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发区产业转型升级到区域协调发展:以长江经济带为例

来源 :云南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jz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业转型升级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路径,开发区作为组织产业的平台在加快推进区域社会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起到重要作用.长江经济带的开发区产业比较优势存在由东至西的梯度递减趋势特征;从时间动态性上来看,长江经济带的开发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数量不断增多,且向中心区域集中,形成了“邻近性升级”为主和“跳跃性升级”为辅的产业演化路径;2000-2013年间长江经济带开发区产业由劳动密集型逐步向资本密集型转型升级,产业结构得到改善,但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其他文献
边俸制度创立于明朝中后期,以缩减考满年限的优抚方式,鼓励官员赴任边疆.清初,边俸制度被继承发展,但因疆域及边疆治理模式与理念发生变化,无法从职官角度满足边疆治理需求.因此,从康熙二十三年(1684)开始,清朝分别创设海疆缺、烟瘴缺、苗疆缺、沿边缺,并发展成为以“拣选题补”“俸满优升”为基础的边缺制度.之后,随着边疆治理深化及治理一体化的推进,边缺制度的体系化建设不断发展,边俸逐渐融入边缺制度体系中,成为其“俸满优升”制度原则下的升转方式之一.从边俸到边缺的发展过程,是边疆治理深化的重要表现.
元灭大理国后将云南纳入版图,并实现了云南与内地在省级行政区划上的统一.“使重臣治其事”是元至清初中原王朝治理云南边疆的重要理念,无论是元代藩王与行省宰执的“分权共治”,还是明代勋臣与藩王、勋臣与内官、勋臣与巡抚的“共镇”与“共治”,抑或是清时督抚体制下的“同城共治”,实则是中央在边疆施政的具体举措.各个阶段前后相继而又多有更张,共同推动了中原王朝治理云南边疆的不断深化,使云南边政最终实现内地化.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深入探讨新时代民族团结精神对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具有较大的意义.新时代民族团结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团结一心,永跟党走;亲如一家,共同富裕;多元一体,复兴中华.它有深厚的历史、理论和实践逻辑,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新时代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建议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加快培育和弘扬新时代民族团结精神,以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