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课堂教学中应用非言语行为可简化教学语言、增强教学效果,用非言语行为管理学生,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活泼主动地学习,建立和谐融洽的教学秩序。
关键词: 非言语教学行为 教学效果 教学策略
一、非言语教学行为
非言语行为包括言语行为之外的一切由人和环境产生的,对信息发出和接收者都具有潜在信息价值或意义的刺激。非言语行为包括身姿行为、手势行为、目光语行为、沉默语行为、声音、语调、绘画、图像、人体姿态、实物标志。这些非言语行为都可以用做交流信息、传达思想、感情态度等。
1.身姿行为
课堂教学中,教师最重要的身姿是站立。站立有助于教师表情、动作的发挥和阐述教学内容。教师笔直地站在学生面前,就有了无声的指令和无形的威仪。教师应该在课堂中适当走动,兼顾师生间、生生间的多边交往。教师从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参与学生的讨论,比只稳立在讲台前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用一些象征性身姿表示自己的思想情绪,用全身的短暂动作表示自己的好恶,让学生通过教师的举动读出其中的要求、关心、信任和评价。身姿还可对语言表达进行补充和形象说明。
2.手势语行为
手势是无声的语言。课堂教学中,手势行为的积极作用很明显。无论抑扬顿挫还是动静行止都可以通过一个手势实现。提问学生时,用手势给学生的回答予以暗示、提醒和点拨,让学生不觉难堪,可以减轻学生的压抑感,提高学习积极性。当学生上课不专心或开小差时,可先用目光暗示,如还不行,可边走边讲走到他面前,很自然地拍拍他的肩膀,那么学生定会心领神会,很快纠正过错。这样既不伤及学生的自尊心,又达到教育目的。
3.目光语行为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会通过眼神表露。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已经注意到人的心理活动与眼神的关系。他说:“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哉?”(《孟子·离娄章句上》)教师应特别注意眼神的妙用。教师目光炯炯有神会使学生感到高兴、兴奋;教师柔和的目光会使学生体验到期待、赞许;教师目光呆滞会使学生麻木,失去学习兴趣;教师目不转睛,会使学生感到你在注意他,从而集中注意力;教师目光游弋不定,会使学生焦虑、烦躁。教师应注意在不同情景下用不同眼神同学生“说话”、交流。这种无声的交流省去许多言语的麻烦啰唆,师生都容易做到心领神会。
4.实物演示
实物是常用的直观教具,包括图片、简笔画、多媒体、物品等。教学中,教师应当利用这些实物,使教学更直观、形象,吸引学生注意力,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引人入胜。使讲授内容更生动,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有效促进感知、理解、消化和运用,弥补老师单纯讲解的不足,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5.其他非言语行为
如作业展示、时间控制、衣着、服饰等,都能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教学实践中,非言语行为不是孤立存在的,有时多种非言语行为应同时使用。只有合理应用“非言语行为”,师生的教和学才会更得心应手,教师的教学水平才能得到有效提升。
二、非言语教学行为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要在课堂上合理应用非言语行为,全方位提高专业素养。一是不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用先进教育理论武装头脑,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树立教师的服务意识;二是不断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能较好实现与课堂的有机整合,提高教学效率;三是不断提高分析和把握学生的能力,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实事求是,有的放矢,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四是不断提高教师的人文修养,增强教师人格魅力,提高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影响力。
三、非言语教学行为应用的成效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但是兴趣是一种积极作用的情绪,不可能凭空产生,和情感相联系,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非言语行为,可使学生对教师更亲近与喜爱,“亲其师,信其道”,从而使学生对语文学科感兴趣,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情感。
2.课堂教学氛围得以有效改善
爱默生曾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非言语行为是建立在对学生尊重与宽容基础上的一种教学辅助行为,这种尊重与宽容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从而使“教”与“学”产生共振效应,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素质发展与全面提高。
以上是我的见解,相信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在众多同行的努力下,会有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出现。
