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文献解题》看伟烈亚力对中西文献学交流的贡献

来源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_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文献解题》是1867年在上海出版的一部有关古代中国文献的西文目录学著作,作者为英国新教来华传教士、著名汉学家伟烈亚力。作为目前所见西方世界第一部按中国古代四部分类法编撰的指南目录,该书对2000多部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分类解说,撰写了较为详细的提要,为西方学者准确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典籍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在西方汉学史上,《中国文献解题》因其资料翔实、考据权威,成为19世纪以来西人研究中国典籍最实用的参考书之一,在近代中西文献学交流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其他文献
9月3日,记者从重庆市商务委获悉,目前重庆市扎实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已在数据、健康医疗、法制保障、教育、人才、科技、商贸文旅、金融、投资便利与物流通关等9大领
期刊
社会信用体系的运转以国家对个人信息的利用为前提。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个人信息利用呈现出可能减损个人权益的“最大化”特点,这与其背后的国家治理逻辑密切相关,即基于国家认证和规制监管的需要,国家治理吁求“最大化”地把握个人信息,技术治理则强化了国家能力而使此种需求得以满足。在《个人信息保护法》出台的背景下,信息利用需遵循个人保护逻辑,通过法治形塑国家治理,促进国家治理能力输出的规范化。为此,应加强对技术治理的法治约束,提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制度伦理性,建立个人信用信息保护激励机制,从而保障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
“新移民运动”在过去四十余年经历了重要的治理思路及治理政策的转折,在当前所处的流动人口规模调整期,仍面临着进一步制度创新的压力。从历史的维度梳理中国移民群体的八种历史类型,更能凸显“新移民运动”中城市新移民的性质和特征。“新移民运动”是和平发展时期经济驱动下的自发性“乡城”移民,这将其与中国历史上出现的主导型的政治性移民,以及从“狭乡”往“宽乡”的自发性或组织性的经济移民区别开来。在国家工业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新移民运动”也并非明清时期“乡城”移民传统接续后的自然发展。通过梳理移民组织形态从强制性移民、
采用历史制度主义视角进行分析,对撤县设市政策曲折的发展历程进行全面梳理后发现:我国撤县设市政策自1983年正式确立实施以来,至今已走过探索高潮期、冻结冷静期、规范复苏期三个阶段。随着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需要以及对中小城市发展的支持,该政策在2016年新标准制定发布以来逐渐趋于理性并适应发展中的国情。在各个关键节点的作用之下,行动者非对称性的权力配置、外部环境带来的断裂均衡变化和路径依赖下的渐进转型重启,共同构成了这一制度的演化变迁逻辑。撤县设市政策在未来应当将严格坚持标准与适当放宽程序相结合,并尝试探索其
Ride the wave to open up a new scenarioof digital economy cooperation  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数字经济产业论坛、2021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让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重庆,与会各方积极交流分享智慧成果,深度参与数字经济国际合作。习近平总书记向大会发来贺信,极大地提升了智博会的国际影响力。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论
期刊
8月13日,中国重庆市向缅甸捐赠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物资启运仪式在重庆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举行.启运仪式后,制氧机、医用外科口罩、防护服、隔离衣等抗疫物资的跨境公路班车从
期刊
〉〉〉嘉宾·访谈  Embrace new opportunities for cooperation in the digital era  8月23日至25日,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数字经济产业论坛、2021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在重庆举行。各国驻华使领馆积极组织本国在华企业来渝参会参展,展示本国在各领域的先进技术和发展成就,寻求合作新机遇。驻华使领馆官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纷纷表示,智博会为国际合作
期刊
从系统哲学角度考察社会有机体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要求。从系统哲学的视角看,《德意志意识形态》阐明了社会绝非孤立的个人的外在联系形式,而是根源于“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并不断更新迭代的内在关系性有机体;社会有机体的子系统之间并非“无主体”的静态并列结构,而是人们现实实践活动的分殊性表现,差异一体的动态交互才是社会有机体嬗变的复合动力。系统哲学与社会有机体理论的融合对于考察21世纪的社会新形态具有重要启示:在理论上,二者都强调关系论和生成论在社会有机体中的统一,有助于走出抽象人本主义和结构主义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对
在一些城市开始推行生活垃圾分类的背景下,不同社区的生活垃圾分类效果仍然存在较大的差异,如何解释这一差异需要进一步分析。社会资本作为认识社区公共产品提供和集体行动形成的重要视角,与城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之间的关系值得研究。基于上海市H街道三个不同类型社区的案例比较分析发现:以社会网络、信任和互惠规范为核心内容的社会资本,能够较好地解释存在差异性的社区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和社区生活垃圾分类绩效。在实施垃圾分类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培育社会资本有力提升居民参与的意愿,推动居民的参与行为,不断提升垃圾分类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