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循环利用对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轻家庭负担、培养学生节约意识等诸多方面无疑发挥着很大的积极意义。在此背景下,北京、上海、山东等地纷纷着手试点,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让我们看到了丝丝希望。然而尽管不少专家已经奔走高呼了多年,就是这么一件利国、利百姓的大好事,要在全国推而广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期间困难重重,阻力不小。教材循环利用依然还只是停留在媒体和有识之士的呼吁上,停留在某些省市的试
点上,让我欢喜,让我忧。
一、教材内容不稳定,更新过快
教材循环利用必须有一套较为完善的课程标准,稳定的教材内容。不能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教材异。
课程标准是教材的“母版”,教材编写要以课程标准为准,所以只要课程标准有蛛丝马迹的变化,教材必须随之而动。而每一次局部修订都意味着旧教材的作废,所以教材循环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情况。而我国目前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正处于实验阶段,课程标准尚未成熟定型,教材更换频繁,让人眼花缭乱。在同一课程标准下,一纲多本的情况相当严重,有人教版、北师大版、华东师大版、北京版等各地方教材百花齐放,多如牛毛。各地的教材更是隔三差五地推陈出新,让不少学校实行教材循环利用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有力无处使。教材种类多、版本不统一、教材内容不定型等都成为制约教材循环利用的重要因素。
要确保教材循环利用,必须要延长教材的使用寿命,保证教材政策的相对稳定性。国家要在试点的基础上尽快修订出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使课程标准、教材体系在一定时期内趋于稳定;否则,如果教材内容频繁更换,教材循环就无从谈起。
二、教材印刷质量不高
尽管近年来中小学的教材印刷质量在不断提高,但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国家对教材采取了限价政策。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羊毛出在羊身上”,出版社为了不减少利润挖空心思地在教材印刷上做文章,实行偷工减料,采用劣质纸进行印刷,以降低成本,由此导致有的教材粗制滥造。加上现今的教材模式和考试制度迫使学生整天围绕着教材转,如此低劣教材怎么能经得起学生没日没夜的“折腾”?特别是一些升学考试科目,如数学、语文、英语等教材,一学期下来磨损相当严重,几乎80%的教材已接近“报废”,很难循环利用,教材的质量直接制约着循环利用制度的实施。
而在美国、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实行教材循环利用的中小学教材几乎都是精装,铜版纸彩色印刷。就我国目前的教材质量而言,现有的平装教材显然无法满足循环利用的要求。要想实行教材的循环利用,就必须改进教材用纸的质量,提高印刷档次。
三、出版发行阻力不小
有人认为教材循环利用最大的困难来自于既得利益者的反对,此话一点不假。据了解,我国出版产业一年的产业规模是500多亿元,其中中小学教材要达到200多亿元,中小学教材成了发行量最大的“畅销书”,教材循环利用对中小学教材出版和发行单位冲击巨大。原来一个版本的教材一年要印刷一次,将来可以变成四五年才印刷一次,也就是说过去一年的利润要抵今后四五年的利润。
四、考试制度不匹配
现行的考试制度是制约教材循环利用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应试教育的存在,学生必须将教材背得滚瓜烂熟,每天上完课后还要带着教材认真复习,做好家庭作业,可以说学生与教材形影不离。如此频繁使用,教材岂有不破损之理?更为困难的是,学生在升学考试前的总复习中,还得将所有学过的教材滴水不漏地重新“翻炒”一次,这就决定了学生对有升学考试的科目,即使学完了也不肯留给后来者,从而使教材循环利用流通受阻。
而国外发达国家的中小学教育环境和考试制度一般较为宽松,这些国家的中小学生对教材的磨损较中国要小很多。并且很多实行教材循环利用的国家都规定学生不需要将课本带回家,小学生无家庭作业,这些做法在中国当前教育制度之下恐怕还只是“镜中花、水中月”,是“空想社会主义”。
五、教师教法不适应
一直以来,教师将教材视为“经典”,唯教材是从。教师拿着教材不厌其烦地对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把教科书作为向学生传播知识的“法宝”,“宁可多背一点,也不可让一个知识点漏网”,重要的地方划段落、圈重点、做记号,让学生做到烂记于心,条件反射。不仅如此,还要漫无边际地加深、拓宽、补充,一旦学生上课时不动笔、不记录,就要被教师视为上课不认真,不珍惜教师的劳动成果而受到严肃批评。只有将教师讲过的内容原封不动地“拷贝”下来才是好学生。就这样,一个学期下来学生的教材已经记录得密密麻麻,不留空白。如此教材让下一届学生继续使用真的好难。
