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弘扬戏曲这一民族艺术瑰宝,是中小学音乐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作者在课堂欣赏的基础上.开设了选修课《戏曲入门》,组织了戏曲学习兴趣小组.努力加强民族戏曲教学的实践性,使学生从被动地欣赏转入积极地表演。实践证明,中学生是能够喜欢上民族戏曲的,在中学开展民族戏曲教学是可行的。
关键词:中学音乐课民族戏曲教学教学实践
一、民族艺术瑰宝不能丢:在中学开展民族戏曲教学的意义
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艺术瑰宝,我们民族戏曲种类的繁多、形式的多样、艺术的精湛,在世界上是无与伦比的。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的指引下,全国各地大力开展了对旧戏曲的抢救、改造和提高、普及工作,上百种戏曲以新的面貌出现在舞台上.极大地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在“文化大革命”十年中戏曲艺术饱受摧残,但在粉碎“四人帮”之后很快得到恢复。虽然随着改革开放和对外交流的推进。人们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对传统戏曲的热情又难免有所下降,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越是民族的东西,越具有世界性。党和政府对弘扬戏曲这一民族瑰宝也十分重视。连续多年举行的“京剧票友电视大赛”在国内外炎黄子孙中引起了热烈的反响,上至七八旬的老人.下至六七岁的小孩竞相参加,这表明了社会各阶层对民族戏曲艺术的热爱。
在继承和弘扬戏曲这一民族艺术瑰宝上,中小学艺术课尤其是音乐课担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因为戏曲是“音乐戏剧样式”,所以戏曲应是音乐教育的内容之一,而且戏曲艺术教育应该从青少年抓起。事实上.现行的中学音乐教科书中就安排了部分民族戏曲选段的欣赏。如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音乐教材中就有京剧和豫剧选段,人民音乐出版社近年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教材中更进一步设立了“梨园金曲”单元。这表明民族戏曲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已经被专家和领导部门认识到了。但由于各种原因,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到底如何开展民族戏曲艺术教育,成功的经验并不多,仍然是一个需要加强探索的课题。
鉴于此,我在音乐课堂上加强民族戏曲教学,并把这项活动作为一项教学科研课题,努力实践,积极探索,以弥补中学音乐教学偏重现代音乐和西方音乐而少民族戏曲音乐的缺陷,为同行积累一些切实可行的经验和方法。我从2001年就开始在教学中摸索门路,2001年底我申报了《在中学音乐课堂开展民族戏曲教学》作为清华附中的“十五”科研课题,得到批准,从2002年正式启动。稍后还我还开设了选修课《戏曲入门》,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总结这几年的工作,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二、从被动地欣赏到投入地实习:强化民族戏曲教学的实践性
一般中学音乐课的民族戏曲教学效果之所以不大理想.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认识上的问题。教师并没有真正认识到戏曲艺术的重要性,没有真正确认戏曲教育在青少年素质教育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所以在教学中往往只把它当作可有可无的点缀。二是教法上的问题。尽管教材上明确指出:“戏曲是剧本、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等艺术手段相结合以集中表现戏剧内容的综合性艺术。”但在教学中教师大多是让学生欣赏一点唱段,了解一点戏曲音乐知识,并没有真正从“综合性”的角度调动多种手段进行教学。这样一种只停留在“听”和“读”的水平上的教学方式.是不可能让戏曲在音乐课堂上真正活跃起来的。针对上述问题,我在教学中不仅加大了戏曲教学的分量.