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武而舞”

来源 :山东体育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fag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武术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价值功能定位与当今武术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为武而舞”的武术套路发展理念。即“为了继承和发展武术技击之法和适应当今社会人们对‘美’的精神追求而进行审美化发展的思想、观念体系”。将此作为武术套路发展的指导口号,旨在促进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武术;武术表演;发展理念
  中图分类号:G85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840(2014)04-0022-04
  武术是我国的优良传统,是我国五千年文明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自其产生以来,对人们的生存、生活产生着各方面的影响。无论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人与兽斗”的生存所需,还是战争年代的权欲争夺,无不与武术的存在本质及功能价值息息相关。武术的技击本质不仅保证了人兽相斗中的人体生命安全,也为先辈们提供了必需的生活资料,为人类的进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武术的技击功能在战争年代更是发挥的淋漓尽致,其影响了战争的胜败,影响了朝代的更换,更是抵御外辱的有效手段。但在当今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需求日益增强以及西方体育文化融入的社会现状中,如何使武术更好的促进自身发展和如何更好的适应人们的社会需求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研究就此问题提出适应当今现状的“为武而舞”。即,“为了继承和发展武术技击之法和适应当今社会人们对‘美’的精神追求而进行审美化(这里的审美化是指武术套路借鉴舞蹈的表演形式、结构、布局或加入适量的舞蹈动作)发展”的武术套路发展理念。它也像是武术套路发展的口号,就像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口号:“更高、更快、更强”一样,将会指导着武术套路在未来的发展中既保持着本质的延续,又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
  1提出“为武而舞”的原因
  民国时期,马良发起创编和推广的“中华新武术”使武术走向了体操化[1]。又因为时代的发展对武术的需求和武术对自身审美价值的追求以及武术全球化的影响而产生了高、难、美、新的竞技武术走向。“高、难、美、新”这一武术发展方向性的口号,影响到武术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追求的转变,就连注重攻防技击的传统套路也多向追求外在的审美效果而进行整理和演练。这种现状也与受到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视程度有着直接关系。纵观现在武术的训练和比赛,有组织的、有规模的、影响力大的绝大部分是关于竞技武术的。而注重技击攻防的传统武术的训练和比赛则显得非常冷淡。此外,武术比赛的打分标准主要是依据主观审美而进行打分,这对武术的竞技审美追求产生了直接的,也是很关键的方向性引导。这种现状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武术技击价值在功用上生存空间变小,其健身价值也被西方体育项目有所挤压的发展结果。再加上武术全球化和人们的审美需求及竞技需要,而使武术在当今社会中,注重审美的竞技武术发展迅速,甚至已经成为中国武术的代言词。但是这样的发展模式有着非常大的弊端:现在有很多从事武术的“武术人”都不了解自己熟练的武术动作的技击方法和含义,更为可忧的是很多竞技武术套路的创编都不以武术的技击本质为参考和衡量标准,仅是为了追求比赛成绩的提升和视觉上的美感享受或者精神上的感知,而忽视了本质上的思考,就形成了当今武术套路纯粹艺术化的发展局面。这也是形成武术研究工作者对竞技武术套路定位是“武”还是“舞”的争辩局面的原因。“武舞同源”但其后期发展中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有无技击,可否技击,倘若连最基本的区分线都不明确,是不是就会形成同源不同流而又同质的发展趋向。在这样的武术发展历程和现状中,本研究提出以“为武而舞”为发展口号的适应武术现阶段发展的武术套路发展理念。
  2“为武而舞”的历史探寻及其含义解读
  2.1“武”与“舞”的发展历史探寻
