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职的学生学习成绩层次水平不一,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因此对高职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并会取得很好的效果,本文主要就高职基础化学理论课的分层次教学展开讨论。
一、分层次教学的含义
(一)分层次教学的含义
分层次教学(同班分层次教学),就是针对班内全体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进行因材施教。教师在讲授同一教学内容时,应从一个班级优、中、困学生的不同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出发,以相应的三个层次的教学深度和广度进行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适合本层次的最佳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整体素质,促进每个学生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求得最佳发展的教学活动。
(二)分层次教学的特点
分层次教学要求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高职学生是有差异的。所以,教师对学生的教学也应有一定的差异。教师根据差异,可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教学也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学生的差异,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分层次教学重视学生间的差异,强调教师的“教”一定要适应学生的学,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在教学目标、内容、途径、方法和评价上区别对待,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好的发展。分层次教学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分层优化、因材施教、主体参与的教学特点,对于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减少学生流失,大面积提高学习成绩,是很有效的。分层施教起点低,能多层次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竞争性。
分层次教学与以往分快慢班有着本质的区别。以往重点班、普通班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划分的,所以往往可以通过一般性的考试选拔,而分层次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学习能力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学习的可能性,按课程标准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将学生依次分为A、B、C三个层次。分层次教学中的层次设计,就是为了适应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根据人的认识规律,利用学生的个别差异把学生的认识活动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完成适应认识水平的教学任务,进行因材施教,逐步递进,以便“面向全体,兼顾两头”,逐渐缩小学生间的差距,达到提高整体素质的目的,这完全符合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分层次教学的具体实施
(一)学生分层建组
学生分层就是教师在充分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差异,将学生分为若干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最适合他们的学习目标,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不同的方法指导,促使所有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分层次教学的分法是非常重要的,层次分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分层次教学”的成功与否。班内分层次教学中学生的分层主要有显性分层、隐性分层、学生自主定层等几种形式形式。显性分层,如果处理不当,会给学生带来消极影响。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有意无意地反复强调学生的层次差异,就有可能造成部分学生的情绪低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影响学习积极性。为了防止在分层次教学过程中产生类似的“标签效应”,教师最好采用隐性分层的形式,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兴趣爱好、意志品质、行为习惯、智力水平、知识结构、潜在能力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意愿,将实验班的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是化学基础知识薄弱,学习成绩较差,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不浓,意志品质较弱,学习不够刻苦的学生;B层是化学学习成绩在中游左右,学习兴趣不太稳定,时好时差的学生;C层是学习成绩好,学习兴趣浓,学习毅力强的学生;并且A、B、C层学生的比例在25%、50%、25%左右。对学生的分层不应在班内公布,教师在施教过程中要做到心中有数,并且学生的分层不应是一成不变的,而应该是流动的、动态的。
(二)目标分层
目标分层,即确定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可能性协调的分层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制订,要有适度性、层次性和阶段性。适度性,指的是目标的难易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既可以实现又不是轻松实现,有利于发展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层次性,是指在统一目标的前提下,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目标,以分别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阶段性,是指各个阶段应有具体目标,通过具体目标的依次达成,不断调整目标的适度性,动态管理各类目标,促进目标的提升,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教师应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分层的原则和教材、大纲的一般要求,以及各层学生实际学习可能性,制订A、B、C各层次学生的长期目标、阶段目标和课时目标。三个层次的长期目标的指导思想是:对A层次学生“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养成学习习惯,增强自立意识和学会学习”;对B层次学生“激发竞争意识和自主意识,帮助知识迁移,不断进取超越自我”;对C层次学生“鼓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自主学习,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