而且在教学方法上作了一些改进,变静态的被动的戏曲欣赏为学生积极参与的戏曲表演实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我选择现代京剧《红灯记》选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越剧《红楼梦》选段《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豫剧《花木兰》选段《刘大哥讲话理太偏》和黄梅戏《女驸马》选段《为救李郎离家园》作为补充教材。这四部戏的女主角都是很有性格的少女,如《花木兰》的女主角花木兰代父从军,女扮男装.战斗在边关,成长为将军;《女驸马》的女主角冯素珍为救未婚夫,女扮男装,进京赶考,成了女状元,戏剧情节都很生动,富于传奇性,两个选段的唱腔一个热情豪放、一个优美风趣,其音域也比较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学唱。
(二)从欣赏人手,引起学生对戏曲的兴趣。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我选取了这几部戏曲片的VCD,在课堂上给学生看,并且补充讲述了这几部戏曲的故事情节,具体分析了几个选段中主角的思想感情。如花木兰虽然女扮男装.但身为女性,她听到战友对女性不公平的评论,还是情不自禁地出来为女人说公道好,所以她的这段唱慷慨激昂。有打抱不平的味道,但又语重心长,摆事实、讲道理.不想伤害战友感情;冯素珍为救未婚夫,女扮男装,冒险进京赶考,没想到中了状元,她既高兴又觉得好笑——让她高兴的不是中了状元这件事本身,而是中了状元就有望救未婚夫了,让她感到好笑的是别人误以为她是为中了状元而高兴,却想不到“原来纱帽罩婵娟哪!”所以她的这段唱是高兴中别有欢喜、风趣中带点“偷着乐”的味道。通过上面的讲解和分析,学生对有关唱段的故事情景.以及唱段所表达的人物的心情有了比较准确和深入的理解,“进入戏中”的他们开始体会到戏曲的魅力,产生了学唱的兴趣。
(三)组织戏曲学习兴趣小组,进行戏曲表演的实习。中国戏曲讲究“唱、念、做、打”,我们把教学实践的重点放在“唱”和“做”上,希望在有限的时间中和条件下让戏曲在课堂里真正“活动”起来。
教唱戏曲选段,应特别注意训练学生学习和模仿戏曲的发音、咬字和行腔的特点。与唱歌曲不同,戏曲有它特别的发音、咬字和行腔的方法。尤其是地方戏,如果用普通话发音咬字、用唱歌的腔调来行腔,虽然“没错”,但却会不伦不类。如豫剧唱词的发音就得带点河南方言的味道.才能传达出独特的韵味。黄梅戏也一样。这当然不是说每一个字都得用方言。但某些字眼的确只有用方言才能唱出味道。例如,《刘大哥讲话理太偏》中“你要不相信”的“你”,在河南话中念“恁”(nen),在演唱时就必须用河南话的音调才行。所以我在教唱前领着学生用方言念了几遍戏词,强调了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这样学生的发音就比较地道了。
行腔也是戏曲演唱中特别需要注意的。因为戏曲中角色的演唱是角色之间的对话,特定的语境规约着语气和腔调。最常用的是感叹和拖腔。仍以《刘大哥讲话理太偏》为例,其中有几句唱——
这里前一句唱腔就运用了感叹的调子,后一句运用了拖腔的技巧,对人物感情的表现起了很好的强化作用。通过这样反复的示范和逐句的教唱,大部分学生都掌握了歌唱要领,能够比较顺畅地唱这几个戏曲唱段,有些学生唱得有腔有调,很有些味道。
在此基础上,我挑选了一些兴趣浓而且有一定形体 条件的学生,组织了戏曲兴趣小组,着重对他们在“做”上进行强化训练。在戏曲艺术中“唱”和“做”是相辅相成的。所谓“做”,主要是指表情、手势及其他形体动作。这些表情、动作与唱词所表达的情感是紧密相关的。所以戏曲表演不是单纯的“唱戏”,而是连唱带表的“做戏”。经过几百年的艺术实践,戏曲艺术在舞台表演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些特定的表演程式和动作要领。学生初次接触这些东西,既陌生又好奇。我抓住他们的这种好奇心,对他们进行了表情、手势、身段和步态的基本训练,帮助他们在演唱时尽量做到“手眼身法步”的统一。这些初步的训练.不仅对戏曲演唱有用,而且会对学生今后参加歌咏比赛有所帮助。青少年正是喜欢唱唱跳跳的时候,对参加歌咏比赛等文艺活动很感兴趣。但由于缺乏基本的表演训练,他们在台上往往手足无措、六神无主,歌唱与表演不协调。所以,提供一点表演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心理素质,推动他们积极参加课外文娱活动,大胆地登台表演。
三、从课堂到舞台:戏曲选段表演成了校园文艺演出的特色节目
