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是台湾女作家三毛逝世20周年,为纪念三毛在人们心中留下的温暖与印记,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与青马(天津)文化有限公司联合推出三毛全集纪念新版。6月26日,由中国现代文学馆和北京、台湾、香港、天津等地的文化、出版机构共同举办了“永远的三毛”纪念研讨会。台湾文化单位和文化人士也在台北举行纪念三毛活动,两岸人士共同追思、忆念三毛。
手足之情与老友泪眼
2011年三毛逝世20周年的那一天,台湾文学馆与皇冠文化集团在台北市合作举办“梦中的橄榄树——三毛逝世二十周年纪念特展”。三毛的兄姐、好友相聚一堂追忆这位不寻常的作家。台湾著名女作家三毛1943年3月26日出生于重庆,浙江省定海县人。本名为陈懋平,1946年改名陈平,笔名“三毛”。1964年进入台湾文化大学哲学系,肄业后曾留学欧洲,婚后定居撒哈拉沙漠加那利岛,并以当地的生活为背景,写出一连串情感真挚的作品。1981年回到台湾,曾在文化大学任教;1984年辞去教职,专职从事写作和演讲。
1991年1月4日凌晨,三毛在台北荣总医院自杀身亡,那一年她48岁。
她的大姐陈田心说:“妹妹去世给我最大的震撼是,生命是可以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消失的。如果20年前早知道,会更珍惜妹妹,更注意到她心灵的需要。”
“三毛曾说,姐姐你成长得太慢。我活一世你要活十世。现在回想,如有所悟。我今天在橄榄叶留言板上对妹妹说:真正的生命不会消失,那是永存的。”
小弟陈杰说,姐姐送人的礼物多是传递她内心的东西,比如在河边捡到的石头上自己彩绘,或是一本书。陈杰在留言板上写下“手足之情深似海,精彩人生几人及”,留言道尽三毛的精彩人生和同胞手足深情。
三毛平生著作、译作十分丰富,发表作品23部,约500万字。其中《撒哈拉的故事》《雨季不再来》《哭泣的骆驼》《我的宝贝》《闹学记》《滚滚红尘》等散文、小说、剧本更是脍炙人口,在全球华人社会广为流传,在大陆风靡一时,影响了整整一代人。她因文字中映射出生命的浪漫、勇敢、真善与自由,而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和一种文化现象,影响至今。
三毛生前好友、台湾知名作家张曼娟认为,三毛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她的作品来自她的真性情和真实的生活。三毛的魅力还来自于她文字的张力。张曼娟说,三毛文字的张力非常强。比如《撒哈拉的故事》里面有一篇文章叫《荒山之夜》,三毛和荷西在里面差点遭遇不幸。看起来好像很简单的一段描写,但是其中包含的张力非常大,会把人的神经揪住,一刻不能喘息。
皇冠出版社创办人平鑫涛(编者按:平为琼瑶丈夫,本刊2011年第3期《大陆“文化世家”人——台湾平鑫涛、琼瑶夫妇等人散记》有详细介绍。)说:“我是三毛的出版人,我们也是朋友。当年我主持《联合副刊》,发表她的文章,积攒多了自然就想到出书。我们的兴味很相投,都喜欢牛皮纸的感觉,所以三毛在皇冠出版的第一本书,封面是牛皮纸的。不少人看了喜欢,后来皇冠索性就出版了一个牛皮纸封面系列,一共27本。”在“三毛纪念特展”的纸板橄榄树旁,谈及老朋友,平先生眼里闪着泪光。
为了纪念三毛逝世20周年,“皇冠”2010年底开始重新编排三毛作品,9册的《三毛典藏》新版已全部完成。
展览中的数份三毛手稿,包括她最后创作的剧本《滚滚红尘》。三毛和荷西的结婚礼物等在一个个玻璃展柜中特别显眼;其他还有3套标准的三毛牛仔服装、长裙、围巾、帽子;三毛亲手粘贴的相册、各种显示大漠风情的银饰品、皮包,甚至还有一把手工打制的铜壶。
学者追忆心中的三毛
三毛的为人处事是特立独行的,她的行为举止是古灵精怪的,但是她吃苦耐劳。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的“永远的三毛”纪念研讨会上,大陆学者止庵说,三毛作为一个特立独行者的存在,对于上世纪80年代的年轻人在精神上很有影响。他介绍,三毛作品来到内地是1983年,当时中国非常封闭。三毛对许多人来说,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一种人生的道理,也是发现世界的窗口。
