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日两国打了两千年的交道,但对于日本民族,不少中国人至今缺乏系统而深入的了解。与外貌极为相似的邻居韩国人相比,日本人更喜隐忍,深谙“度心”之术。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海外炒作中国崛起之风曰盛,日本媒体冲锋在前,不断夸大中国经济的增长,不断夸大日本经济的停滞,而我们也常常因为取得的成绩而沾沾自喜。
譬如,目前,除核武器和战略进攻性武器外,日本的防卫实力在世界上已居于先进行列,但是,日本在军事转型的同时,却让自卫队雪藏实力。
雪藏军力于质量
据《解放军报》报道,目前日本陆上自卫队现役兵力约15万人,下辖北部方面队、东北方面队、东部方面队、中部方面队和西部方面队5个军区司令部,以及一个独立装甲师,装备坦克、装甲车、各型火炮等重型武器;海上自卫队现役人数4.3万,拥有各型舰船近170艘,总吨位约40万吨;航空自卫队现役编制约4.5万人,分为4个防区、编成1个航空总队、1个航空混成团、1个航空支援集团等,拥有各式飞机1000余架,其中作战飞机约400架。
光看表面数据,自卫队只是一支很普通的军事力量,约25万人的总兵力在世界上“排不上号”,但仔细分析,日本自卫队却雪藏了堪称实力一流的军事力量。
规模往往不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数量上的不足可以用质量去弥补。以日本引以为豪的海上自卫队为例,舰艇总数不多,但从装备质量上来说,海上自卫队的大中型舰艇数量却位居世界第三。日本海上自卫队水下力量同样不可小觑,虽然数量少,但基本上按照每年退役一艘、服役一艘的方式进行换代,因此型号新、信息化程度高、作战能力强。再者,从官兵素质来说,日本自卫队官兵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也位居世界前列。
日本2011年度的《防务白皮书》透露,日本军事院校教师职工人数占服役人数的4.8%,远高于中美等国。这些教员来源广泛,裁军而富余出来的年轻军官和技术人员,以及因为飞机、舰艇数量减少而无处可去的飞行员和舰员,都被安排到了军校。
一旦战争爆发,日本陆上自卫队可以在三五个月至一年内,将现有规模扩充两倍以上。而为了培养出更多的舰长,海上自卫队的舰长总是频繁轮换着。
雪藏军力于强大的工业体系之中
三菱重工、川崎重工、富士重工、丰田、东芝、索尼这些广为中国消费者熟悉的日本企业,不仅生产电梯、汽车、手机等产品,更有着另一重身份一一军工企业。日本从事军工生产的大型企业就有20余家,承包企业2500余家,俨然构成一个隐藏于民间的“帝國”。
有数据显示,数年里,川崎重工可生产反坦克导弹上万枚、三菱重工可生产空空导弹7000枚、反舰导弹上万枚;东芝公司可生产防空导弹近2000枚。日本还自行研制出了XAAM空空导弹,与美国同一类型产品相比毫不逊色。三菱重工生产的H-2A型火箭反映出其弹道导弹技术是相当先进的。如果加上日本储藏的巨量核裂变材料,日本完全有技术能力在短期内制造核导弹。
日本能够生产飞机的企业包括三菱重工、川崎重工、富士重工等。日本具备可以仿制F-15战斗机、P-3C型大型反潜巡逻机以及MH-60型大型反潜直升机的能力。日本还具备自行设计和制造高性能战斗机F-2的能力。
另外,目前日本主要由三菱重工、日本制钢和小松制作所三家企业生产坦克,仅三菱一家就有3000辆的坦克年生产能力。
此外,日本还是世界上少数能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之一。日本国土上林立的核电站,更让人们怀疑日本是否已经具备了大型核武器生产潜力。
雪藏军力于动员
战后的日本宪法严格限制了自卫队的服役人数,然而日本却想出办法将军力雪藏于动员能力。一方面,日本自卫队十分重视军官、士官等骨干的培养。另一方面,就是采取部分部队平时不满编的办法,由骨干力量组成“架子”,战时则可以迅速由预备役人员或紧急动员兵力补充。
