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未宜忽 语语悟其神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fjeg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孔雀东南飞》中人物形象刻画得非常成功,除了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外,在整篇诗中还有一些细节的刻画,笔墨虽不多,却极精彩,以诗中对“哭”这一细节的分析,体会其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孔雀东南飞》;细节;哭;性格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长篇叙事诗,也是乐府诗发展史上的巅峰之作。
  本诗之所以成为经典,不仅在于结构完整紧凑、细腻,还有人物性格鲜明突出,特别是诗歌中的许多细节,都有解读不尽的深意,值得揣摩。其诗中对几处“哭”与“不哭”的处理,正可作为这种情形的明证。通过对其细心品味,我们可以品读出诗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
  一、刘兰芝
  一个熠熠生辉的艺术形象。她的身上凝聚了中国古代传统女性的诸多优点:贤慧、勤劳、孝顺、淳朴、忠贞、坚强、刚毅……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讴歌。诗中有四处提到她的哭泣。
  “泪落连珠子”——惜别之泪
  兰芝与小姑话别时,凄凄惨惨,涕泪纵横。这是兰芝在诗中的第一次哭泣。姑嫂关系不易相处,但从泪水中我们可以读出两人关系的融洽。姑嫂平时感情深厚,情同姐妹。离别之际,悲从心来,这泪水中饱含着与小姑朝夕相处的无限深情和依依不舍,体现了她的善良与友爱,也表现了她的懂礼仪、易相处。
  “涕落百余行”——不舍之泪
  在登车即将离开婆家之时,兰芝终因无法抑制而又无需再掩饰的悲伤使她终于失声痛哭起来。这泪水中有太多的不舍与牵挂,也有被遣归娘家的悲愤。毕竟兰芝在这里生活了数年,生活虽不如意,但早已熟悉了这里的一切,她内心岂不痛苦?
  “阿女含泪答”——忠贞之泪
  县令遣媒向刘家提亲,母亲规劝兰芝应允。兰芝以“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婉拒。此处,可做比较,对待兰芝再婚,母亲与兄长态度各异,母亲只是规劝,兄长却是威逼利诱。兰芝的态度也迥然有别。面对势利且“性情暴如雷”的兄长,她明白无商量的余地,故一口应允。面对善解人意的母亲,她含泪道出个中缘由。一“哭”一“允”,忠贞专一、不为利诱的品格立现。
  “泪落便如泻”——诀别之泪
  兰芝答应兄长的要求,让读者颇感意外。其实,这是兰芝对未来的绝望。自做再嫁衣,兰芝流下的不是再为新娘的喜悦之泪,而是即将诀别心上人和人世的悲伤之泪。她的举动,不是突然的,而是理智的,她决心以死践行自己对爱的盟誓。把兰芝哭的场合、时机和选择的对象做了一张图表:
  一滴水里观宇宙,一朵花中看世界。一滴眼泪也能折射出人物的性情。兰芝的四次哭泣,滴滴眼泪中都凝聚了浓浓的真情。
  眼泪是女人情感的最直白的表现。诗中有三个重要的场合,笔者认为,按常理,兰芝应哭泣流泪,但她却没有,我们试作一番分析。
  与婆婆道别
  假如兰芝在婆婆面前哭泣,可能的动机:
  1. 求情。兰芝和仲卿二人感情甚笃。她不想离开仲卿,故而向焦母妥协,哀求焦母回心转意,不要遣返她。
  2. 诉苦。渲泄心中的不满和愤恨,哭诉这么多年来为这个家所付出的艰辛以及受到的种种不公平的对待。兰芝既无诉苦更无求情,基于她对焦母的了解,她知道哀求于事无补。
  辞别小姑落泪,而辞焦母不落泪,对照鲜明。此刻的她从容镇定,不卑不亢。辞别小姑时,她嘱咐小姑“勤心善公姥”,以德报怨,与“怒不止”的婆婆在人格与性格上形成鲜明的对比。
  与仲卿誓别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中国古典诗词中,有许多描写离别的场面,“执手相看泪脸,竟无语凝噎。”别离之际,仲卿安慰许久,且“誓天不相负”。兰芝对现实却有清醒的认识,“我有亲父兄,性情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此一别,可能“人成各,今非昨。”她深知,“转身,就是永别。”大道口上的这对恩爱夫妻此时该是多么的悲伤、痛苦与不舍!
