其原因就是打官司太难,且诉讼程序繁琐,关系过于复杂,地方保护势力对地方司法机关施加影响,使行政机关难以做到秉公执法。
1.3 地方高校与区域产业发展互动的相关制度不健全
制度建设是高校与区域产业互动发展的有力保障,目前,地方高校与区域产业发展互动的相关制度建设不完善,主要有以下2个方面:政府对产业企业税收优惠政策不足。在税收优惠政策方面,目前,政府对产业企业只实行增值税优惠和所得税优惠两种方式。税收优惠政策的导向作用发挥有限。如在大学科技园区内的中小型企业就能比较方便地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即按照减15%税率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而位于区外的产业企业则很难享受到税收优惠政策。税收优惠只针对企业,而不是基于具体的项目,一些含有技术型特点的非髙新技术企业的单个项目,由于缺乏政策支持,故基本不能享受到税收优惠。如区域产业企业与地方高校合作开发项目,由于政府对单个项目不予税收优惠,无形之中增加了项目开发成本,这可能因此导致产業企业与高校合作失败,这也制约了企业和高校的科技发展。还有税收优惠政策在关于风险投资方面也不够完善,也不利于高校与产业发展合作;地方高校对教师评价政策和激励机制不完善。在地方高校对教师职称的评定中,学校只注重把论文数量、课题等级,科技成果鉴定等理论因素作为考评的硬指标,而对科技成果转化和对社会的实际贡献等实践因素不太重视,这必定导致教师为了在职称评定中争取到更多利益筹码,愿意在科研理论研究上花功夫,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积极性不高。高校对科技成果市场化的激励机制不完善,国内大多数高校对科技成果的奖励政策,几乎只看重理论成果,而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社会实际应用没有量化指标。还有由于地方高校对科技成果缺乏有效的奖励办法和激励措施,这导致跨区域、跨学科、多部门协作课题不多,课题成果产出质量较差,甚至有的课题由主持人包办,总体协调性较差,各自为政,也不利于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 2 地方高校与区域产业发展互动的对策与建议
2.1 高校要强化服务意识,找准服务方向,落实服务措施
地方高校要强化服务社会职能,加强与区域产业的互动合作。地方高校服务区域产业发展需要有科学定位,包括高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定位、办学水平定位、办学特色定位以及服务范围定位等等,并且这种定位应成为高校整体规划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地方高校为区域产业与社会发展服务,高校必须主动树立服务社会理念,找准服务方向,把服务社会作为高校办学定位的指导思想;地方高校要适应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走向,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单一职能服务为全面职能服务。高校是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主体,高校人才密集,具有较强科技实力,是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的主力军。高校有责任将自己强大的科技、人才势能转化为区域产业经济发展服务。地方高校在为区域产业发展服务时,既要考虑区域内产业企业的实际需求,也要考虑高校自身的服务能力,根据高校自身的专业基础和专业优势来选择区域产业所需要的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和服务范围,力争突出服务重点,提高服务质量;学校对所服务的产业不能只靠技术支持,还要有资金投入,在服务过程中要主動为产业企业建言献策、促进高校与区域产业协调发展。
2.2 根据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开展产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地方高校应根据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积极与政府、产业企业建立共生系统,主动融入到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中,及时对区域产业结构和市场需求进行调查研究,特别是区域产业发展的动态趋势,结合自身优势学科,找准与区域产业发展的结合点,整合资源,开展产业信息服务,从而引领区域产业结构变革。
2.3 创新产业发展机制,加快产业技术的开发与推广
地方高校在与区域产业发展过程中,应积极搭建基础科学研究与应用研究的高新技术创新研发平台,创新产业发展机制,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与产业企业的多形式、多层次产学研合作,制定校企合作与发展推进计划,着力打造“需求信息一科学研究一成果转化一人才培养一招生就业”产学研用合作平台。针对产业发展和企业的需要,点对点开展技术攻关和技术推广示范,加快产业技术的开发和推广。
2.4 产业企业应积极与地方高校进行产学研互动合作
区域产业企业作为与地方高校互动发展的主体之一,应搭建起区域产业与地方高校合作的平台,把提升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基本职业技能作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核心理念,推动地方产学研合作教育。为了加强产业企业与地方高校进行产学研互动合作发展,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区域产业企业应主动为地方高校提供产学研实践基地。区域产业企业应主动与地方高校进行合作互动,积极参与创新人才的培养。地方高校要与产业企业的实习基地对接,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产业企业应与地方高校开展联合科技攻关。产业企业为了提高产品开发的创新性,常常需要与地方高校开展联合科技攻关,产业企业除了给地方高校提供资金支持外、还需要提供场地、设备等现有物质资源。加强与地方高校的智力资源合作,有利于更好的解决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这种联合科技攻关模式,不仅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形成竞争优势,而且也有利于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区域产业与地方高校合作互动,有利于促进学校、学生与企业的相互了解,有效减少了高校学生的选择性失业。区域产业的发展状况能促使地方高校根据地区人才需求及时调整培养方案,有利于减少结构性失业[2]。
参考文献
[1] 蒋科兵,刘期达.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偏低原因初探[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3(3):201-204.
