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其内容蕴含丰富文化魅力,成为学生最重要的学习课程。在小学数学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认清当前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积极采取有效的解决策略,增强课堂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将来学习更为深奥的数学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小学二年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3-176
小学二年级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且活泼好动的时期,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爱学数学,这是小学数学创新小学方法的重要突破口之一。数学作为一项基础性学科,小学二年级阶段主要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自主分析能力、抽象理解能力、推算演变能力进行简要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时刻注意自身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一、了解学生兴趣爱好,提高学生学习思维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将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合理地与生活中学生们熟悉的物品相结合,从学生身边熟知的知识内容着手,让学生从自己认识的物品上去寻找思路,探索新的知识。
例如,在进行“量一量,比一比”这课教学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利用厘米尺测量一下自己手掌的宽度。通过学生们的测量后回答,“老师,我的手掌宽度是9。”还有的同学说“老师,我的手掌宽度是9毫米。”又有同学说“老师,我的手掌宽度是9厘米。”而在此时,同学们极度期待教师给出明确答案,教师则应当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测量尺去测量一下自己大拇指的宽度,在学生测量完毕后,教师要让学生看着测量出的刻度并告诉大家这个宽度就是“1厘米”的长度,进而让学生认识到1厘米有多长。在学生了解这个长度后,教师再让学生测量一次自己手掌的宽度,让学生们自行判断,刚才的回答谁的正确。经过教师的引导后,大部分学生都能给出正确的答案。在这个问题得到解决后,教师应当继续对教材知识进行延伸,首先教师应当提出新的问题,其他学生对问题进行解答,学生在此期间结合之前的问题,重新审视,进而发现数字后面的单位不同。然后,教师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测量尺对自己的课桌进行测量(课桌的长度为一米),最后向学生引出“米”的单位长度概念。经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们的学习思维可以更好地得到发挥,进而更加积极地参与进课堂教学活动当中。小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得到的结论,可以加深对课堂知识内容的理解,学习效果成效显著。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课堂注意力,降低课堂“走神”的情况发生,并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长度单位及各长度的概念,为日后单位换算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结合生活实际教学,加深学生知识理解
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学以致用,这也是作为一名教师的基本职业素养要求。而学以致用就是要求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能够在实际生活当中运用自如。小学二年级阶段学生所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结合并不多,教师应当学会利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与课堂相结合,为教学提供相应素材,将教学内容引进生活当中去解释。在二年级的数学教学内容中,会逐步涉及一些应用题,这些题型往往如出一辙,不同的地方就在于题目内容的表达方式。因此,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遇到这类题型,教师可利用学生的基本知识,将教材内容转变为学生所熟悉的事情,这样为学生进行解答时,学生才会有更加清晰的思路,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对学生分析能力进行培养。
例如,在一年级上册“连加、连减”这课教学中,有这样一个应用题:花店共有90株玫瑰花,上午卖了51株,下午卖了18株,还剩多少株。由于学生对“株”这个量词概念比较模糊,很容易认为这道应用题十分困难,于是很多学生表示不会做。而教师则应当结合学生熟知内容将题目进行改动,如:小超市有90瓶汽水,上午卖出了51瓶,下午则卖出18瓶,还剩多少瓶?这类问题贴合学生实际生活,会使学生感到亲切,很快地列出了公式并得出答案。最后,教师还需要向学生解释“株”的表达含义,进而使学生在遇到此类问题后便不再感到陌生。
三、创建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合理分组
对于小学二年级阶段的学生来说,自身并未养成集体学习习惯。教师在课堂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应当各小组组员合理调整,对不同学习情况的学生合理搭配,科学化、合理化地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对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来说,分组的合理性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由于部分学生间存在一定差异,有些学生性格较为内向,而有些学生性格则偏外向;有些学生对数学兴趣浓厚,而有些学生对数学学习并不是很感兴趣。教师在分组的时候,要提前对每名学生的具体情况有大致了解,合理将学生进行搭配。
2、增强互动
小学二年级阶段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动力需要自身对这项课程有着强烈的兴趣,数学的知识内容相对抽象,对于小学生来说较为晦涩难懂,教师应当着重关注如何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在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对教学环境进行合理构建,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使学生学习热情充分发挥。
例如,在进行“认识时间”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动态的钟面,再向学生提出问题,时针指向8,分针从12开始走动,请各小组分别回答分针走1小格是几点?2、3小格呢?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学生小组间的讨论交流,对于时间的认识得以更好地应用,同时学生间有效地交流,给予教师正确的答案。在小组间的沟通交流中,学生的学习思维可以更好地进行提升,同时更好地巩固知识积累,加深所学内容的印象。
综上所述,小学二年级阶段是学生学习能力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與掌握。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认清当前主要问题,并能运用高效的解决策略处理问题,有效转变传统课堂存在的弊端,创新高效教学方法,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深奥的数学知识,掌握各章节重点内容,进而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史倩楠.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的感悟[J].新课程·中旬,2018,(6):84.
[2]朱金明.小学二年级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方法探究[J].读写算,2018,(28):108.