  上文兰芝“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此时此刻,她却没有这样做,这是为什么呢?分析得知,主要是对现实具有清醒的认识; 对未来抱有一丝的幻想; 对丈夫怀有无限的热爱。
  她深爱着仲卿,她不想让仲卿伤心,她强咽泪水,她才是仲卿真正的知己。
  归家初见母
  回家省亲的女儿该有千言万语向母亲诉说。按常理,此时被遣回娘家的兰芝,一定会扑到母亲的怀中,打开情感的闸门,痛痛快快地哭诉心中压抑许久的委屈和酸楚。出乎意料,兰芝再次选择不哭,为何?此处归家初见母亲与后文面对善意规劝的母亲,兰芝表现各异,后者她的表现我们已在前文作了比较分析,而前者从兰芝初入家门的表现“进退无颜仪”,我们可以看出她的伤心、羞愧、委屈。兰芝觉得自己让母亲蒙羞,所以她不想因为自己的哭泣,让母亲更加伤心。她只对母亲说了一句“儿实无罪过”。母亲最了解她,兰芝的行为,符合她善良孝順、刚毅坚强的性格!
  我们把兰芝该哭不哭的场合、时机和选择的对象做了一张图表:
  需要说明的是,原文中还有几处重要的场合,按常理,兰芝应哭却没有哭,限于篇幅,本文只择其三处加以评析。
  通过“哭”与“不哭”的对比,我们认为,作者之所以作这样的处理,一方面体现了文章的构思精巧,匠心独运;另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突出这位近乎完美的女性身上熠熠闪光的性格特征和高贵的品质——惜亲情,忠爱情,重孝情。
  二、焦仲卿
  人们对他既歌颂批评,更多的是同情。有人把他当作懦弱的代名词,因为他在爱情与孝道的矛盾中挣扎无力。笔者认为,这恰恰表现了他的忠厚善良而无奈:一边是自己深爱的结发贤妻,一边是生他养他的白发老母,他该作何选择。他为何不带着兰芝远走他乡,那么母亲由谁去终养呢?多年来,他可以说是在夹缝中求生活,忍辱负重,心中的酸苦,比起兰芝,恐怕有过之而无不及。
  诗中提及到仲卿的一处“哭”泣:   “哽咽不能语”——愧疚之泪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此时仲卿哽咽无语。这泪水中浸透了他百感交加的内心世界:母亲的专横霸道,让他伤心;妻子的柔情善良,使他愧疚。愧疚自己没能说服母亲,愧疚妻子夙兴夜寐,愧疚与妻子“相见常日稀”,妻子受到的苦,无处诉说,无人安慰。此处的“哽咽”,不仅不会影响仲卿的形象,反而会让读者觉得人性的真实、丰满和有血有肉。仲卿的流泪,流出了一个男人的柔情和无奈。
  与母亲诀别
  殉情前与母亲诀别,充分表明了他的善良孝顺。他最终决定走上一条不归之路,内心一定承受巨大的折磨:他这一走,母亲将由谁终养呢;白发人送黑发人,母亲能承受丧子之痛吗?他将背负不孝的骂名离开这个世界。他内心十分矛盾,但他没有流泪,一是怕母亲伤心,二是他已抱着必死的决心。这需要有多大的勇气,说明他与兰芝一样,骨子里都有一种反叛的精神。这是一个既想当孝子又不甘愚孝的典型。
