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偏僻的山村里,有这样一所学校,整个学校只有一名教师,10名学生。这位教师叫原子朝。
四月的太行山,蓝蓝的天,淡淡的云,阳光直接抚摸着太行山的一草一木,树木开始穿上薄薄的绿装。
“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压枝低……”2008年4月25日,循着一阵稚气的读书声,记者走进了山西省平顺县虹梯关乡西井山村西站小学。这是一间石板结构的二层房,一位教师正在给10名学生上课。学生们听课很认真,时而有学生提问。
这是一所特殊的学校,学校只有10名学生,一名教师,这位教师叫原子朝。
24年来,原子朝一个人支撑着一所学校。他说:“太行山的孩子很苦,我没有理由放弃,哪怕仅剩一名学生。”
一个人的讲台
原子朝执教的这所小学叫西井山西站小学,学校在海拔1640米的太行山上,校舍很小,是一排用石头砌就而成的房子。
站在西井山村村头,遥望太行山的风景,吮吸大山里的新鲜空气,心旷神怡。西井山村一共不到100户人,分散于大大小小七八个山头上。
站在讲台上的原子朝,与这里的普通农民并无大的区别,衣着朴素,皮肤显得有点黑。看到记者进来,他憨厚地笑了笑。教室里,10个孩子身板挺得很直,手捧课本,不时转过小脑瓜,好奇地打量记者。
下课后,记者和原子朝聊了起来。1984年,原子朝高中毕业,作为西井山村唯一的高中生到学校当民办教师。在这所小学,他当了10多年的民办教师,1997年转为公办教师。
据原子朝回忆,西井山西站小学原来有三个年级,学生最多时有四五十个。虽然现在学校只有10个学生,但原子朝每天都很忙。
由于要带两个年级课程,原子朝每天穿梭于教室,给一年级学生讲完数学课后,紧接着就给二年级学生讲语文课。讲完二年级的语文,又讲一年级的语文。一天下来,没有休息的时间。
就像运动员接力赛跑,原子朝整个白天几乎离不开教室。“孩子们年龄小,自制力差,有两个男孩子比较淘气。即使上自习课,我也在教室里改作业,孩子们要有人看着才会踏踏实实地学习。”
记者向一个穿红色上衣的一年级女孩子询问,喜不喜欢上原老师的课时,这个女孩子怯怯地说了一声“喜欢”后,笑着跑开了。
村里只有一条盘山公路,2007年刚刚修好通车。原子朝说:“路没修好之前,村里人要下山去城里,由于山高路陡,去一趟就要两天时间。”
原子朝一直在这个村任教,每年都带两个年级的课。他的日记本上记录着去城里的次数,20年来,平均每年只进了两次县城。“山里的空气好,进城还不习惯。”原老师说。
走进原子朝的办公室,两张木头床,床沿上的油漆已经脱落。一对沙发,沙发里的海绵用一块毛巾盖着。一个木头箱子,里面放满了冬天夏天的衣服。墙壁上挂着一周作息表,上午9点开始上课,下午5点钟放学,一周一次家访……
大山深处家访路
4月25日,正好是原子朝家访的日子:去后山的一个庄子。
下午5点,孩子们放学了。十几个活泼可爱的孩子离开了学校,各自回到了自己的庄子里。
原子朝拿了一个手电筒,沿着弯弯的山路,踏着杂乱丛生的草木,去后山家访。抬头望,山,高不见巅。这是一块至今鲜有外人步入的地方,很难使人想像到就在这云雾迷蒙、交通不畅的山顶之上,会零星地住着人家。
原子朝说:“学校离后山的庄子有两条路,绕行有10公里,走直路就要爬山,有一华里的山坡,翻过山顶就看到庄子了。”
在地里干农活的乡亲远远地就招呼:“原老师,又去做家访啊,晚上几点回来?我给你送几个西葫芦尝尝。”
从乡亲平常的招呼声中,记者能感受到太行山人的纯朴。原子朝说,这里海拔高,常年刮风,山沟里开垦的地,只能种点蔬菜,产量很低,每到蔬菜长熟的时候,乡亲们都要送点过来。
“乡亲们这种纯真的情感,不是种菜与吃菜的关系。一个西葫芦,它代表乡亲们对教育事业的支持,对孩子的希望,分量很重。”说着说着,原子朝意味深长地打断了话题:“路不好走,注意安全,回去再聊。”
到了山顶,太阳已经偏西了,天空湛蓝湛蓝的,太行山的西面,阳光照耀,金碧辉煌。山顶的风,抚摸着出了汗的身体,丝丝凉意。
眼前就是原子朝做家访的庄子。庄子很小,只有五六户人家,房子都是用石头砌成的,房顶上盖的也是石板。这个庄子只有一个学生,叫石娃,10岁,读二年级。
石娃的爸爸妈妈下地干活还没回来。87岁的爷爷在门口的石头磨子上坐着抽烟。石娃的爷爷耳朵有点背,说话嗓门儿高:“乡亲们把孩子交给原老师,都很放心。”
虽然耳朵有点背,但精神很好:“石娃这孩子也懂事,放学回来就帮着做饭……”
一个3平方米左右的灶房,房子上方的小洞里冒着一股清烟。这里做饭烧柴火,石娃揭开锅盖,一股蒸汽从锅里腾空而起。石娃见老师来了,心里很高兴,黑里透着红润的小脸,一笑就形成了两个天真的小酒窝:“原老师,就在我家吃晚饭吧。”
天真、纯朴,太行山人的品格。原子朝拉着石娃的小手说:“老师下次来了,一定吃你做的饭。”
“我们这里需要他”
临走时,石娃和原子朝轻声地说:“我还想上初中、高中,以后要考大学。”
在下山的路上,石娃那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和那对天真的小酒窝,深深地定格在记者的心里。
回程的时候,太阳快要下山了。
石娃的爷爷把原子朝送到山顶。站在山顶看去,山连着山,岭连着岭。白色的云雾时而如巨龙出水,腾空扶摇而出山涧,时而又如仙人归去,消失得无影无踪。
原子朝说,10年前,西井山西站小学还有30多个学生。那时候,从1年级到3年级都有学生。现在只有10名学生。
西边的太阳从天空反射到太行山,太行山风光旖旎。原子朝开始担心下山的安全。再三嘱咐:“路不好走,一定要小心。”“千万要小心!”
