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喂,您是兴仁中学包校长吗?我是浙江省师训中心肖远军,我们拟组织浙派名校长考察团在下周二到您校观摩学习您校的校本课程,同时请您就研发卓越课程做一个讲座……”“喂,您是兴仁中学包春华校长吗?我是山西省教科院培训中心主任薛继红,我们有一个省名师考察团在下周三来您校观摩电子书包应用教学,同时,请您就构筑理想课堂做一个讲座……”几乎每月,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兴仁中学包春华校长总要接到类似的几个预约电话。徐州的来了,扬州的来了,重庆的来了,贵州的来了,浙江的来了,陕西的来了,第四届全国课改博览会的与会专家、领导来了……为什么几年前一个普普通通的乡村初中,现在受到省内外的教育专家、领导的青睐呢?包春华校长说:“是新教育的种子的力量”。可是,教师们却说:“包春华校长就是一颗新教育的种子”。
包春华校长是通州城里人,长期在城区学校工作。两年前,他逆城市而动来乡下学校当校长,从此,他把新教育实验的种子带到兴仁中学。
包校长的志向高远,他试图改变乡村教师的行走方式;他希望改变乡下学生的生存状态;他梦想改变农村学校的发展模式;他力求改变乡村学校教育的科研范式……不少教师感慨包校长的奇思妙想,说“他是来擦星星的。”很多时候,我们学校很多人都在问:是什么驱使着包春华校长,为了他所信奉所追求的幸福的教育生活,不顾一切地“擦星星”?是什么支撑着包春华校长,仰望星空,向着山的那边,踽踽而行?
包春华校长是一位有着乡村教育情怀的教育实践家。他1983年从南通师专化学系毕业参加教育工作,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他感到原有的教育理论解决不了实际教育问题,于是带着困惑,又在江苏教院脱产学习了两年教育管理。利用这个机会,包校长读《论语》,读陶行知、读杜威、读苏霍姆林斯基,渐渐地他被孔子、陶行知、杜威、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情怀所感动,毕业后立即着手进行了一系列教育实践。十多年前,朱永新教授发起了新教育实验,这正好契合包校长的思想,他立即参与其中,在与朱永新对话,与同伴切磋的时候,一个大胆的念头产生了:我要集我30年教育之经验,将新教育实验种子播撒到乡村,我要在乡村学校掀起新教育的风暴……采访中,包春华校长说着说着情绪上来了,他高兴地吟起朱永新的《新教育的种子》来:
我是一粒种子/一粒新教育的种子/我来自理想与激情催开的花儿/我无法选择我落到怎样的土壤/——富饶还是贫瘠,北国还是南方/无论把我埋得多深,我终将穿越泥土/向着明亮的那方。
“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让师生与人類崇高精神对话。”包校长通过一个个讲座,一次次论坛,一篇篇微文,唤起教师、学生、家长关注、领悟新教育核心理念。
“以前,我从来不写随笔,写了质量不高也没有地方发表。后来,跟着包校长写随笔,玩手机,发微信,开始对写随笔逐渐感兴趣了。”刚刚在报纸上发表了《跟着校长玩手机》的数学组天佑老师有着几份得意。不过,也有教师有不同的声音“其实,我是不欣赏包校长成天不分昼夜,写随笔,发推文的。”在数据自由的今天,包校长费力说出去的那些话,表达出的那些观点,很快被数以百计的‘我’的话和观点所淹没。然而包校长不为所动,坚持继续表达自己的观点。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包校长告诉笔者,“如果你长期生活在城市,忽然被丢进乡村,早晨醒来,你会发现,窗外的小鸟正喳喳地欢叫。它们,绝不会计较这种表达的意义,计较自己的声音是不是婉转动听或是充满新意。”
“我的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起点,以十大行动为途径,帮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新教育首先是一个变革的梦想,一种成长的激情。”包校长说着又激情吟起朱永新的《新教育的种子》来:
