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出现的大学生逆反心理现象,从教育过程中的教育者(主体)、受教育者(客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介体)、社会环境(环体)四要素着手,分析了产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的成因,并就如何克服和消除这种心理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然而,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大学生普遍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种逆反心理,这种心理主要表现为:对思想政治教育冷漠和反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盲目排斥、对先进人物和事物否定和曲解等。它是“工作对象对思想政治工作者本身或思想政治工作者所谈及的事物产生抵触、反感从而故意表现出来的与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愿望和要求背道而驰的一种抵触的心理”。[1]这种心理的存在,必然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很大阻力,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及大学生成才。因此必须分析其成因,寻找解决的途径。
一 、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成因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和教育环体四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复杂的运动过程。笔者从这四个要素入手,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逆反心理的成因。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原因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知识理论结构和深度以及教育者的个人素养和人格魅力,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内容的程度以及受教育时的心理状态。[2]从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看,一方面,有一些教育者政治理论和文化知识素养较低,难以做到“晓之以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首先建立在中国共产党的科学理论基础上,其次它要求教育者在具备本学科知识的同时,还必须具有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有相当多的教育者教育观念陈旧,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窄,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另一方面,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学生中的可信度不高,人格力量削弱,难以做到“动之以情”。教育者是教育对象的表率,“正人先正自”,在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中,确有部分人形象不佳,表现为思想道德修养境界低,言行不一致,形成“台上他讲,台下讲他”的局面。所有这些,都影响和降低了教育者的威信,使学生对教育者产生怀疑,从而对思想政治教育不信任,最终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逆反心理。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原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逆反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来说也是由于自身的原因引起的。
1. 大学生的认知偏差
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国家社会的需要,更是受教育者自身成长发展的需要。但是,并非所有的大学生对此都有一个清醒的自觉的认知。因此很多学生往往很容易受世俗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影响,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总是在“中心论”、“万能论”与“无地位论”、“无用论”等错误观点之间摇摆不定,从而导致了种种错误的、片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
2. 大学生身心发展不平衡
大学生正处在逐渐成熟的阶段,一方面身心发展迅速,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显著增强,已经开始不拘泥于别人现成的结论,对事物、对社会有自己的看法;另一方面,他们的知识和能力还未能为他们的思想上的独立做好充分的准备,以至于认识问题不全面,思考问题不深刻。因此,大学生所标榜的独立性往往就表现出非理性和盲目性,他们反抗权威,不愿遵守传统,喜欢标新立异。此外,由于生理原因,大学生的情绪普遍具有很大的波动性,他们社会阅历浅,知识面狭窄,缺乏正确的逻辑思维,再加上他们过分强调自我意思,所以他们对问题的理解、看法和处理难免带有明显的偏激和绝对化倾向。这种盲目性、波动性和极端性反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就会产生逆反心理。[3]
(三)大学生思想想政治教育的介体原因
教育者要对受教育者施加有效的教育影响,就必须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把特定的教育内容有效地传授给受教育者。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首先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上还明显存在脱离实际的问题,缺乏针对性和层次性。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们在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新情况、新问题。大学生是求知欲望非常强烈的群体,可是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很难对这些问题有清醒的认识,因此必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去引导,教育者要教会学生如何看待这些问题。此外,对于大学生比较关心的焦点问题,如生活、学习、择业、交友等,都是教育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重视的问题,但是往往教育者对诸如此类的问题容易忽略。对于文化程度、政治素质、理论功底不同的大学生,教育者也不能区别对待,而是用统一标准“一刀切”使教育不深入,效果不佳,导致受教育者的的厌烦情绪。其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上,长期使用“你讲我听”的单向灌输方式,面对自我意识日渐增强,思想异常活跃的大学生来说,只会引起他们的反感,远远达不到教育效果。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体原因
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决定作用,所以我们这里说的教育环境主要是指社会环境。我国正处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变革时期,各种西方思潮不断涌入,这势必会与我国传统的文化观念产生冲突。大学生往往以个性、潮流标榜自己,于是他们很容易受各种西方思潮的影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事实上是对他们思想的束缚,从而产生逆反心理。此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学生接触信息的速度更加快捷,途径更加多样化,内容也更加丰富,但是很多大学生对互联网传递的这些纷繁复杂的信息缺乏选择能力和辨别能力,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往往会造成他们思维上的混乱。加上当前社会风气不够纯正,党和政府的腐败问题时有出现,这些都与思想政治教育所做地正面宣传形成强烈的反差,难免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怀疑和抵触。
由上可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的形成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我们也必须明确,只要我们有针对的采取积极的防御措施,这种结果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二 、克服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的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这一目的的实现,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策略防范和克服这一逆反心理。通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逆反心理的原因分析,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克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逆反心理
