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0年代中期,我刚到香港,许多在欧美学成的中国学人陆续聚集到这块即将回归的殖民地。当年的我喜欢广交天下豪杰,经常会邀集一些朋友喝酒聊天。最常聚在一起喝酒的是吴国光、丁学良和我。当时国光在中文大学教书,学良在科技大学当教授,因为彼此意气相投,也就逐渐成为无话不谈的挚友了。三人成党,我们便自封酒党。
国光小我6岁,山东人氏。我们在国内时并无交往,但都爱写杂文。《新华文摘》转载杂文,经常有他和我的作品,因此特别留意,就向《文汇报》副总编吴振标打听。这才知道国光是个才气逼人的青年才子。他毕业于北大中文系,然后在社科院新闻所取得硕士学位。28岁就担任《人民日报》评论员,挑起了撰写社论和评论员文章的重担。1986年,被借调到中央政改小组办公室当大笔杆子。惺惺相惜,我很想找机会结识他。后来,我们都到了美国留学,国光在普林斯顿大学政治系攻读博士研究生。1993年他来洛杉矶开会,在会场上,我们第一次见面,初次见面就有相见恨晚的感觉。1996年,他拿到博士学位后,来香港中文大学任教。我去国光临时落脚的酒店探访,见到他和那位漂亮的新婚夫人。此后,我们的交往就越来越密切。
比我小两三岁的丁学良,1979年以同等学历考取复旦大学哲学系研究生。读书期间,他已崭露头角,发表了多篇论文,引起理论界重视。1982年毕业后,即奉调进京到社科院马列所任职。1984年,学良进入哈佛大学社会学系,师从著名社会学家和思想家丹尼尔·贝尔教授。1992年,他获得博士学位后,到香港科技大学任教。我到香港不久就和他认识了。尽管在国内时没有来往,但在复旦大学有很多共同的朋友,所以我俩一见如故。
如今他们两位都已著作等身,学有专精了。他们除了才华横溢,更让人钦佩的是勤奋。尽管早已名满天下,但从早到晚,加上周末,我打电话过去,他们几乎都是在办公室埋头看书写作。主要业余爱好就是聚在一起喝酒谈玄。
学良好酒也懂酒。照他自己的说法,旅居海外20年里,对洋酒的品味经历了从啤酒、威士忌、白兰地到葡萄酒4个阶段。如今每天喝一瓶葡萄酒,来了朋友再多加两瓶。收入的三分之一花在酒上,至少喝过上千种葡萄酒,经常自诩为“葡萄酒大师”。他喝酒很讲究,开瓶后还要调节室内温度,说是让葡萄酒发挥到最佳状态。还有一个怪癖,遇到有年份的酒一定喝下瓶底的酒渣,说是对心血管有益处。他把回忆录命名为《液体的回忆》,“痛说”喝酒成长史,还听说近年在国内报刊上开辟了酒经专栏。
相比学良的高调,国光喝酒和做人一样低调。他一杯接一杯地喝,决不弄虚作假,酒量虽略逊于我,但肯定胜过学良。有一次,他在铜锣湾和我们喝完酒,开車回沙田的住所。把车停进车库,第二天清早起床一看,车身离墙壁不到一公分。后来得意地告诉我们,不是借着酒精带来的胆气,还发挥不了如此高超的泊车技术呢。
国光还在香港的时候,我们酒党聚会一般都喝高度白酒,只为那种热闹气氛。有时轮流在三人的家里,有时找一家平民化的小菜馆。我和国光是无肉不欢,学良则独钟卤水鹅片,且要指定湾仔“卤八”的出品。几杯酒下肚,话闸子打开,这才是正戏。此时,三人的不同性格也就表露无遗。山东人憨厚耿直,国光喜欢直言不讳。安徽人机智幽默,学良更多妙语连珠。我则往往慷慨激昂,说到动情处,学良打诨插科,不紧不慢地说上几句,令人啼笑皆非。酒酣之余,三人往往得意忘形,或勾肩搭背,或唇枪舌战,若不是各自的老婆在一旁催促,喝到半夜也不肯罢休。
2004年,国光离开香港,远走加拿大。酒党瓦解,只剩我和学良对饮,有时也会加入几位朋友,如出版家林道群、诗人北岛和学者甘阳等。白酒也渐渐换成了葡萄酒,多了雅兴,却少了豪情。举起酒杯,就会怀念酒党的黄金岁月。最近我决定去西雅图购屋常居,也有靠近国光的考虑。学良闻讯后有点落寞,临行前又约在一起喝酒。我力劝他将来退休后搬来西雅图,重建酒党。学良啊学良,人生在世,还有什么比美酒老友更值得留恋的呢?