  中国武术与舞蹈(本研究所指的是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舞蹈,包括我国民族舞蹈、戏曲舞蹈等)在中华文明初期是没有界限的,即“武舞同源”之说,而且在古代汉语中“武”与“舞”也是互为相通之字。如《释名·释言记》中所载:“武,舞也,征代行动,如物鼓舞也”;又如《诗经》中的“象舞”在《礼记》中则用“象武”[2]。用现代科学逻辑思维来看,当时的武术与舞蹈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即当时的武术既是抵御危害的技击之术也是具有艺术表演性的舞蹈。例如《韩非子·五蠹》中记载的“干戚舞”和《山海经》中“神帝操干戚以舞”的神话故事,以及《史记·乐书》中记载的“周武王伐纣之乐”的“大武舞”都是武舞同体的真实写照,也证明了当时的舞蹈多以武术为题材和主要内容而产生和存在。随着时代的前进,武术与舞蹈逐渐进入不同领域,所归属范畴发生了质的变化:武术——体育,舞蹈——艺术。但是当今的武术套路和舞蹈,还依然存在着相互交融的影响,如:武术中的有些动作具有舞蹈审美意境,舞蹈中还拥有着武术动作,像舞蹈中的扑步、旋子、弓步都是武术的基本元素[3]。可见两者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和渗透足够深远。
  2.2“为武而舞”的含义解读
  2.2.1为武而舞”中的“武”
  所谓“为武而舞”中的“武”,即武术的本质——技击(包括凭借武术技击练习而产生的强身健体功效)。自原始社会人类的出现开始,就奠定了武术的形成基础。无论是“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食其羽皮”(《韩非子·五蠹》)的生存所需,还是“人民少而禽兽多”、“鸷鸟攫老弱,猛兽食颛民”(《韩非子·五蠹》)的生存现状和生活威胁,先民们就逐渐形成了适应社会环境和抵御猛兽袭击的格斗本领。《兵记》载:“民物相攫而有武矣”。虽然那时的“武”虽然还谈不上是武术,但是也是武术产生的原始萌芽。往后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在氏族部落之间也就爆发了人与人之间的战争,使技击之术逐渐系统化和广泛功用化。如《左氏春秋·宣公十三年》中载:楚庄王曰,夫文止戈为武。又曰,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财者也。通过权欲争夺的朝代更换,人们在注重武术技击作用的同时,也随之发现了习练技击之术可以使习练者强健身心,提高了对疾病的预防能力,从而使武术的健身功效得以人们的认同。随着人们对技击动作的探寻和整理,逐渐将技击之术编排在一起,在注重技击的前提下,以武舞的形式进行习练和传承,也就有了武术套路的雏形。这种武术习练和传承形式经过道家、儒家、法家等众多文化体系的充实和五行、八卦、阴阳等古典哲学的渗透,逐渐形成了注重攻防、强调修养身心、内容丰富、富含哲理的传统武术套路。受多元素的影响也是使武术技击风格各异,门派林立,并形成内外家之分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西方体育文化的入侵,武术逐渐“体操化”并登入竞技殿堂,使的武术的攻防技击有所异化。武术也就由注重技击的“武”转变为淡化技击甚至无技击的“武”,也就是现在“为舞而武”的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局面。   2.2.2“为武而舞”中的“舞”
  “为武而舞”中的“舞”,即武术套路的演练形式、演出风格。“是用‘舞’的形式来复述‘武’的动作、记录‘武’的精华,而‘武’的技法是在‘舞’的演练中得到升华、提高,而不是以增强表演时的美观为主线。”[4]众所周知,武术套路来源于古代的“武舞”。陈沛菊和乔凤杰老师在《武术与舞蹈》一文中也对“武舞”做了详细的阐述:“常以模拟战胜对手过程方式来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并以此展示自己的军事实力,炫耀自己取得的辉煌战果。当时的武舞也常被作为一种搏杀技术的训练方式,并以集体的武舞演练来增强军队的士气。”[5]可以看出武舞不同于一般的舞蹈,也有别于专门的技击训练。它是将武术的技击之术,用艺术性、娱乐性的形式展现出来,使单纯的攻防技击具有了宣泄内心精神情趣的功能。这种形式的出现和存在对武术套路的产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它决定了武术套路的美学追求,决定了武术套路的艺术性发展。据资料表明,直到清代,人们还常以“对武之舞”来进行表述武术套路。这表明武术套路是吸取了舞蹈的演练形式和演出风格并以攻防格斗技术为主体而逐渐形成的用以展现技击强弱和方便攻防技击动作记忆的一种新的运动形式。这一运动形式在清代得到进一步的艺术化,徽调《青龙棍》中的杨排风的舞棍,以及与焦赞的对打棍则能体现出武术的彻底舞蹈化[6]。这种变化对武术套路的发展影响是双面的。其积极的一面是:1)武术的内容、形式变得丰富多彩;2)促使了武术套路的价值功能趋于多元化。消极的一面则是:因为武术套路的艺术异化,而形成的武术套路舞台化,造成实用技击之法的流失。“现在武术套路,正在逐渐地与技击分离,越来越清晰地表现出向所谓“纯粹艺术”方向发展的态势。”[5]按照这样的态势发展,经过后期舞蹈化进程的深入,将会使得武术中的“舞”反客为主,成为“舞术套路”——能“舞”而不能“武”的空架子、空套路。
  3“为武而舞”理念的内涵
  综上所述,为武而舞理念是在武术发展历史中对“武”与“舞”辩证关系的历史总结中而产生的。理念,“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对某一类事物共性的理性认识,是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思想和观念体系。是对事物的理性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对事物的发展具有高瞻远瞩的作用。因此,要想促进武术套路的继承和创新必须建立和完善正确积极的理念。