[2] 徐文俊,刘志民.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高教管理,2011(3):49-51.
作者简介:曾朝辉(1980-),女,硕士研究生学历,主要从事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及科研管理工作;王奎武,研究员,研究方向: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
关键词:区域产业;地方高校;互动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314001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的逐步深入,地方高校与区域产业发展之间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日趋密切,两者互动的形式、内容、手段也趋于多元化,地方高校与区域产业发展互动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也是提升区域综合实力不可或缺的力量。然而,在髙校与区域产业互动发展过程中,由于高校与产业企业互动主体的目标不一致,互动机制运行不畅,相关制度缺失,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地方高校与区域产业的发展互动,也不利于区域产业综合竞争力的提高。本文对地方高校与区域产业互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对地方高校与区域产业如何进行互动协调发展提出了对策及建议。
1 地方高校与区域产业互动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地方高校与区域产业企业目标不一致
地方高校与产业企业属于性质不同的部门,无论在目标上,还是在工作重心上,地方高校与产业企业均存在差异。从目标来看,地方高校是以培养人才为主要目标,追求一流的学术水平;人才的培养和科研成果的研究过程都需要很长的时间,科研成果的转化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得到的;而企业是以利润最大化为主要目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采取的是短、平、快的策略,希望能够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收益。从工作重心来看,教学与科研是地方高校的核心工作;而企业的核心工作在于对产品的开发与升级换代,如果开发的产品在市场上站不住脚,就会被淘汰。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与产业的发展互动。
地方高校与产业企业互动目标不一致,导致地方高校的科研成果与企业和市场的结合度不高,难以适应企业和市场的需求;区域内企业因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解决不了,也就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因而无论是对于地方高校还是当地企业,应该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加强合作,寻求校企“双赢”。有统计表明,国内一些地方高校科研成果产出较多、但是实际转化成果的较少或成果转化后不能满足企业需求,且产生的经济效益也不乐观。据蒋科兵研究表明我国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不足10%,真正实现产业化仅在5% 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转化率[1]。例如,湖南省2013年取得各类科技成果7235项,但科研成果转化率只有25%,还有3/4的成果仍停留于理论成果阶段,并没有转化为生产力。有统计数据表明,湖南企业自主开发和研制的新产品达到55%以上,甚至企业科研成果转化率达到75%,这表明企业的新技术、新成果主要来源于企业的自主开发与研制。这也从侧面表明了地方高校自主开发科研成果并没有真正掌握企业的实际需要。由于地方高校与产业企业之间没能对双方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沟通,未能把双方的科技创新目标很好的结合,因而导致了地方高校与区域企业在科研成果开发方面各自为政、各干各的情况出现。这些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方高校与区域产业的发展互动。
1.2 地方高校与区域产业发展互动的机制不完善
地方高校与区域产业互动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条件支撑下,政府、高校、产业企业、中介机构等多个主体参与的多要素组合。在现有社会环境条件制约下,地方高校与区域产业互动发展机制能否相互协调运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权益分配机制、风险投资机制、监督管理机制、组织协调机制、外部保障机制等方面。互动机制不畅是高校与产业发展互动一个主要阻碍因素。如湖南农业大学在与部分企业的合作过程中,由于双方决策机关不能获得及时准确的信息,彼此不能及时沟通,导致双方在合作时发生不愉快现象;成果转化的权益分配机制不完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也是地方高校与区域产业不能有效互动的原因之一。如据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对湖南省农科院、湖南大学等单位的研究调查表明:地方高校面对侵权,大多束手无策。其原因就是打官司太难,且诉讼程序繁琐,关系过于复杂,地方保护势力对地方司法机关施加影响,使行政机关难以做到秉公执法。
1.3 地方高校与区域产业发展互动的相关制度不健全