我是一粒种子/一粒新教育的种子/我是信念和坚韧孕育的果儿/我无法选择我面对的天空/——晴朗还是阴霾,湛蓝还是灰蒙/无论暴雨风霜,我早已对岁月承诺/让自己的生命绽放。
包校长来到南通兴仁学校,为教师们带来个人微信公众号“一笑之言”。早晨6:00准时上传“每日晨语”;晚上21:00,准时上传“每日随笔”;每周末,上传“一周工作总结与反思”。每天包校长有听课随笔、教育感言上传,大家常常是第一时间登录,静候包校长新教育的声音。
历史组戴秀英老师在阅读后说:“阅读时,我常常会为包校长暗暗叫好。因为他写就的某段话,或者表达的某个观点,正好暗合了我内心的想法。只是,我不曾像他那样用自己的笔表达出来,或者不能像他那样精准地捕捉和表达那些在他脑际一晃而过的灵光。”
戴老师的想法印证了包校长的判断,“其实,我们学校的每一位老师,并不比任何名师“笨”,也不比他们缺少机会、灵感和时间,只是我们并不像名师那样经常动手。正是因为我们的不经常出手,导致了出手时的迟缓和不得要领。从而错失了表达自己体验、见地的机会,从此,我们的老师与名师之间就拉开了差距。”“人类本身才是一切真理的本源。在遇到两难局面时,只要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就够了。”
聆听内心的声音,遵循的是几百万年进化而成的大道,在整个人类进化的历程中,我们每个人之间是那么的不同和神似,只有做一只喳喳叫的麻雀,淋漓畅快地欢唱出自己的声音,才能熟稔地秀出我们的不同,才能让千百个可能聆听到我们声音的人,借此与他们自己的声音呼应,从而通过同频共振呼应出我们自己的群。包校长就是在用博客、微信,尝试做一只实现梦想的喳喳叫的“麻雀”。
我欣赏包校长吟诵的朱永新的《新教育的种子》诗:
我是一粒种子/一粒新教育的种子/为了那一次灿烂的绽放/我必须用一生的修行来涵养/——吸取土地的养料,抚摸太阳的光芒/无论冬季多么漫长,草长莺飞的春天/早已藏在我的心房。
包校长是一位为了新教育梦而活着的纯粹的人,是为了帮助一群乡村教师与孩子不断地走向崇高从而也让自己不断走向崇高的人。他知道兴仁这个乡村学校里,需要一位能引领大家擦星星的人,他愿意把自己的年华,把自己的智慧奉献给这个乡村学校。所以,他执着,他坚韧,无论碰到什么样的困难,什么样的挫折,他们仍然会坚定地往前走,从不在乎个体的力量有多渺小。他相信,再渺小的一分付出,都会悄悄影响这个乡村学校,走向未来。
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筑理想课堂等新教育有十大行动,包校长带着教师们一个一个地去践行。功夫不负有心人,兴仁学校开始走到台前,2016年6月《德育报》连续两期,以较大篇幅刊登介学校开发“幸福农事”校本课程《曾经化为淤泥换来今日芳香》。同月《南通日报》以一个整版的篇幅,用《在耦耕园中享受生命成长的美妙》报道学校校本课程——馨仁课程(幸福农事)的开发与实践的经验及思考。《南通教育研究》2017年第5期刊发《仁学教育整体建构与实践研究》,《通州日报》的《走进兴仁中学聆听美丽生动的新教育课改故事》更是让人倍感乡村学校泥土的清香。2017年12月20日《中國教师报》在第6版《样本》栏目,以《朝着“教学做合一”的方向》为题目,用一个整版面篇幅推介兴仁中学的课改经验。
对包校长的努力,教师们纷纷竖起大拇指。地理教师秦晓培说:“我这次以南通市第一名的成绩代表南通市参加江苏省地理优课评比,完全得益于包校长和我们一起构建的理想课堂。”生物组的王红云老师说:“我们学校的打造的仁爱文化、研学课堂、馨仁课程三张名片就是学校践行新教育的十大行动的结果。”……
包校长来我们这所乡村学校,特立独行,有人称他为“疯子”,他很开心。他认为,大凡有创造性的人,往往有点“神经病”,否则,遇到艰难困苦,断不能百折不回。醉心于新教育,包校长的确有点“疯”,当然正是他的执着、坚守,才有了兴仁的变化。也因为执着、坚守新教育,包校长荣膺2017年全国新教育实验智慧校长提名奖,学校荣膺“2017年全国新教育实验优秀实验学校”殊荣。
包校长说:“真正让我动心的不是新教育本身,而是新教育的精神。我已经风烛残年,后半生就交给新教育。正如朱永新所言,相信岁月,相信种子,相信孩子,相信老师,相信家长,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要坚持,就有奇迹!”