国光小我6岁,山东人氏。我们在国内时并无交往,但都爱写杂文。《新华文摘》转载杂文,经常有他和我的作品,因此特别留意,就向《文汇报》副总编吴振标打听。这才知道国光是个才气逼人的青年才子。他毕业于北大中文系,然后在社科院新闻所取得硕士学位。28岁就担任《人民日报》评论员,挑起了撰写社论和评论员文章的重担。1986年,被借调到中央政改小组办公室当大笔杆子。惺惺相惜,我很想找机会结识他。后来,我们都到了美国留学,国光在普林斯顿大学政治系攻读博士研究生。1993年他来洛杉矶开会,在会场上,我们第一次见面,初次见面就有相见恨晚的感觉。1996年,他拿到博士学位后,来香港中文大学任教。我去国光临时落脚的酒店探访,见到他和那位漂亮的新婚夫人。此后,我们的交往就越来越密切。
比我小两三岁的丁学良,1979年以同等学历考取复旦大学哲学系研究生。读书期间,他已崭露头角,发表了多篇论文,引起理论界重视。1982年毕业后,即奉调进京到社科院马列所任职。1984年,学良进入哈佛大学社会学系,师从著名社会学家和思想家丹尼尔·贝尔教授。1992年,他获得博士学位后,到香港科技大学任教。我到香港不久就和他认识了。尽管在国内时没有来往,但在复旦大学有很多共同的朋友,所以我俩一见如故。
如今他们两位都已著作等身,学有专精了。他们除了才华横溢,更让人钦佩的是勤奋。尽管早已名满天下,但从早到晚,加上周末,我打电话过去,他们几乎都是在办公室埋头看书写作。主要业余爱好就是聚在一起喝酒谈玄。
学良好酒也懂酒。照他自己的说法,旅居海外20年里,对洋酒的品味经历了从啤酒、威士忌、白兰地到葡萄酒4个阶段。如今每天喝一瓶葡萄酒,来了朋友再多加两瓶。收入的三分之一花在酒上,至少喝过上千种葡萄酒,经常自诩为“葡萄酒大师”。他喝酒很讲究,开瓶后还要调节室内温度,说是让葡萄酒发挥到最佳状态。还有一个怪癖,遇到有年份的酒一定喝下瓶底的酒渣,说是对心血管有益处。他把回忆录命名为《液体的回忆》,“痛说”喝酒成长史,还听说近年在国内报刊上开辟了酒经专栏。
相比学良的高调,国光喝酒和做人一样低调。他一杯接一杯地喝,决不弄虚作假,酒量虽略逊于我,但肯定胜过学良。有一次,他在铜锣湾和我们喝完酒,开車回沙田的住所。把车停进车库,第二天清早起床一看,车身离墙壁不到一公分。后来得意地告诉我们,不是借着酒精带来的胆气,还发挥不了如此高超的泊车技术呢。
国光还在香港的时候,我们酒党聚会一般都喝高度白酒,只为那种热闹气氛。有时轮流在三人的家里,有时找一家平民化的小菜馆。我和国光是无肉不欢,学良则独钟卤水鹅片,且要指定湾仔“卤八”的出品。几杯酒下肚,话闸子打开,这才是正戏。此时,三人的不同性格也就表露无遗。山东人憨厚耿直,国光喜欢直言不讳。安徽人机智幽默,学良更多妙语连珠。我则往往慷慨激昂,说到动情处,学良打诨插科,不紧不慢地说上几句,令人啼笑皆非。酒酣之余,三人往往得意忘形,或勾肩搭背,或唇枪舌战,若不是各自的老婆在一旁催促,喝到半夜也不肯罢休。
2004年,国光离开香港,远走加拿大。酒党瓦解,只剩我和学良对饮,有时也会加入几位朋友,如出版家林道群、诗人北岛和学者甘阳等。白酒也渐渐换成了葡萄酒,多了雅兴,却少了豪情。举起酒杯,就会怀念酒党的黄金岁月。最近我决定去西雅图购屋常居,也有靠近国光的考虑。学良闻讯后有点落寞,临行前又约在一起喝酒。我力劝他将来退休后搬来西雅图,重建酒党。学良啊学良,人生在世,还有什么比美酒老友更值得留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