  通过分析,我们看到,兰芝对仲卿、对婆婆、对小姑、对兄长和母亲讲话时的态度与语气是各不相同的,在不同中,她那勤劳、善良、温情、备受压迫而又敢爱敢恨敢说敢为,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外柔内刚的个性得到淋漓展示。同样仲卿在不同场合的表现,也展示了他守约、明辨是非但软弱又有发展的性格。
  三、焦母
  焦母是本文一个突出的反面形象,人们对她基本持批判的态度,批判她的蛮横,冷酷。诗中也有一处提到她的哭。
  “零泪应声落”——作秀之泪
  仲卿诀别前的一段话,让她感觉话外有音,似有不祥之兆。她第一次老泪纵横。毕竟儿子是她的心头肉,是她生活的惟一依靠,也是她精神世界的惟一希望。她该如何规劝仲卿?是妥协退让还是坚持己见?让我们来看看她的规劝——“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在诗的开头,当仲卿向其母求情时,焦母说:“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通过对比,我们发现焦母前后的回答,极其惊人的相似。开头焦母为达到让儿子休掉兰芝的目的,既威逼又好言诱哄。相对于前者的软硬兼施,此处她采用的是“利诱”加“泪水”的策略。虽然她对儿子的举动有一丝不祥的预感,但她还是采用了相同的方法诱哄儿子。愚昧顽固的焦母,虽爱子,却仍固执己见。此处她虽流下了眼泪,只不过是她逼迫儿子就范的手段和道具罢了。因为她知道儿子是非常孝顺的,不会不听她的话。可悲的是,她未曾真正走进儿子的内心世界,正是她亲手毁了儿子幸福的婚姻,甚至是生命。在她身上,封建家长违反人性的一面暴露无遗。
  四、刘母
  诗中虽没有提及到她的哭泣,但也值得我们关注。同为母亲,刘母和焦母有相似之处:寡妇、独子,都守着子女生活。但在性格与品质上,两位却迥然有别。
  当兰芝被遣回家时,刘母内心非常悲痛。同为母亲,焦母是“捶床便大怒”的泼辣,刘母却是惊异而“大拊掌”的温和。对性格的刻画可谓寥寥几笔却极传神。她既没有责怪女儿丢尽家族的脸面,也没有痛骂焦家。她深知女儿的为人,也确信女儿受到的不公和委屈。并且自始至终,刚强的刘母都没有掉下一滴眼泪,因为她不忍心再去触痛女儿那颗破碎的心,她选择的是默默地陪伴女儿舔舐伤口,帮助女儿忘却痛苦。我们还发现,兰芝初归家一节,这对母女的选择惊人的一致,都选择了不哭。这缘于二人皆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怕对方伤心。兰芝身上体现的善良、孝顺、刚强和善解人意的优秀品质,不正是這位母亲循循善诱和薰陶的结果吗?
  不过刘母家境清寒,性格懦弱,虽同情女儿却又不能不听从儿子的安排,也反映了封建礼教的“夫死从子”的观念。而焦母富有高傲,为人刻薄凶悍,逼迫儿子。她们同为丧偶的女性,在同一社会中,却因境遇的不同造就了不同性格,这也是本文艺术造诣的又一体现。
  《孔雀东南飞》故事本身并没有多少追奇搜巧之言,然而,正是这容易被人忽略的寥寥几笔,却隐藏着深厚的审美底蕴。这就告诉我们在平时叙事类文章的教学中,要重视细节,从细微处品读经典的无限魅力!
