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线组元”是指统编教材将选文按单元编排,采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进的结构思路,且在单元编排中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不是割裂存在,而是相随并进的。所谓“人文主题”,即按照内容主题的视角组合单元,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重视主流文化、传统文化的渗透,旨在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所谓“语文要素”,即语文核心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必备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分解成若干个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均匀分布在不同的教学单元和教学内容中,作为一条隐线贯穿教材之中。母语教育要“为儿童全生活着想”,要让学生在真实的境遇中建构属于自己的学习意义。统编版教材单元组织形式的最大特点是“双线组元”,教师要树立单元整体意识,通过研读教材,规划设计宽泛的人文主题和明确的语文要素相互融合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怀着真切的期待经历真实的学习体验,习得方法,形成能力,提升素养。因此,语文高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就要从教材编排的内容入手,进行系统化、周密化地安排,更好地推动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不断生长。
一、整体开篇:营造主题氛围,
语文要素浸润其中
(一)联系生活,理解双元内涵
统编版教材在每个单元的篇章页中都直接地提出了鲜明的“人文主题”和具体的“语文要素”。很多教师在教学时,直接将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作为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在单元学习中朝着这个方向迈进,最终使得学生捉襟见肘,甚至是撞得头破血流。因此,教师需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搭建生动可感的语文学习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内涵。
以统编版四下第八单元为例,人文主题是“奇妙的童话,点燃缤纷的焰火,照亮我们五彩的梦”,语文要素是“感受童话的美妙,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在单元教学之初,教师就设置了“我读过的童话故事”主题交流活动:首先,利用篇章页中图片呈现的各种童话人物,激活学生生活中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说说读过哪些童话故事,聊聊这些童话故事带给自己的感受,理解“点燃缤纷的焰火,照亮我们五彩的梦”;其次,鼓励学生说说在童话故事中认识了哪些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初步形成“真善美形象”的感知。
学生在活动平台中大胆交流,联系自我,用已经形成的阅读经验,理解单元的主题和语文要素,为后续的单元学习明确了方向。
(二)对照文本,梳理单元联系
单元整体性编排是统编版教材的一大特色,因此单元中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都与单元中的每篇课文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单元教学之初,教师应该以双元视角为抓手,从整体视角梳理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与课文之间的联系,对单元形成鸟瞰式感知,为深入细读奠定基础。
比如统编版五上第一单元,人文主题是“一花一鸟总关情”,语文要素是“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鑒于此,教师在单元第一课时,并没有直接针对具体课文展开教学,而是设置了“单元整体梳理”的学习活动。《白鹭》是诗一般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落花生》通过一家人的聚会,揭示了落花生的精神品质,表达了自己对落花生的敬佩之情;《桂花雨》则是通过对童年故乡桂花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最后一篇略读课文《珍珠鸟》,作者对人鸟相处的过程进行了细致描写,揭示了“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道理。
在学生单元预习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结合课文内容,通过梳理性的语文活动,找准了课文与双元之间的联系,把握了每篇课文深度学习的方向。
二、逐步落实:依托文本主题,
单篇落实语文要素
(一)巧借文本内容,渲染语文要素的主题情境
语文学习中的活动设置,不能纯粹地指向语文要素,否则必将陷入机械训练的尴尬境地之中,而需要将其与文本内容中的主题内涵、内在情境进行有机统整,激活学生内在的认知体验,将语文要素融合在可感情境之中,充分地落实。
比如统编版四上第八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时光如川浪淘沙,青史留名多俊杰”,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从统整视角来看,这个单元整体的目标应该定位于:借助简要复述故事来体会、展现俊杰人物的光辉形象。鉴于此,教学《西门豹治邺》一文时,教师设置了“西门豹先进事迹报告会”的语文活动,教师着重引导学生通过理解内容、提炼线索、选择故事、自主复述的方式,掌握简要复述的方法。在最后的展示活动中,教师并不是以简单检查的方式来关注课文内容,而是鼓励学生将西门豹忠于职守、机智聪明、心系百姓的“俊杰”形象展现出来。通过活动,有效地整合了单元、课文的人文情境,更有机地落实了语文要素,可谓一举两得。
