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大多数散文家来说,他们只是自然的访客,笔端留下的只是匆匆一瞥所获得的景致。而周涛则将自己的全部身心托付给中国西部的山野,“把对自然的注视和审美转化成生存方式,转化成他对这块土地和生命万物的理解和亲和”。因为理解,所以周涛对西部的自然万物有着特别浓厚的感情;因为亲和,所以周涛能与自然融于一体,使得他散文中的景物描写打上了作家深深的情感烙印。今天,让我们走近西部自然的歌者——周涛。
(编 者)
作家档案
周涛,1946年生,诗人、散文家。祖籍山西,在京启蒙,少时随父迁徙新疆。1969年毕业于新疆大学中文系,现为新疆军区创作室主任。目前出版诗集、散文集二十多种,深得读者喜爱。曾获全国诗集奖和全军八一奖,1998年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周涛是当代有影响的散文作家,同时还是新边塞诗的代表人物。
作品选读
过河
周涛
这时我才发现,我骑了一匹极其愚蠢的马。一路走了二十多公里,它都极轻快而平稳,眼看着在河对岸的酒厂就要到了,它却在河边突然显示出劣根性:不敢过河。
它是那样怕水。 尽管这河水并不深,顶多淹到它的腿根;在冬日的阳光下,河水清澈平缓地流着,波光柔和闪动,而宽度顶多不过十几米,但是它却怕得要死。这匹蠢马,这个貌似矫健的懦夫!它的眼睛惊恐地张大,前腿劈直胸颈往后仰,仿佛面前横陈的不是一条可爱的小河,而是一道死亡的界限或无底的深渊!
我怀疑这匹青灰色的马儿对水一定患有某种神经性恐惧症。也许在它来到世间的为期不算很长的岁月里,有过遭受洪水袭击的可怕记忆,因而这愚蠢的畜生总结了一条不成功的经验。像一个固执于己见的被捕的间谍似的。任凭你踢磕鞭打,它就是不使自己的供词跨过头脑中那个界限。
我想了很多办法——用皮帽子蒙住马的眼睛,先在草地上奔驰,然后暗转方向直奔河水,打算使其不备而奋然驰过。结果它却在河沿上猛地顿住,我反而险些从马头上翻下去。不远处恰有一个独木桥,我便把缰绳放长,自己先过对岸,用力从对岸那边拽,它依然劈腿扬颈,一用力,我又差点儿被它拽下水。
面对如此一匹怪马,我只好长叹:吾计穷矣!但今天又必须过河,我必须去酒厂;倘要绕道,大约需再走二十公里。无奈之下,只得朝离得最近的一座毡房走去,商量先把马留在这里,我步行去办完事再来取。
一掀开毡帐我就暗暗叫苦,里面只有一位哈萨克族老太太,卧在床上,似有重病。她抬起眼皮,目光像风沙天的昏黄落日,没有神采;而那身躯枯瘦衰老,连自己站起来也很困难似的。看样子,她至少有八十岁;垂暮之年,枯坐僵卧,谁知哪一刻便灵魂离开躯壳呢?可是既然进了门,总不好扭头便走,我只好打着手势告诉她我的困难和请求,虽然我自己也觉得等于白说。
她听懂了(其实是看懂了)。摆摆手,让我把她从床上搀起来,又让我扶她到外边去,到了河边上,她又示意,让我把她扶上马鞍。我以为老太太的神经是不是也不对劲儿了?她连路都走不稳,瘦弱得连躺着都叫人看着累,竟然“狂妄”得要替我骑马过河,这不是拿我开玩笑吗? 我这样年轻力壮的汉子尚且费尽心机气喘吁吁而不能,她,能让这匹患有“神经性恐水症”的马跨进河水?我无论怎样钦佩哈萨克人的马上功夫,也不能相信她眼前这种可笑的打算。