  作者简介:汤广文(1979—),男,安徽省芜湖市无为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中学语文教育。
其他文献
摘要:“司马迁的生是敢于承担起先父的遗志,实现自己理想的勇敢。”夏松平老师认为,此句中“先父”用错了,可以改为“先君”或“先人”。其实,用“先父”称呼司马迁已经去世的父亲并没有错,不必改为“先君”或“先人”。称呼他人已经去世的父亲可用“先君”“先人”,“先君”“先人”也可称呼自己已经去世的父亲。  关键词:先父; 先母; 先君 ;先人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版)》在2018年的第5期上刊发的周
入选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小石潭记》(柳宗元)、《醉翁亭记》(欧阳修)等山水游记散文,均具美学特质:第一,真实客观地描述山水景物;第二,记述作者的游踪;第三,在描摹山水景物的过程中,寄寓作者的情感;第四,语言优美精致,言简意赅等。那么,在阅读教学山水游记散文的过程中,我们如何引导学生鉴赏上述诸多美学特质呢?  一、鉴赏其绘景与寓情,体味作者的深细情感  以脍炙人口的《小石潭记》为例。该文既写出了小
摘要:许多学生一到写作时就苦不堪言,主要是因为缺乏恰当的引导。其实写作文犹如跳舞,应该认真走好这三步:审题立意,精心选材,布局谋篇,这样才能跳出一曲精彩的华尔兹。  关键词:作文三步;审题立意;精心选材;谋篇布局  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感叹“语文难,作文更难,好作文难上加难”。一到写作文时,学生便眉头紧蹙,搔破头皮,真是苦不堪言。  学生觉得作文难主要是因为缺乏恰当的引导。作文如跳舞,要
古代山水游记散文是文言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难点。通过访谈得知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对古代山水游记类文本的学习不感兴趣,认为仅关注其中的文言语法知识就可以了。可见,当前对古代山水游记的教学需结合实际探索教学方法,找到解读山水游记散文的有效路径,才能提升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拟以《钴姆潭西小丘记》教学为例,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及反思感悟,谈谈如何开展关于古代山水
摘要:审丑是审美的一部分,认识丑、分析丑、批判丑对高中生了解世界意义重大。通过从人物形象、人际关系、社会环境三个层次归纳了《呐喊》《彷徨》的审丑教学点,提出四点策略,即沟通内外,认识丑陋;立足文本,感知丑陋;读写结合,剖析丑陋;讨论交流,审视丑陋。  关键词: 《呐喊》;《彷徨》;审丑教学  童庆炳在《文学审美特征论》里曾指出丑作为一种艺术内容是可以引起我们快感的:“丑是一种快感,用来衬托美的丽质
1.Props  Props意思是尊重,它是proper respect 的简略形式。青少年常用props这个词来恭维某人或者某人的作为,作为名词使用。  例如:I really have to give you a lot of props. No one could have done a better job with this assignment. Our professor has t
栾甫贵,管理学博士,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会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注册会计师(CPA)、国际注册管理咨询师(CMC),曾任中国会计学会第五届及第六届理事、中国中青年财务成本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教学分会常务理事,现任中国会计学会会计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商业会计学会大学部委员、中国农业会计学会常务理事等。曾获得国内贸易部“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专家”荣誉称号,中国会计学会
李阿姨今年60岁,两年前开始出现咳嗽、低热,到广州某三甲医院做了一系列检查,确诊为肺结核。  进行抗结核药物治疗半年后,李阿姨又出现气促,复诊提示左侧大量胸腔积液,经过胸腔穿刺等治疗后症状有好转,但不到1个月,李阿姨气促又复发了。  不仅咳嗽、痰多,出汗多,近来睡眠也差,要么难以入睡,要么梦很多,胃口也不好,整个人都没精神。因为症状反复,还需要维持吸氧状态。  女儿决定带李阿姨试试中醫疗法。  正
名句名篇默写是高考的一种传统题型,为必考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记忆能力。纵观2009年的高考18套试卷,名句名篇默写呈现出以下特点:  从考查的形式看,题型以上句或下句填空为主,兼有理解填空。上海、安徽等9份试卷出现了选做题,这种形式给了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空间。  从考查的内容看,以初、高中教材为主,兼顾课外。作品多选择名家名篇,屈原的《离骚》、荀子的《劝学》、苏轼的《赤壁赋》、柳永的《
我搞不清楚我的爷爷涂雅博士整天在他的实验室里干什么。他那个实验室就设在我家的阁楼上。自从爷爷退休以后,我再也没有上过阁楼。  爷爷不让上。他对全家人说,阁楼是他一个人的,没有他的批准,任何人不要试图上去。爸爸妈妈知道爷爷的怪脾气,不想惹他生气。  我才不管呢,我是爷爷的宝贝孙子,爷爷喜欢我。  所以当爷爷去出席世界科学家大会(爷爷经常受邀参加各种各样的学术会议),爸爸妈妈也上班去了,家里只剩下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