“团七成,连五成”,这是一句日本自卫队内部流行的话。陆上自卫队通常下辖四个连队(相当于中国团的编制)团,然而,只有三个连队团的编制齐整,剩下的一个连队团平时仅编入20%的现役士兵。战时,将由应急预备役人员随时填空。
这些只有军官的“架子团”,正是战争机器中藏水的海绵,战事一起,就可吸收更多的兵员。
日本刻意对外保持着“衰弱”、“可怜”的形象
在外界看来其国内经济持续低迷,但其海外产业在这段时间内的持续扩张,却很难被人们看到。事实上,其暗地里打造一个“海外日本”的野心一直未减。
自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经济泡沫破灭之后,“日本完蛋了”、“日本从此以后将潇洒地走向衰落”、“日本是19世纪的英国”等论调开始取代“日本神话论”、“21世纪是日本的世纪”、“日本是不可战胜”等论调。尤其是2001年3月,日本前首相宫泽喜一亲自上阵宣称日本经济面临崩溃,正式拉开了“日本经济崩溃论”的序幕。
在普遍唱衰的背景下,日本经济真如预见的那么糟吗?著名产业经济学家白益民指出,日本隐藏的经济实力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如果中日打经济仗,基本上是中国的损失会更大,而且很被动,因为中国经济很多方面依赖于日本。反过来,日本并不完全依赖于中国,它在全球市场包括传统的像美国市场、欧洲、加拿大还有澳大利亚市场以及新兴市场有很多的产业。”
中国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日本问题专家唐淳风也曾发表文章称,在日本本土之外,还存在“118个日本”。这“118个日本”指的即是日本的海外资产和海外产业。“118个日本”是日本的雄厚“家底”,对其经济地位、经济状况的判断也决不能忽视。可以说,日本是真正享受到全球化红利的国家。
日本政府很早前就有构建“成熟的债权国”的图谋,首要之一就是提高对外直接投资的比重,和美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深层博弈。
上世纪80年代,日本受国内生产的高成本影响,一些大型制造业不得不将部分生产环节移至国外,在低成本地区生产,形成了产业史上第一次全国性大规模战略转移。亚洲金融危机后,亚洲新兴国家出口成本降低,大大挤压了日本的出口市场,日本进行了第二次产业大规模战略转移,而这次则是包括制造业、物流业等在内的全方位转移。
两次“战略性”转移外加80年代日元升值导致的日本海外权益疯狂收购,铸就了当前日本巨大的离岸经济。
与此同时,日本融入西方世界的程度远比中国高,还长期以弱者的姿态出现在国际上,以博得世界同情。因此,日本发展军事的国际社会环境,远比我们认为的宽松——诸邻国不可能为了二战旧恨,而拿眼前的实际利益去赌博。
在这种背景下,日本右翼势力趁机兴风作浪,“军国梦”欲搭上“空海一体战”顺风车。
他们愿意让日本成为遏制中国崛起的一个强大的力量,美国同样这么认为,而欧洲诸国二战中很少受到日本的实际侵害,相反,对中国崛起的恐惧,可能远比一个二战战败国崛起的恐惧来得厉害。国际社会完全可能纵容日本进一步发展军事力量,并最终让日本实现航母时代的回归。
美国斯坦福大学国际安全和合作中心研究员薛理泰撰文指出,当今日本整个社会及政坛日益右倾,越来越公开地纪念“光荣”的帝国历史。恰在此时,安倍内阁为军国主义推波助澜,希望把日本从“专守防卫”中松绑,并想废除日本和平宪法对交战的约束力。
薛理泰认为,美国应该正视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崛起的危害性。日本依然会对美国控制西太平洋的格局提出挑战。对于美国说来,挑战来自中国或日本,本质上并无二致。