(二)引入生活实际,拓展语文要素的认知情境
著名教育实践家陶行知先生指出:“语文的外延即生活。”语文学习需要以具体的实践为契机,语文学习活动的设置,就需要借助生活中的情境,与单元人文主题进行融合,为更好地推动语文要素的落实奠定基础。
还以上一案例中《西门豹治邺》一文的教学为例,教学核心部分“惩治恶人”时,教师设置了“惩治恶人我转述”的学习活动,要求学生将自己看成是当时围观的吃瓜群众,向那些重新回到家乡的群众,转述西门豹大人惩治恶人的经过,从而将单元语文要素讲述故事的要求真正落实到位,深入感知西门豹的“俊杰”形象。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就借助于生活中常见的情境,裹挟着单元的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通过精妙的语文活动设置,更好地推动学生核心能力的生长。
三、回归统整:聚焦主题内涵,回归总结语文要素
(一)搭建人文活动,巩固语文要素
学生对于单元的认知,应该经历“整体感知”“课文细读”“回归单元”的顺序。因此,教学完单元的课文之后,教师需要重新站立在文本的视角,搭建适切的语文实践活动,以达成巩固要素的目标。
以统编版三上第六单元为例,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祖国,我爱你。我爱你每一寸土地,我爱你壮丽的山河”,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在完成单元课文的教学之后,教师创设了“祖国河山我来游”的实践活动,把教室布置成游览现场,将这个单元所涉及的天门山、杭州西湖、洞庭湖、西沙群岛、海滨小城、小兴安岭等景点都融入其中,感受祖国壮丽的山河,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深化单元人文主题的体认。
(二)落实丰富体验,迁移语文要素
很多语文要素所指向的语文能力,并不是靠所谓的方法和知识就能形成的,需要借助于具体的语文活动,丰富学生的内在体验,并在积极迁移的过程中,将语文要素真正落实到位。
比如统编版三上第二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金秋的阳光,洒在树叶上,洒在花瓣上,也洒在我们的心上”,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学生在课文学习中掌握了练习语境、拆字解词、联系生活等多种解释词语的方法,为此教师可以设置“陌生词语我理解”的实践活动,为了凸显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利用图片、视频和音乐,渲染浓郁的秋天情境。随后,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探究,每组一个活动卡片,卡片写了10个含有陌生化词语的语句,并充分运用课文学习中所积累的方法来理解这些陌生词语。
整个活动,教师采用了学完课文之后小组竞赛的方式进行,将传统教学中的检查和练习,浸润在切实可感的实践性活动之中,唤醒了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更好地推动了学生内在言语实践能力的不断生长。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统编教材中的“双线组元”,就是对新课标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回应。“双线组元”下的单元教学,不仅要求教师有单元教学意识,还要有课程建构意识,要遵循学生的身心特点和阅读规律,创生单元课程,实现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为基点的教学的华丽转身。语文教学就需要充分依循编排的内容系统,由浅及深,由易到难,螺旋上升,在促进两者融合的基础上,设置巧妙的语文活动,推动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生长。
一、整体开篇:营造主题氛围,
语文要素浸润其中
(一)联系生活,理解双元内涵
统编版教材在每个单元的篇章页中都直接地提出了鲜明的“人文主题”和具体的“语文要素”。很多教师在教学时,直接将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作为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在单元学习中朝着这个方向迈进,最终使得学生捉襟见肘,甚至是撞得头破血流。因此,教师需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搭建生动可感的语文学习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内涵。
以统编版四下第八单元为例,人文主题是“奇妙的童话,点燃缤纷的焰火,照亮我们五彩的梦”,语文要素是“感受童话的美妙,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在单元教学之初,教师就设置了“我读过的童话故事”主题交流活动:首先,利用篇章页中图片呈现的各种童话人物,激活学生生活中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说说读过哪些童话故事,聊聊这些童话故事带给自己的感受,理解“点燃缤纷的焰火,照亮我们五彩的梦”;其次,鼓励学生说说在童话故事中认识了哪些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初步形成“真善美形象”的感知。
学生在活动平台中大胆交流,联系自我,用已经形成的阅读经验,理解单元的主题和语文要素,为后续的单元学习明确了方向。
(二)对照文本,梳理单元联系
单元整体性编排是统编版教材的一大特色,因此单元中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都与单元中的每篇课文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单元教学之初,教师应该以双元视角为抓手,从整体视角梳理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与课文之间的联系,对单元形成鸟瞰式感知,为深入细读奠定基础。