而在国外,课堂教学不是“满堂灌”和“填鸭式”,教材只是学习的一个载体,教师注重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上课时无需“全盘复制”,机械照搬。因此,课堂教学后,教材上不会留下只言片语。教材循环利用的的确确冲击着教师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迫切需要教师的教学方法也要与时俱进,有一个彻底的改变。教师要变“带着教材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教材”,在教学中不能被教材束缚,做教材的“奴隶”,而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引导学生学会走近教材,又要走出教材。
六、学生学习习惯不良
现阶段教材循环利用难于推广还与学生的学习习惯有关。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学生已形成了教师教、学生听;教师念、学生记的弊端。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习惯于在教材上大量地做笔记,圈点批注,涂涂改改。同时,教材的每一章节后面都有相关的反馈练习题,学生学完后总要及时进行训练,在相关的地方填上答案。加以有的学生不讲究整洁,不注意卫生,上课时心猿意马,乱图乱画,一学期下来,教材已面目全非,伤痕累累。如此杂乱无章、有着很深痕迹的教材留给后来者,难免会给学生留下不堪入目的感觉,加上现成答案会使学生形成懒于思考的不良学习习惯。
这样的学习习惯实际上是“应试教育”的一个缩影,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转轨,改变学生单向静听,只做笔记,不动脑的习惯,要注意自己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作为国家要下大力气扭转应试教育得以存在的土壤,使教材真正成为一个“引子”,成为一个“例子”;命题时不能拘泥于教材上的内容,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从“指挥棒”的高度扭转学生反复记录的不良习惯。
七、某些家长不理解
教材循环利用向家长们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观念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近年来随着教育开支不断呈上升态势,不少家庭已感到较大的经济压力,尤其对一些贫困家庭来说,孩子的教育开支已成为难以承受的负担。然而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特别是独生子女的教育成了每个家庭的头等大事。再苦不能苦孩子,最苦不能苦教育,为了子女的学习,家长甚至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即使自己节衣缩食也心甘情愿,在所不辞。
尤其是家庭条件不错的家长,觉得一本书几元甚至十几元的价格是“毛毛雨”,每学期无非是花一、二百元,没什么了不起的事;有些家长普遍担心使用旧教材会影响孩子的学习,耽误子女的前程,得不偿失,划不来,也试不起;再则,倡导节约的意识没错,但让孩子用别人的书卫生吗?总觉得于心不忍;还有,教材循环利用,孩子就会成天担心弄脏或弄坏书,这会不会给他们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影响学习成绩。凡此种种,让家长心有余悸,顾虑重重。
八、法律制度不完善
从国外来看,美国、英国、德国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教科书循环使用已经不是新鲜事。经过多年摸索,它们在旧课本回收、发放、卫生等方面已积累了许多经验。在美国中小学的学生手册里,关于教科书的使用条款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每个学生要对自己借阅的教材负责,使用期间要爱护书本。另外,各州对如何保护课本也有不同的法规。比如有的州规定:学生要缴纳一定的保证金才能借课本,如果教材在学生使用后“完璧归赵”,就可以在还书时拿回保证金;有的州规定:如果学生一次借课本后发生损坏,那么在他赔偿和罚款之前是不能再次借书的;还有一些鼓励或要求学生为课本包上书皮,以便更好地保护教材。
教材循环利用必须制度先行,以确保有条不紊地开展。而我国目前还没有可依据的法规和制度,缺少相关的条例和办法,无论是观念层面,还是操作层面,都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要确保教材循环利用,政府有关部门必须深入调查,潜心研究,尽快摸索和制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法律和制度。特别是像音、体、美、劳等考查科目,可以率先在全国推广,以便从中积累更多的经验。
九、卫生状况不容忽视