把戏曲艺术引进中学音乐课堂,不仅丰富了音乐教学的内容.而且让青少年学生切身感受到了民族传统艺术的魅力。我起初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做的,对学生是否会感兴趣并没有充分的把握。没想到学生却学得津津有味,相当投入。这让我很感动。喜欢流行歌曲的他们居然对传统戏曲有兴趣.这表明民族戏曲艺术的魅力是不可低估的。学生的学习热情对我是个很大的鼓励。戏曲兴趣小组组织起来了。戏曲选修课也开起来了。学生不满足于只在教室里练习.还跃跃欲试,想把戏曲表演拿到每年一度的全校文艺汇演舞台上表演。这倒让我为了难。因为那需要道具、服装等才有原汁原味的感觉,但那样一来投入就比较大了,不是我的这个小小课题的一点费用就能办到的。我向校领导汇报了学生的要求,没想到校领导大力支持,批下购置戏服的费用。这让我和学生喜出望外。我们到戏曲服装店购买了一些,有些做起来便宜点,就到服装厂定做。这样,舞台表演的条件基本具备了。我组织学生积极排练,鼓励他们争取在舞台上有一个漂亮的亮相。参加表演的学生个个热情高涨,他们的表演受到全校师生的热烈欢迎。现代京剧《红灯记》选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越剧《红楼梦》选段《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豫剧《花木兰》选段《刘大哥讲话理太偏》和黄梅戏《女驸马》选段《为救李郎离家园》四个唱段,已经在我校新年文艺汇演中连演数年,成为师生们特别欢迎的保留节目。丰富了校园文艺活动。
四、结语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确信,只要方法适当、选材合适,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是能够喜欢上民族戏曲艺术的,在中学开展民族戏曲教学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这项活动既有助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又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艺术素质。因此。我们的音乐教学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我所做的只是一点初步的尝试,还需要继续拓展、进一步改进。努力使民族戏曲教学和表演实践变成我校音乐教学和学生文艺活动的一个可持续的传统和更鲜明的特色。
关键词:中学音乐课民族戏曲教学教学实践
一、民族艺术瑰宝不能丢:在中学开展民族戏曲教学的意义
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艺术瑰宝,我们民族戏曲种类的繁多、形式的多样、艺术的精湛,在世界上是无与伦比的。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的指引下,全国各地大力开展了对旧戏曲的抢救、改造和提高、普及工作,上百种戏曲以新的面貌出现在舞台上.极大地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在“文化大革命”十年中戏曲艺术饱受摧残,但在粉碎“四人帮”之后很快得到恢复。虽然随着改革开放和对外交流的推进。人们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对传统戏曲的热情又难免有所下降,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越是民族的东西,越具有世界性。党和政府对弘扬戏曲这一民族瑰宝也十分重视。连续多年举行的“京剧票友电视大赛”在国内外炎黄子孙中引起了热烈的反响,上至七八旬的老人.下至六七岁的小孩竞相参加,这表明了社会各阶层对民族戏曲艺术的热爱。
在继承和弘扬戏曲这一民族艺术瑰宝上,中小学艺术课尤其是音乐课担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因为戏曲是“音乐戏剧样式”,所以戏曲应是音乐教育的内容之一,而且戏曲艺术教育应该从青少年抓起。事实上.现行的中学音乐教科书中就安排了部分民族戏曲选段的欣赏。如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音乐教材中就有京剧和豫剧选段,人民音乐出版社近年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教材中更进一步设立了“梨园金曲”单元。这表明民族戏曲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已经被专家和领导部门认识到了。但由于各种原因,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到底如何开展民族戏曲艺术教育,成功的经验并不多,仍然是一个需要加强探索的课题。