  通过对武术套路中“武”与“舞”发展历程及其相互关系的探析,本研究提出与武术发展相适应的“为武而舞”武术套路发展理念,即“为了继承和发展武术技击之法和适应当今社会人们对‘美’的精神追求而进行审美化(这里的审美化是指武术套路借鉴舞蹈的表演形式、结构、布局以及加入适量的舞蹈动作)发展的思想、观念体系”。简单的说就是使武术在保持其技击本质的基础上,再对武术进行适当的审美化发展。这包括三层意思:一是注重延续武术技击性;二是武术套路的创新审美化;三是“武”与“舞”合,不舍技击的发展模式。
  3.1延续技击性
  武之本质便是技击,为攻防之术。自人类的出现,就开始总结在搏斗中人体本能动作(闪、转、腾、挪、踢、打等)的实战效果,并经过无意间的随机结合或主观的思考而形成的在搏斗中可以取胜的实战动作。又经过后期的系统化和多元素的融合,必然的就形成了我国的一大瑰宝——武术。作为武术套路,是对技击动作的整理、联合、系统化的重大进步,是即方便传承,又方便练习和记忆的一种形式。是我国优秀技击之术得以传承至今的重要保证。反观传统武术套路中的每一招一式,无不以攻防而存在,都是技击之精华。作为我国经历五千年发展而传承至今的优秀民族文化,我们更应该加以整理和继承,以便于万古流传。所以,我们要树立无论武术套路作何发展都要保证武术技击不被流失的发展策略理念,在此前提下再进行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
  3.2创新审美化
  武术中的“舞”作为武术套路的表演形式、结构、布局,是武术套路借鉴舞蹈的表演形式、演练风格而逐渐形成的,也是武术套路自身对“美”的追求。一种文化的发展与人们的需求和社会价值的体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像竞技武术套路的出现就是武术套路与人们的审美需求和竞技需要的一种锲合。人都有追求美感享受的欲望,无论是肢体上的还是精神上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美”的追求层次不断升高。所以,为了使武术套路能够適应现代人们的审美需要,在保证技击本质的前提下,适当对武术套路进行“美”的改造。例如,在武术套路中加入适当的舞蹈动作作为武术技击动作的链接,或者对武术套路的结构、布局、着装等方面进行艺术化的改进以及对配乐的量身打造来提升武术套路的美化发展。这样可以进一步的激发人们对武术的热爱,而充分调动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对武术套路的继承与创新将会产生很大的积极作用。因此,我们在面对武术套路的发展问题上不仅要维护武术技击性,还要强调武术套路的“审美化”发展。
  3.3“武”与“舞”合,不舍技击
  武术套路产生之雏形便是技击之术与舞蹈表演有机结合,即“武舞”。《诗经》中所载有关周代“武舞”之句:“文王时有击刺之法,武王作乐,象而为舞,号其乐为象舞。”便足以看出周代的“象舞”完全是用武术的击刺动作所组成的,用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来的,不仅具有现实的攻防作用,也具有显示攻防技击强弱和用以震慑敌人的一种表现形式。但是在“武舞”的应用理念上却各有不同,如《韩非子·五蠹》中关于虞舜时代时的一段记载:“有苗不服,……乃修教三年,执干戚以舞,有苗乃服”;还有《史记》“鸿门宴”中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之句,都是典型的“为武而舞”,是通过对强大的技击本领进行主观表演,从而震慑或击刺对方,迫使对方臣服。再如周代为了展现“武王伐纣”的场景和表达人们对战争胜利的喜悦而创编的“周武王伐纣之乐”便是“为舞而武”的真实写照。它是把武术的技击功用作为精神释放的一种手段,用以振奋人心和娱乐消遣。但是当时无论是“为武而舞”还是“为舞而武”都是以武术技击动作作为题材和内容,都对武术技击动作的攻防效用有很好的继承与发展作用。
  4小结
  “为武而舞”武术套路发展理念,是对武术套路发展定位的理论阐述;是既可以继承武术技击本质又可以规范武术套路进行与时俱进、创新改造的指导思想。这对武术套路的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作用,可以促使武术套路系统化,使其成为以继承发展中国技击术为主要目标,用艺术化的手段表达攻防方法的运动。这将会呈现出技击性与审美化统一,实用性与艺术性并重的新的武术套路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2]张云涯,杨中平.论武术与舞蹈的同源性、交融性、影响性[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24(3):25-28.
  [3]赵文波.关于中国舞蹈与中华武术的共性探讨[J].新课程研究,2008,(2):184-185.
  [4]王国志,王延信.论两种典型的身体文化——中国武术与中国舞蹈[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6(9):35-39.
  [5]陈沛菊,乔凤杰.武术与舞蹈[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21(1):12-16.