止庵说:“如果没有三毛,这个世界对于我来讲是更小的世界,很难有一个作家能够给我这样的印象。在那个非常封闭、精神贫乏的时代,是三毛造就了我们。”
真实,三毛把它视为写作的生命。台湾知名作家杨照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接触三毛作品,是研究三毛的专家。关于三毛,他有独到的见解。
《哭泣的骆驼》出版时,三毛写了一个序言。她说,又见有人称三毛为小说家,实在令人难堪。杨照说,从这个序言可以看出,三毛不认同小说家这个称谓。从三毛后来的作品看,她写的也都是真实的事。后来她越来越在意自己写作的真实性,她说:“我从来不讲、不会写假的东西、假的事情。”三毛认为,如果她的作品只是小说,是杜撰出来的,对读者将是一个多么大的打击,因为读者在她的作品中读到的是示范和鼓舞——一个人可以这样追求自我,可以如此勇敢,用生命去做这样的事、过这样的生活。
三毛从未走远
三毛已经离开我们20年,但大陆学者史航认为,三毛是永远的三毛,不管20年还是30年,三毛不会走远。三毛始终在我们周围,这一点非常温暖,也非常重要。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从出版方的角度,印证了三毛为什么是永远的三毛。十月文艺版的《三毛全集》先后有两个版本,从2007年到现在的4年间,平均每年印量有20万~30万套。“印数反映的是销量,但是销量背后反映的是人心,是读者对三毛的厚爱。”韩敬群说,“我还注意到,2011年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所做的全民阅读调查显示,故世20年的三毛,仍然名列‘读者最喜爱的十大作家’,这也说明了三毛的持久影响力。”
乡情是最珍贵的。三毛离世20载,家乡人民对她的思念并没有被岁月的流逝所冲淡,而是日益浓烈。
自幼年时,当父亲告诉三毛故乡在舟山定海后,寻根、回乡,便成了三毛一生中割舍不断的情结。如今,斯人已逝,数百件遗物带着她的灵魂与夙愿,回到了故乡。15篇手稿,几幅画作,各式各样的手镯、彩石、鼓铃、陶罐,以及浪迹天涯的旅行袋和旅游鞋……1973年,三毛与西班牙男子荷西在撒哈拉结婚,仅过6年,荷西在北非潜水时丧生,三毛哭得死去活来,从此生活在对荷西的思念之中。从撒哈拉沙漠带回来的最珍贵的纪念品,是亡夫荷西生前送给她的结婚礼物——一副风干的、完整的骆驼头骨。这件被三毛视为“就是死了,也不给人”的非洲骆驼头骨,也由小弟陈杰从台湾捧抵舟山,并将永远“定居”在三毛的祖居。
三毛祖居系其祖父陈宗绪先生于民国年间建造,位于舟山市定海区小沙镇陈家。现在,定海区小沙镇上的三毛祖居已经修缮一新,5间正房现已修复成为“三毛作品陈列室”,以“充满传奇的一生”、“风靡世界的三毛作品”、“万水千山走遍”、“亲情、爱情、友情、乡情”、“想念你,三毛”等为主题,分别陈列三毛的各种版本作品、遗物、照片。三毛祖居被定海区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三毛是属于中国的,不管是大陆还是台湾,都喜欢这个纯真率直、爱憎分明的女儿。三毛对祖国大陆的认识也是不断加深的。
最早,她在亲属的陪同下来到定海小沙的老家,拿了祖父坟上一把土与陈家老宅井中打出的一瓶水,说是要带回台湾留作永久纪念。
三毛热爱祖国,她很早就提出“两岸不能再分离了”。
三毛第二次大陆行返回台湾后,她在1990年6月11日写给家乡倪竹青叔叔的信中说:“大陆是根,不能割舍,任何因素也割舍不断我对中国的热爱,这是血缘,改变不了的。”
寻根之旅完成以后,三毛对祖国的爱更浓更深。她在另一封给竹青叔的信中说:“此次回乡之后,乡愁更深,最想念的是故乡,更加魂牵梦萦。我在台湾生活了3年,在国外22年,从来没有如此爱恋一片土地像中国。这种民族情感是没有办法从我心中拿去的……我有半生根本不住在台湾,好似我是个洋里洋派人,其实对于中国,我的爱,比任何人都深……我还是要表明一下:我爱中国。只要可以来,我都要再来。这个爱是永不改的。”三毛对祖国、对民族的爱是由衷地发自心灵深处的。
亲情、爱情、友情、乡情,更有浓浓的爱国情。三毛的情事,千言万语道不尽。
万水千山走遍,一生走过59个国家和地区的三毛,是否会想到,今天在她的祖居里,会重现她当年游走的足迹。
如今,坐落在舟山小沙镇的三毛祖居,正迎来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
