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多数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中的原理晦涩、枯燥、乏味、空洞,法律条文繁琐冗长,于是课堂上就出现了学生无精打采、昏昏欲睡、普遍厌学的局面。怎样才能克服这一消极的心理定势?怎样才能扭转这些不利教学的局面?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在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转变学习方式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激趣导入,激活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先导,是会学的前提。学生只有把学习看成是一种需要,一种享受,才会产生巨大的内驱力,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索。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抓住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才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热点导入。热点之所以“热”,一是因为它是新发生的重大事件,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二是由于它是大是大非、鱼龙混杂、令社会关注的必须澄清的一些问题。以这些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较易引起学生兴趣,体现思想政治课的时效性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科特色。
2.疑点导入。实践证明,疑点、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使探究新知识的认知活动变成学生的心理需求,并能让学生从思想上明辨是非,摆正观点。
3.材料导入。材料不仅源于教师,更要鼓励学生积极从社会生活中搜集。一个寓言故事、一篇文章、一部电影、一首歌曲、一则笑话都是绝好的材料,教师将其处理加工,去粗存精,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和针对性,为我所用,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二、优化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因此优化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就显得十分重要。优化问题情境首先要为学生创设敢想敢问的环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鼓励质疑。例如:在“維护国家领土完整”的教学中,分析台湾问题时,教师与学生们一起剖析了“两国论”的实质和危害性,大部分学生对此问题都达成了共识。然而,有个学生竟亮出了异议:“我们为什么不能像印尼的东帝汶,通过全民公决的方式来解决台湾的归属问题呢?”一石激起千层浪,立即引起了同学们的议论。这时教师首先表扬了他敢于思考、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勇气,然后从更高更远的角度与学生共同探讨这个问题,令学生心悦诚服。这位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鼓励,从此他对政治课有了高度的学习热情,经常提出一些具有一定思维价值的问题,探索精神得到了发展。
2.设疑引思。设疑引思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很大作用。“疑”是激发思维的起点,“疑”是激发思维的动力。教师应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巧妙地提出问题。这类问题主要是学生没能提出而又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一般是在重点、难点、社会热点和思维盲点处提出问题。这类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具有思考的价值,能引起学生认识的升华。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还应注意引发学生去探究、思考、解决问题,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例如,在讲《公民依法享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中选举权的意义时,我设置的情境是:前两年,在我们当地的村主任选举中出现这样的问题——某些候选人为了能够入选,便提出,如哪位村民投他一票,即可获得5元的报酬。有些村民认为有利可图。从长久的眼光来看,你认为对我们的生活有何影响?问题提出来后,学生们置身于思考探究的气氛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种答案进行评议、争论,形成自己的看法,最后教师归纳、总结,显示参考答案。当学生看到自己的见解与答案内容基本一致并有新的见解时,有一种成功的喜悦。
三、重视小结,激发热情
课堂小结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收尾阶段,是教师富有艺术性地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总结和转化升华的行为方式。完善精要的“小结”能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余味无穷,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热情。
1.优化教师“结束语”。好的结束语可以达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效果,让学生带着美感、带着继续探索的心理走出课堂,它要求精粹而又便于记忆,概括教学内容的要领,形成新的学习动机。比如在讲完《公民在婚姻关系中的权利》结婚的条件后,我做了如下的小结:年龄到,青年男女开心笑;你情我愿入新房,亲上加亲要提防。
2.让学生作总结。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让学生对课堂的知识要点和讲授内容思考几分钟,然后指定一名或几名学生走上讲台,当一回“准老师”,作简要的复述。这种做法促使学生积极动脑,由“老师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了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效果。
3.联系社会热点,学以致用。时事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内容,要教会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认识、理解纷繁复杂的现实问题。如在讲到《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意义时,我提出:在报纸、电视上我们看到,伊拉克笼罩在美国人的炮火之下。请你想一想,那里老百姓的人身安全有没有保障?我们该怎么做?有的学生说我们可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如举行大规模的游行抗议活动,出力或出钱出物。由于事例大多从学生身边、电视和报纸上获得,学生非常感兴趣。