旧教材的卫生与整洁确实也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尤其是像数学、语文、英语这些频繁使用的教材,不用说使用五年,就是一个人用过后,早已破旧不堪,后人再用的确有很多麻烦。而且使用别人已用过的东西让家长和学生担忧,觉得旧教材病菌多,从卫生角度说,不太安全。为了保证教材循环利用,学校要及时对回收来的教材做好消毒工作,同时教育学生在平时要保护好教材,合理利用好教材,以给教材一个整洁如新的面目,让家长和学生大胆放心地使用而无后顾之忧。
(作者单位:江苏吴江市南麻中学)
责任编辑 萧 田
点上,让我欢喜,让我忧。
一、教材内容不稳定,更新过快
教材循环利用必须有一套较为完善的课程标准,稳定的教材内容。不能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教材异。
课程标准是教材的“母版”,教材编写要以课程标准为准,所以只要课程标准有蛛丝马迹的变化,教材必须随之而动。而每一次局部修订都意味着旧教材的作废,所以教材循环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情况。而我国目前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正处于实验阶段,课程标准尚未成熟定型,教材更换频繁,让人眼花缭乱。在同一课程标准下,一纲多本的情况相当严重,有人教版、北师大版、华东师大版、北京版等各地方教材百花齐放,多如牛毛。各地的教材更是隔三差五地推陈出新,让不少学校实行教材循环利用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有力无处使。教材种类多、版本不统一、教材内容不定型等都成为制约教材循环利用的重要因素。
要确保教材循环利用,必须要延长教材的使用寿命,保证教材政策的相对稳定性。国家要在试点的基础上尽快修订出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使课程标准、教材体系在一定时期内趋于稳定;否则,如果教材内容频繁更换,教材循环就无从谈起。
二、教材印刷质量不高
尽管近年来中小学的教材印刷质量在不断提高,但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国家对教材采取了限价政策。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羊毛出在羊身上”,出版社为了不减少利润挖空心思地在教材印刷上做文章,实行偷工减料,采用劣质纸进行印刷,以降低成本,由此导致有的教材粗制滥造。加上现今的教材模式和考试制度迫使学生整天围绕着教材转,如此低劣教材怎么能经得起学生没日没夜的“折腾”?特别是一些升学考试科目,如数学、语文、英语等教材,一学期下来磨损相当严重,几乎80%的教材已接近“报废”,很难循环利用,教材的质量直接制约着循环利用制度的实施。
而在美国、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实行教材循环利用的中小学教材几乎都是精装,铜版纸彩色印刷。就我国目前的教材质量而言,现有的平装教材显然无法满足循环利用的要求。要想实行教材的循环利用,就必须改进教材用纸的质量,提高印刷档次。
三、出版发行阻力不小
有人认为教材循环利用最大的困难来自于既得利益者的反对,此话一点不假。据了解,我国出版产业一年的产业规模是500多亿元,其中中小学教材要达到200多亿元,中小学教材成了发行量最大的“畅销书”,教材循环利用对中小学教材出版和发行单位冲击巨大。原来一个版本的教材一年要印刷一次,将来可以变成四五年才印刷一次,也就是说过去一年的利润要抵今后四五年的利润。
四、考试制度不匹配
现行的考试制度是制约教材循环利用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应试教育的存在,学生必须将教材背得滚瓜烂熟,每天上完课后还要带着教材认真复习,做好家庭作业,可以说学生与教材形影不离。如此频繁使用,教材岂有不破损之理?更为困难的是,学生在升学考试前的总复习中,还得将所有学过的教材滴水不漏地重新“翻炒”一次,这就决定了学生对有升学考试的科目,即使学完了也不肯留给后来者,从而使教材循环利用流通受阻。
而国外发达国家的中小学教育环境和考试制度一般较为宽松,这些国家的中小学生对教材的磨损较中国要小很多。并且很多实行教材循环利用的国家都规定学生不需要将课本带回家,小学生无家庭作业,这些做法在中国当前教育制度之下恐怕还只是“镜中花、水中月”,是“空想社会主义”。
五、教师教法不适应
一直以来,教师将教材视为“经典”,唯教材是从。教师拿着教材不厌其烦地对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把教科书作为向学生传播知识的“法宝”,“宁可多背一点,也不可让一个知识点漏网”,重要的地方划段落、圈重点、做记号,让学生做到烂记于心,条件反射。不仅如此,还要漫无边际地加深、拓宽、补充,一旦学生上课时不动笔、不记录,就要被教师视为上课不认真,不珍惜教师的劳动成果而受到严肃批评。只有将教师讲过的内容原封不动地“拷贝”下来才是好学生。就这样,一个学期下来学生的教材已经记录得密密麻麻,不留空白。如此教材让下一届学生继续使用真的好难。
而在国外,课堂教学不是“满堂灌”和“填鸭式”,教材只是学习的一个载体,教师注重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上课时无需“全盘复制”,机械照搬。因此,课堂教学后,教材上不会留下只言片语。教材循环利用的的确确冲击着教师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迫切需要教师的教学方法也要与时俱进,有一个彻底的改变。教师要变“带着教材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教材”,在教学中不能被教材束缚,做教材的“奴隶”,而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引导学生学会走近教材,又要走出教材。
