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医腧穴的名称均有一定的含义,唐代孙思邈的《千金翼方》指出:“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在大自然中,泉是从地下涌出的水源。中医认为,天人合一,万物一体。人体内也一样有“泉”,它们具体体现在位于不同经络的八个名称中带“泉”字的穴位,这些穴位具有维护人体气血、津液、阴阳平衡的作用。中医穴位中的“泉”,顾名思义,就是经气浅出体表的部位。一方面,说明这些地方经气充盛;另一方面,说明这些穴位部位表浅,容易“得气”。因此对这些穴位施以点穴、按摩手法,可获得防病治病的效果。
增精益髓、补肾壮阳、强筋壮骨用涌泉穴。涌泉穴属足少阴肾经,井(木)穴。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二、第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与后三分之二交点上。布有第二趾底总神经,深层为足底弓。主治昏厥、头顶痛、眩晕、喉痹、鼻出血、失音、小儿惊风、癫痫、足心热、五趾尽痛、休克、中暑、神经衰弱、高血压等。
清热益肾、通经活络用水泉穴。水泉穴属足少阴肾经,郄穴。在足内侧,内踝后下方,当太溪直下1寸,跟骨结节的内侧凹陷处。此处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胫神经的跟骨内侧支及胫后动脉的跟骨内侧支。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小便不利、目视昏花等。
疏肝胆、清湿热、疏筋利节找阳陵泉穴。阳陵泉穴属足少阳胆经,合(土)穴。八会穴之筋会。在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主治胁肋痛、口苦、呕吐、黄疸、便秘、半身不遂、下肢痿痹、膝肿痛及肝炎、胆囊炎、胆管蛔虫症、坐骨神经痛、膝关节炎等。
清利湿热、健脾理气、益肾调经、通经活络找阴陵泉穴。阴陵泉穴属足太阴脾经,合(水)穴。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有胫神经,前方有大隐静脉,膝最上动脉,深层有胫后动、静脉。主治腹胀、水肿、黄疸、泄泻、小便不利或失禁、遗精、月经不调、赤白带下、膝胫酸痛等。
除湿降浊用曲泉穴。曲泉穴属足厥阴肝经的合穴。屈膝,曲泉穴在膝关节内侧横纹上方凹陷处。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白带、产后腹痛、遗精阳痿、疝气、小便不利、头痛目眩、癫狂、膝膑肿痛、下肢痿痹等。
理气通经、宁心宽胸用天泉穴。天泉穴属手厥阴心包经。在臂内侧,当腋前纹头下2寸,肱二头肌的长、短头之间。主治心痛、胸胁胀满、咳嗽、胸背及上臂内侧痛。
宽胸理气、通经活络用极泉穴。极泉穴属手少阴心经。极,高大之意;泉,水泉,穴在腋下高处,局部凹陷如泉。主治心痛、咽干烦渴、胁肋疼痛、肩臂疼痛等。
利喉舒舌、消肿止痛用廉泉穴。廉泉穴属任脉,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喉结上方,舌骨上缘凹陷处。主治舌下肿痛、舌根急缩、舌纵涎出、脑卒中失语、舌干口燥、口舌生疮、暴喑、喉痹、咳嗽、哮喘、消渴等。
增精益髓、补肾壮阳、强筋壮骨用涌泉穴。涌泉穴属足少阴肾经,井(木)穴。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二、第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与后三分之二交点上。布有第二趾底总神经,深层为足底弓。主治昏厥、头顶痛、眩晕、喉痹、鼻出血、失音、小儿惊风、癫痫、足心热、五趾尽痛、休克、中暑、神经衰弱、高血压等。
清热益肾、通经活络用水泉穴。水泉穴属足少阴肾经,郄穴。在足内侧,内踝后下方,当太溪直下1寸,跟骨结节的内侧凹陷处。此处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胫神经的跟骨内侧支及胫后动脉的跟骨内侧支。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小便不利、目视昏花等。
疏肝胆、清湿热、疏筋利节找阳陵泉穴。阳陵泉穴属足少阳胆经,合(土)穴。八会穴之筋会。在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主治胁肋痛、口苦、呕吐、黄疸、便秘、半身不遂、下肢痿痹、膝肿痛及肝炎、胆囊炎、胆管蛔虫症、坐骨神经痛、膝关节炎等。
清利湿热、健脾理气、益肾调经、通经活络找阴陵泉穴。阴陵泉穴属足太阴脾经,合(水)穴。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有胫神经,前方有大隐静脉,膝最上动脉,深层有胫后动、静脉。主治腹胀、水肿、黄疸、泄泻、小便不利或失禁、遗精、月经不调、赤白带下、膝胫酸痛等。
除湿降浊用曲泉穴。曲泉穴属足厥阴肝经的合穴。屈膝,曲泉穴在膝关节内侧横纹上方凹陷处。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白带、产后腹痛、遗精阳痿、疝气、小便不利、头痛目眩、癫狂、膝膑肿痛、下肢痿痹等。
理气通经、宁心宽胸用天泉穴。天泉穴属手厥阴心包经。在臂内侧,当腋前纹头下2寸,肱二头肌的长、短头之间。主治心痛、胸胁胀满、咳嗽、胸背及上臂内侧痛。
宽胸理气、通经活络用极泉穴。极泉穴属手少阴心经。极,高大之意;泉,水泉,穴在腋下高处,局部凹陷如泉。主治心痛、咽干烦渴、胁肋疼痛、肩臂疼痛等。
利喉舒舌、消肿止痛用廉泉穴。廉泉穴属任脉,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喉结上方,舌骨上缘凹陷处。主治舌下肿痛、舌根急缩、舌纵涎出、脑卒中失语、舌干口燥、口舌生疮、暴喑、喉痹、咳嗽、哮喘、消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