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路德的教师观与教育观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ao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马丁·路德是欧洲中世纪向近现代过渡时期的著名改革家。他所发动的改革运动,不仅是一场宗教改革,更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他所提出的一系列教育思想,对近代德国乃至整个欧美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有着独到的教育观,虽然他的教育观主要是关于宗教教育的,但其思想精髓还是可借鉴于世俗教育领域的。本文就这位伟人的教师观略加探讨。
  关键词: 马丁·路德 教育观 教师观
  
  马丁·路德(1483—1546),16世纪宗教改革家,德意志新教路德派的创始人。生于埃斯勒本,出身寒微,家教严格,幼年在天主教会所办的拉丁学校上学,青少年时曾在“共生弟兄会”的学校就读。1501年进入爱尔福特大学深造,开始广泛接触各种学术研究。在经历一次生死体验后决心进去修道院做修士,想以苦修的生活平息上帝的愤怒而取得内心的平安。取得博士学位后受聘于威腾伯格大学,开始其教学生涯。1517年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攻击罗马教廷,否认罗马天主教教教会和教皇的权威,开始发动德国的宗教改革。
  路德曾说:“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民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厉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1]国之命脉,端在教育。而在教育过程中,起引导作用的教师更是重中之重,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产生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路德曾引用他儿时学校的格言:“误人子弟与对妇女行凶同罪。”[2]但路德认为:“忽视并玷污不朽的灵魂,乃是一种尚无人认识、并且永难赎回的罪孽。”[3]相比之下,后者所犯之罪就要轻得多了。虽说路德提出这个问题的背景是针对当时的德意志首长和参议员的,但可看出路德对教育的极度重视,以及对施教者的严格要求。在此本文根据路德有关教育的论著探讨路德的教师观。
  一、马丁·路德的教育观
  教育是教师存在的根基,什么样的教育体系会相应地产生与之相符的教师。因此在讨论教师之前首先要看路德的教育主张。
  有关路德的教育主张主要集中在《论送儿童入学的责任》、《为基督教学校致德国市长和市政官员书》两篇论著中。他所提出的教育改革主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主张普及教育与强迫义务教育。
  路德认为儿童是由上帝所赐予的,因此家长受托于上帝最大的任务是教育子女成为信仰上帝的人。主张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该结合起来,并指出家长送子女入校读书是不可推卸的义务和责任,且主张由国家和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强制那些拒绝履行此项义务的家长送子女去接受教育。路德强烈呼吁各邦诸侯和城市统治者关心教育,兴办学校,担当起教育组织者的职责。认为教育事业不仅是为了教会的利益,还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因为,“即使没有灵魂,没有天国和地狱,只有世俗的事务需要考虑,也必须设立良好完备的学校,以培养长于治国的男子和善于理家的女子”[4];国家和政府应通过教会推进教育事业,家应掌握教育权,并推行普及义务教育。路德的这种政教通力合作举办教育的理念,对欧美各国近代教育的变革有着深远的影响。
  2.批评当时学校教育的不良现象,提出改良建议。
  路德猛烈抨击了旧教统治下的学校教育的种种弊端,强调学校教育对世俗国家,社会生活,以及个人的重要意义。指出当时的学校就像是牢房,教师像暴君和狱卒,学校的教材不当,教法不佳,教育内容单一、死板,等等。主张学习应该在富于乐趣的情境下教学,提出用当地方言教育为主。路德为此翻译过德语版《圣经》。
  3.强调尊师重道。
  对于教师这个职业,路德是非常尊重的。因为只有教育才能让德意志的未来更加光明而不至于重新跌入黑暗之中,国家的繁荣兴旺深受教育发展的影响,而作为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地位的教师,路德把它看作“世界上最高尚的工作”。路德说:“在全世界,连异教徒也不例外,要想使国家兴旺,学校与教师都是不可少的。”[5]
  路德著作中透露着教师对于教育的重要之处,改变了那个时代人们以往对教师的态度,也引发了对教师观的变化。
  二、马丁·路德的教师观
  1.强调教师地位的神圣性。
  对教师地位的神圣性要先从路德神学思想“信徒皆祭司”说起,这一思想延伸带来的职业观消除了中世纪职业的圣俗之分。他认为在上帝面前任何事物都具有地位、价值和荣誉,这其中当然包括教师这个职业。路德提出:“应该及时赞扬所有上帝任命的职业和工作,而不是为了一个而鄙视其他。”[6]当时的社会受中世纪风气影响,教师这样的“世俗职务”是不被重视的,人们对教师的工作持有偏见,教师的地位是被轻视的。他抨击当时的人们只关心世俗的需要,而对教育孩子——这件因借着为上帝和世界而服务的神圣的、使人敬慕的职务却漠不关心,谴责人们被世俗欲望填满了,只想着怎么满足自己的肚腹,怎么获取更多的世俗需要。针对这种情况,他提醒当时的讲道者要经常对人们,包括教师及他们的学生讲述上帝规定的岗位和职务的光荣和可敬,使得教师的地位被认可,通过强调其职务被上帝祝福和喜悦的方式,让人承认教师地位的神圣性。