鉴于此,我在音乐课堂上加强民族戏曲教学,并把这项活动作为一项教学科研课题,努力实践,积极探索,以弥补中学音乐教学偏重现代音乐和西方音乐而少民族戏曲音乐的缺陷,为同行积累一些切实可行的经验和方法。我从2001年就开始在教学中摸索门路,2001年底我申报了《在中学音乐课堂开展民族戏曲教学》作为清华附中的“十五”科研课题,得到批准,从2002年正式启动。稍后还我还开设了选修课《戏曲入门》,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总结这几年的工作,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二、从被动地欣赏到投入地实习:强化民族戏曲教学的实践性
一般中学音乐课的民族戏曲教学效果之所以不大理想.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认识上的问题。教师并没有真正认识到戏曲艺术的重要性,没有真正确认戏曲教育在青少年素质教育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所以在教学中往往只把它当作可有可无的点缀。二是教法上的问题。尽管教材上明确指出:“戏曲是剧本、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等艺术手段相结合以集中表现戏剧内容的综合性艺术。”但在教学中教师大多是让学生欣赏一点唱段,了解一点戏曲音乐知识,并没有真正从“综合性”的角度调动多种手段进行教学。这样一种只停留在“听”和“读”的水平上的教学方式.是不可能让戏曲在音乐课堂上真正活跃起来的。针对上述问题,我在教学中不仅加大了戏曲教学的分量.而且在教学方法上作了一些改进,变静态的被动的戏曲欣赏为学生积极参与的戏曲表演实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我选择现代京剧《红灯记》选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越剧《红楼梦》选段《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豫剧《花木兰》选段《刘大哥讲话理太偏》和黄梅戏《女驸马》选段《为救李郎离家园》作为补充教材。这四部戏的女主角都是很有性格的少女,如《花木兰》的女主角花木兰代父从军,女扮男装.战斗在边关,成长为将军;《女驸马》的女主角冯素珍为救未婚夫,女扮男装,进京赶考,成了女状元,戏剧情节都很生动,富于传奇性,两个选段的唱腔一个热情豪放、一个优美风趣,其音域也比较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学唱。
(二)从欣赏人手,引起学生对戏曲的兴趣。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我选取了这几部戏曲片的VCD,在课堂上给学生看,并且补充讲述了这几部戏曲的故事情节,具体分析了几个选段中主角的思想感情。如花木兰虽然女扮男装.但身为女性,她听到战友对女性不公平的评论,还是情不自禁地出来为女人说公道好,所以她的这段唱慷慨激昂。有打抱不平的味道,但又语重心长,摆事实、讲道理.不想伤害战友感情;冯素珍为救未婚夫,女扮男装,冒险进京赶考,没想到中了状元,她既高兴又觉得好笑——让她高兴的不是中了状元这件事本身,而是中了状元就有望救未婚夫了,让她感到好笑的是别人误以为她是为中了状元而高兴,却想不到“原来纱帽罩婵娟哪!”所以她的这段唱是高兴中别有欢喜、风趣中带点“偷着乐”的味道。通过上面的讲解和分析,学生对有关唱段的故事情景.以及唱段所表达的人物的心情有了比较准确和深入的理解,“进入戏中”的他们开始体会到戏曲的魅力,产生了学唱的兴趣。
(三)组织戏曲学习兴趣小组,进行戏曲表演的实习。中国戏曲讲究“唱、念、做、打”,我们把教学实践的重点放在“唱”和“做”上,希望在有限的时间中和条件下让戏曲在课堂里真正“活动”起来。
教唱戏曲选段,应特别注意训练学生学习和模仿戏曲的发音、咬字和行腔的特点。与唱歌曲不同,戏曲有它特别的发音、咬字和行腔的方法。尤其是地方戏,如果用普通话发音咬字、用唱歌的腔调来行腔,虽然“没错”,但却会不伦不类。如豫剧唱词的发音就得带点河南方言的味道.才能传达出独特的韵味。黄梅戏也一样。这当然不是说每一个字都得用方言。但某些字眼的确只有用方言才能唱出味道。例如,《刘大哥讲话理太偏》中“你要不相信”的“你”,在河南话中念“恁”(nen),在演唱时就必须用河南话的音调才行。所以我在教唱前领着学生用方言念了几遍戏词,强调了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这样学生的发音就比较地道了。