  [6]段三真.“武”“舞”缘姻略论——对武术与舞蹈的类属与共质的探讨[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7,5(4):37-39
其他文献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网络分析等方法对我国现有全民健身相关信息资源服务平台、体系、网站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总结其存在的问题;采用交叉研究方法将体育学与电子信息科学、情报学、经济学等多科学进行交叉融合;以阿里云、百度云和政府公共服务平台等为参考模型,设计全民健身信息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架构,建设兼顾一般与个性化需求的一站式全民健身信息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从平台运营、服务创新模式等方面,探索全民健身公共服务
期刊
摘 要: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录的2005-2014年我国9所体育院校学报21 373篇文献为数据源,运用文献题录信息分析工具SATI和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对文献的发文机构、作者、关键词及研究的热点和前沿运用文献计量法、词频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北京体育大学在9所体育院校学报中论文发表量处于领先地位;作者合著网络密度稀疏(0.0010),相互间联系少;关
期刊
摘 要:贵州赤水河流域的“独竹漂”运动,由传统社会中渡河出行的交通方式,演变成现代民运会中的表演竞赛项目,为探析少数民体育的民运会出场与回归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文本。通过田野调查、深度访谈、文献资料等方法,从现代性的视角对贵州“独竹漂”运动的民运会出场与回归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政府意志的推动下,“独竹漂”通过现代性转型,完成了从民间传承到民运会表演与竞赛的华丽转身,其出场是功利性的工具理性行为,在一
期刊
摘要:目标定向理论是社会认知理论之一,其研究主要集中于确定哪些行为因素会影响人的主观能力,这种主观能力又如何影响人的后继行为。目标定向理论将目标定向分为两类,一类是任务定向,即在完成一项任务的过程中,强调的重点是任务本身,自己和自己比较;一类是自我定向,考虑的主要是个人能力水平,自己和他人比。为了考查不同目标定向对锻炼自我效能的影响,本研究选取60名低体育活动者,按性别、目标定向干预内容分为4组,
期刊
摘要:针对山东青年女子排球队员接发球质量不高的问题,应用APAS录像解析软件对6名主力接发球队员进行三维录像定量分析。将接发球动作分为准备阶段,移动阶段和击球阶段,根据测试结果分别找出每名队员在各阶段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青年女子排球;接发球;技术分析  中图分类号:G8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840(2014)04-0079-04  随着排球
期刊
摘 要:闲暇时体力活动对体质健康的益处最多,并且也最有可能被干预,理应成为体力活动促进关注的重点。为此,如何更好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这一宗旨,使更多的人在闲暇时间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是我们一直以来所关注的。本研究通过2010年全国国民体质监测数据,对其闲暇时体力活动完全静坐”水平的人群特征分析,发现:中国国民闲暇时间体力活动“完全静坐”水平人群
期刊
摘要:西螺七嵌武术堪为台湾武术的典型代表,知微可以见著,本文即试从西螺七嵌区域社会史的小视角探讨其武术发生、发展,以窥台湾武术的大视野。客家宗族协作意识将散居于西螺地区七个角落的张廖族人凝聚为一个强大的向心团体,清代台湾的动荡不靖及祖籍地固有的尚武健斗之风使西螺七嵌地区武馆林立、武风炽烈。张廖族后人的宣扬、传统与现代媒介的推波助澜再塑了闻名全台的西螺七嵌武术传奇。源头性武馆、多彩的狮艺、独特而丰富
期刊
摘要:在文化学视域下,文化空间是文化能否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问题。通过文化空间原理,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对比论证法,探讨了竞技武术文化空间的发展现状和境遇。研究认为,从宏观角度来看,仍表现为政府职能部门和组织主导竞技武术发展;社会群体干预有限,且分布离散。从微观角度来看,竞技武术的技术核心不稳定,其内涵多元混合。  关键词:文化空间;竞技武术;文化境遇  中图分类号:G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依据1996-2012年中国体育用品制造业产品出口贸易数据,选取贸易专业化系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国际市场占有率、出口贡献率、净出口、出口优势指数和依存度等七大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中国与其他13个竞争国家(地区)的体育用品制造业产业出口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动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1996-2012年间,中国体育用品制造业出口国际竞争力排名第二,中国香港排名第一,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是法国和
期刊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在对社会“乐”文化与农家“乐”文化辨别分析的基础上,对蕴藏在农家之中的“乐”文化元素及体育健康功能干预下的农家“乐”文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体育健身功能融入“农家乐”载体是实现城乡体育文化统筹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时代“乐”文化价值的社会探索。通过对农家“乐”文化的分析,探索了城乡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康文化所需的硬、软件资源条件的互补,进而为缩小城乡体育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