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城乡发展不平衡是当前合肥经济发展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表现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这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制约了城乡产业协调发展。文章采用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合肥市城乡产业互动互融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来推动合肥城乡产业互动互融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合肥市;城乡产业;互动互融
合肥市的特点是农村面积和人口所占比例较大,经济二元特征较突出,各区县城乡结构也不协调,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性较差,因此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经济增长,根本出路就是要促进城乡产业互动互融,推动其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一、城乡产业互动互融的内涵
城乡产业互动互融是城乡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城乡产业互补、互利、互促、互融等经济活动。城乡产业互动的突破口是“鼓励工商企业投资发展农产品加工和营销,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实现城乡产业互动互融的前提是城乡产业链的构建,而构建城乡产业链必须通过城乡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城乡产业之间形成比较合理的分工和合作,从而有利于强化城乡产业链,不断发挥城乡产业互动所产生的集聚和扩散效应。
二、合肥市城乡产业互动互融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合肥市通过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这些措施都积极推动了合肥市城乡产业互动互融的发展。但在城乡产业互动互融发展的同时仍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层次仍然偏低,产业关联度不高
主要表现在:首先,传统型农业还是占据较大的比重。农业粮食、生猪两大传统产业仍然是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主要来源,这说明传统型农业的基本格局尚未改变。其次,工业产业层次较低、新产品少,工业传统比重偏大。工业产品以中低档为主,新产品开发滞后,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新产品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少,特别是起龙头作用和打入国内国际市场的名牌产品更少。再次,第三产业层次偏低,与第一、第二产业的关联性不强。2009年,合肥市第三产业888.45亿元,与中部省会城市GDP和第三产业增加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合肥市第三产业规模偏小,如表1所示。
(二)工业规模偏小,新型工业化受到制约
主要表现在: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相对较低。2009年合肥市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767.51亿元,占GDP比重为36.5%,在省会城市中居13位,表明合肥市工业发展与其他城市存在较大差距。同时,新型工业化主要受两大因素制约:一是随着宏观调控力度加大,土地新政从严从紧控制用地规模,不仅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投资增长,同时对产业园区聚集空间形成较大挤压;二是先进制造行业本地配套能力不足,合肥工业整体竞争能力提升受制约。
(三)城乡之间基础设施不完善,城乡市场一体化进展缓慢
随着合肥市城乡产业之间的密切互动,城乡之间的交通、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但仍然存在一些乡镇与城区、市区之间道路、通信等基础设施的短缺和单薄,造成信息、物流的堵塞,城乡市场一体化进展缓慢,城乡产业互动性不强。
(四)合肥旅游业与乡村农业的关联性不强
目前乡村旅游业还刚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需要进一步提高城乡旅游业的产业关联度和提升旅游业带动乡村发展的能力。合肥旅游业多涉及名胜古迹且有着丰富的人文文化背景和优美的自然景观,其中以三河古镇为代表。观光农业虽有所发展,但发展却很缓慢。近几年,合肥长丰草莓园,包河区大圩乡大规模的草莓种植基地和葡萄种植基地等都开发了乡村旅游,但旅游产品的开发速度缓慢而且旅游收入占园区收入的比例很小。
三、推进合肥市城乡产业互动互融的对策
(一)以政府为主体,深化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以推动城乡产业互动互融发展
政府促进是城乡产业互动互融的主导力量,政府加强城乡产业互动互融发展的配套制度建设,是城乡产业互动互融的重要保障。当前合肥市促进城乡产业互动互融,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包括:制定促进城乡产业互动互融的配套政策措施;提供城乡产业互动互融的公共产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通讯建设;完善农业投融资管理体制;加大把金融系统功能引入农业的力度。
(二)促进城乡资本有序流动
目前,合肥市经济发展刚进入向“反哺”农业政策的转变过程中,需逐步调整工农、城乡关系,增加农业投资,促使城市资本向农业和农村渗透,使农业投资满足农业产业化和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为此,合肥市要消除城市资本向农村地域转移渗透的制度障碍,促使商品、技术、劳务横向流动,加快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提高农业生产率,推动城乡产业的互动互融。
(三)优化城乡产业结构,推进城乡产业互动融合
