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西法威尔中学高二的作业是这样布置的,老师每天要求学生读40页书,一周200页,然后师生在课堂上共同交流阅读体会,发表不同的意见,进行热烈讨论,书目是老师开的。一年下来,学生的阅读能力大幅度提高,更重要的是锻炼了思辨力、认辨力,培养了怀疑精神、独立精神和自由精神。
目前,我们的语文作业大多只是停留在字词等基础知识的积累上,停留在练习册、教辅资料等习题的训练上,教师在作业的布置上,更多注重的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很少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心理特征,研制出适合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作业。我认为即使是像高一、高二这样的高中基础年级,也应该确立大语文的作业观,不仅仅将目光投向高考,更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让学生的知识技能与精神素养同步增长。只有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才能在考试中左右逢源、高屋建瓴、稳操胜券。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就如何提高作业的有效性进行认真地思考和探索,以减负提优。在新课程背景下,规范、科学、有效的语文作业设计应当成为语文教学改革不容忽视的重要命题。
我认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语文作业,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结合教材内容寻找最佳的语文素养训练点,联系学生的实际来确定训练目标,实现目标设计的最优化。
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作业已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而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遵循语文教学的目的,语文作业设计要体现语文的学科特点,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语文作业。作业内容的第一大板块应是自主积累型,在学完一篇课文之后对字词、文学常识、文化常识、各种表现手法及技巧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积累;第二大板块应是综合探究型,紧扣教材,深化课文学习,渗透阅读能力训练;第三大板块是开放迁移型,适时延伸到课外,开展语文学习实践活动,以拓展视野提高能力。这三大板块作业难度系数呈阶梯状,从易到难,便于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比如在教《〈史记〉选读》时,鉴于有些学生文言功底较浅,对于文本字面上的理解不到位,因此可让这些学生再次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自己认为重要的文言字词以及特殊的文言现象,等到他们把这一作业完成了,再让他们思考司马迁的复杂心情及人生的选择,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结合历史史实开展进一步的专题研究。
在布置阶梯式作业的同时,教师还要经常布置拓展阅读性作业。比如课内学习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课外组织学生自主阅读季羡林的《清塘荷韵》,并围绕中国历代文人所钟爱的“荷花”,让学生主动搜索古今中外以此为题材的美文,挖掘这一意象的传承性意义,寻求理想的文化人格和诗意的生存方式,以丰富自己的精神家园。以课内带课外,以一篇带多篇,以精读带博读,无疑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二、研究学生的心理差异,分层布置作业,从距离学生最近的起点出发,抵达距离学生最远的终点。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学生的身心发展由于先天禀赋以及后天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着差异。要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就必须采取作业分层的策略。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的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作业必须以人为本,在内容和形式上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自主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听说读写能力都得到提高。
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对高一学生来说是一篇比较难的课文,语文功底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和收获也不尽相同。因此,设计作业的时候可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分层布置,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诵读的学生,可选择诵读的作业,品味文中运用叠字而产生的音韵美,进而体会诗人的乡愁情感;喜欢诗词的学生,可追溯文中所引诗词的出处,分析一个文化大家乡愁中蕴含的人文因素以及特有的古典情怀;喜欢写作的学生,可以摘抄和仿写好词佳句,选定一个情感载体,写一些思乡爱国的片断文字;喜欢合作探究的学生,可以查阅资料,选定一个研究点,对余光中先生进行专题研究。事实证明,一旦找准了每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辅以一定量的针对性的作业,他们的语文能力就能得以有效提高,同时也改善了作业效果,让学生感到作业不再是负担。
三、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让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格修养同步增长,实现教育的终级目标。
语文应该帮助学生实现内心的成长,是“心”的教育。在实施新课改的大背景下,语文作业观亟需转变,教师要依据新课程标准,将着眼点放在“立人”方面,以人的发展为目的和归宿。因此,语文作业必须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整体的语文素养的提高,重视语文所包含的文化底蕴对学生的影响,重视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整合,重视学生情操的陶冶和个性的养成。
在学习《江南的冬景》之前,我布置了这样一个预习题:“追寻达夫的踪迹,步入达夫的心灵世界,我发现”因为《江南的冬景》是“繁华落尽见真淳”的作品,我们在教学的时候不能只将目光聚集在“情景交融”的几幅画上。在作者伴同爱侣由沪迁杭,精心构建自己梦中的精神家园,尽享人生的绮丽与安宁的时候,那些美丽的文字、那些诗意的画面,不只是一种美的姿态,更是一种生命的姿态;达夫的散步,不只是身体的散步,更是美学的散步、文化的散步。原来清澈、宁静、悠闲、满足、和平的诗意的生命姿态可以抵达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那么何乐而不为呢?学生在宁静的天籁中领略高迈超然的精神境界,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心灵的滋养,精神的浸润。
