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需要政府在思想上重视农村环境保护,要遏制农村水环境的进一步恶化,须把改善环境质量和提升环境水平作为政绩考核的主要考量,增强各级环保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本文主要就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问题及相关对策展开了讨论。
关键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对策
1 农村生活污水来源和治理模式
农村生活污水的来源主要有四种:厕所污水、生活洗涤污水、厨房污水和其他污水(畜禽养殖、水厂养殖和家庭农产品加工等)。据统计,农村居民人均日排污量为100L,并且这个数据还在逐年上升。目前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主要是针对能集中收集污水的社区、集中居住区,采取县、区、乡镇污水处理厂集中治理及村集中治理和分散治理的模式,总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目前常采用的治理模式有以下几种:一是污水处理厂集中治理模式。这种治理模式主要是对靠近市区和中心城镇的农村,农村生活污水可以排入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或工业废水处理系统,实现农村生活污水的集中治理。二是人工濕地生活污水治理模式。人工湿地生活污水治理模式是采用人工湿地系统中生物的降解和稀释作用,来去除水中的污染物质,是农村生活处理中应用较多的一种技术。三是地埋式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利用降解反应器,在反应器中投放适当的降菌剂,使其对污染物进行降解和转化,实现污水处理并再利用,也是目前应用较多的一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模式。
2 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中的问题分析
2.1 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群众参与度不高,规划欠合理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省、县、乡、村自上而下,层层抓落实,而村民参与度不高,无论是规划、方案还是资金的筹措,都是自上而下的运行机制,缺乏群众基础,村民的公共卫生意识还比较落后,聘请研究院设计的施工方案不接地气,实施时才发现与实际情况不符,需要反复多次修改,造成浪费;建设资金主要依靠上级财政拨款,民间资本参与少,资金缺口大,很多项目在资金没有落实的情况下为了赶进度急于上马;财政以污水处理建设项目支持为主,财政资金主要解决前期基础设施投入,但运行成本、后续维修费用没有落实,直接影响到污水处理和财政资金使用效果。
2.2 缺乏因地制宜可以选择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运行模式
各地既有人口密度高、经济发达、地处平原地区的富裕农村,也有人口少、经济欠发达、地处山区的落后农村,不同的农村需要有不同的生活污水处理方案,各地都在摸索,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可选择模式。有些农村大部分年轻人平时都在外地打工,空心化现象严重,需要处理的生活污水也非常有限;有些地处山区的偏远小村,地形复杂,集中污水处理投资成本大,不经济,出现污水处理技术的先进性与适用性之间的矛盾;有些农村历史悠久,成为需要保护的古村落,可以发展美丽乡村特色旅游、农家乐等服务业,但农村污水处理截污纳管会破坏古村落的保护等等。
2.3 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是资金来源单一,筹措渠道不畅。生活污水治理设施的建设、运行、维护等费用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上百万。当前,建设资金来源以财政资金为主,社会捐助有限,融资渠道单一,成为制约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瓶颈。二是村民环保意识不到位,对参与生活污水处理热情不高。据实地调查发现,在调查人群中有一半人对未经处理直接排放生活污水习以为常,有20%的人认为生活污水利用是政府的事,与己无关,仅有30%左右的村民对污水进行了微处理后进行循环利用。各级政府对农村环境保护已日益重视,但主要精力在开展项目建设,面向村民的宣传发动工作还相对薄弱。三是管理体制不完善。我国农村污水治理适合以村为基本单位,但在欠发达地区,或偏远山区,村级财务非常匮乏,难以因地制宜开展污水治理工作,尤其是后续管理跟不上。
3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对策
3.1 完善农村地区的污水收集体系。
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收集率低是影响我国农村污水处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想要改善农村水环境现状,首先需要提高农村生活污水的收集率。随我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视,会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目前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也已经建设了完善的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形成了完整的收集和处理体系。
3.2 采用多渠道筹措资金,缓解资金短缺困境