本文是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2012年度课题《“高效课堂”中语文教师的有效性教学行为研究》《高中语文“学案导学,学教互动”教学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 非言语教学行为 教学效果 教学策略
一、非言语教学行为
非言语行为包括言语行为之外的一切由人和环境产生的,对信息发出和接收者都具有潜在信息价值或意义的刺激。非言语行为包括身姿行为、手势行为、目光语行为、沉默语行为、声音、语调、绘画、图像、人体姿态、实物标志。这些非言语行为都可以用做交流信息、传达思想、感情态度等。
1.身姿行为
课堂教学中,教师最重要的身姿是站立。站立有助于教师表情、动作的发挥和阐述教学内容。教师笔直地站在学生面前,就有了无声的指令和无形的威仪。教师应该在课堂中适当走动,兼顾师生间、生生间的多边交往。教师从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参与学生的讨论,比只稳立在讲台前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用一些象征性身姿表示自己的思想情绪,用全身的短暂动作表示自己的好恶,让学生通过教师的举动读出其中的要求、关心、信任和评价。身姿还可对语言表达进行补充和形象说明。
2.手势语行为
手势是无声的语言。课堂教学中,手势行为的积极作用很明显。无论抑扬顿挫还是动静行止都可以通过一个手势实现。提问学生时,用手势给学生的回答予以暗示、提醒和点拨,让学生不觉难堪,可以减轻学生的压抑感,提高学习积极性。当学生上课不专心或开小差时,可先用目光暗示,如还不行,可边走边讲走到他面前,很自然地拍拍他的肩膀,那么学生定会心领神会,很快纠正过错。这样既不伤及学生的自尊心,又达到教育目的。
3.目光语行为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会通过眼神表露。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已经注意到人的心理活动与眼神的关系。他说:“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哉?”(《孟子·离娄章句上》)教师应特别注意眼神的妙用。教师目光炯炯有神会使学生感到高兴、兴奋;教师柔和的目光会使学生体验到期待、赞许;教师目光呆滞会使学生麻木,失去学习兴趣;教师目不转睛,会使学生感到你在注意他,从而集中注意力;教师目光游弋不定,会使学生焦虑、烦躁。教师应注意在不同情景下用不同眼神同学生“说话”、交流。这种无声的交流省去许多言语的麻烦啰唆,师生都容易做到心领神会。
4.实物演示
实物是常用的直观教具,包括图片、简笔画、多媒体、物品等。教学中,教师应当利用这些实物,使教学更直观、形象,吸引学生注意力,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引人入胜。使讲授内容更生动,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有效促进感知、理解、消化和运用,弥补老师单纯讲解的不足,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5.其他非言语行为
如作业展示、时间控制、衣着、服饰等,都能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教学实践中,非言语行为不是孤立存在的,有时多种非言语行为应同时使用。只有合理应用“非言语行为”,师生的教和学才会更得心应手,教师的教学水平才能得到有效提升。
二、非言语教学行为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要在课堂上合理应用非言语行为,全方位提高专业素养。一是不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用先进教育理论武装头脑,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树立教师的服务意识;二是不断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能较好实现与课堂的有机整合,提高教学效率;三是不断提高分析和把握学生的能力,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实事求是,有的放矢,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四是不断提高教师的人文修养,增强教师人格魅力,提高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影响力。
三、非言语教学行为应用的成效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但是兴趣是一种积极作用的情绪,不可能凭空产生,和情感相联系,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非言语行为,可使学生对教师更亲近与喜爱,“亲其师,信其道”,从而使学生对语文学科感兴趣,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情感。
2.课堂教学氛围得以有效改善
爱默生曾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非言语行为是建立在对学生尊重与宽容基础上的一种教学辅助行为,这种尊重与宽容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从而使“教”与“学”产生共振效应,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素质发展与全面提高。
以上是我的见解,相信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在众多同行的努力下,会有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出现。
本文是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2012年度课题《“高效课堂”中语文教师的有效性教学行为研究》《高中语文“学案导学,学教互动”教学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