(一)教育者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人格力量
要消除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教育者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关键。首先,教育者要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这就要求教育者具备深厚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功底,因此必须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熟知党和国家的有关路线、方针和政策,正确地理解有关文件的精神,具备较强的政治敏感性和观察力。此外,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为前提,还融合了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所以教育者必须不断的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教育者也只有具备了多学科的有关知识,才能更好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另一方面,教育者要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必须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以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作风影响学生,进而在教育中产生“感召力”和“向心力”,充分显示“人格力量”的作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信度。
(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针对性
大学生之所以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逆反心理与其多元化的价值观紧密相连,因此,要消除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心理障碍,就要把价值观的培养和塑造放在首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在很大部分学生眼里已成为一种形式化、强制化、空谈化的说教,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极大的误解。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市场经济的建立的社会大背景下,如何与时俱进地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反对和抑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主义等等腐朽思想,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更好地服务于个人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正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求所在。因此教育者首先必须明确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正确认知,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肃清思想政治教育“无用论”、“无地位论”对大学生的影响。
另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复性和盲目性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就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来说,教材的相对稳定性必然跟社会的快速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教育者不能就书本而书本,而应该根据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认知兴趣、贴近学生的专业学习、贴近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的原则,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和特点,有针对地进行。一方面,对于文化程度、政治素质、理论功底不同的大学生要区别对待;另一方面,教育者还应该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教导学生如何用所学去观察和解释生活中现象和问题,使大学生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跟自己的成长和发展密切相关,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
(三)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教育者要对受教育者施加有效的教育影响,就必须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把特定的教育内容有效地传授给受教育者。传统的教育方法主要表现为灌输型、封闭型和说教型,面对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自主性和选择性日渐增强的大学生,这些方法显然已经不合适,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必须实现教育方法由灌输型向疏导型的转变、封闭型向开放型的转变、说教型向双向交流型的转变,而这些转变可以通过改进教育方式来实现。首先,现代教育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此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教育者通过多媒体教学,一方面图、文、声并茂的演示,可以集中大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可以结合案例教学,提高大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其次,还应该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实现课堂教育与实地考察、调查研究相结合,把所学知识与社会现实、自我情感联系起来,激发学习兴趣。再次,要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利用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录像等工具向大学生传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大学生在接受广泛的社会信息的同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四)优化社会环境,努力营造良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其中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起决定作用。经过优化的社会环境,本身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育人因素,它对人的熏陶感染,更是“润物细无声”的起着“春风化雨,点滴入土”的作用。目前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太多的反面现象,如腐败现象屡禁不止、干群关系紧张、诚信危机等,这些严重削弱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对此,我们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建立健全民主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各种法律、法规建设,狠刹各种不正之风。[4]有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做后盾,学校也必须优化内部小环境,重视校风、学风的建设,做到大小环境相协调,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
参考文献
[1] 王新山.《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学概论》.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86页.
[2] 赵柏仙.《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探析大学生逆反心理》..科教文汇.2007.8下旬刊.
[3] 王春华.《浅析青年大学生中的“逆反心理”及其思想政治教育》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10月.
[4] 截艳君、李为君.《论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求实)2002年第2期.