行腔也是戏曲演唱中特别需要注意的。因为戏曲中角色的演唱是角色之间的对话,特定的语境规约着语气和腔调。最常用的是感叹和拖腔。仍以《刘大哥讲话理太偏》为例,其中有几句唱——
这里前一句唱腔就运用了感叹的调子,后一句运用了拖腔的技巧,对人物感情的表现起了很好的强化作用。通过这样反复的示范和逐句的教唱,大部分学生都掌握了歌唱要领,能够比较顺畅地唱这几个戏曲唱段,有些学生唱得有腔有调,很有些味道。
在此基础上,我挑选了一些兴趣浓而且有一定形体 条件的学生,组织了戏曲兴趣小组,着重对他们在“做”上进行强化训练。在戏曲艺术中“唱”和“做”是相辅相成的。所谓“做”,主要是指表情、手势及其他形体动作。这些表情、动作与唱词所表达的情感是紧密相关的。所以戏曲表演不是单纯的“唱戏”,而是连唱带表的“做戏”。经过几百年的艺术实践,戏曲艺术在舞台表演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些特定的表演程式和动作要领。学生初次接触这些东西,既陌生又好奇。我抓住他们的这种好奇心,对他们进行了表情、手势、身段和步态的基本训练,帮助他们在演唱时尽量做到“手眼身法步”的统一。这些初步的训练.不仅对戏曲演唱有用,而且会对学生今后参加歌咏比赛有所帮助。青少年正是喜欢唱唱跳跳的时候,对参加歌咏比赛等文艺活动很感兴趣。但由于缺乏基本的表演训练,他们在台上往往手足无措、六神无主,歌唱与表演不协调。所以,提供一点表演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心理素质,推动他们积极参加课外文娱活动,大胆地登台表演。
三、从课堂到舞台:戏曲选段表演成了校园文艺演出的特色节目
把戏曲艺术引进中学音乐课堂,不仅丰富了音乐教学的内容.而且让青少年学生切身感受到了民族传统艺术的魅力。我起初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做的,对学生是否会感兴趣并没有充分的把握。没想到学生却学得津津有味,相当投入。这让我很感动。喜欢流行歌曲的他们居然对传统戏曲有兴趣.这表明民族戏曲艺术的魅力是不可低估的。学生的学习热情对我是个很大的鼓励。戏曲兴趣小组组织起来了。戏曲选修课也开起来了。学生不满足于只在教室里练习.还跃跃欲试,想把戏曲表演拿到每年一度的全校文艺汇演舞台上表演。这倒让我为了难。因为那需要道具、服装等才有原汁原味的感觉,但那样一来投入就比较大了,不是我的这个小小课题的一点费用就能办到的。我向校领导汇报了学生的要求,没想到校领导大力支持,批下购置戏服的费用。这让我和学生喜出望外。我们到戏曲服装店购买了一些,有些做起来便宜点,就到服装厂定做。这样,舞台表演的条件基本具备了。我组织学生积极排练,鼓励他们争取在舞台上有一个漂亮的亮相。参加表演的学生个个热情高涨,他们的表演受到全校师生的热烈欢迎。现代京剧《红灯记》选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越剧《红楼梦》选段《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豫剧《花木兰》选段《刘大哥讲话理太偏》和黄梅戏《女驸马》选段《为救李郎离家园》四个唱段,已经在我校新年文艺汇演中连演数年,成为师生们特别欢迎的保留节目。丰富了校园文艺活动。
四、结语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确信,只要方法适当、选材合适,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是能够喜欢上民族戏曲艺术的,在中学开展民族戏曲教学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这项活动既有助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又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艺术素质。因此。我们的音乐教学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我所做的只是一点初步的尝试,还需要继续拓展、进一步改进。努力使民族戏曲教学和表演实践变成我校音乐教学和学生文艺活动的一个可持续的传统和更鲜明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