没有执着坚守的理想主义,是不能将新教育坚持到底的。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包校长这个新教育的种子在,带着我们坚守着新教育,兴仁这所乡村学校的新教育一定能再创辉煌。
逆城市而动,向着乡村那方
包春华校长是通州城里人,长期在城区学校工作。两年前,他逆城市而动来乡下学校当校长,从此,他把新教育实验的种子带到兴仁中学。
包校长的志向高远,他试图改变乡村教师的行走方式;他希望改变乡下学生的生存状态;他梦想改变农村学校的发展模式;他力求改变乡村学校教育的科研范式……不少教师感慨包校长的奇思妙想,说“他是来擦星星的。”很多时候,我们学校很多人都在问:是什么驱使着包春华校长,为了他所信奉所追求的幸福的教育生活,不顾一切地“擦星星”?是什么支撑着包春华校长,仰望星空,向着山的那边,踽踽而行?
包春华校长是一位有着乡村教育情怀的教育实践家。他1983年从南通师专化学系毕业参加教育工作,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他感到原有的教育理论解决不了实际教育问题,于是带着困惑,又在江苏教院脱产学习了两年教育管理。利用这个机会,包校长读《论语》,读陶行知、读杜威、读苏霍姆林斯基,渐渐地他被孔子、陶行知、杜威、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情怀所感动,毕业后立即着手进行了一系列教育实践。十多年前,朱永新教授发起了新教育实验,这正好契合包校长的思想,他立即参与其中,在与朱永新对话,与同伴切磋的时候,一个大胆的念头产生了:我要集我30年教育之经验,将新教育实验种子播撒到乡村,我要在乡村学校掀起新教育的风暴……采访中,包春华校长说着说着情绪上来了,他高兴地吟起朱永新的《新教育的种子》来:
我是一粒种子/一粒新教育的种子/我来自理想与激情催开的花儿/我无法选择我落到怎样的土壤/——富饶还是贫瘠,北国还是南方/无论把我埋得多深,我终将穿越泥土/向着明亮的那方。
用思想引领,放飞生命智慧
“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让师生与人類崇高精神对话。”包校长通过一个个讲座,一次次论坛,一篇篇微文,唤起教师、学生、家长关注、领悟新教育核心理念。
“以前,我从来不写随笔,写了质量不高也没有地方发表。后来,跟着包校长写随笔,玩手机,发微信,开始对写随笔逐渐感兴趣了。”刚刚在报纸上发表了《跟着校长玩手机》的数学组天佑老师有着几份得意。不过,也有教师有不同的声音“其实,我是不欣赏包校长成天不分昼夜,写随笔,发推文的。”在数据自由的今天,包校长费力说出去的那些话,表达出的那些观点,很快被数以百计的‘我’的话和观点所淹没。然而包校长不为所动,坚持继续表达自己的观点。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包校长告诉笔者,“如果你长期生活在城市,忽然被丢进乡村,早晨醒来,你会发现,窗外的小鸟正喳喳地欢叫。它们,绝不会计较这种表达的意义,计较自己的声音是不是婉转动听或是充满新意。”
“我的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起点,以十大行动为途径,帮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新教育首先是一个变革的梦想,一种成长的激情。”包校长说着又激情吟起朱永新的《新教育的种子》来:
我是一粒种子/一粒新教育的种子/我是信念和坚韧孕育的果儿/我无法选择我面对的天空/——晴朗还是阴霾,湛蓝还是灰蒙/无论暴雨风霜,我早已对岁月承诺/让自己的生命绽放。
像鸟儿鸣叫,聆听内心声音
包校长来到南通兴仁学校,为教师们带来个人微信公众号“一笑之言”。早晨6:00准时上传“每日晨语”;晚上21:00,准时上传“每日随笔”;每周末,上传“一周工作总结与反思”。每天包校长有听课随笔、教育感言上传,大家常常是第一时间登录,静候包校长新教育的声音。