离世20载,三毛成为两岸人民的关注点。两岸今年都以高规格的纪念研讨会、特展来纪念她。两岸同胞都在思念感情丰富、充满爱心、独具形象而其人格魅力让人难以忘怀的她——永远的三毛!□
手足之情与老友泪眼
2011年三毛逝世20周年的那一天,台湾文学馆与皇冠文化集团在台北市合作举办“梦中的橄榄树——三毛逝世二十周年纪念特展”。三毛的兄姐、好友相聚一堂追忆这位不寻常的作家。台湾著名女作家三毛1943年3月26日出生于重庆,浙江省定海县人。本名为陈懋平,1946年改名陈平,笔名“三毛”。1964年进入台湾文化大学哲学系,肄业后曾留学欧洲,婚后定居撒哈拉沙漠加那利岛,并以当地的生活为背景,写出一连串情感真挚的作品。1981年回到台湾,曾在文化大学任教;1984年辞去教职,专职从事写作和演讲。
1991年1月4日凌晨,三毛在台北荣总医院自杀身亡,那一年她48岁。
她的大姐陈田心说:“妹妹去世给我最大的震撼是,生命是可以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消失的。如果20年前早知道,会更珍惜妹妹,更注意到她心灵的需要。”
“三毛曾说,姐姐你成长得太慢。我活一世你要活十世。现在回想,如有所悟。我今天在橄榄叶留言板上对妹妹说:真正的生命不会消失,那是永存的。”
小弟陈杰说,姐姐送人的礼物多是传递她内心的东西,比如在河边捡到的石头上自己彩绘,或是一本书。陈杰在留言板上写下“手足之情深似海,精彩人生几人及”,留言道尽三毛的精彩人生和同胞手足深情。
三毛平生著作、译作十分丰富,发表作品23部,约500万字。其中《撒哈拉的故事》《雨季不再来》《哭泣的骆驼》《我的宝贝》《闹学记》《滚滚红尘》等散文、小说、剧本更是脍炙人口,在全球华人社会广为流传,在大陆风靡一时,影响了整整一代人。她因文字中映射出生命的浪漫、勇敢、真善与自由,而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和一种文化现象,影响至今。
三毛生前好友、台湾知名作家张曼娟认为,三毛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她的作品来自她的真性情和真实的生活。三毛的魅力还来自于她文字的张力。张曼娟说,三毛文字的张力非常强。比如《撒哈拉的故事》里面有一篇文章叫《荒山之夜》,三毛和荷西在里面差点遭遇不幸。看起来好像很简单的一段描写,但是其中包含的张力非常大,会把人的神经揪住,一刻不能喘息。
皇冠出版社创办人平鑫涛(编者按:平为琼瑶丈夫,本刊2011年第3期《大陆“文化世家”人——台湾平鑫涛、琼瑶夫妇等人散记》有详细介绍。)说:“我是三毛的出版人,我们也是朋友。当年我主持《联合副刊》,发表她的文章,积攒多了自然就想到出书。我们的兴味很相投,都喜欢牛皮纸的感觉,所以三毛在皇冠出版的第一本书,封面是牛皮纸的。不少人看了喜欢,后来皇冠索性就出版了一个牛皮纸封面系列,一共27本。”在“三毛纪念特展”的纸板橄榄树旁,谈及老朋友,平先生眼里闪着泪光。
为了纪念三毛逝世20周年,“皇冠”2010年底开始重新编排三毛作品,9册的《三毛典藏》新版已全部完成。
展览中的数份三毛手稿,包括她最后创作的剧本《滚滚红尘》。三毛和荷西的结婚礼物等在一个个玻璃展柜中特别显眼;其他还有3套标准的三毛牛仔服装、长裙、围巾、帽子;三毛亲手粘贴的相册、各种显示大漠风情的银饰品、皮包,甚至还有一把手工打制的铜壶。
学者追忆心中的三毛
三毛的为人处事是特立独行的,她的行为举止是古灵精怪的,但是她吃苦耐劳。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的“永远的三毛”纪念研讨会上,大陆学者止庵说,三毛作为一个特立独行者的存在,对于上世纪80年代的年轻人在精神上很有影响。他介绍,三毛作品来到内地是1983年,当时中国非常封闭。三毛对许多人来说,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一种人生的道理,也是发现世界的窗口。
止庵说:“如果没有三毛,这个世界对于我来讲是更小的世界,很难有一个作家能够给我这样的印象。在那个非常封闭、精神贫乏的时代,是三毛造就了我们。”
真实,三毛把它视为写作的生命。台湾知名作家杨照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接触三毛作品,是研究三毛的专家。关于三毛,他有独到的见解。
