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时期,教育部门对学校教育改革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对初中生物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生物教学要以学生的生物素养的发展为主要任务,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为教学服务,这样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生物教学成效。本文就探究性教学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探究性教学;生物课堂;应用
初中生物课堂探究性教学的实施,除了给学生传授相应的知识,还要把重点放在对学生的启发上面,根据学生的自身发展规律,教会学生怎么去学习课堂知识,怎么去进行生物实验,并给予指导。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学习,提高了学习积极性。探究性学习还能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从而用短暂的课内学习来增补无限的课外学习。这样就强化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
1.把探究性教学与实验教学区分开来
在探究性教学实施过程中,有一部分教师会简单地认为,探究性教学就是实验教学。事实上,单纯的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并不是真正的探究。比如,在学习唾液的消化的时候,有的教师就安排了如下的活动:
首先,把三个学生分成一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发一个烧杯、两个试管、一个温度计、几毫升的淀粉,再分发热水和试管、碘酒等,根据小组进行实验:
第一步:取出其中两个试管,分别进行编号,各自注入一定量的淀粉;
第二步:用凉开水进行漱口,并收集唾液到小烧杯中;
第三步:在其中一个试管中加入清水,另一个试管中加入唾液;
第四步:摇晃两支试管,当试管震荡之后在温度为37摄氏度的水中保存十分钟,之后再对试管进行冷却,然后在两个试管中都加入碘酒,观察其中的颜色变化。
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一步步地操作,这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但是却忽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实际上,在这个实验过程中,每进行一个步骤,都可以让学生观察并思考,教师给予提问,让学生踊跃地观察和发言,在引导中提高学生探究事物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进行相对完整的探究过程
在进行探究性教学的时候,要进行一个相对完整的过程,先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再制定方案,进行实验来检验,记录结果和问题进行交流和分析。在课堂上,教师也不可能就每一个问题都进行探究性的讲解给学生,要给予充足的探究时间。教师要针对具体的活动进行认真的分析,找出其中一到两个环节进行教学设计。比如,在学习小型真菌的生活奥秘的时候,可以设计实验与讨论的重点环节,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第一步:培养青霉和葡枝根霉:在选择容器的时候,教师要根据教科书的内容对塑料袋进行介绍,但是在实验的时候最好选择具有硬度的器皿。在培养时间的选择上,不能太长,温度在25摄氏度左右,时间为三天。
第二步:培养学生制作临时装片的技巧:主要包括选材和取材方面,引导学生进行相对完整的探究过程。
3.营造良好的探究学习的环境
在进行探究性教学过程中,要进行相对细致的分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其中,为他们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是提高生物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教师在进行生物教学的时候,要尊重学生的需求愿望,在课堂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原来的“逼迫学习”转变为“我要学习”,这提高了学生生物知识学习的自主性,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进行生物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把教学设计分为多个知识点,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其探究能力。比如,在对土壤中的小动物进行观察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切实进入活动的角色,在活动之前,教师分配任务,四个人一个小组,主要的任务有:用小铲子挖掘土壤,找出小动物,填写调查记录表,找出容器搁置小动物。这样的明确分工,才能让观察活动秩序比较好,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除此之外,在进行探究性教学的时候,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静态图片变成动态的画面,根据生物教学知识点创设动态的情境,把学生设置在一个声音、形象、画面为一体的教学环境中。这样的视觉刺激具有明显的效果,实现了“情景教学再现”,让学生很容易理解教学内容。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要对初中生物探究性教学目标进行准确的定位: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将科学知识的推理和思维的技能结合起来,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吴 平.初中生物探究性教学现状问题与对策的研究[J].文理导航(中旬),2013(7).
[2]宋勇兰.新课程背景下的探究性初中生物实验教学[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2(27).
(作者单位:广东省阳山县大崀学校)
关键词:探究性教学;生物课堂;应用
初中生物课堂探究性教学的实施,除了给学生传授相应的知识,还要把重点放在对学生的启发上面,根据学生的自身发展规律,教会学生怎么去学习课堂知识,怎么去进行生物实验,并给予指导。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学习,提高了学习积极性。探究性学习还能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从而用短暂的课内学习来增补无限的课外学习。这样就强化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
1.把探究性教学与实验教学区分开来
在探究性教学实施过程中,有一部分教师会简单地认为,探究性教学就是实验教学。事实上,单纯的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并不是真正的探究。比如,在学习唾液的消化的时候,有的教师就安排了如下的活动:
首先,把三个学生分成一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发一个烧杯、两个试管、一个温度计、几毫升的淀粉,再分发热水和试管、碘酒等,根据小组进行实验:
第一步:取出其中两个试管,分别进行编号,各自注入一定量的淀粉;
第二步:用凉开水进行漱口,并收集唾液到小烧杯中;
第三步:在其中一个试管中加入清水,另一个试管中加入唾液;
第四步:摇晃两支试管,当试管震荡之后在温度为37摄氏度的水中保存十分钟,之后再对试管进行冷却,然后在两个试管中都加入碘酒,观察其中的颜色变化。
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一步步地操作,这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但是却忽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实际上,在这个实验过程中,每进行一个步骤,都可以让学生观察并思考,教师给予提问,让学生踊跃地观察和发言,在引导中提高学生探究事物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进行相对完整的探究过程
在进行探究性教学的时候,要进行一个相对完整的过程,先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再制定方案,进行实验来检验,记录结果和问题进行交流和分析。在课堂上,教师也不可能就每一个问题都进行探究性的讲解给学生,要给予充足的探究时间。教师要针对具体的活动进行认真的分析,找出其中一到两个环节进行教学设计。比如,在学习小型真菌的生活奥秘的时候,可以设计实验与讨论的重点环节,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第一步:培养青霉和葡枝根霉:在选择容器的时候,教师要根据教科书的内容对塑料袋进行介绍,但是在实验的时候最好选择具有硬度的器皿。在培养时间的选择上,不能太长,温度在25摄氏度左右,时间为三天。
第二步:培养学生制作临时装片的技巧:主要包括选材和取材方面,引导学生进行相对完整的探究过程。
3.营造良好的探究学习的环境
在进行探究性教学过程中,要进行相对细致的分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其中,为他们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是提高生物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教师在进行生物教学的时候,要尊重学生的需求愿望,在课堂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原来的“逼迫学习”转变为“我要学习”,这提高了学生生物知识学习的自主性,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进行生物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把教学设计分为多个知识点,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其探究能力。比如,在对土壤中的小动物进行观察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切实进入活动的角色,在活动之前,教师分配任务,四个人一个小组,主要的任务有:用小铲子挖掘土壤,找出小动物,填写调查记录表,找出容器搁置小动物。这样的明确分工,才能让观察活动秩序比较好,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除此之外,在进行探究性教学的时候,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静态图片变成动态的画面,根据生物教学知识点创设动态的情境,把学生设置在一个声音、形象、画面为一体的教学环境中。这样的视觉刺激具有明显的效果,实现了“情景教学再现”,让学生很容易理解教学内容。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要对初中生物探究性教学目标进行准确的定位: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将科学知识的推理和思维的技能结合起来,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吴 平.初中生物探究性教学现状问题与对策的研究[J].文理导航(中旬),2013(7).
[2]宋勇兰.新课程背景下的探究性初中生物实验教学[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2(27).
(作者单位:广东省阳山县大崀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