产业互动互融发展的关键在于培育产业链、促进产业集群、扶持一体化。具体措施为:统筹城乡产业结构,形成紧密的产业互动链条(合肥市城乡产业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加快农业与加工业、服务业的互补性融合;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丰富特别是农村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加速城乡第二产业对接,推动城乡工业一体化。
(四)加快县域工业发展,大力发展工业园区
突出抓好工业园区建设,主动承接沿海等发达地区产业和城市工业的梯度转移。鼓励和支持城市企业与县域企业开展多种方式的对接和联合。积极培育和扶持农村中小企业发展,重点扶持列入市级培育的中小型企业。加大投资,加强管理,完善基础设施,促进企业向园区集中,力争全市年产值超过50亿元的工业园区达到10个。大力培育超百亿元的工业园区。力争县域工业增加值达到180亿元以上。
(五)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推动农业的多元化发展
合肥市需要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完善城区、近郊、远郊三大现代农业圈层;按照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的思路,重点扶持一批名副其实的农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走公司化、集团化发展的路子,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龙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农户带动能力,促进农民就业,拉动第三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坚持“引导不领导、扶持不干预”,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政府要时刻注重经济发展环境的治理,开辟“绿色通道”,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
(六)发展乡村旅游业,促进城乡文化交流
首先,依托农村独特文化,引进城市现代文化,开展各类文化节活动,进行城乡文化交流。其次,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分类指导。第一类是以各类农业和农村风景资源为主要依托,建设和培育一批以满足市内居民城市休闲、节日度假为重点的旅游休闲度假区。第二类是以依托丰富的民俗及民族文化内涵,推进特色旅游镇(村)发展。再次,重视乡村旅游行业服务人员的培养。重视对广大村民的文化教育和文明素质的提高,增强村民的文明、开放意识,培养文明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营造和谐、有序的旅游环境。
参考文献:
1、胡永佳.产业融合的经济学分析[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2、马健.产业融合的经济学分析[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卢阳春.建立中国特色的城乡产业互动发展机制研究[J].经济论坛,2009(11).
4、李杰义.农业产业链城乡间延伸的机理及政策建议[J].中州学刊,2009(3).
5、任迎伟,胡国平.城乡统筹中产业互动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8(8).
6、刘奇等.21世纪农业的新使命——多功能农业[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关键词:合肥市;城乡产业;互动互融
合肥市的特点是农村面积和人口所占比例较大,经济二元特征较突出,各区县城乡结构也不协调,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性较差,因此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经济增长,根本出路就是要促进城乡产业互动互融,推动其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一、城乡产业互动互融的内涵
城乡产业互动互融是城乡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城乡产业互补、互利、互促、互融等经济活动。城乡产业互动的突破口是“鼓励工商企业投资发展农产品加工和营销,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实现城乡产业互动互融的前提是城乡产业链的构建,而构建城乡产业链必须通过城乡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城乡产业之间形成比较合理的分工和合作,从而有利于强化城乡产业链,不断发挥城乡产业互动所产生的集聚和扩散效应。
二、合肥市城乡产业互动互融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合肥市通过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这些措施都积极推动了合肥市城乡产业互动互融的发展。但在城乡产业互动互融发展的同时仍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层次仍然偏低,产业关联度不高
主要表现在:首先,传统型农业还是占据较大的比重。农业粮食、生猪两大传统产业仍然是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主要来源,这说明传统型农业的基本格局尚未改变。其次,工业产业层次较低、新产品少,工业传统比重偏大。工业产品以中低档为主,新产品开发滞后,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新产品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少,特别是起龙头作用和打入国内国际市场的名牌产品更少。再次,第三产业层次偏低,与第一、第二产业的关联性不强。2009年,合肥市第三产业888.45亿元,与中部省会城市GDP和第三产业增加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合肥市第三产业规模偏小,如表1所示。
(二)工业规模偏小,新型工业化受到制约