《哭泣的骆驼》出版时,三毛写了一个序言。她说,又见有人称三毛为小说家,实在令人难堪。杨照说,从这个序言可以看出,三毛不认同小说家这个称谓。从三毛后来的作品看,她写的也都是真实的事。后来她越来越在意自己写作的真实性,她说:“我从来不讲、不会写假的东西、假的事情。”三毛认为,如果她的作品只是小说,是杜撰出来的,对读者将是一个多么大的打击,因为读者在她的作品中读到的是示范和鼓舞——一个人可以这样追求自我,可以如此勇敢,用生命去做这样的事、过这样的生活。
三毛从未走远
三毛已经离开我们20年,但大陆学者史航认为,三毛是永远的三毛,不管20年还是30年,三毛不会走远。三毛始终在我们周围,这一点非常温暖,也非常重要。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从出版方的角度,印证了三毛为什么是永远的三毛。十月文艺版的《三毛全集》先后有两个版本,从2007年到现在的4年间,平均每年印量有20万~30万套。“印数反映的是销量,但是销量背后反映的是人心,是读者对三毛的厚爱。”韩敬群说,“我还注意到,2011年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所做的全民阅读调查显示,故世20年的三毛,仍然名列‘读者最喜爱的十大作家’,这也说明了三毛的持久影响力。”
乡情是最珍贵的。三毛离世20载,家乡人民对她的思念并没有被岁月的流逝所冲淡,而是日益浓烈。
自幼年时,当父亲告诉三毛故乡在舟山定海后,寻根、回乡,便成了三毛一生中割舍不断的情结。如今,斯人已逝,数百件遗物带着她的灵魂与夙愿,回到了故乡。15篇手稿,几幅画作,各式各样的手镯、彩石、鼓铃、陶罐,以及浪迹天涯的旅行袋和旅游鞋……1973年,三毛与西班牙男子荷西在撒哈拉结婚,仅过6年,荷西在北非潜水时丧生,三毛哭得死去活来,从此生活在对荷西的思念之中。从撒哈拉沙漠带回来的最珍贵的纪念品,是亡夫荷西生前送给她的结婚礼物——一副风干的、完整的骆驼头骨。这件被三毛视为“就是死了,也不给人”的非洲骆驼头骨,也由小弟陈杰从台湾捧抵舟山,并将永远“定居”在三毛的祖居。
三毛祖居系其祖父陈宗绪先生于民国年间建造,位于舟山市定海区小沙镇陈家。现在,定海区小沙镇上的三毛祖居已经修缮一新,5间正房现已修复成为“三毛作品陈列室”,以“充满传奇的一生”、“风靡世界的三毛作品”、“万水千山走遍”、“亲情、爱情、友情、乡情”、“想念你,三毛”等为主题,分别陈列三毛的各种版本作品、遗物、照片。三毛祖居被定海区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三毛是属于中国的,不管是大陆还是台湾,都喜欢这个纯真率直、爱憎分明的女儿。三毛对祖国大陆的认识也是不断加深的。
最早,她在亲属的陪同下来到定海小沙的老家,拿了祖父坟上一把土与陈家老宅井中打出的一瓶水,说是要带回台湾留作永久纪念。
三毛热爱祖国,她很早就提出“两岸不能再分离了”。
三毛第二次大陆行返回台湾后,她在1990年6月11日写给家乡倪竹青叔叔的信中说:“大陆是根,不能割舍,任何因素也割舍不断我对中国的热爱,这是血缘,改变不了的。”
寻根之旅完成以后,三毛对祖国的爱更浓更深。她在另一封给竹青叔的信中说:“此次回乡之后,乡愁更深,最想念的是故乡,更加魂牵梦萦。我在台湾生活了3年,在国外22年,从来没有如此爱恋一片土地像中国。这种民族情感是没有办法从我心中拿去的……我有半生根本不住在台湾,好似我是个洋里洋派人,其实对于中国,我的爱,比任何人都深……我还是要表明一下:我爱中国。只要可以来,我都要再来。这个爱是永不改的。”三毛对祖国、对民族的爱是由衷地发自心灵深处的。
亲情、爱情、友情、乡情,更有浓浓的爱国情。三毛的情事,千言万语道不尽。
万水千山走遍,一生走过59个国家和地区的三毛,是否会想到,今天在她的祖居里,会重现她当年游走的足迹。
如今,坐落在舟山小沙镇的三毛祖居,正迎来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
离世20载,三毛成为两岸人民的关注点。两岸今年都以高规格的纪念研讨会、特展来纪念她。两岸同胞都在思念感情丰富、充满爱心、独具形象而其人格魅力让人难以忘怀的她——永远的三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