制度建设是高校与区域产业互动发展的有力保障,目前,地方高校与区域产业发展互动的相关制度建设不完善,主要有以下2个方面:政府对产业企业税收优惠政策不足。在税收优惠政策方面,目前,政府对产业企业只实行增值税优惠和所得税优惠两种方式。税收优惠政策的导向作用发挥有限。如在大学科技园区内的中小型企业就能比较方便地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即按照减15%税率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而位于区外的产业企业则很难享受到税收优惠政策。税收优惠只针对企业,而不是基于具体的项目,一些含有技术型特点的非髙新技术企业的单个项目,由于缺乏政策支持,故基本不能享受到税收优惠。如区域产业企业与地方高校合作开发项目,由于政府对单个项目不予税收优惠,无形之中增加了项目开发成本,这可能因此导致产業企业与高校合作失败,这也制约了企业和高校的科技发展。还有税收优惠政策在关于风险投资方面也不够完善,也不利于高校与产业发展合作;地方高校对教师评价政策和激励机制不完善。在地方高校对教师职称的评定中,学校只注重把论文数量、课题等级,科技成果鉴定等理论因素作为考评的硬指标,而对科技成果转化和对社会的实际贡献等实践因素不太重视,这必定导致教师为了在职称评定中争取到更多利益筹码,愿意在科研理论研究上花功夫,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积极性不高。高校对科技成果市场化的激励机制不完善,国内大多数高校对科技成果的奖励政策,几乎只看重理论成果,而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社会实际应用没有量化指标。还有由于地方高校对科技成果缺乏有效的奖励办法和激励措施,这导致跨区域、跨学科、多部门协作课题不多,课题成果产出质量较差,甚至有的课题由主持人包办,总体协调性较差,各自为政,也不利于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 2 地方高校与区域产业发展互动的对策与建议
2.1 高校要强化服务意识,找准服务方向,落实服务措施
地方高校要强化服务社会职能,加强与区域产业的互动合作。地方高校服务区域产业发展需要有科学定位,包括高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定位、办学水平定位、办学特色定位以及服务范围定位等等,并且这种定位应成为高校整体规划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地方高校为区域产业与社会发展服务,高校必须主动树立服务社会理念,找准服务方向,把服务社会作为高校办学定位的指导思想;地方高校要适应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走向,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单一职能服务为全面职能服务。高校是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主体,高校人才密集,具有较强科技实力,是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的主力军。高校有责任将自己强大的科技、人才势能转化为区域产业经济发展服务。地方高校在为区域产业发展服务时,既要考虑区域内产业企业的实际需求,也要考虑高校自身的服务能力,根据高校自身的专业基础和专业优势来选择区域产业所需要的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和服务范围,力争突出服务重点,提高服务质量;学校对所服务的产业不能只靠技术支持,还要有资金投入,在服务过程中要主動为产业企业建言献策、促进高校与区域产业协调发展。
2.2 根据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开展产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地方高校应根据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积极与政府、产业企业建立共生系统,主动融入到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中,及时对区域产业结构和市场需求进行调查研究,特别是区域产业发展的动态趋势,结合自身优势学科,找准与区域产业发展的结合点,整合资源,开展产业信息服务,从而引领区域产业结构变革。
2.3 创新产业发展机制,加快产业技术的开发与推广
地方高校在与区域产业发展过程中,应积极搭建基础科学研究与应用研究的高新技术创新研发平台,创新产业发展机制,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与产业企业的多形式、多层次产学研合作,制定校企合作与发展推进计划,着力打造“需求信息一科学研究一成果转化一人才培养一招生就业”产学研用合作平台。针对产业发展和企业的需要,点对点开展技术攻关和技术推广示范,加快产业技术的开发和推广。
2.4 产业企业应积极与地方高校进行产学研互动合作
区域产业企业作为与地方高校互动发展的主体之一,应搭建起区域产业与地方高校合作的平台,把提升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基本职业技能作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核心理念,推动地方产学研合作教育。为了加强产业企业与地方高校进行产学研互动合作发展,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区域产业企业应主动为地方高校提供产学研实践基地。区域产业企业应主动与地方高校进行合作互动,积极参与创新人才的培养。地方高校要与产业企业的实习基地对接,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产业企业应与地方高校开展联合科技攻关。产业企业为了提高产品开发的创新性,常常需要与地方高校开展联合科技攻关,产业企业除了给地方高校提供资金支持外、还需要提供场地、设备等现有物质资源。加强与地方高校的智力资源合作,有利于更好的解决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这种联合科技攻关模式,不仅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形成竞争优势,而且也有利于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区域产业与地方高校合作互动,有利于促进学校、学生与企业的相互了解,有效减少了高校学生的选择性失业。区域产业的发展状况能促使地方高校根据地区人才需求及时调整培养方案,有利于减少结构性失业[2]。
参考文献
[1] 蒋科兵,刘期达.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偏低原因初探[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3(3):201-204.
[2] 徐文俊,刘志民.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高教管理,2011(3):49-51.
作者简介:曾朝辉(1980-),女,硕士研究生学历,主要从事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及科研管理工作;王奎武,研究员,研究方向: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