科学整合相关项目资金也是填补资金缺口的重要方法。此外,浙江省财政厅的“一事一议”奖补政策,是调动农村农民投工投劳、筹集资金参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值得借鉴的有效方法。政策按照“先议后筹,先筹后补”原则,通过奖补资金撬动筹资筹劳的办法,可以解决上热下冷问题。解决资金短缺问题的巨大空间和潜力在农村,办法最多的是广大的农民。
3.3 健全管理机构,建立长效的运行
农村生活污水设施建设是手段,使用是目的,运行、维护、管理比建设更复杂、更具长期性。因此,要出台相应的政策,健全管理机构。在日常管理和维护上,可以在每村固定一名管理人员,负责治理设施的日常维护保养工作,由乡镇生活污水治理项目统一管理,并定期分批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提升其管理水平。同时探索村民自主管理途径,把全体农户农民自觉参加生活生活污水治理建设、管理和维护中去。
3.4 改变政府主导局面,促全民共同参与
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舆论引导,使村民充分认识到生活污水治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通过村级“一事一议”制度,鼓励村民积极投身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维护,调动“未来使用者”的主体意识和积极性。
3.5 科学选择污水处理技术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较多,且工艺成熟,但对于实际的工程项目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特点来选择适合的污水处理技术,这样才能使农村的水污染问题得到解决。同时应根据不同水质特点选择处理工艺,对氮、磷等元素超标的水质,应选择脱氮除磷效果较好的污水处理工艺。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选择时,不仅需要考虑运行效果、投资、工艺技术应用性,还需要考虑工程建设能否顺利进行,这样才能保障污水处理设施达到理想的处理效果和规定的使用年限。
4 结束语
通过以上对策的实施,能有保障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的稳定运行,实现生活污水的集中收集和达标排放,有效的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和水污染现状,且处理后的生活污水也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再利用,解决部分缺水农村的用水,缓解用水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及对策分析[J].马北琳,鲁珊珊.山东工业技术.2016(06).
[2]分散式污水处理模式系统及应用研究[J].王国峰.资源节约与环保.2016(03).
[3]农村污水处理技术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J].谢鹏飞,易芳.资源节约与环保.2016(03).
[4]关于切实推进农村水环境整治的提案[J].沈斌.中国天主教.2016(02).
(作者单位: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有限公司)
关键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对策
1 农村生活污水来源和治理模式
农村生活污水的来源主要有四种:厕所污水、生活洗涤污水、厨房污水和其他污水(畜禽养殖、水厂养殖和家庭农产品加工等)。据统计,农村居民人均日排污量为100L,并且这个数据还在逐年上升。目前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主要是针对能集中收集污水的社区、集中居住区,采取县、区、乡镇污水处理厂集中治理及村集中治理和分散治理的模式,总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目前常采用的治理模式有以下几种:一是污水处理厂集中治理模式。这种治理模式主要是对靠近市区和中心城镇的农村,农村生活污水可以排入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或工业废水处理系统,实现农村生活污水的集中治理。二是人工濕地生活污水治理模式。人工湿地生活污水治理模式是采用人工湿地系统中生物的降解和稀释作用,来去除水中的污染物质,是农村生活处理中应用较多的一种技术。三是地埋式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利用降解反应器,在反应器中投放适当的降菌剂,使其对污染物进行降解和转化,实现污水处理并再利用,也是目前应用较多的一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模式。
2 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中的问题分析
2.1 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群众参与度不高,规划欠合理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省、县、乡、村自上而下,层层抓落实,而村民参与度不高,无论是规划、方案还是资金的筹措,都是自上而下的运行机制,缺乏群众基础,村民的公共卫生意识还比较落后,聘请研究院设计的施工方案不接地气,实施时才发现与实际情况不符,需要反复多次修改,造成浪费;建设资金主要依靠上级财政拨款,民间资本参与少,资金缺口大,很多项目在资金没有落实的情况下为了赶进度急于上马;财政以污水处理建设项目支持为主,财政资金主要解决前期基础设施投入,但运行成本、后续维修费用没有落实,直接影响到污水处理和财政资金使用效果。
2.2 缺乏因地制宜可以选择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运行模式