作者简介:
李 媛女(1986-),籍贯:江西黎川,赣南师范学院政治与法律学院团干,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然而,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大学生普遍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种逆反心理,这种心理主要表现为:对思想政治教育冷漠和反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盲目排斥、对先进人物和事物否定和曲解等。它是“工作对象对思想政治工作者本身或思想政治工作者所谈及的事物产生抵触、反感从而故意表现出来的与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愿望和要求背道而驰的一种抵触的心理”。[1]这种心理的存在,必然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很大阻力,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及大学生成才。因此必须分析其成因,寻找解决的途径。
一 、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成因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和教育环体四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复杂的运动过程。笔者从这四个要素入手,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逆反心理的成因。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原因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知识理论结构和深度以及教育者的个人素养和人格魅力,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内容的程度以及受教育时的心理状态。[2]从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看,一方面,有一些教育者政治理论和文化知识素养较低,难以做到“晓之以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首先建立在中国共产党的科学理论基础上,其次它要求教育者在具备本学科知识的同时,还必须具有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有相当多的教育者教育观念陈旧,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窄,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另一方面,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学生中的可信度不高,人格力量削弱,难以做到“动之以情”。教育者是教育对象的表率,“正人先正自”,在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中,确有部分人形象不佳,表现为思想道德修养境界低,言行不一致,形成“台上他讲,台下讲他”的局面。所有这些,都影响和降低了教育者的威信,使学生对教育者产生怀疑,从而对思想政治教育不信任,最终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逆反心理。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原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逆反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来说也是由于自身的原因引起的。
1. 大学生的认知偏差
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国家社会的需要,更是受教育者自身成长发展的需要。但是,并非所有的大学生对此都有一个清醒的自觉的认知。因此很多学生往往很容易受世俗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影响,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总是在“中心论”、“万能论”与“无地位论”、“无用论”等错误观点之间摇摆不定,从而导致了种种错误的、片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
2. 大学生身心发展不平衡
大学生正处在逐渐成熟的阶段,一方面身心发展迅速,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显著增强,已经开始不拘泥于别人现成的结论,对事物、对社会有自己的看法;另一方面,他们的知识和能力还未能为他们的思想上的独立做好充分的准备,以至于认识问题不全面,思考问题不深刻。因此,大学生所标榜的独立性往往就表现出非理性和盲目性,他们反抗权威,不愿遵守传统,喜欢标新立异。此外,由于生理原因,大学生的情绪普遍具有很大的波动性,他们社会阅历浅,知识面狭窄,缺乏正确的逻辑思维,再加上他们过分强调自我意思,所以他们对问题的理解、看法和处理难免带有明显的偏激和绝对化倾向。这种盲目性、波动性和极端性反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就会产生逆反心理。[3]
(三)大学生思想想政治教育的介体原因
教育者要对受教育者施加有效的教育影响,就必须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把特定的教育内容有效地传授给受教育者。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首先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上还明显存在脱离实际的问题,缺乏针对性和层次性。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们在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新情况、新问题。大学生是求知欲望非常强烈的群体,可是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很难对这些问题有清醒的认识,因此必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去引导,教育者要教会学生如何看待这些问题。此外,对于大学生比较关心的焦点问题,如生活、学习、择业、交友等,都是教育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重视的问题,但是往往教育者对诸如此类的问题容易忽略。对于文化程度、政治素质、理论功底不同的大学生,教育者也不能区别对待,而是用统一标准“一刀切”使教育不深入,效果不佳,导致受教育者的的厌烦情绪。其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上,长期使用“你讲我听”的单向灌输方式,面对自我意识日渐增强,思想异常活跃的大学生来说,只会引起他们的反感,远远达不到教育效果。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体原因
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决定作用,所以我们这里说的教育环境主要是指社会环境。我国正处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变革时期,各种西方思潮不断涌入,这势必会与我国传统的文化观念产生冲突。大学生往往以个性、潮流标榜自己,于是他们很容易受各种西方思潮的影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事实上是对他们思想的束缚,从而产生逆反心理。此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学生接触信息的速度更加快捷,途径更加多样化,内容也更加丰富,但是很多大学生对互联网传递的这些纷繁复杂的信息缺乏选择能力和辨别能力,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往往会造成他们思维上的混乱。加上当前社会风气不够纯正,党和政府的腐败问题时有出现,这些都与思想政治教育所做地正面宣传形成强烈的反差,难免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怀疑和抵触。
由上可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的形成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我们也必须明确,只要我们有针对的采取积极的防御措施,这种结果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二 、克服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的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这一目的的实现,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策略防范和克服这一逆反心理。通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逆反心理的原因分析,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克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逆反心理