上山的时候,没感到坡陡。此时,站在山顶上,低头往下看,山渊深不见底。
记者出一身冷汗!再不敢聊天分散精力了,聚起神来慢慢一步一步往下走。
走完坡路,天色完全黑了,300里的太行山,在夜色中显得如此渺小。远处村庄零散的灯光,就像天上的星星。
原子朝关了手电,从上衣口袋里拿出一块手绢擦干脸上的汗水,长长地嘘了口气。
晚上11点32分,家访完回到学校。乡亲们以为原子朝要调走,早已来到学校,纷纷前来挽留:“原老师不能调走,我们这里需要他。”一场误解,惊动了西井山村村委干部前来说明情况乡亲们才不情愿地各自回家。
原来,孩子们在上学的时候,看到陌生人来学校了解原子朝的情况,以为是原子朝要调到山下去当老师。放学回家,告诉家长“原老师要调走”的消息,引发了这场误会。
“我打算干到退休”
“我也动摇过,想下山去一个离镇上近一点的学校。不过,我要是下山了,还得有人来这里教书。这里的孩子不能没有老师。”说着,原子朝动了感情:“太行山的空气好,西井山上的孩子也很好,个个都很聪明,看着孩子们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就不想离开了,我打算在这里干到退休……”
四月的太行山,蓝蓝的天,淡淡的云,阳光直接抚摸着太行山的一草一木,树木开始穿上薄薄的绿装。
“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压枝低……”2008年4月25日,循着一阵稚气的读书声,记者走进了山西省平顺县虹梯关乡西井山村西站小学。这是一间石板结构的二层房,一位教师正在给10名学生上课。学生们听课很认真,时而有学生提问。
这是一所特殊的学校,学校只有10名学生,一名教师,这位教师叫原子朝。
24年来,原子朝一个人支撑着一所学校。他说:“太行山的孩子很苦,我没有理由放弃,哪怕仅剩一名学生。”
一个人的讲台
原子朝执教的这所小学叫西井山西站小学,学校在海拔1640米的太行山上,校舍很小,是一排用石头砌就而成的房子。
站在西井山村村头,遥望太行山的风景,吮吸大山里的新鲜空气,心旷神怡。西井山村一共不到100户人,分散于大大小小七八个山头上。
站在讲台上的原子朝,与这里的普通农民并无大的区别,衣着朴素,皮肤显得有点黑。看到记者进来,他憨厚地笑了笑。教室里,10个孩子身板挺得很直,手捧课本,不时转过小脑瓜,好奇地打量记者。
下课后,记者和原子朝聊了起来。1984年,原子朝高中毕业,作为西井山村唯一的高中生到学校当民办教师。在这所小学,他当了10多年的民办教师,1997年转为公办教师。
据原子朝回忆,西井山西站小学原来有三个年级,学生最多时有四五十个。虽然现在学校只有10个学生,但原子朝每天都很忙。
由于要带两个年级课程,原子朝每天穿梭于教室,给一年级学生讲完数学课后,紧接着就给二年级学生讲语文课。讲完二年级的语文,又讲一年级的语文。一天下来,没有休息的时间。
就像运动员接力赛跑,原子朝整个白天几乎离不开教室。“孩子们年龄小,自制力差,有两个男孩子比较淘气。即使上自习课,我也在教室里改作业,孩子们要有人看着才会踏踏实实地学习。”
记者向一个穿红色上衣的一年级女孩子询问,喜不喜欢上原老师的课时,这个女孩子怯怯地说了一声“喜欢”后,笑着跑开了。
村里只有一条盘山公路,2007年刚刚修好通车。原子朝说:“路没修好之前,村里人要下山去城里,由于山高路陡,去一趟就要两天时间。”
原子朝一直在这个村任教,每年都带两个年级的课。他的日记本上记录着去城里的次数,20年来,平均每年只进了两次县城。“山里的空气好,进城还不习惯。”原老师说。
走进原子朝的办公室,两张木头床,床沿上的油漆已经脱落。一对沙发,沙发里的海绵用一块毛巾盖着。一个木头箱子,里面放满了冬天夏天的衣服。墙壁上挂着一周作息表,上午9点开始上课,下午5点钟放学,一周一次家访……
大山深处家访路
4月25日,正好是原子朝家访的日子:去后山的一个庄子。
下午5点,孩子们放学了。十几个活泼可爱的孩子离开了学校,各自回到了自己的庄子里。