各地既有人口密度高、经济发达、地处平原地区的富裕农村,也有人口少、经济欠发达、地处山区的落后农村,不同的农村需要有不同的生活污水处理方案,各地都在摸索,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可选择模式。有些农村大部分年轻人平时都在外地打工,空心化现象严重,需要处理的生活污水也非常有限;有些地处山区的偏远小村,地形复杂,集中污水处理投资成本大,不经济,出现污水处理技术的先进性与适用性之间的矛盾;有些农村历史悠久,成为需要保护的古村落,可以发展美丽乡村特色旅游、农家乐等服务业,但农村污水处理截污纳管会破坏古村落的保护等等。
2.3 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是资金来源单一,筹措渠道不畅。生活污水治理设施的建设、运行、维护等费用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上百万。当前,建设资金来源以财政资金为主,社会捐助有限,融资渠道单一,成为制约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瓶颈。二是村民环保意识不到位,对参与生活污水处理热情不高。据实地调查发现,在调查人群中有一半人对未经处理直接排放生活污水习以为常,有20%的人认为生活污水利用是政府的事,与己无关,仅有30%左右的村民对污水进行了微处理后进行循环利用。各级政府对农村环境保护已日益重视,但主要精力在开展项目建设,面向村民的宣传发动工作还相对薄弱。三是管理体制不完善。我国农村污水治理适合以村为基本单位,但在欠发达地区,或偏远山区,村级财务非常匮乏,难以因地制宜开展污水治理工作,尤其是后续管理跟不上。
3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对策
3.1 完善农村地区的污水收集体系。
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收集率低是影响我国农村污水处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想要改善农村水环境现状,首先需要提高农村生活污水的收集率。随我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视,会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目前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也已经建设了完善的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形成了完整的收集和处理体系。
3.2 采用多渠道筹措资金,缓解资金短缺困境
科学整合相关项目资金也是填补资金缺口的重要方法。此外,浙江省财政厅的“一事一议”奖补政策,是调动农村农民投工投劳、筹集资金参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值得借鉴的有效方法。政策按照“先议后筹,先筹后补”原则,通过奖补资金撬动筹资筹劳的办法,可以解决上热下冷问题。解决资金短缺问题的巨大空间和潜力在农村,办法最多的是广大的农民。
3.3 健全管理机构,建立长效的运行
农村生活污水设施建设是手段,使用是目的,运行、维护、管理比建设更复杂、更具长期性。因此,要出台相应的政策,健全管理机构。在日常管理和维护上,可以在每村固定一名管理人员,负责治理设施的日常维护保养工作,由乡镇生活污水治理项目统一管理,并定期分批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提升其管理水平。同时探索村民自主管理途径,把全体农户农民自觉参加生活生活污水治理建设、管理和维护中去。
3.4 改变政府主导局面,促全民共同参与
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舆论引导,使村民充分认识到生活污水治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通过村级“一事一议”制度,鼓励村民积极投身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维护,调动“未来使用者”的主体意识和积极性。
3.5 科学选择污水处理技术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较多,且工艺成熟,但对于实际的工程项目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特点来选择适合的污水处理技术,这样才能使农村的水污染问题得到解决。同时应根据不同水质特点选择处理工艺,对氮、磷等元素超标的水质,应选择脱氮除磷效果较好的污水处理工艺。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选择时,不仅需要考虑运行效果、投资、工艺技术应用性,还需要考虑工程建设能否顺利进行,这样才能保障污水处理设施达到理想的处理效果和规定的使用年限。
4 结束语
通过以上对策的实施,能有保障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的稳定运行,实现生活污水的集中收集和达标排放,有效的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和水污染现状,且处理后的生活污水也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再利用,解决部分缺水农村的用水,缓解用水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及对策分析[J].马北琳,鲁珊珊.山东工业技术.2016(06).
[2]分散式污水处理模式系统及应用研究[J].王国峰.资源节约与环保.2016(03).
[3]农村污水处理技术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J].谢鹏飞,易芳.资源节约与环保.2016(03).
[4]关于切实推进农村水环境整治的提案[J].沈斌.中国天主教.2016(02).
(作者单位: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