(一)教育者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人格力量
要消除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教育者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关键。首先,教育者要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这就要求教育者具备深厚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功底,因此必须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熟知党和国家的有关路线、方针和政策,正确地理解有关文件的精神,具备较强的政治敏感性和观察力。此外,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为前提,还融合了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所以教育者必须不断的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教育者也只有具备了多学科的有关知识,才能更好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另一方面,教育者要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必须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以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作风影响学生,进而在教育中产生“感召力”和“向心力”,充分显示“人格力量”的作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信度。
(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针对性
大学生之所以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逆反心理与其多元化的价值观紧密相连,因此,要消除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心理障碍,就要把价值观的培养和塑造放在首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在很大部分学生眼里已成为一种形式化、强制化、空谈化的说教,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极大的误解。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市场经济的建立的社会大背景下,如何与时俱进地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反对和抑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主义等等腐朽思想,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更好地服务于个人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正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求所在。因此教育者首先必须明确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正确认知,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肃清思想政治教育“无用论”、“无地位论”对大学生的影响。
另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复性和盲目性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就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来说,教材的相对稳定性必然跟社会的快速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教育者不能就书本而书本,而应该根据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认知兴趣、贴近学生的专业学习、贴近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的原则,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和特点,有针对地进行。一方面,对于文化程度、政治素质、理论功底不同的大学生要区别对待;另一方面,教育者还应该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教导学生如何用所学去观察和解释生活中现象和问题,使大学生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跟自己的成长和发展密切相关,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
(三)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教育者要对受教育者施加有效的教育影响,就必须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把特定的教育内容有效地传授给受教育者。传统的教育方法主要表现为灌输型、封闭型和说教型,面对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自主性和选择性日渐增强的大学生,这些方法显然已经不合适,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必须实现教育方法由灌输型向疏导型的转变、封闭型向开放型的转变、说教型向双向交流型的转变,而这些转变可以通过改进教育方式来实现。首先,现代教育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此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教育者通过多媒体教学,一方面图、文、声并茂的演示,可以集中大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可以结合案例教学,提高大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其次,还应该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实现课堂教育与实地考察、调查研究相结合,把所学知识与社会现实、自我情感联系起来,激发学习兴趣。再次,要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利用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录像等工具向大学生传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大学生在接受广泛的社会信息的同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四)优化社会环境,努力营造良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其中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起决定作用。经过优化的社会环境,本身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育人因素,它对人的熏陶感染,更是“润物细无声”的起着“春风化雨,点滴入土”的作用。目前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太多的反面现象,如腐败现象屡禁不止、干群关系紧张、诚信危机等,这些严重削弱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对此,我们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建立健全民主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各种法律、法规建设,狠刹各种不正之风。[4]有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做后盾,学校也必须优化内部小环境,重视校风、学风的建设,做到大小环境相协调,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
参考文献
[1] 王新山.《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学概论》.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86页.
[2] 赵柏仙.《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探析大学生逆反心理》..科教文汇.2007.8下旬刊.
[3] 王春华.《浅析青年大学生中的“逆反心理”及其思想政治教育》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10月.
[4] 截艳君、李为君.《论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求实)2002年第2期.
作者简介:
李 媛女(1986-),籍贯:江西黎川,赣南师范学院政治与法律学院团干,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