总之,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不断提高智能素质,具备广博的知识、娴熟的教育艺术、较高的分析判断能力、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超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不仅掌握教材知识,更会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一、激趣导入,激活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先导,是会学的前提。学生只有把学习看成是一种需要,一种享受,才会产生巨大的内驱力,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索。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抓住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才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热点导入。热点之所以“热”,一是因为它是新发生的重大事件,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二是由于它是大是大非、鱼龙混杂、令社会关注的必须澄清的一些问题。以这些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较易引起学生兴趣,体现思想政治课的时效性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科特色。
2.疑点导入。实践证明,疑点、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使探究新知识的认知活动变成学生的心理需求,并能让学生从思想上明辨是非,摆正观点。
3.材料导入。材料不仅源于教师,更要鼓励学生积极从社会生活中搜集。一个寓言故事、一篇文章、一部电影、一首歌曲、一则笑话都是绝好的材料,教师将其处理加工,去粗存精,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和针对性,为我所用,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二、优化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因此优化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就显得十分重要。优化问题情境首先要为学生创设敢想敢问的环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鼓励质疑。例如:在“維护国家领土完整”的教学中,分析台湾问题时,教师与学生们一起剖析了“两国论”的实质和危害性,大部分学生对此问题都达成了共识。然而,有个学生竟亮出了异议:“我们为什么不能像印尼的东帝汶,通过全民公决的方式来解决台湾的归属问题呢?”一石激起千层浪,立即引起了同学们的议论。这时教师首先表扬了他敢于思考、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勇气,然后从更高更远的角度与学生共同探讨这个问题,令学生心悦诚服。这位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鼓励,从此他对政治课有了高度的学习热情,经常提出一些具有一定思维价值的问题,探索精神得到了发展。
2.设疑引思。设疑引思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很大作用。“疑”是激发思维的起点,“疑”是激发思维的动力。教师应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巧妙地提出问题。这类问题主要是学生没能提出而又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一般是在重点、难点、社会热点和思维盲点处提出问题。这类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具有思考的价值,能引起学生认识的升华。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还应注意引发学生去探究、思考、解决问题,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例如,在讲《公民依法享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中选举权的意义时,我设置的情境是:前两年,在我们当地的村主任选举中出现这样的问题——某些候选人为了能够入选,便提出,如哪位村民投他一票,即可获得5元的报酬。有些村民认为有利可图。从长久的眼光来看,你认为对我们的生活有何影响?问题提出来后,学生们置身于思考探究的气氛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种答案进行评议、争论,形成自己的看法,最后教师归纳、总结,显示参考答案。当学生看到自己的见解与答案内容基本一致并有新的见解时,有一种成功的喜悦。
三、重视小结,激发热情
课堂小结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收尾阶段,是教师富有艺术性地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总结和转化升华的行为方式。完善精要的“小结”能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余味无穷,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热情。
1.优化教师“结束语”。好的结束语可以达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效果,让学生带着美感、带着继续探索的心理走出课堂,它要求精粹而又便于记忆,概括教学内容的要领,形成新的学习动机。比如在讲完《公民在婚姻关系中的权利》结婚的条件后,我做了如下的小结:年龄到,青年男女开心笑;你情我愿入新房,亲上加亲要提防。
2.让学生作总结。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让学生对课堂的知识要点和讲授内容思考几分钟,然后指定一名或几名学生走上讲台,当一回“准老师”,作简要的复述。这种做法促使学生积极动脑,由“老师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了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效果。
3.联系社会热点,学以致用。时事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内容,要教会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认识、理解纷繁复杂的现实问题。如在讲到《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意义时,我提出:在报纸、电视上我们看到,伊拉克笼罩在美国人的炮火之下。请你想一想,那里老百姓的人身安全有没有保障?我们该怎么做?有的学生说我们可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如举行大规模的游行抗议活动,出力或出钱出物。由于事例大多从学生身边、电视和报纸上获得,学生非常感兴趣。
总之,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不断提高智能素质,具备广博的知识、娴熟的教育艺术、较高的分析判断能力、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超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不仅掌握教材知识,更会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