  2.强调教师职业的重要性。
  对路德而言,教师的地位是仅次于教士的,是上帝所宠爱的。路德曾说:“假如我放弃虔诚和我的其他职责,我将愿意去当教师,因为我知道教师位置是最有用的,最重要的。”[7]他认为教师对社会的贡献不亚于牧师,然而“勤劳的、虔诚的教师,他們热心地训练和教育儿童,他们没有得到充足的报酬”,[8]呼吁社会关注教师。路德认为世界上最高的美德之一就是忠实地去教育别人的孩子。教师专心致志教导儿童付出的劳动和心血,以及教师的品格,是不能用言语来描述,也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
  路德列举教师的重要性的理由主要表现在:第一,父母大部分时候意识不到教育子女的重要性。第二,绝大多数家长没有孩子教育的资格,更多的是给孩子提供身体的需要。第三,即使父母有资格并愿意教育儿童们,也因为家庭和工作事务无法有更多的精力分配到孩子的教育身上,除非聘请私人教师,但是大多数的家庭是负担不起的,因此公立学校教师是绝对不可少的。有些孩子天资聪颖,却因为贫困请不起家庭教师而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这是国家和社会的损失。因此,国家就应当担负起提供教育的责任和义务,提供经费给学校及老师,重视教师的职责和培养,这样国家就不会蒙受人才凋零的损失。国家的建设需要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需要优秀的教师的引导,因此教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3.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被后人称为“真理的教师”的路德在威登堡大学担任教职工作,这让路德对教师这个职分所应具有的基本素养有着自己的见解。少年时的路德就读的学校是由天主教会控制的,当时的学校盛行体罚和严酷的训练,路德在传记中描述当时的学校好像“地狱和炼狱”,“在学校单单一个早上,无缘无故的我竟要饱尝十五记藤鞭,并且要罚出课堂背上木驴,一点功课也学不到”。[9]对于这样严厉的教育方式,路德除了厌恶没有其他。少年时代的这段经历让他特别指出旧学校中充当教师的僧侣根本不适合做教育和管理学生的工作,因为他们不懂正确的学习和教学的方法,并且对最基本的学习内容都一无所知,“他们只不过是一些杀害儿童的凶手罢了”。[10]路德认为如果没有好的学校及老师,宁愿青年人不求学也比接受错误的教育要强。因此他认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应当是德才兼备的。
  在知识上,路德认为教师应学识渊博,精通语言、历史。路德除了重视语言和历史课程外,还希望儿童能接收到声乐、器乐和数学的学习;一个合格的教师应当具有多种才能,等等。
  在态度上,教师应对学生温柔和蔼,尤其是面对可塑性高的儿童时。路德认为儿童生来就具有追求知识和喜欢玩耍的爱好。这种爱好是不应该受到阻止的,而应通过各种恰当的方法去满足。教师要了解儿童身心的发展特点和个性,保持和儿童一样的幼稚,要参与他们的活动。应该热爱学生建立和学生的亲密的关系,为教育教学夯实良好的基础。但热爱学生不是放纵式的爱,而是要求“在鞭子旁边应该放着苹果”这种严厉又温和的方式。
  在教学方法上,对儿童采取直观的方法,譬如强调运用各种生动的对话形式来丰富儿童的语言学习。用音乐激发儿童的情感。路德曾为初等学校编写了《教义问答集》,在其所翻译的德语《圣经》中安排了很多的插图,方便儿童直观地理解信仰。因此,他也被誉为“《圣经》直观教学之父”。
  4.教师的选取和培养。
  路德认为良好的教师是需要进行系统训练的,强调需要选拔最聪慧、最贤良、最能干的青年来进行专门培养,使之成为知识广博、精通音乐,态度温和、教法上佳的优秀老师。路德说:“有前途的可能成为有才华的教师、传道士和工作者的最聪明的学生,应该让他们在学习多呆一段时期,或挑选出来专门学习。”[11]
  马丁·路德一直强调好好训练孩子是一种何等伟大的事业。因此不遗余力地提倡学校教育,强调上帝赋予教师神圣和重要的使命。路德也因他自己求学时代所有痛苦经历及自己优秀的教育天赋,阐释了自己心中合格的教师的理念。不可否认,路德的教师理念是为了坚固和推广宗教教育和建设的,但路德也不否认和排斥在普通教育上的应用。路德所主张的教师问题是很有预见性的,超出了他那个时代的教师观。虽然今天教师的地位在提升,但是还是没有达到路德所提及的那般高。国家重视教育,提高教师的地位,是为了造就更多的人才,他们对国家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对于教师自身的修养和素质,路德提出的条件在我们当今强调分工的时代看起来是极为苛刻的,如精通语言、历史和文艺等,虽然无法完全达到,但可以努力接近这些目标,表现出教师这个职业不断提升的理念。知识是教师的基本素养,然而教师更重要的是人格健全,因为教师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灵魂的影响者,所谓上行下效,教师良好的人格对学生的成长更是不可或缺的,教师当以身作则。
  时代在前进,相信我们的社会将更注重教师的地位,同时,教师也应尽自己的职责与本分。每个职业都有它的光荣与使命,何况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呢?可见的物质与财富是很重要的,而更为重要是看不见的精神。
  
  参考文献:
  [1]塞缪尔·斯迈尔斯.品格的力量[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1.