(作者单位: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
目前,我们的语文作业大多只是停留在字词等基础知识的积累上,停留在练习册、教辅资料等习题的训练上,教师在作业的布置上,更多注重的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很少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心理特征,研制出适合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作业。我认为即使是像高一、高二这样的高中基础年级,也应该确立大语文的作业观,不仅仅将目光投向高考,更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让学生的知识技能与精神素养同步增长。只有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才能在考试中左右逢源、高屋建瓴、稳操胜券。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就如何提高作业的有效性进行认真地思考和探索,以减负提优。在新课程背景下,规范、科学、有效的语文作业设计应当成为语文教学改革不容忽视的重要命题。
我认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语文作业,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结合教材内容寻找最佳的语文素养训练点,联系学生的实际来确定训练目标,实现目标设计的最优化。
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作业已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而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遵循语文教学的目的,语文作业设计要体现语文的学科特点,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语文作业。作业内容的第一大板块应是自主积累型,在学完一篇课文之后对字词、文学常识、文化常识、各种表现手法及技巧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积累;第二大板块应是综合探究型,紧扣教材,深化课文学习,渗透阅读能力训练;第三大板块是开放迁移型,适时延伸到课外,开展语文学习实践活动,以拓展视野提高能力。这三大板块作业难度系数呈阶梯状,从易到难,便于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比如在教《〈史记〉选读》时,鉴于有些学生文言功底较浅,对于文本字面上的理解不到位,因此可让这些学生再次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自己认为重要的文言字词以及特殊的文言现象,等到他们把这一作业完成了,再让他们思考司马迁的复杂心情及人生的选择,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结合历史史实开展进一步的专题研究。
在布置阶梯式作业的同时,教师还要经常布置拓展阅读性作业。比如课内学习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课外组织学生自主阅读季羡林的《清塘荷韵》,并围绕中国历代文人所钟爱的“荷花”,让学生主动搜索古今中外以此为题材的美文,挖掘这一意象的传承性意义,寻求理想的文化人格和诗意的生存方式,以丰富自己的精神家园。以课内带课外,以一篇带多篇,以精读带博读,无疑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二、研究学生的心理差异,分层布置作业,从距离学生最近的起点出发,抵达距离学生最远的终点。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学生的身心发展由于先天禀赋以及后天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着差异。要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就必须采取作业分层的策略。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的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作业必须以人为本,在内容和形式上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自主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听说读写能力都得到提高。
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对高一学生来说是一篇比较难的课文,语文功底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和收获也不尽相同。因此,设计作业的时候可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分层布置,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诵读的学生,可选择诵读的作业,品味文中运用叠字而产生的音韵美,进而体会诗人的乡愁情感;喜欢诗词的学生,可追溯文中所引诗词的出处,分析一个文化大家乡愁中蕴含的人文因素以及特有的古典情怀;喜欢写作的学生,可以摘抄和仿写好词佳句,选定一个情感载体,写一些思乡爱国的片断文字;喜欢合作探究的学生,可以查阅资料,选定一个研究点,对余光中先生进行专题研究。事实证明,一旦找准了每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辅以一定量的针对性的作业,他们的语文能力就能得以有效提高,同时也改善了作业效果,让学生感到作业不再是负担。
三、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让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格修养同步增长,实现教育的终级目标。
语文应该帮助学生实现内心的成长,是“心”的教育。在实施新课改的大背景下,语文作业观亟需转变,教师要依据新课程标准,将着眼点放在“立人”方面,以人的发展为目的和归宿。因此,语文作业必须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整体的语文素养的提高,重视语文所包含的文化底蕴对学生的影响,重视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整合,重视学生情操的陶冶和个性的养成。
在学习《江南的冬景》之前,我布置了这样一个预习题:“追寻达夫的踪迹,步入达夫的心灵世界,我发现”因为《江南的冬景》是“繁华落尽见真淳”的作品,我们在教学的时候不能只将目光聚集在“情景交融”的几幅画上。在作者伴同爱侣由沪迁杭,精心构建自己梦中的精神家园,尽享人生的绮丽与安宁的时候,那些美丽的文字、那些诗意的画面,不只是一种美的姿态,更是一种生命的姿态;达夫的散步,不只是身体的散步,更是美学的散步、文化的散步。原来清澈、宁静、悠闲、满足、和平的诗意的生命姿态可以抵达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那么何乐而不为呢?学生在宁静的天籁中领略高迈超然的精神境界,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心灵的滋养,精神的浸润。
(作者单位: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