主要表现在: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相对较低。2009年合肥市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767.51亿元,占GDP比重为36.5%,在省会城市中居13位,表明合肥市工业发展与其他城市存在较大差距。同时,新型工业化主要受两大因素制约:一是随着宏观调控力度加大,土地新政从严从紧控制用地规模,不仅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投资增长,同时对产业园区聚集空间形成较大挤压;二是先进制造行业本地配套能力不足,合肥工业整体竞争能力提升受制约。
(三)城乡之间基础设施不完善,城乡市场一体化进展缓慢
随着合肥市城乡产业之间的密切互动,城乡之间的交通、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但仍然存在一些乡镇与城区、市区之间道路、通信等基础设施的短缺和单薄,造成信息、物流的堵塞,城乡市场一体化进展缓慢,城乡产业互动性不强。
(四)合肥旅游业与乡村农业的关联性不强
目前乡村旅游业还刚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需要进一步提高城乡旅游业的产业关联度和提升旅游业带动乡村发展的能力。合肥旅游业多涉及名胜古迹且有着丰富的人文文化背景和优美的自然景观,其中以三河古镇为代表。观光农业虽有所发展,但发展却很缓慢。近几年,合肥长丰草莓园,包河区大圩乡大规模的草莓种植基地和葡萄种植基地等都开发了乡村旅游,但旅游产品的开发速度缓慢而且旅游收入占园区收入的比例很小。
三、推进合肥市城乡产业互动互融的对策
(一)以政府为主体,深化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以推动城乡产业互动互融发展
政府促进是城乡产业互动互融的主导力量,政府加强城乡产业互动互融发展的配套制度建设,是城乡产业互动互融的重要保障。当前合肥市促进城乡产业互动互融,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包括:制定促进城乡产业互动互融的配套政策措施;提供城乡产业互动互融的公共产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通讯建设;完善农业投融资管理体制;加大把金融系统功能引入农业的力度。
(二)促进城乡资本有序流动
目前,合肥市经济发展刚进入向“反哺”农业政策的转变过程中,需逐步调整工农、城乡关系,增加农业投资,促使城市资本向农业和农村渗透,使农业投资满足农业产业化和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为此,合肥市要消除城市资本向农村地域转移渗透的制度障碍,促使商品、技术、劳务横向流动,加快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提高农业生产率,推动城乡产业的互动互融。
(三)优化城乡产业结构,推进城乡产业互动融合
产业互动互融发展的关键在于培育产业链、促进产业集群、扶持一体化。具体措施为:统筹城乡产业结构,形成紧密的产业互动链条(合肥市城乡产业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加快农业与加工业、服务业的互补性融合;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丰富特别是农村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加速城乡第二产业对接,推动城乡工业一体化。
(四)加快县域工业发展,大力发展工业园区
突出抓好工业园区建设,主动承接沿海等发达地区产业和城市工业的梯度转移。鼓励和支持城市企业与县域企业开展多种方式的对接和联合。积极培育和扶持农村中小企业发展,重点扶持列入市级培育的中小型企业。加大投资,加强管理,完善基础设施,促进企业向园区集中,力争全市年产值超过50亿元的工业园区达到10个。大力培育超百亿元的工业园区。力争县域工业增加值达到180亿元以上。
(五)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推动农业的多元化发展
合肥市需要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完善城区、近郊、远郊三大现代农业圈层;按照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的思路,重点扶持一批名副其实的农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走公司化、集团化发展的路子,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龙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农户带动能力,促进农民就业,拉动第三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坚持“引导不领导、扶持不干预”,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政府要时刻注重经济发展环境的治理,开辟“绿色通道”,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
(六)发展乡村旅游业,促进城乡文化交流
首先,依托农村独特文化,引进城市现代文化,开展各类文化节活动,进行城乡文化交流。其次,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分类指导。第一类是以各类农业和农村风景资源为主要依托,建设和培育一批以满足市内居民城市休闲、节日度假为重点的旅游休闲度假区。第二类是以依托丰富的民俗及民族文化内涵,推进特色旅游镇(村)发展。再次,重视乡村旅游行业服务人员的培养。重视对广大村民的文化教育和文明素质的提高,增强村民的文明、开放意识,培养文明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营造和谐、有序的旅游环境。
参考文献:
1、胡永佳.产业融合的经济学分析[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2、马健.产业融合的经济学分析[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卢阳春.建立中国特色的城乡产业互动发展机制研究[J].经济论坛,2009(11).
4、李杰义.农业产业链城乡间延伸的机理及政策建议[J].中州学刊,2009(3).
5、任迎伟,胡国平.城乡统筹中产业互动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8(8).
6、刘奇等.21世纪农业的新使命——多功能农业[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