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一则《秒杀“零月薪”,哥为找工作愿意当“负月薪”》的帖子在各大论坛热传。帖主为一大学毕业生,他称曾去过十几家公司面试,结果都是因为没有相关工作经历而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没有工作经验就找不到工作,可是找不到工作就永远不会有工作经验。”为此,该生在参加某知名公司的面试时,使出了“杀手锏”:不但不要月薪,还要每个月付1000元给用人单位,目的就是为了能获得在该公司的工作经历。(见《厦门晚报》)
这种花钱买工作经历的做法的确很“新鲜”。与其说这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发明创造”,不如说是走投无路下的被动适存。问题的症结究竟出在哪儿?我想,还是我国的人太多、僧多粥少惹得祸。
你看看现在的公务员考试、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军队转业干部考试等,只要是和就业有关的,哪个不是几十人、几百人共争一个岗位?而这个岗位真的需要这么多的人才去竞争、去优中择优吗?其实一点必要都没有。
像“没有工作经验就找不到工作,可是找不到工作就永远不会有工作经验”这样的怪圈,应届大学毕业生很不理解,但用人单位一点也不奇怪。为什么?有工作经验、想到这些单位来的人多的是。站在招聘方的立场上,为什么不用经验丰富、“拿来”就用的人才,而要去培训新人,培训日后没准会背叛自己的人?正是因为人多,正因为你不接受苛刻条件,接受的人多的是,才造成了一些侵犯践踏人权、人格的事情发生。
有人说,“诸葛亮出山前也没带过兵”,那是因为刘备当时没有军师。要是刘备也像曹操一样手下谋士如云,有十个“诸葛亮”的话,初出茅庐的卧龙先生还有大显身手、叱咤风云的机会吗?
的确,“零月薪”“负月薪”都是不合法的,也同样不是解决问题之策。关键的关键,是有关部门要深刻认识到这种就业形势的严峻,深刻认识到自己背负的责任,要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给求职者,而不要总是在社会上营造一种百里挑一、千里挑一的紧张氛围和不必要的耗斗。这样做,既浪费人力、财力和各种社会资源,又侵犯和践踏人权,让“一切为了人民”和“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成为黑色幽默,让人们在“怪圈”中不断创造出匪夷所思的怪诞来!
(作者单位:北京市门头沟区三家店铁路中学)
这种花钱买工作经历的做法的确很“新鲜”。与其说这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发明创造”,不如说是走投无路下的被动适存。问题的症结究竟出在哪儿?我想,还是我国的人太多、僧多粥少惹得祸。
你看看现在的公务员考试、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军队转业干部考试等,只要是和就业有关的,哪个不是几十人、几百人共争一个岗位?而这个岗位真的需要这么多的人才去竞争、去优中择优吗?其实一点必要都没有。
像“没有工作经验就找不到工作,可是找不到工作就永远不会有工作经验”这样的怪圈,应届大学毕业生很不理解,但用人单位一点也不奇怪。为什么?有工作经验、想到这些单位来的人多的是。站在招聘方的立场上,为什么不用经验丰富、“拿来”就用的人才,而要去培训新人,培训日后没准会背叛自己的人?正是因为人多,正因为你不接受苛刻条件,接受的人多的是,才造成了一些侵犯践踏人权、人格的事情发生。
有人说,“诸葛亮出山前也没带过兵”,那是因为刘备当时没有军师。要是刘备也像曹操一样手下谋士如云,有十个“诸葛亮”的话,初出茅庐的卧龙先生还有大显身手、叱咤风云的机会吗?
的确,“零月薪”“负月薪”都是不合法的,也同样不是解决问题之策。关键的关键,是有关部门要深刻认识到这种就业形势的严峻,深刻认识到自己背负的责任,要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给求职者,而不要总是在社会上营造一种百里挑一、千里挑一的紧张氛围和不必要的耗斗。这样做,既浪费人力、财力和各种社会资源,又侵犯和践踏人权,让“一切为了人民”和“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成为黑色幽默,让人们在“怪圈”中不断创造出匪夷所思的怪诞来!
(作者单位:北京市门头沟区三家店铁路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