比如统编版五上第一单元,人文主题是“一花一鸟总关情”,语文要素是“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鑒于此,教师在单元第一课时,并没有直接针对具体课文展开教学,而是设置了“单元整体梳理”的学习活动。《白鹭》是诗一般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落花生》通过一家人的聚会,揭示了落花生的精神品质,表达了自己对落花生的敬佩之情;《桂花雨》则是通过对童年故乡桂花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最后一篇略读课文《珍珠鸟》,作者对人鸟相处的过程进行了细致描写,揭示了“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道理。
在学生单元预习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结合课文内容,通过梳理性的语文活动,找准了课文与双元之间的联系,把握了每篇课文深度学习的方向。
二、逐步落实:依托文本主题,
单篇落实语文要素
(一)巧借文本内容,渲染语文要素的主题情境
语文学习中的活动设置,不能纯粹地指向语文要素,否则必将陷入机械训练的尴尬境地之中,而需要将其与文本内容中的主题内涵、内在情境进行有机统整,激活学生内在的认知体验,将语文要素融合在可感情境之中,充分地落实。
比如统编版四上第八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时光如川浪淘沙,青史留名多俊杰”,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从统整视角来看,这个单元整体的目标应该定位于:借助简要复述故事来体会、展现俊杰人物的光辉形象。鉴于此,教学《西门豹治邺》一文时,教师设置了“西门豹先进事迹报告会”的语文活动,教师着重引导学生通过理解内容、提炼线索、选择故事、自主复述的方式,掌握简要复述的方法。在最后的展示活动中,教师并不是以简单检查的方式来关注课文内容,而是鼓励学生将西门豹忠于职守、机智聪明、心系百姓的“俊杰”形象展现出来。通过活动,有效地整合了单元、课文的人文情境,更有机地落实了语文要素,可谓一举两得。
(二)引入生活实际,拓展语文要素的认知情境
著名教育实践家陶行知先生指出:“语文的外延即生活。”语文学习需要以具体的实践为契机,语文学习活动的设置,就需要借助生活中的情境,与单元人文主题进行融合,为更好地推动语文要素的落实奠定基础。
还以上一案例中《西门豹治邺》一文的教学为例,教学核心部分“惩治恶人”时,教师设置了“惩治恶人我转述”的学习活动,要求学生将自己看成是当时围观的吃瓜群众,向那些重新回到家乡的群众,转述西门豹大人惩治恶人的经过,从而将单元语文要素讲述故事的要求真正落实到位,深入感知西门豹的“俊杰”形象。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就借助于生活中常见的情境,裹挟着单元的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通过精妙的语文活动设置,更好地推动学生核心能力的生长。
三、回归统整:聚焦主题内涵,回归总结语文要素
(一)搭建人文活动,巩固语文要素
学生对于单元的认知,应该经历“整体感知”“课文细读”“回归单元”的顺序。因此,教学完单元的课文之后,教师需要重新站立在文本的视角,搭建适切的语文实践活动,以达成巩固要素的目标。
以统编版三上第六单元为例,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祖国,我爱你。我爱你每一寸土地,我爱你壮丽的山河”,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在完成单元课文的教学之后,教师创设了“祖国河山我来游”的实践活动,把教室布置成游览现场,将这个单元所涉及的天门山、杭州西湖、洞庭湖、西沙群岛、海滨小城、小兴安岭等景点都融入其中,感受祖国壮丽的山河,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深化单元人文主题的体认。
(二)落实丰富体验,迁移语文要素
很多语文要素所指向的语文能力,并不是靠所谓的方法和知识就能形成的,需要借助于具体的语文活动,丰富学生的内在体验,并在积极迁移的过程中,将语文要素真正落实到位。
比如统编版三上第二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金秋的阳光,洒在树叶上,洒在花瓣上,也洒在我们的心上”,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学生在课文学习中掌握了练习语境、拆字解词、联系生活等多种解释词语的方法,为此教师可以设置“陌生词语我理解”的实践活动,为了凸显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利用图片、视频和音乐,渲染浓郁的秋天情境。随后,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探究,每组一个活动卡片,卡片写了10个含有陌生化词语的语句,并充分运用课文学习中所积累的方法来理解这些陌生词语。
整个活动,教师采用了学完课文之后小组竞赛的方式进行,将传统教学中的检查和练习,浸润在切实可感的实践性活动之中,唤醒了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更好地推动了学生内在言语实践能力的不断生长。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统编教材中的“双线组元”,就是对新课标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回应。“双线组元”下的单元教学,不仅要求教师有单元教学意识,还要有课程建构意识,要遵循学生的身心特点和阅读规律,创生单元课程,实现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为基点的教学的华丽转身。语文教学就需要充分依循编排的内容系统,由浅及深,由易到难,螺旋上升,在促进两者融合的基础上,设置巧妙的语文活动,推动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