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小学数学教材的处理和使用

来源 :中国当代教育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qtc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要求。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师在深入钻研理解编者意图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顺应儿童的认知规律,合理组织教材,使之成为学生习的素材,建构生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
   下面笔者谈个人的一些肤浅的想法。
  1 从教材结构入手,领会编者意图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主动性、创造性能力的体现,主要表现在是否能使教材成为学生的学习软件,赋予教材以活的“生命”。数学教科书是学生从事数学学习的基本素材,它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教学活动机会。广大教师只有以新课程的理念,重新审视、认识、把握数学教材,才能更好地理解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同样的教学内容,由于采用了不同的理念对照,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就有不同的把握。例如在第一册教学“8的加减法”这一课时,不同的教师就对书上的插图有不同的认识。有的教师很直接地看图、引出游泳池边有3个孩子,游泳池内有5个孩子。有的教师则巧妙地渗透了分类的思想,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既可以根据孩子的位置分成5个和3个,也可以根据性别分成男孩3个、女孩5个。而在教学“10的加减法”时,再让学生开放地去分一分就显然不行,因为根据图意,足球运动员只能根据队服分成两队开展比赛。可见,无论是数学例题,还是准备题、练习题,均需教师细细推敲编者的用意。
  2 从教学实际出发,合理整合教材
   如果说领会编者意图仅仅是理解教材,那么教师的教学设计就真正体现了使教材变成学习素材,是教师在对教材个人理解的基础上,揉合了教师对该班学生的情况了解、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以及教师创造性智慧的凸现。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这一课时,起初有位教师根据教材的编写顺序大致设计以下几个教学环节:观察、实验、定义、判断、操作、练习。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循规蹈矩,气氛思维不够活跃,在教师的组织下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环节。进行了重新设计后。首先从学生已经学过的几何图形入手,通过在方格纸上画一画、剪一剪、折一折,在实践中感悟图形的区别,渗透分类思想与集合概念。然后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具有这种特点的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定义,并利用轴图形的特点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巧妙地计算面积和周长,引导学生形成最优化解题策略。实践说明,这课的教学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教材的选择与组织者。
  3 合理选择教学方法,体现教学策略
   教学环节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教师对学生认知规律的把握,为学生的认识活动的提供了发展的线索,而教学策 略的采用则为教学过程注人了一股生机和活力。例如:在教学“2—6的乘法口诀”时,教师们普遍感到这一阶段的教学内容体系相近、教材结构相似,根据教材的先后编排顺序,教师们经常采用的模式如下:加法导入(准备题)一一图片感知(动手摆摆、画画)一一理解算理、列出算式、编出口诀(尝试学习)一一观察辨析、加强记 忆一一巩固深化、熟练运用,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单词乏味的感觉。笔者认为,对于类似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不必拘泥于教材编排的顺序线索,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将教材内容进行重组,合理补充。在教“9的乘 法口诀”时,由于学生已经有了旧知识的铺垫,对乘法口诀的形成有了理解,因而此时再安排摆圆画圆就显得费时费力了。准备题中“每次加9”的设计,是否显得多余,成为教师的疑惑。教师应该认识到教材中安排每次加9的目的与前几课略有区别,不仅在于使学生体会每一次增加1个 9,更重要的是由于9的乘法中乘积比较大、口诀最多,是为学生能顺利编写乘法口诀作准备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灵活合理地穿插练习,精心选择练习体现的最佳形式与 途径,使之成为教学目标实现的主要方式之一。例如教材 中出现这样的练习:
   9x5+9= 9x6+9= 9x7+9=
   9x6= 9x7= 9x8=
   6x9= 7x9= 8x9=
  单纯地让学生算算填填、找找规律,难免显得机械。教师可以以游戏的形式,通过组织学生找朋友,使学生在寻找中发现规律,体验不同的分类方法有不同的组合方式,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计算能力,又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4 注重教养与教育的有机结合
   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教养过程,而且还是一个教育过程。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论中一个基本规律。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唤起学生积极的探究精神,引导学生逐步自主地解决问题,就有可能养成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友善地实现目标的态度和性格。因此教师在挖掘教材中知识、能力因素的同时,还要注重对教材中非智力因素的挖掘,积极地为教学过程中学生意志、品德、情感、性格的养成教育的创设条件。
   在教学设计中,有的教师注重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巧妙的设置疑问,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有的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指导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交流与共享; 还有的教师重视对学习方法的引导,使学生体验间接经验的形式过程,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产生创造的快乐和发现的兴奋,成为儿童主动获取知识的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
其他文献
【摘要】生本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在语文课堂中做到以生为本,必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以生为本”的课堂环境;树立开放的教学目标——体现“以生为本”的价值观;运用生本教育的教学方法——调控“以生为本”的教学全过程。  【关键词】以生为本;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  生本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个
期刊
在历史课的教学中怎样才能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呢?合作探究性学习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形式。传统的历史课的教学,是以教师讲为主要的形式,以背记为考核实质,课堂上往往出现教师讲的筋疲力尽,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局面,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那么,为了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实施新课程理念就势在必行。本人在历史课的教学中尝试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 教师要更新观念、放手让学生合作
期刊
【摘要】所谓课程资源是指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或服务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称。结合本地区的教学实际对如何开发和综合利用课程资源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 化学课程资源; 开发和利用; 社会化学课程资源; 化学实验课程资源; 网络化学课程资源  所谓课程资源是指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或服务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称,它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社会中所有可利用的、有助于提高学
期刊
【摘要】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内容,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挖掘,并采用合适的方法,渗透美育教育,从而培养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美育; 渗透;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由此可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挖掘教材中的美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方法对学生实
期刊
生本教育体系的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识字有这样的表述:"学生要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这样的目标,强调在识字教学中培养学生对汉字和汉字学习的态度和情感,在注重识字数量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关注学生在识字过程中的体会和认识,以及进行识字方法的尝试和探索。传统的识字教学常常采取读一读,写一
期刊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是现代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有其得天独厚的优越性:一是由于语言运用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二是在小学阶段,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丰富的想像力,只要引导得法,就能够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也就是
期刊
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语文教学要“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着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主学习”,顾名思义就是在相对自由的时间和空间里,学生以自己的努力,自觉、主动
期刊
化学是一门富有创新内涵的学科,《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如何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能力,是摆在我们化学教育工作者面前急需探讨解决的问题。  1 激发学生发问的精神  提出问题永远比解决问题重要,因为只有有一定文化底蕴的人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法解决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学生提问是
期刊
在新课程理念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越来越受教师的关注,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如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呢?笔者在多年的中学数学教学中尝试性对学生进行了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面本人结合教学实际,谈几点做法,旨在交流。  1 情感是产生创新的基础  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关键是非智力因素。观察分析无数在创新道路上取得成功的人物发现,成功的决定因素首先不是他
期刊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研究认为,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于学习活动;能促使学生产生愉悦的体验,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寻幽揽胜。可见,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开启知识殿堂的钥匙。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注意乐中施教,不失时机地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就能使学生爱上语文课 ,乐于学习,主动求知,教学效果一定会有明显提高。笔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