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的扉页上写下了这样一句名言:“我们的目的在于寻找一种教学方法,使得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比较教学是被实践证明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比较,是人类思维的基本方式,也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的方法,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比较法即对有关教学内容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已知到未知的比较分析,即进行类比分析和对比分析,用类比的方法提出教学内容之间的相同之点,用对比的方法提出教学内容之间的相异之处。
下面,我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为例,谈谈自己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比较方法。
一、单项比较
单项比较,是指就某一知识点进行单一的比较,如字、词、句、语法、修辞、表达方式、说明顺序、论证方法或主题思想等。这种比较由于简单明了,效果显著。
1.比较来自教师的创新设计
比如《箭与歌》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把一支箭向空中吐出。”这儿为什么不用“唱出”?“吐出”比“唱出”更有力度,因而“吐出”的歌比“唱出”的歌飞逝得更快,更无法寻找其踪迹,但“很久以后”却能在朋友的心间找到那首歌,而且竟然能“首尾俱全”,实属不易,更能说明朋友对友情的珍重,从而歌颂友谊的伟大。
2.比较灵感来自学生的困惑
如《人是能思想的苇草》是一篇哲学随笔,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有的学生可能认为作者帕斯卡尔的一些说法不够严谨,如开头作者说:“思想形成人的伟大。”学生认为应该表述为:“思想可能形成人的伟大。”虽然只是两字之差,但区别甚大,可让学生认真体会其中的差异。通过比较不难发现,“思想形成人的伟大”,这里的“思想”应是人类区别于其他万物的一种能力,正是这种能力让人成为万物之灵长。“思想可能形成人的伟大”是说“思想”有可能让人伟大,当然也就有可能让人渺小卑贱,所以这儿的“思想”侧重的是思想的内容,也正因为“思想”这一能力和“思想”的内容可能具有的贪婪、邪恶、虚幻等特点,所以下文说“思想”“是何等的伟大”“又由于它的缺点是何等的卑贱”。
3.比较对象都来自同一篇课文
如《记念刘和珍君》鲁迅在第二部分写道:“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第六部分却这样写道:“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这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差异?效果怎样?前者用“仅使”强调时光流逝意义甚微,后者用“纵使”强调不管时光如何流逝,还是有一定影响的。用前一种表达形式重在表明烈士的鲜血庸人很快就会忘却,影响寥寥,从而鞭挞他们的浑浑噩噩、麻木健忘和苟安满足,这也正是鲁迅先生写文的目的之一。用后一种表达形式是因为鲁迅先生虽对请愿这种斗争方式提出质疑,但对爱国青年的英勇精神还是肯定的,他们的血肯定不会白流,肯定会有社会影响的。
4.比较对象来自同一板块
如《报任安书(节选)》与《渔夫》两篇文章,如何理解司马迁与屈原不同的人生选择?屈原在政治理想破灭、祖国沦丧后,宁愿“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主动迎接死亡,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但当死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时,他选择了极度痛苦地生,要隐忍苟活,是恨“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
二、综合比较
综合比较,是指把几个知识点放在一起,进行多层次、多侧面的比较。这种比较容量大,综合性强,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住不同课文的特点。
1.比较对象来自同一板块
如《长亭送别》与《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是中外戏剧史上的经典,表达了人们对理想爱情的追求,两部戏一中一外,一别一聚,一悲一喜,抒发感情的手段并不同,《长》中用情景交融的手段,渲染烘托剧中人物的感情;运用典故、引用、对偶、重叠、儿化等手段,使感情表达含蓄而又优雅。《罗》中把十四行诗与剧情揉为一体,营造出诗意的氛围;多处运用具有象征含义的比喻及排比对比等手法,赞美讴歌爱情;语句直白大胆,句式长短变化,构成莎翁特有的气势。
2.比较对象来自不同板块
如冯至的《别离》与柳永的《雨霖铃》同是写“别离”,但差异很大。《雨霖铃》对离别的场面有生动细腻的描绘,侧重于离别之时,重在渲染离别的苦痛;而《别离》淡化具体的离别场景和过程的交代,侧重表达内在的情绪和深邃的哲理,虽有别离之痛,但并不因此悲观厌世,反而彼此劝勉互相鼓励,离别的痛苦变成了前进的动力,眼前世界空阔了,还产生了新奇感,获得了新的生命感受,表达了现代人对生命的感受。《雨霖铃》写的是爱情,而《别离》有爱情的成分,但表达的意义远远超过夫妻私情,融入了深深的生命体验,完全可以把它当成写友情的诗来读,也由此可以看出冯至《别离》的境界要略胜一筹。
比较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弄清课文的内部结构,很多时候还能通过突破一点来挈带全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时单篇课文可供研究的要素不够,教师可引导学生进入一个更大的参照系,学生比较分析其异同,不但能巩固原来了解的知识,而且能在相互联系中发现新的含义,起到习旧知新、融会贯通的作用,培养分析事物、判断思考、求同辨异的能力。而且常用比较法,还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学生受益确实良多。