中国社科院日本政治中心特约研究员王冲则认为,中国GDP快速增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自然是可喜可贺之事。然而,高兴之余还是要关注到差距,日本在许多数据方面依然领先我们很多。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海外炒作中国崛起之风曰盛,日本媒体冲锋在前,不断夸大中国经济的增长,不断夸大日本经济的停滞,而我们也常常因为取得的成绩而沾沾自喜。
譬如,目前,除核武器和战略进攻性武器外,日本的防卫实力在世界上已居于先进行列,但是,日本在军事转型的同时,却让自卫队雪藏实力。
雪藏军力于质量
据《解放军报》报道,目前日本陆上自卫队现役兵力约15万人,下辖北部方面队、东北方面队、东部方面队、中部方面队和西部方面队5个军区司令部,以及一个独立装甲师,装备坦克、装甲车、各型火炮等重型武器;海上自卫队现役人数4.3万,拥有各型舰船近170艘,总吨位约40万吨;航空自卫队现役编制约4.5万人,分为4个防区、编成1个航空总队、1个航空混成团、1个航空支援集团等,拥有各式飞机1000余架,其中作战飞机约400架。
光看表面数据,自卫队只是一支很普通的军事力量,约25万人的总兵力在世界上“排不上号”,但仔细分析,日本自卫队却雪藏了堪称实力一流的军事力量。
规模往往不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数量上的不足可以用质量去弥补。以日本引以为豪的海上自卫队为例,舰艇总数不多,但从装备质量上来说,海上自卫队的大中型舰艇数量却位居世界第三。日本海上自卫队水下力量同样不可小觑,虽然数量少,但基本上按照每年退役一艘、服役一艘的方式进行换代,因此型号新、信息化程度高、作战能力强。再者,从官兵素质来说,日本自卫队官兵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也位居世界前列。
日本2011年度的《防务白皮书》透露,日本军事院校教师职工人数占服役人数的4.8%,远高于中美等国。这些教员来源广泛,裁军而富余出来的年轻军官和技术人员,以及因为飞机、舰艇数量减少而无处可去的飞行员和舰员,都被安排到了军校。
一旦战争爆发,日本陆上自卫队可以在三五个月至一年内,将现有规模扩充两倍以上。而为了培养出更多的舰长,海上自卫队的舰长总是频繁轮换着。
雪藏军力于强大的工业体系之中
三菱重工、川崎重工、富士重工、丰田、东芝、索尼这些广为中国消费者熟悉的日本企业,不仅生产电梯、汽车、手机等产品,更有着另一重身份一一军工企业。日本从事军工生产的大型企业就有20余家,承包企业2500余家,俨然构成一个隐藏于民间的“帝國”。
有数据显示,数年里,川崎重工可生产反坦克导弹上万枚、三菱重工可生产空空导弹7000枚、反舰导弹上万枚;东芝公司可生产防空导弹近2000枚。日本还自行研制出了XAAM空空导弹,与美国同一类型产品相比毫不逊色。三菱重工生产的H-2A型火箭反映出其弹道导弹技术是相当先进的。如果加上日本储藏的巨量核裂变材料,日本完全有技术能力在短期内制造核导弹。
日本能够生产飞机的企业包括三菱重工、川崎重工、富士重工等。日本具备可以仿制F-15战斗机、P-3C型大型反潜巡逻机以及MH-60型大型反潜直升机的能力。日本还具备自行设计和制造高性能战斗机F-2的能力。
另外,目前日本主要由三菱重工、日本制钢和小松制作所三家企业生产坦克,仅三菱一家就有3000辆的坦克年生产能力。
此外,日本还是世界上少数能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之一。日本国土上林立的核电站,更让人们怀疑日本是否已经具备了大型核武器生产潜力。
雪藏军力于动员
战后的日本宪法严格限制了自卫队的服役人数,然而日本却想出办法将军力雪藏于动员能力。一方面,日本自卫队十分重视军官、士官等骨干的培养。另一方面,就是采取部分部队平时不满编的办法,由骨干力量组成“架子”,战时则可以迅速由预备役人员或紧急动员兵力补充。
“团七成,连五成”,这是一句日本自卫队内部流行的话。陆上自卫队通常下辖四个连队(相当于中国团的编制)团,然而,只有三个连队团的编制齐整,剩下的一个连队团平时仅编入20%的现役士兵。战时,将由应急预备役人员随时填空。
