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稻菽千重浪》课文探究

来源 :作文周刊·高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7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入乎其内
   这篇人物通讯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宣战,大胆创新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引领“绿色革命”的宏愿,高度评价了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了“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都具有重大意义。
   写法总结:
   1.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抒情是本文的主要写作手法。在叙述中适当加入些议论,可以使人物形象得到画龙点睛般的评价和深化。如:
   “2001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湖南长沙马坡岭笼罩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雨点。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这几百亩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
   我跟随在他身后不禁产生了瞬间的错觉:这难道就是几天后就要赴京,领取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的国家最高科技奖的农业科学家吗?”
   2.大量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往往用极精彩的笔墨将人物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和盘托出,让读者欣赏评价。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对表现人物、记叙事件、再现环境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作家李准曾经说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写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细节描写的主要目的就在于此。如:
   “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出乎其外
  我的两个梦
   时光如白驹过隙,一转眼,90年过去,我成了正儿八经的“90后”。我大半辈子都在与水稻打交道,至今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工作已有55个年头。我最关心的,就是与水稻和粮食相关的事。
   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华大地上到处灾荒战乱,人民生活颠沛流离。少年时我就被迫从一个城市辗转到另一个城市,虽然少不更事,但每当看到沿路举家逃难、面如菜色的同胞,看到荒芜的田野和满目疮痍的土地,我的內心总会泛起一阵阵痛楚。报考大学时,我就对父母说,我要学农。母亲听了,吓一跳,说:“傻孩子,学农多苦啊,你以为好玩儿呢?”但我是真正爱上了农业,死活要学,还摆出大道理:吃饭可是天下第一桩大事,没有饭吃,人类怎么生存?最后,父母尊重我的选择。
   毕业后,我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安江农校地处偏远,临行前,学校的领导告诉我,那里很偏僻,“一盏孤灯照终身”,你可要做好思想准备。当时我想,只要能传播农业科学知识,就是为国家做贡献!没想到,去了不久,就碰上困难时期。我当时想,这么大一个国家,如果粮食安全得不到保障,那么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我要为让中国人吃饱饭而奋斗!
   一天,我看到一些农民从高山上兑了种子,担回来种,就问他们,为什么跑到那么高的山上去换种呢?他们说,山上的种子质量好一些,产得多些。他们接着还说了一句话,叫做“施肥不如勤换种”。这对我有很大启发:农业上增产的途径有很多,但其中“良种”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从此以后,我开始自己的杂交水稻研究之路。一路走来,有汗水和辛酸,也有丰收和喜悦。科学探索无止境,在这条漫长而又艰辛的路上,我一直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禾下乘凉梦,我是真做过,我梦见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而我则和助手坐在稻穗下面乘凉。其实我这个梦想的实质,就是水稻高产梦,让人们吃上更多的米饭,永远都不用再饿肚子。
   做梦容易,但要把梦变成现实,则需要付出大量艰苦的劳动和努力。我清楚地记得,那是1961年7月的一天,我到安江农校的试验田选种。突然,我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稻株。穗大,颗粒饱满。我随手挑了一穗,竟有230粒之多!当时以为,选到了优良品种,岂不是可以增产无数粮食?