六、学生学习习惯不良
现阶段教材循环利用难于推广还与学生的学习习惯有关。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学生已形成了教师教、学生听;教师念、学生记的弊端。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习惯于在教材上大量地做笔记,圈点批注,涂涂改改。同时,教材的每一章节后面都有相关的反馈练习题,学生学完后总要及时进行训练,在相关的地方填上答案。加以有的学生不讲究整洁,不注意卫生,上课时心猿意马,乱图乱画,一学期下来,教材已面目全非,伤痕累累。如此杂乱无章、有着很深痕迹的教材留给后来者,难免会给学生留下不堪入目的感觉,加上现成答案会使学生形成懒于思考的不良学习习惯。
这样的学习习惯实际上是“应试教育”的一个缩影,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转轨,改变学生单向静听,只做笔记,不动脑的习惯,要注意自己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作为国家要下大力气扭转应试教育得以存在的土壤,使教材真正成为一个“引子”,成为一个“例子”;命题时不能拘泥于教材上的内容,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从“指挥棒”的高度扭转学生反复记录的不良习惯。
七、某些家长不理解
教材循环利用向家长们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观念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近年来随着教育开支不断呈上升态势,不少家庭已感到较大的经济压力,尤其对一些贫困家庭来说,孩子的教育开支已成为难以承受的负担。然而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特别是独生子女的教育成了每个家庭的头等大事。再苦不能苦孩子,最苦不能苦教育,为了子女的学习,家长甚至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即使自己节衣缩食也心甘情愿,在所不辞。
尤其是家庭条件不错的家长,觉得一本书几元甚至十几元的价格是“毛毛雨”,每学期无非是花一、二百元,没什么了不起的事;有些家长普遍担心使用旧教材会影响孩子的学习,耽误子女的前程,得不偿失,划不来,也试不起;再则,倡导节约的意识没错,但让孩子用别人的书卫生吗?总觉得于心不忍;还有,教材循环利用,孩子就会成天担心弄脏或弄坏书,这会不会给他们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影响学习成绩。凡此种种,让家长心有余悸,顾虑重重。
八、法律制度不完善
从国外来看,美国、英国、德国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教科书循环使用已经不是新鲜事。经过多年摸索,它们在旧课本回收、发放、卫生等方面已积累了许多经验。在美国中小学的学生手册里,关于教科书的使用条款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每个学生要对自己借阅的教材负责,使用期间要爱护书本。另外,各州对如何保护课本也有不同的法规。比如有的州规定:学生要缴纳一定的保证金才能借课本,如果教材在学生使用后“完璧归赵”,就可以在还书时拿回保证金;有的州规定:如果学生一次借课本后发生损坏,那么在他赔偿和罚款之前是不能再次借书的;还有一些鼓励或要求学生为课本包上书皮,以便更好地保护教材。
教材循环利用必须制度先行,以确保有条不紊地开展。而我国目前还没有可依据的法规和制度,缺少相关的条例和办法,无论是观念层面,还是操作层面,都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要确保教材循环利用,政府有关部门必须深入调查,潜心研究,尽快摸索和制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法律和制度。特别是像音、体、美、劳等考查科目,可以率先在全国推广,以便从中积累更多的经验。
九、卫生状况不容忽视
旧教材的卫生与整洁确实也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尤其是像数学、语文、英语这些频繁使用的教材,不用说使用五年,就是一个人用过后,早已破旧不堪,后人再用的确有很多麻烦。而且使用别人已用过的东西让家长和学生担忧,觉得旧教材病菌多,从卫生角度说,不太安全。为了保证教材循环利用,学校要及时对回收来的教材做好消毒工作,同时教育学生在平时要保护好教材,合理利用好教材,以给教材一个整洁如新的面目,让家长和学生大胆放心地使用而无后顾之忧。
(作者单位:江苏吴江市南麻中学)
责任编辑 萧 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