阶段目标是指学生根据现有的水平,打算在经过努力后初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阶段目标是学习过程中的导向和动力,可由学生根据其自身的水平确定阶段目标,教师帮助学生分析其制订的阶段目标的可行性,从而真正发挥他们在学习中的主题意识。
分清学生的长期目标和阶段目标之后,教师应根据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将每节课教学目标设计为:基层目标、中层目标、高层目标。基层目标应紧扣教学大纲和教材,不增加难度,即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培养,适用于A层学生;中层目标应达到大纲规定的所有要求,侧重一定的综合性和提高性,适用于B层学生;高层目标在大纲要求的基础上加深拓宽,能运用类比、分析、综合等方法解决综合应用问题,侧重于能力的迁移,以及创造性学习,适用于C层学生。
(三)分层作业
为使课堂教学延续到课后,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教师应设计分层次的课后作业题。每次课后作业应分三种类型的题目:一是基础题,题目深浅适中,难易适宜,A层学生经过努力可以独立完成;二是提高题,是在基础题基础上,稍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A层学生选做,B、C层学生必做;三是扩展题,难度大,综合性强,有一定的技巧性,A层学生经过反复思考才能做出来,目的在于培养A层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布置书面作业,教师应遵循“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原则,要让学习困难的学生有会做的题目,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赶超的信心,让学习优秀的学生也有不会做的题目,防止他们产生自满情绪,体会“人外有人,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外活动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独立思考、大胆想象、标新立异的机会,对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提供场所,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出示课后具有新情景的思考题和各类实践调查的题目。这样学生可以自由组合,设计方案,共同解决,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形成同学间合作学习的氛围。
(四)分层测试
考试是测试、评估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同时又是了解各类学生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通过对考试结果的总结、分析,将对调整、改进教学起反馈作用。
传统的测试似乎已成为评定教师和学生的工具,不但体现不出学生学习效果,进步程度,而且会导致一些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由于成绩不好,产生厌学心理。分层次教学中的测试应该让每一个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并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根据学生的分层情况,平时的阶段性考试和期中考试,教师应分别设计适应各个层次学生的试题,将一份试卷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必做题是全体学生都做,选做题每一题对应同一知识点,按不同能力要求分a、b、c三个小题,分别供三个层次的学生选做,全卷最后有1至2道附加题,供C层学生选做,每个学期末所有学生参加全院组织的统一考试。
参考文献:
[1]宋继环.分层教学模式研究[J].成人教育,2005,(03).
[2]张建霞.实施分层教学.提高教育质量[J].贵州教育,2002,(06).
一、分层次教学的含义
(一)分层次教学的含义
分层次教学(同班分层次教学),就是针对班内全体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进行因材施教。教师在讲授同一教学内容时,应从一个班级优、中、困学生的不同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出发,以相应的三个层次的教学深度和广度进行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适合本层次的最佳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整体素质,促进每个学生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求得最佳发展的教学活动。
(二)分层次教学的特点
分层次教学要求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高职学生是有差异的。所以,教师对学生的教学也应有一定的差异。教师根据差异,可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教学也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学生的差异,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分层次教学重视学生间的差异,强调教师的“教”一定要适应学生的学,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在教学目标、内容、途径、方法和评价上区别对待,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好的发展。分层次教学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分层优化、因材施教、主体参与的教学特点,对于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减少学生流失,大面积提高学习成绩,是很有效的。分层施教起点低,能多层次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竞争性。
分层次教学与以往分快慢班有着本质的区别。以往重点班、普通班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划分的,所以往往可以通过一般性的考试选拔,而分层次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学习能力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学习的可能性,按课程标准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将学生依次分为A、B、C三个层次。分层次教学中的层次设计,就是为了适应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根据人的认识规律,利用学生的个别差异把学生的认识活动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完成适应认识水平的教学任务,进行因材施教,逐步递进,以便“面向全体,兼顾两头”,逐渐缩小学生间的差距,达到提高整体素质的目的,这完全符合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分层次教学的具体实施
(一)学生分层建组