原子朝拿了一个手电筒,沿着弯弯的山路,踏着杂乱丛生的草木,去后山家访。抬头望,山,高不见巅。这是一块至今鲜有外人步入的地方,很难使人想像到就在这云雾迷蒙、交通不畅的山顶之上,会零星地住着人家。
原子朝说:“学校离后山的庄子有两条路,绕行有10公里,走直路就要爬山,有一华里的山坡,翻过山顶就看到庄子了。”
在地里干农活的乡亲远远地就招呼:“原老师,又去做家访啊,晚上几点回来?我给你送几个西葫芦尝尝。”
从乡亲平常的招呼声中,记者能感受到太行山人的纯朴。原子朝说,这里海拔高,常年刮风,山沟里开垦的地,只能种点蔬菜,产量很低,每到蔬菜长熟的时候,乡亲们都要送点过来。
“乡亲们这种纯真的情感,不是种菜与吃菜的关系。一个西葫芦,它代表乡亲们对教育事业的支持,对孩子的希望,分量很重。”说着说着,原子朝意味深长地打断了话题:“路不好走,注意安全,回去再聊。”
到了山顶,太阳已经偏西了,天空湛蓝湛蓝的,太行山的西面,阳光照耀,金碧辉煌。山顶的风,抚摸着出了汗的身体,丝丝凉意。
眼前就是原子朝做家访的庄子。庄子很小,只有五六户人家,房子都是用石头砌成的,房顶上盖的也是石板。这个庄子只有一个学生,叫石娃,10岁,读二年级。
石娃的爸爸妈妈下地干活还没回来。87岁的爷爷在门口的石头磨子上坐着抽烟。石娃的爷爷耳朵有点背,说话嗓门儿高:“乡亲们把孩子交给原老师,都很放心。”
虽然耳朵有点背,但精神很好:“石娃这孩子也懂事,放学回来就帮着做饭……”
一个3平方米左右的灶房,房子上方的小洞里冒着一股清烟。这里做饭烧柴火,石娃揭开锅盖,一股蒸汽从锅里腾空而起。石娃见老师来了,心里很高兴,黑里透着红润的小脸,一笑就形成了两个天真的小酒窝:“原老师,就在我家吃晚饭吧。”
天真、纯朴,太行山人的品格。原子朝拉着石娃的小手说:“老师下次来了,一定吃你做的饭。”
“我们这里需要他”
临走时,石娃和原子朝轻声地说:“我还想上初中、高中,以后要考大学。”
在下山的路上,石娃那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和那对天真的小酒窝,深深地定格在记者的心里。
回程的时候,太阳快要下山了。
石娃的爷爷把原子朝送到山顶。站在山顶看去,山连着山,岭连着岭。白色的云雾时而如巨龙出水,腾空扶摇而出山涧,时而又如仙人归去,消失得无影无踪。
原子朝说,10年前,西井山西站小学还有30多个学生。那时候,从1年级到3年级都有学生。现在只有10名学生。
西边的太阳从天空反射到太行山,太行山风光旖旎。原子朝开始担心下山的安全。再三嘱咐:“路不好走,一定要小心。”“千万要小心!”
上山的时候,没感到坡陡。此时,站在山顶上,低头往下看,山渊深不见底。
记者出一身冷汗!再不敢聊天分散精力了,聚起神来慢慢一步一步往下走。
走完坡路,天色完全黑了,300里的太行山,在夜色中显得如此渺小。远处村庄零散的灯光,就像天上的星星。
原子朝关了手电,从上衣口袋里拿出一块手绢擦干脸上的汗水,长长地嘘了口气。
晚上11点32分,家访完回到学校。乡亲们以为原子朝要调走,早已来到学校,纷纷前来挽留:“原老师不能调走,我们这里需要他。”一场误解,惊动了西井山村村委干部前来说明情况乡亲们才不情愿地各自回家。
原来,孩子们在上学的时候,看到陌生人来学校了解原子朝的情况,以为是原子朝要调到山下去当老师。放学回家,告诉家长“原老师要调走”的消息,引发了这场误会。
“我打算干到退休”
“我也动摇过,想下山去一个离镇上近一点的学校。不过,我要是下山了,还得有人来这里教书。这里的孩子不能没有老师。”说着,原子朝动了感情:“太行山的空气好,西井山上的孩子也很好,个个都很聪明,看着孩子们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就不想离开了,我打算在这里干到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