  [2][3][6][7][8][10]马丁·路德.为基督教学校致德国市长和市政官员书[M].教育思潮与教育论著选读(下).北京:中国环境科學出版社,2005:127,127,111,115,114,127.
  [4][5][11]马丁·路德.给市长和市政官员的信[M].西方古代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84,85,196.
  [9]罗伦培登.这是我的立场[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5:4.
其他文献
摘 要: 徐迟抗战直至“文革”前创作的诗歌在内容题材、思想指向和艺术品质等方面与同期其他诗人同类诗歌存在着“与时代脉搏一起跳动的革命战士的风貌”、“以格律诗的形式来表达内心感受”、“唱着颂歌,使诗歌成为为政治服务的工具和载体”等明显的时代共性;与此同时,又葆有“幻想”、“唯美主义的艺术倾向”、“个人情感和时代情感相融合”等突出的审美个性。原因在于徐迟始终将个人的创作和祖国的前途命运、时代的脉搏紧密
摘 要: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我校进行了“绿色”系列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开发与实践。在此课程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对环保校本课程开发积累了一定经验,本文以系列主题中较有特色和代表性的《我给鸟儿安个家》为例进行探讨。  关键词: 环保 校本课程 开发例谈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规定新课程的结构时指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摘 要: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运用“德育、智育”双线,和学生齐心,和学生打成一片,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良师益友 价值 德育 智育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师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我在从教的路途中一直总结反思,贯穿“双线、齐心、共舞”的策略,决心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成就有价
摘 要: 蒲松龄在小说《聊斋志异》中,对狐女情有独钟,不但寄托了作者的人生理想,而且表现了作者对现实强烈的反抗意识。因此,蒲松龄笔下的狐女大多被赋予美好的特质。这些美的集中与人间百态的人性相结合,形成了不同特征的狐女,有侠女的义气,性情女子的多情,纯真女性的率性,等等,其形象既丰富而又独特,让人流连忘返。  关键词: 蒲松龄 小说《聊斋志异》 狐女形象  一、引言  古今中外的文
摘 要: 孙犁的抗战短篇小说创作在其对普通大众的真诚关注、对美好人性的深情讴歌、对美善的极度张扬、对语言的诗化表达等方面,呈现出与解放区主流文学的“貌离”之处。但其作品通过小题材反映时代大主题,讴歌人性实质上是歌颂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人性美、人情美,对美善事物的描写和歌颂也始终与革命、与时代紧密相连,这些都与主流文学极度“神合”。因此,孙犁向来被看做是主流文学中的“正宗”作家。  关键词:
摘 要: 本文通过对《红字》这部小说中四个主要人物的心理剖析,让读者领略到了在爱的追求中,女主人公的勇敢、珠儿的桀骜、齐灵沃斯的邪恶以及牧师丁梅斯代尔的懦弱。勇敢捍卫纯洁爱情的海斯特,最终感化了罪恶的社会,让人们看到了善良的力量。  关键词: 《红字》 善良 邪恶 人物 心理剖析  《红字》是美国19世纪影响最大的浪漫主义小说家和心理小说家霍桑的重要代表作,这是一个简单而又动人的故事。它发生在17
摘 要: 语文教师以“无为”催发学生的“有为”,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切切实实地开展探究性学习,不失为一条构建有效阅读的好途径。教师应注意以“无为”引发学生研究的兴趣,善待学生的提问,宽容学生的异议,鼓励学生放飞思想的翅膀,等等。  关键词: 语文课堂 研究性学习 “无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
摘 要: 在哲学课堂引用诗词,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哲理在美的欣赏中自然而然沁入学生的心灵,而且能为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打下基础。因此,教师应创设诗意的教学情境,突破重点、尊重学生多元的学习体验,升华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诗意在哲学课堂轻舞飞扬。  关键词: 哲学课堂 《矛盾分析法》 诗意课堂  关于哲学与诗的关系,作家寒山石有首诗:“人类有一棵常青的智
摘 要: 多元智能理论具有丰富的教育内涵,已成为世界各国上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本文概要介绍了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构成、特征,探讨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运用多元智能理论优化教学实践的设计策略。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 多元智能理论 优化 教学设计    一、引言  对外汉语教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已近半个世纪,它是对母语为非汉语的学习者进行的第二语言教学。这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交叉学
摘 要: 当前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科内知识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而且要注重学科间的知识和能力的渗透。思品课是一门极富开放性的课程,与其他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作者在课堂教学中尝试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语文、数学、美术、音乐等学科的知识与手段突破教学重难点,使思品课堂教学魅力无限。  关键词: 初中思品课 开放式教学 互动性教学    新课程下的初中思品课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开放性,新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