[3]周莹莹.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问题[J].考试周刊,2018,(59):101.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小学二年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3-176
小学二年级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且活泼好动的时期,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爱学数学,这是小学数学创新小学方法的重要突破口之一。数学作为一项基础性学科,小学二年级阶段主要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自主分析能力、抽象理解能力、推算演变能力进行简要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时刻注意自身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一、了解学生兴趣爱好,提高学生学习思维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将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合理地与生活中学生们熟悉的物品相结合,从学生身边熟知的知识内容着手,让学生从自己认识的物品上去寻找思路,探索新的知识。
例如,在进行“量一量,比一比”这课教学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利用厘米尺测量一下自己手掌的宽度。通过学生们的测量后回答,“老师,我的手掌宽度是9。”还有的同学说“老师,我的手掌宽度是9毫米。”又有同学说“老师,我的手掌宽度是9厘米。”而在此时,同学们极度期待教师给出明确答案,教师则应当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测量尺去测量一下自己大拇指的宽度,在学生测量完毕后,教师要让学生看着测量出的刻度并告诉大家这个宽度就是“1厘米”的长度,进而让学生认识到1厘米有多长。在学生了解这个长度后,教师再让学生测量一次自己手掌的宽度,让学生们自行判断,刚才的回答谁的正确。经过教师的引导后,大部分学生都能给出正确的答案。在这个问题得到解决后,教师应当继续对教材知识进行延伸,首先教师应当提出新的问题,其他学生对问题进行解答,学生在此期间结合之前的问题,重新审视,进而发现数字后面的单位不同。然后,教师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测量尺对自己的课桌进行测量(课桌的长度为一米),最后向学生引出“米”的单位长度概念。经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们的学习思维可以更好地得到发挥,进而更加积极地参与进课堂教学活动当中。小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得到的结论,可以加深对课堂知识内容的理解,学习效果成效显著。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课堂注意力,降低课堂“走神”的情况发生,并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长度单位及各长度的概念,为日后单位换算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结合生活实际教学,加深学生知识理解
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学以致用,这也是作为一名教师的基本职业素养要求。而学以致用就是要求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能够在实际生活当中运用自如。小学二年级阶段学生所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结合并不多,教师应当学会利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与课堂相结合,为教学提供相应素材,将教学内容引进生活当中去解释。在二年级的数学教学内容中,会逐步涉及一些应用题,这些题型往往如出一辙,不同的地方就在于题目内容的表达方式。因此,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遇到这类题型,教师可利用学生的基本知识,将教材内容转变为学生所熟悉的事情,这样为学生进行解答时,学生才会有更加清晰的思路,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对学生分析能力进行培养。
例如,在一年级上册“连加、连减”这课教学中,有这样一个应用题:花店共有90株玫瑰花,上午卖了51株,下午卖了18株,还剩多少株。由于学生对“株”这个量词概念比较模糊,很容易认为这道应用题十分困难,于是很多学生表示不会做。而教师则应当结合学生熟知内容将题目进行改动,如:小超市有90瓶汽水,上午卖出了51瓶,下午则卖出18瓶,还剩多少瓶?这类问题贴合学生实际生活,会使学生感到亲切,很快地列出了公式并得出答案。最后,教师还需要向学生解释“株”的表达含义,进而使学生在遇到此类问题后便不再感到陌生。
三、创建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合理分组
对于小学二年级阶段的学生来说,自身并未养成集体学习习惯。教师在课堂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应当各小组组员合理调整,对不同学习情况的学生合理搭配,科学化、合理化地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对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来说,分组的合理性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由于部分学生间存在一定差异,有些学生性格较为内向,而有些学生性格则偏外向;有些学生对数学兴趣浓厚,而有些学生对数学学习并不是很感兴趣。教师在分组的时候,要提前对每名学生的具体情况有大致了解,合理将学生进行搭配。
2、增强互动
小学二年级阶段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动力需要自身对这项课程有着强烈的兴趣,数学的知识内容相对抽象,对于小学生来说较为晦涩难懂,教师应当着重关注如何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在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对教学环境进行合理构建,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使学生学习热情充分发挥。
例如,在进行“认识时间”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动态的钟面,再向学生提出问题,时针指向8,分针从12开始走动,请各小组分别回答分针走1小格是几点?2、3小格呢?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学生小组间的讨论交流,对于时间的认识得以更好地应用,同时学生间有效地交流,给予教师正确的答案。在小组间的沟通交流中,学生的学习思维可以更好地进行提升,同时更好地巩固知识积累,加深所学内容的印象。
综上所述,小学二年级阶段是学生学习能力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與掌握。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认清当前主要问题,并能运用高效的解决策略处理问题,有效转变传统课堂存在的弊端,创新高效教学方法,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深奥的数学知识,掌握各章节重点内容,进而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史倩楠.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的感悟[J].新课程·中旬,2018,(6):84.
[2]朱金明.小学二年级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方法探究[J].读写算,2018,(28):108.
[3]周莹莹.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问题[J].考试周刊,2018,(5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