历史组戴秀英老师在阅读后说:“阅读时,我常常会为包校长暗暗叫好。因为他写就的某段话,或者表达的某个观点,正好暗合了我内心的想法。只是,我不曾像他那样用自己的笔表达出来,或者不能像他那样精准地捕捉和表达那些在他脑际一晃而过的灵光。”
戴老师的想法印证了包校长的判断,“其实,我们学校的每一位老师,并不比任何名师“笨”,也不比他们缺少机会、灵感和时间,只是我们并不像名师那样经常动手。正是因为我们的不经常出手,导致了出手时的迟缓和不得要领。从而错失了表达自己体验、见地的机会,从此,我们的老师与名师之间就拉开了差距。”“人类本身才是一切真理的本源。在遇到两难局面时,只要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就够了。”
聆听内心的声音,遵循的是几百万年进化而成的大道,在整个人类进化的历程中,我们每个人之间是那么的不同和神似,只有做一只喳喳叫的麻雀,淋漓畅快地欢唱出自己的声音,才能熟稔地秀出我们的不同,才能让千百个可能聆听到我们声音的人,借此与他们自己的声音呼应,从而通过同频共振呼应出我们自己的群。包校长就是在用博客、微信,尝试做一只实现梦想的喳喳叫的“麻雀”。
我欣赏包校长吟诵的朱永新的《新教育的种子》诗:
我是一粒种子/一粒新教育的种子/为了那一次灿烂的绽放/我必须用一生的修行来涵养/——吸取土地的养料,抚摸太阳的光芒/无论冬季多么漫长,草长莺飞的春天/早已藏在我的心房。
曾经化为淤泥,换来今日芬芳
包校长是一位为了新教育梦而活着的纯粹的人,是为了帮助一群乡村教师与孩子不断地走向崇高从而也让自己不断走向崇高的人。他知道兴仁这个乡村学校里,需要一位能引领大家擦星星的人,他愿意把自己的年华,把自己的智慧奉献给这个乡村学校。所以,他执着,他坚韧,无论碰到什么样的困难,什么样的挫折,他们仍然会坚定地往前走,从不在乎个体的力量有多渺小。他相信,再渺小的一分付出,都会悄悄影响这个乡村学校,走向未来。
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筑理想课堂等新教育有十大行动,包校长带着教师们一个一个地去践行。功夫不负有心人,兴仁学校开始走到台前,2016年6月《德育报》连续两期,以较大篇幅刊登介学校开发“幸福农事”校本课程《曾经化为淤泥换来今日芳香》。同月《南通日报》以一个整版的篇幅,用《在耦耕园中享受生命成长的美妙》报道学校校本课程——馨仁课程(幸福农事)的开发与实践的经验及思考。《南通教育研究》2017年第5期刊发《仁学教育整体建构与实践研究》,《通州日报》的《走进兴仁中学聆听美丽生动的新教育课改故事》更是让人倍感乡村学校泥土的清香。2017年12月20日《中國教师报》在第6版《样本》栏目,以《朝着“教学做合一”的方向》为题目,用一个整版面篇幅推介兴仁中学的课改经验。
对包校长的努力,教师们纷纷竖起大拇指。地理教师秦晓培说:“我这次以南通市第一名的成绩代表南通市参加江苏省地理优课评比,完全得益于包校长和我们一起构建的理想课堂。”生物组的王红云老师说:“我们学校的打造的仁爱文化、研学课堂、馨仁课程三张名片就是学校践行新教育的十大行动的结果。”……
包校长来我们这所乡村学校,特立独行,有人称他为“疯子”,他很开心。他认为,大凡有创造性的人,往往有点“神经病”,否则,遇到艰难困苦,断不能百折不回。醉心于新教育,包校长的确有点“疯”,当然正是他的执着、坚守,才有了兴仁的变化。也因为执着、坚守新教育,包校长荣膺2017年全国新教育实验智慧校长提名奖,学校荣膺“2017年全国新教育实验优秀实验学校”殊荣。
包校长说:“真正让我动心的不是新教育本身,而是新教育的精神。我已经风烛残年,后半生就交给新教育。正如朱永新所言,相信岁月,相信种子,相信孩子,相信老师,相信家长,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要坚持,就有奇迹!”
没有执着坚守的理想主义,是不能将新教育坚持到底的。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包校长这个新教育的种子在,带着我们坚守着新教育,兴仁这所乡村学校的新教育一定能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