学生分层就是教师在充分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差异,将学生分为若干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最适合他们的学习目标,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不同的方法指导,促使所有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分层次教学的分法是非常重要的,层次分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分层次教学”的成功与否。班内分层次教学中学生的分层主要有显性分层、隐性分层、学生自主定层等几种形式形式。显性分层,如果处理不当,会给学生带来消极影响。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有意无意地反复强调学生的层次差异,就有可能造成部分学生的情绪低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影响学习积极性。为了防止在分层次教学过程中产生类似的“标签效应”,教师最好采用隐性分层的形式,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兴趣爱好、意志品质、行为习惯、智力水平、知识结构、潜在能力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意愿,将实验班的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是化学基础知识薄弱,学习成绩较差,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不浓,意志品质较弱,学习不够刻苦的学生;B层是化学学习成绩在中游左右,学习兴趣不太稳定,时好时差的学生;C层是学习成绩好,学习兴趣浓,学习毅力强的学生;并且A、B、C层学生的比例在25%、50%、25%左右。对学生的分层不应在班内公布,教师在施教过程中要做到心中有数,并且学生的分层不应是一成不变的,而应该是流动的、动态的。
(二)目标分层
目标分层,即确定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可能性协调的分层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制订,要有适度性、层次性和阶段性。适度性,指的是目标的难易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既可以实现又不是轻松实现,有利于发展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层次性,是指在统一目标的前提下,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目标,以分别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阶段性,是指各个阶段应有具体目标,通过具体目标的依次达成,不断调整目标的适度性,动态管理各类目标,促进目标的提升,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教师应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分层的原则和教材、大纲的一般要求,以及各层学生实际学习可能性,制订A、B、C各层次学生的长期目标、阶段目标和课时目标。三个层次的长期目标的指导思想是:对A层次学生“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养成学习习惯,增强自立意识和学会学习”;对B层次学生“激发竞争意识和自主意识,帮助知识迁移,不断进取超越自我”;对C层次学生“鼓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自主学习,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
阶段目标是指学生根据现有的水平,打算在经过努力后初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阶段目标是学习过程中的导向和动力,可由学生根据其自身的水平确定阶段目标,教师帮助学生分析其制订的阶段目标的可行性,从而真正发挥他们在学习中的主题意识。
分清学生的长期目标和阶段目标之后,教师应根据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将每节课教学目标设计为:基层目标、中层目标、高层目标。基层目标应紧扣教学大纲和教材,不增加难度,即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培养,适用于A层学生;中层目标应达到大纲规定的所有要求,侧重一定的综合性和提高性,适用于B层学生;高层目标在大纲要求的基础上加深拓宽,能运用类比、分析、综合等方法解决综合应用问题,侧重于能力的迁移,以及创造性学习,适用于C层学生。
(三)分层作业
为使课堂教学延续到课后,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教师应设计分层次的课后作业题。每次课后作业应分三种类型的题目:一是基础题,题目深浅适中,难易适宜,A层学生经过努力可以独立完成;二是提高题,是在基础题基础上,稍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A层学生选做,B、C层学生必做;三是扩展题,难度大,综合性强,有一定的技巧性,A层学生经过反复思考才能做出来,目的在于培养A层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布置书面作业,教师应遵循“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原则,要让学习困难的学生有会做的题目,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赶超的信心,让学习优秀的学生也有不会做的题目,防止他们产生自满情绪,体会“人外有人,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外活动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独立思考、大胆想象、标新立异的机会,对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提供场所,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出示课后具有新情景的思考题和各类实践调查的题目。这样学生可以自由组合,设计方案,共同解决,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形成同学间合作学习的氛围。
(四)分层测试
考试是测试、评估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同时又是了解各类学生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通过对考试结果的总结、分析,将对调整、改进教学起反馈作用。
传统的测试似乎已成为评定教师和学生的工具,不但体现不出学生学习效果,进步程度,而且会导致一些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由于成绩不好,产生厌学心理。分层次教学中的测试应该让每一个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并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根据学生的分层情况,平时的阶段性考试和期中考试,教师应分别设计适应各个层次学生的试题,将一份试卷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必做题是全体学生都做,选做题每一题对应同一知识点,按不同能力要求分a、b、c三个小题,分别供三个层次的学生选做,全卷最后有1至2道附加题,供C层学生选做,每个学期末所有学生参加全院组织的统一考试。
参考文献:
[1]宋继环.分层教学模式研究[J].成人教育,2005,(03).
[2]张建霞.实施分层教学.提高教育质量[J].贵州教育,20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