总之,比较法是语文教学中效果良好、功能显著、实用性极强的教学方法。
比较,是人类思维的基本方式,也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的方法,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比较法即对有关教学内容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已知到未知的比较分析,即进行类比分析和对比分析,用类比的方法提出教学内容之间的相同之点,用对比的方法提出教学内容之间的相异之处。
下面,我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为例,谈谈自己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比较方法。
一、单项比较
单项比较,是指就某一知识点进行单一的比较,如字、词、句、语法、修辞、表达方式、说明顺序、论证方法或主题思想等。这种比较由于简单明了,效果显著。
1.比较来自教师的创新设计
比如《箭与歌》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把一支箭向空中吐出。”这儿为什么不用“唱出”?“吐出”比“唱出”更有力度,因而“吐出”的歌比“唱出”的歌飞逝得更快,更无法寻找其踪迹,但“很久以后”却能在朋友的心间找到那首歌,而且竟然能“首尾俱全”,实属不易,更能说明朋友对友情的珍重,从而歌颂友谊的伟大。
2.比较灵感来自学生的困惑
如《人是能思想的苇草》是一篇哲学随笔,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有的学生可能认为作者帕斯卡尔的一些说法不够严谨,如开头作者说:“思想形成人的伟大。”学生认为应该表述为:“思想可能形成人的伟大。”虽然只是两字之差,但区别甚大,可让学生认真体会其中的差异。通过比较不难发现,“思想形成人的伟大”,这里的“思想”应是人类区别于其他万物的一种能力,正是这种能力让人成为万物之灵长。“思想可能形成人的伟大”是说“思想”有可能让人伟大,当然也就有可能让人渺小卑贱,所以这儿的“思想”侧重的是思想的内容,也正因为“思想”这一能力和“思想”的内容可能具有的贪婪、邪恶、虚幻等特点,所以下文说“思想”“是何等的伟大”“又由于它的缺点是何等的卑贱”。
3.比较对象都来自同一篇课文
如《记念刘和珍君》鲁迅在第二部分写道:“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第六部分却这样写道:“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这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差异?效果怎样?前者用“仅使”强调时光流逝意义甚微,后者用“纵使”强调不管时光如何流逝,还是有一定影响的。用前一种表达形式重在表明烈士的鲜血庸人很快就会忘却,影响寥寥,从而鞭挞他们的浑浑噩噩、麻木健忘和苟安满足,这也正是鲁迅先生写文的目的之一。用后一种表达形式是因为鲁迅先生虽对请愿这种斗争方式提出质疑,但对爱国青年的英勇精神还是肯定的,他们的血肯定不会白流,肯定会有社会影响的。
4.比较对象来自同一板块
如《报任安书(节选)》与《渔夫》两篇文章,如何理解司马迁与屈原不同的人生选择?屈原在政治理想破灭、祖国沦丧后,宁愿“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主动迎接死亡,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但当死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时,他选择了极度痛苦地生,要隐忍苟活,是恨“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
二、综合比较
综合比较,是指把几个知识点放在一起,进行多层次、多侧面的比较。这种比较容量大,综合性强,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住不同课文的特点。
1.比较对象来自同一板块
如《长亭送别》与《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是中外戏剧史上的经典,表达了人们对理想爱情的追求,两部戏一中一外,一别一聚,一悲一喜,抒发感情的手段并不同,《长》中用情景交融的手段,渲染烘托剧中人物的感情;运用典故、引用、对偶、重叠、儿化等手段,使感情表达含蓄而又优雅。《罗》中把十四行诗与剧情揉为一体,营造出诗意的氛围;多处运用具有象征含义的比喻及排比对比等手法,赞美讴歌爱情;语句直白大胆,句式长短变化,构成莎翁特有的气势。
2.比较对象来自不同板块
如冯至的《别离》与柳永的《雨霖铃》同是写“别离”,但差异很大。《雨霖铃》对离别的场面有生动细腻的描绘,侧重于离别之时,重在渲染离别的苦痛;而《别离》淡化具体的离别场景和过程的交代,侧重表达内在的情绪和深邃的哲理,虽有别离之痛,但并不因此悲观厌世,反而彼此劝勉互相鼓励,离别的痛苦变成了前进的动力,眼前世界空阔了,还产生了新奇感,获得了新的生命感受,表达了现代人对生命的感受。《雨霖铃》写的是爱情,而《别离》有爱情的成分,但表达的意义远远超过夫妻私情,融入了深深的生命体验,完全可以把它当成写友情的诗来读,也由此可以看出冯至《别离》的境界要略胜一筹。
比较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弄清课文的内部结构,很多时候还能通过突破一点来挈带全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时单篇课文可供研究的要素不够,教师可引导学生进入一个更大的参照系,学生比较分析其异同,不但能巩固原来了解的知识,而且能在相互联系中发现新的含义,起到习旧知新、融会贯通的作用,培养分析事物、判断思考、求同辨异的能力。而且常用比较法,还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学生受益确实良多。
总之,比较法是语文教学中效果良好、功能显著、实用性极强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