   第二年春天,我把种子播下,结果却令人大失所望,一眼望去,高的高,矮的矮,没有一株赶得上最初的那株水稻。我不甘心,开始反复琢磨其中的奥秘,研究那一片试验田的稻株比例,最终得出一个结论:水稻是有杂交优势的,那株鹤立鸡群的水稻,就是天然的杂交水稻。既然天然杂交稻具有这样强的优势,那么人工杂交稻,也一定有优势。当时,遗传学理论一直否定自花授粉作物有杂交优势。我对此理论提出质疑。随后,我又拜访专家,翻找资料,最终得出结论,既然自然界存在杂交稻,那么人工杂交水稻也一定可以利用。而要想利用这一优势,首先需要找到“天然的雄性不育水稻”。
   于是,我又走上曲折的寻找之旅。
   其中,最令人难忘的是,在海南岛找到天然雄性不育野生稻“野败”并加以利用的过程。“野败”的发现对杂交水稻研究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更是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的突破口。1973年,我们协作组历尽千辛万苦才通过测交找到恢复系,攻克“三系”配套难关,才有了新中国第一代杂交水稻。1995年,第二代以光温敏不育系为遗传工具的杂交水稻——两系法杂交稻研制成功。2011年,我们又启动第三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研究与利用,已初步研究成功。现在,我们甚至开始了第四代、第五代杂交水稻的研制。
   追求高产、更高产,是我们永恒的目标。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起,我们开始超级杂交稻攻关,分别于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实现大面积示范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目标。近5年又突破每公顷16吨、17吨的目标。2017年,世界水稻平均每公顷产量仅4.61吨,而我国杂交水稻平均产量每公顷达7.5吨,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不可否认,上个世纪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所以杂交水稻把产量摆在优先地位。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民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所以,我们也改变思路,既要高产,又要优质。但是必须说清楚,虽然要满足市场对优质大米的需求,但我们仍然坚持一条,即不能以牺牲产量来求优质。我始终觉得,粮食安全问题必须时刻警惕。历史也无数次告诫我们,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最有效途径,就是提高水稻的产量。
   科学探索永无止境,我的另一个梦,就是杂交水稻走向世界、覆盖全球梦。
   世界上超过一半人口以稻米为主食,一个令人担忧的事实却是,全球现有1.6亿公顷稻田中,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还不到15%。发展杂交水稻不仅有广阔的舞台,更对保障世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倘若全球有一半稻田种上杂交稻,按每公顷比常规水稻增产2吨计算,则增产的粮食可以多养活4亿—5亿人口。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不仅能提升全球水稻产量,造福人类,还能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
   为了实现这个梦,我们一直在努力。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我们坚持开办杂交水稻技术国际培训班,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14000多名杂交水稻技术人才,我还受邀担任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帮助其他国家发展杂交水稻。目前,杂交水稻已在印度、越南、菲律宾、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美国、巴西等国实现大面积种植。今年6月,在长沙举行的中非经贸博览会上,来了不少非洲国家农业界的朋友,看到他们对杂交水稻充满感激和期待,更坚定了我们将杂交水稻推向世界的信心与决心。
   新中国杂交水稻事业能够取得丰硕成果,离不开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同时也是广大科技工作者集体智慧的结晶。我已经90岁了,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我要力争让我们的团队早日完成每公顷18吨的高产攻关,做好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的生产应用。我希望最终能实现“禾下乘凉、覆盖全球”的两大心愿。
   [选自《人民日报(副刊)》2019年10月23日,有删改]
  同步训练
   阅读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的一段话,回答下面的问题。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请问:袁隆平是哪一种人?为什么?在他身上有什么精神品质?请结合课文回答。
  【王昌铭/供稿】
其他文献