这些只有军官的“架子团”,正是战争机器中藏水的海绵,战事一起,就可吸收更多的兵员。
日本刻意对外保持着“衰弱”、“可怜”的形象
在外界看来其国内经济持续低迷,但其海外产业在这段时间内的持续扩张,却很难被人们看到。事实上,其暗地里打造一个“海外日本”的野心一直未减。
自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经济泡沫破灭之后,“日本完蛋了”、“日本从此以后将潇洒地走向衰落”、“日本是19世纪的英国”等论调开始取代“日本神话论”、“21世纪是日本的世纪”、“日本是不可战胜”等论调。尤其是2001年3月,日本前首相宫泽喜一亲自上阵宣称日本经济面临崩溃,正式拉开了“日本经济崩溃论”的序幕。
在普遍唱衰的背景下,日本经济真如预见的那么糟吗?著名产业经济学家白益民指出,日本隐藏的经济实力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如果中日打经济仗,基本上是中国的损失会更大,而且很被动,因为中国经济很多方面依赖于日本。反过来,日本并不完全依赖于中国,它在全球市场包括传统的像美国市场、欧洲、加拿大还有澳大利亚市场以及新兴市场有很多的产业。”
中国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日本问题专家唐淳风也曾发表文章称,在日本本土之外,还存在“118个日本”。这“118个日本”指的即是日本的海外资产和海外产业。“118个日本”是日本的雄厚“家底”,对其经济地位、经济状况的判断也决不能忽视。可以说,日本是真正享受到全球化红利的国家。
日本政府很早前就有构建“成熟的债权国”的图谋,首要之一就是提高对外直接投资的比重,和美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深层博弈。
上世纪80年代,日本受国内生产的高成本影响,一些大型制造业不得不将部分生产环节移至国外,在低成本地区生产,形成了产业史上第一次全国性大规模战略转移。亚洲金融危机后,亚洲新兴国家出口成本降低,大大挤压了日本的出口市场,日本进行了第二次产业大规模战略转移,而这次则是包括制造业、物流业等在内的全方位转移。
两次“战略性”转移外加80年代日元升值导致的日本海外权益疯狂收购,铸就了当前日本巨大的离岸经济。
与此同时,日本融入西方世界的程度远比中国高,还长期以弱者的姿态出现在国际上,以博得世界同情。因此,日本发展军事的国际社会环境,远比我们认为的宽松——诸邻国不可能为了二战旧恨,而拿眼前的实际利益去赌博。
在这种背景下,日本右翼势力趁机兴风作浪,“军国梦”欲搭上“空海一体战”顺风车。
他们愿意让日本成为遏制中国崛起的一个强大的力量,美国同样这么认为,而欧洲诸国二战中很少受到日本的实际侵害,相反,对中国崛起的恐惧,可能远比一个二战战败国崛起的恐惧来得厉害。国际社会完全可能纵容日本进一步发展军事力量,并最终让日本实现航母时代的回归。
美国斯坦福大学国际安全和合作中心研究员薛理泰撰文指出,当今日本整个社会及政坛日益右倾,越来越公开地纪念“光荣”的帝国历史。恰在此时,安倍内阁为军国主义推波助澜,希望把日本从“专守防卫”中松绑,并想废除日本和平宪法对交战的约束力。
薛理泰认为,美国应该正视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崛起的危害性。日本依然会对美国控制西太平洋的格局提出挑战。对于美国说来,挑战来自中国或日本,本质上并无二致。
中国社科院日本政治中心特约研究员王冲则认为,中国GDP快速增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自然是可喜可贺之事。然而,高兴之余还是要关注到差距,日本在许多数据方面依然领先我们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