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作为学生学习生涯中较为关键的阶段,在素质教育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如何在初中阶段扩大素质教育的成果,是初中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初中数学作为理科的代表,其鲜明的特点就是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要求较高,要求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活跃,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需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對学生的思维进行合理地激发和引导.
一、运用新型手段讲解重点难点知识,给学生
指出正确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讲解重难点,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这种僵化的教学过程,难免枯燥乏味,很难有效地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激发和引导,更别提培养兴趣,好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多教学手段得以在课堂中运用.例如,在讲“一元一次不等式”时,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不等式的计算,容易忽视不等号的意义,没有注意不等号的变化.无论教师怎么强调,学生都很难注意到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给学生播放视频,总结学生在计算不等式时出现的各种问题,让学生在视频中找到自己做题时的影子,使学生对不等式变号这一重点知识有深刻印象.尽管是新课学习,但观看那么多计算过程后,学生会积累一定的经验,在脑海中进行记忆.接下来,教师还可以进行强化训练,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让他们自己找到重点和易错点,同时将不等式和等式的方程题相结合,让学生在解题中自主发现两者的联系,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进行难点学习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思维的发散,形成自己对于新课的认识.
二、通过新旧知识点的联系,促进学生对于新
课的认识和巩固旧知识
由于数学学习呈一种网状系统,各个知识点在某个层面都有一定的联系,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或多或少会受到旧知识的影响.如果仅靠教师提醒指导,带着学生回忆过去的知识,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聊,感受不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刺激和引导,让学生看到新知识后,能够敏感地联系到旧知识,同时促进学生在脑海中形成自己对数学的认识,建立一定的知识框架.例如,在讲“图形与证明”时,对于三角形全等的证明,教师就需要学生回忆之前在“图形的相似”中学到的部分知识.比如,直角三角形的相似,只需要知道其任意两角,而在进行直角三角形全等的证明时,就要知道三角形的两角和其中一边,或者是两边和其夹角,需要学生在回忆和对比中找寻联系,辅助学习.然而这两者学习时间相差较远,学生回忆起来不能做到丝毫不漏.这个时候,教师就需要采用一些手段对学生进行足够的刺激,让他们回忆过去的知识,然后在大脑中记录下这种刺激,下次再遇到时,就能反射似地联系起来.比如,同样是证明两三角形全等,教师可以事先制作flash课件,设计两个相似三角形,然后将两个三角形重叠在一起,让其中较小的一个慢慢变大,直到两个三角形完全重合.学生可以看到,两个三角形想要全等,必须具有至少一个相等的边.通过这种视觉上的刺激,在学生的思维中形成一种定式,并形成发散思维,最终在这种发散思维的引导下使图形知识形成网络.
三、激发学生的思维,在放松的环境中引导学
生思考
初中生的学习时间主要由两部分组成,更多的时间学生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在家中只有一小部分.虽然只是一小部分,但是在初中学习过程中是不可少的.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在轻松的环境下,人的思维反而会变得更加活跃和发散.相比于学校,学生在家时无疑会更加放松,在这种情况下对其进行一定的引导,能够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教师可以在每周五放学前,让学生将下周的新课课件拷贝一份带回家,自己随意地看看,先有个初步了解.在家庭这种轻松的环境中,没有教师给予的压力,学生反而面对新课,多了一份探索精神.这样的教学方式,对激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激发和引导时,教师需要注意把控一个量,过分地引导就变成一种硬性的规定,而不引导又容易让学生误入歧途.只有将激发和引导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才能最大化地提高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针对数学学科的特点,教师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激发和引导.通过引导,增进学生对于新知的理解;通过激发,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和引导相结合,最终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网络,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管建光,浅谈如何学好初中数学[J],读写算(教研版),2012(11).
刘世文,初中数学的教学艺术[J],吉林教育,2013(04).
一、运用新型手段讲解重点难点知识,给学生
指出正确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讲解重难点,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这种僵化的教学过程,难免枯燥乏味,很难有效地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激发和引导,更别提培养兴趣,好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多教学手段得以在课堂中运用.例如,在讲“一元一次不等式”时,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不等式的计算,容易忽视不等号的意义,没有注意不等号的变化.无论教师怎么强调,学生都很难注意到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给学生播放视频,总结学生在计算不等式时出现的各种问题,让学生在视频中找到自己做题时的影子,使学生对不等式变号这一重点知识有深刻印象.尽管是新课学习,但观看那么多计算过程后,学生会积累一定的经验,在脑海中进行记忆.接下来,教师还可以进行强化训练,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让他们自己找到重点和易错点,同时将不等式和等式的方程题相结合,让学生在解题中自主发现两者的联系,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进行难点学习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思维的发散,形成自己对于新课的认识.
二、通过新旧知识点的联系,促进学生对于新
课的认识和巩固旧知识
由于数学学习呈一种网状系统,各个知识点在某个层面都有一定的联系,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或多或少会受到旧知识的影响.如果仅靠教师提醒指导,带着学生回忆过去的知识,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聊,感受不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刺激和引导,让学生看到新知识后,能够敏感地联系到旧知识,同时促进学生在脑海中形成自己对数学的认识,建立一定的知识框架.例如,在讲“图形与证明”时,对于三角形全等的证明,教师就需要学生回忆之前在“图形的相似”中学到的部分知识.比如,直角三角形的相似,只需要知道其任意两角,而在进行直角三角形全等的证明时,就要知道三角形的两角和其中一边,或者是两边和其夹角,需要学生在回忆和对比中找寻联系,辅助学习.然而这两者学习时间相差较远,学生回忆起来不能做到丝毫不漏.这个时候,教师就需要采用一些手段对学生进行足够的刺激,让他们回忆过去的知识,然后在大脑中记录下这种刺激,下次再遇到时,就能反射似地联系起来.比如,同样是证明两三角形全等,教师可以事先制作flash课件,设计两个相似三角形,然后将两个三角形重叠在一起,让其中较小的一个慢慢变大,直到两个三角形完全重合.学生可以看到,两个三角形想要全等,必须具有至少一个相等的边.通过这种视觉上的刺激,在学生的思维中形成一种定式,并形成发散思维,最终在这种发散思维的引导下使图形知识形成网络.
三、激发学生的思维,在放松的环境中引导学
生思考
初中生的学习时间主要由两部分组成,更多的时间学生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在家中只有一小部分.虽然只是一小部分,但是在初中学习过程中是不可少的.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在轻松的环境下,人的思维反而会变得更加活跃和发散.相比于学校,学生在家时无疑会更加放松,在这种情况下对其进行一定的引导,能够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教师可以在每周五放学前,让学生将下周的新课课件拷贝一份带回家,自己随意地看看,先有个初步了解.在家庭这种轻松的环境中,没有教师给予的压力,学生反而面对新课,多了一份探索精神.这样的教学方式,对激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激发和引导时,教师需要注意把控一个量,过分地引导就变成一种硬性的规定,而不引导又容易让学生误入歧途.只有将激发和引导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才能最大化地提高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针对数学学科的特点,教师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激发和引导.通过引导,增进学生对于新知的理解;通过激发,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和引导相结合,最终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网络,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管建光,浅谈如何学好初中数学[J],读写算(教研版),2012(11).
刘世文,初中数学的教学艺术[J],吉林教育,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