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神经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特性和多分化潜能,移植后通过细胞替代及“旁观者效应”发挥疗效,是卒中极具前景的治疗方法之一。目前,大量临床前研究论证了该疗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相关临床研究也得以开展。磁性纳米颗粒标记技术结合MRI使干细胞移植后的无创实时监测及动态追踪成为可能。基因修饰、干细胞衍生物和联合疗法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作者综述了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卒中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该疗法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
【机 构】
: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放射科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730049)。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神经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特性和多分化潜能,移植后通过细胞替代及“旁观者效应”发挥疗效,是卒中极具前景的治疗方法之一。目前,大量临床前研究论证了该疗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相关临床研究也得以开展。磁性纳米颗粒标记技术结合MRI使干细胞移植后的无创实时监测及动态追踪成为可能。基因修饰、干细胞衍生物和联合疗法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作者综述了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卒中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该疗法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目的 研究尿酸酶(uricase,UR)及其脂质纳米粒(uricase liposome nano-particles,URLP)并分析URLP在雄性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和生物等效性.方法 使用薄膜分散法制备URLP,
目的 探讨线粒体铁蛋白(FTMT)通过hepcidin-BMP6-SMAD7信号通路对顺铂(DDP)抑制人肺癌细胞A549/DDP增殖的作用.方法 实验分为0(正常RPMI-1640培养基),1.0,2.5,5.0,7.5和10μg
胆总管结石是外科最常见的良性疾病之一,随着科技的进步、医疗技术的提升以及医院硬件设施的完善,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及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已经成为胆总管结石的主要治疗手段,且具创伤小、恢复快的临床优势。但是,临床多中心研究数据显示,胆总管结石术后复发率为4%~24%,因此,胆总管结石术后复发是外科医生必须面对的挑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胆总管结石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其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术后复发机制及相关因素亦成为临床研究的难点和热点。笔者通过整理归纳相关
背景与目的: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TCBDE)已被报道在择期手术中是安全有效的,但在急诊手术中的疗效尚未得到证实。因此,本研究探讨急诊LTCBDE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于2016年1月—2020年10月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LTCBDE治疗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7例急诊行LTCBDE治疗(急诊组),50例行择期LTCBDE治疗(择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基线资料、围手术期资料和随访资料。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差
背景与目的:术前充分评估乙肝肝硬化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本研究探讨乙肝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患者行LC治疗的术后并发症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20年1月期间共计188例乙肝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行L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并发症分为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将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进行单因素与Logistic回归分析,以确定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因素。结果:共36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9.2%,其中Clavien-Dindo
背景与目的: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与内镜下取石术在治疗继发性胆总管结石方面仍存在争议,但文献报道多倾向于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一期缝合术联合胆囊切除术的单阶段治疗策略.因
近年来,随着吲哚菁绿(ICG)荧光导航技术在医学各个领域应用的日益广泛,该技术也越来越成熟,尤其是在腹腔镜肝胆胰外科手术中的发展日趋完善。ICG在肝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主要包括界定肝肿瘤病灶边界、侦查微小病灶、检测切缘残留病灶、实时标记肝段和手术切肝平面,有效减低手术风险并提高R0切除率;在胆道外科中主要涉及肝内胆管癌、胆囊切除,识别术中胆汁漏,避免胆管损伤,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ICG显像联合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可精准判断胰腺肿瘤与血管的解剖位置关系、定位淋巴结转移等,为外科医生提供非常有用的实时视觉
经股动脉颈动脉支架置入术(TFCAS)已成为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的一种可行的替代或补充方法,但其围手术期卒中发生率高于CEA。经颈动脉血运重建术(TCAR)联合血流逆转系统是一种新的颈动脉血运重建术,较CEA创伤小,其通过血流逆转以降低顺行性栓塞性卒中发生的风险,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该文综述了TCAR联合血流逆转系统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研究现状,为提高对该治疗方法的认识提供依据。
目的 探讨连翘苷对肺炎克雷伯菌(Kp)感染的肺炎小鼠的影响.方法 经口插入气管,按0.28 mL·kg-1的剂量注射2×108 CFU·mL-1 Kp菌液构建Kp感染的肺炎小鼠模型,并随机分为模型
颅内未破裂动脉瘤具有患病率高、破裂率高、破裂后致残致死率高等特点。探讨其形成和破裂的机制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研究表明,炎性反应介导的血管壁病理性重塑是颅内未破裂动脉瘤形成和破裂的重要机制。作者对颅内未破裂动脉瘤形成和破裂的炎性反应机制、高分辨率磁共振的评估、潜在治疗药物进行了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