主持人语   所谓“以小见大”,就是从生活中的细小之事、微小之物中挖掘出不寻常的内涵。或揭示事物的本质,或蕴含深刻的哲理,或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或传达一定的社会意义。“以小”就是为了“见大”。“小”是具体的事例,更是典型的事例;“大”是文章的主题。“以小见大”就是以个别反映一般,以某些微小具体的事物来反映一个重大的主题。   生活中轰轰烈烈的大事并不多,围绕我们的大都是平凡小事,但我们要学会从平凡
期刊
心理描写指在文章中,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下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等进行的描写。最常用的是描写人物的内心独白,写出人物的所思所想,使读者穿透人物外在和行为看到人物的内心世界。  技法探微  《哦,香雪》的心理描写  华彤庚  西山离台儿沟三十里,傍晚七点才过,小姑娘香雪被列车捎到了陌生的西山口。风吹响近处的小树林,小树林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小说《哦,香雪》的高潮部分将主人公置于这样可怕的环境中
期刊
我想成为一只猫,一只行走在天地间的猫。   我应该会有一双黄色的眼瞳,还有一对白天像一条缝、晚上睁得溜圆的瞳孔;会有一身黑得像墨汁的毛和四只雪白的小蹄爪,这样我就能很好地融入黑夜却又不至于“伸手不见四指”;我会有一副细细的嗓音,只会轻柔地“喵喵”叫,并且高雅地迈着“一字步”;我会从尖尖的屋顶一跃而下,或是跃上另一個尖尖的屋顶,轻盈、灵巧地落地,没有丝毫响声,就好像在天空中飞一样。   我不是卧在贵
期刊
记叙文的可读性在于细腻生动的描写,也只有通过生动的描写,才能塑造出有血有肉、个性独特的人物。   一、写出人物独特的个性   什么叫“个性”?窥一斑而知全豹,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要抓住不为一般人所注意的“角落”作特写式描写,从一个出彩的角度适当放大并突出人物个性。   1.“今天,穿红毛衣的女同学回答问题。”于是所有穿红衣的女同学就都有点紧张,又有点兴奋。那时联大女生在蓝阴丹士林旗袍外面套一件红毛衣
期刊
入乎其内  《诗经·周南·芣苢》   扛着沉重的木头喊着号子,做着单调的活儿哼着小调,哄着小儿入睡唱着摇篮曲,这是某种有目的的行为,还是万物依循节奏感而运动的天性?   这种充满节奏感的运动是神奇的,甚至是不可思议的。一强一弱,一张一弛,一阴一阳,由此持续下去,事物便不断地运动和变化,在变化发展中突破单调和沉闷,呈现出五彩斑斓的现象,却又在节律中保持着统一。节奏也是自然法则之一。人们遵循节奏,同时
期刊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特点是形散神聚、意境深邃、语言优美。   阅读一篇散文,我们须从以下方面入手:关注“标题”,理清“思路”,抓“关键语句”,理解“主旨”。“标题”,提供了阅读的线索,隐含着写作对象、作者情感等信息,与文章的主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理清思路,可从以下方面入手:概括段意、划分层次、捕捉“线索”。“线索”常有这样几种:1.以中心事件为线索;2
期刊
主持人语   夹叙夹议是一种写作方法,它要求一面叙述某一件事,一面又对这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这种方法的好处是:笔法灵活多变,生动活泼,还可以起到总起、提示、过渡和总结等作用。夹叙夹议主要有三种表达形式:一是先议后叙(概括式)。这时的议论往往出现在文章的篇首,主要作用是提示和点题。二是先叙后议(总结式)。这时的议论往往出现在文章或一段文字的结尾,其作用是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画龙点睛、启迪思维等。三是
期刊
人物通讯是报刊、广播、电视上最为常见的通讯形式之一,是一种重要的应用文体,也是实用文写作学科研究的重要文体之一。它以人物的新近行动为新闻,重在表现人物的品质、性格和精神面貌,通过个别显示一般、平凡突出伟大,达到揭示时代特征、感染并且教育读者的目的。写人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人是有思想的。写人物通讯就是为了通过人的思想、人的精神面貌去教育人、感染人。光写事迹,不写思想,人物是平面的;写了思想,才有了灵魂
期刊
文题呈现   2018年底,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的歌曲《青春的回答》MV正式发布,歌曲MV带领观众回顾这40年的经典瞬间:1984年国庆节,北大学生举起“小平您好”的横幅;1991年,“希望工程”大眼晴女孩苏明娟的照片;1997年,香港政权交接典礼;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体操选手杨威夺得个人全能冠军;201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歌曲以“奋斗”“追梦”“再
期刊
东方破晓,其道大光。随着当今时代的风云变幻,中华儿女扎根于地,以古木之姿傲然于世;当代青年乘风而行,借力扶摇而上九万里。   在当今物质精神财富都高度丰富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走上了追星的道路,选取一个强有力的人物作为自己的偶像,借助他的光芒照亮自己前进的道路,凭借这股力量使自己飞得更高更远。   追知识渊博之星,可以增强你的知识储备和文化素养。昔日孔门弟子三千,蔺相如门客“弃亲戚而侍君”,追的不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