可是当我刚把她扶上马背,我就全信了。她那瘦小的身躯刚刚落鞍,那马的脊背竟猛然往下一沉,仿佛骑上来一个百十公斤重的壮汉,原来的那种随随便便满不在乎的顽劣劲儿全不见了,它立得威武挺直,目光集中,它完全懂得骑在背上的是什么样的人,就如士兵遇上强有力的统帅那样。(这马不愚蠢,倒是灵性大得过分了。)它当然还是不想过河,使劲儿想扭回头,可是有一双强有力的手控住了它,它欲转不能,它四蹄朝后挪蹭的劲儿突然被火烧似地转化为前进的力,踏踏地跃进河中,水花劈开,在它胸前分别朝两边溅射,铁蹄踏过河底的卵石发出沉重有力的声响,它勇猛地一用力,最后一步竟跃上河岸,湿漉漉地站定。
我把老太太扶下马,又把她从独木桥上扶回对岸。然后在她的视线里牵马挥手告别(我不敢当她的面上马)。她很弱,在河对岸吃力地站着,久久目送我。
此事发生在1972年冬天的巩乃斯草原,而天山,正在老人的身后矗立,闪闪发着光。
深秋去看俄罗斯(节选)
周涛
六月份通知出访俄罗斯的事,一下拖到了十月份。恰在这时,车臣战事乍起,恐怖分子在莫斯科制造多起爆炸案,当日的《晨报》头版头条,赫然登载的一篇报道,标题就是“恐怖笼罩莫斯科”。
孔夫子早就说过,“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我母亲八十多岁,满头白发深得此道,她说:“咱们不去那个俄罗斯了。”我母亲一般说来总容易把外国的个别人名地名记成有中国特色的,比如克林顿,被她叫成“林克顿”。我笑着对她说,“没事儿,他们炸不着我!”嘴上是这么说,心里其实也有些发毛。但是俄罗斯对于我毕竟是平生一遇的机会,莫斯科,圣彼得堡,耳熟能详却又素昧平生,它们是与我的生活多么有缘分却又是多么遥远的城市啊……“俄罗斯”,心中默念着这由三个汉字组成的异邦,我感觉到诱惑和牵引的力量远远地超过了恐惧。
“亲爱的,我来了。”
我在心里悄悄地这样说,仿佛是对达吉雅娜、阿克西尼娅这样说,也仿佛是对保尔康斯基公爵、麦列霍夫·葛利高里这样说。我熟悉的身影汹涌澎湃,他们站在我记忆的浪头上时隐时现,越来越近了……哦,我这时才明白,我灵魂中的情人和偶像几乎全在俄罗斯。
第一日莫斯科晴天颇暖
从北京到莫斯科,原先预计飞行八个半小时,结果提前一个小时飞机已经盘旋欲下,抵达莫斯科上空。
飞机正倾斜着,从舷窗望下去,第一眼看到的正是俄罗斯的容貌。宽阔的田野和森林正铺展开一幅颜色深浅不一的绿色大地毯,略有起伏波动,整体却浑然无垠,直达天际。莫斯科错落在这些森林之中,它此刻显得既不耀目,也不刺眼。拥有九百万人口的这座世界名城,半掩半露,似乎正淹没在大自然强壮蓬勃的生机之中。
我想起多年前飞临法兰克福上空时的第一眼,当时,我惊呆了。我没有想到大自然会以如此超过幻想的样子呈现出来。我也没有想到,原来童话就是真实。法兰克福的森林是墨绿的,黑森林;而俄罗斯的森林却是驳杂翠绿间或透出一些褐黑和枫红的。相比之下,法兰克福的黑森林就像是假的,俄罗斯的森林更容易为中国人理解和接受。唉,一刹那间心中怎能不涌上一丝酸楚呢?土地,同是一个地球上的人类生存依托之地,我们是黄的,他们是绿的。从天空中俯看我们中国的城市,哪一座能与森林和谐相处呢?可怜的那么几行、几处、几小块的树木,只能叫木,不堪称林,更不敢望森之项背。
为什么?为什么我们的民族就不珍爱森林和草原呢?为什么就不热爱这最宝贵的、最美妙的自然财富呢?遥想秦汉以前,中国的广阔大地上也一定布满了这样的森林和草地,大自然当初必不曾亏待过我们。但是我们人太多了,我们是一个以农业立国几千年的民族,以家庭伦理为治国基础,因而又特别崇尚生殖延续,结果,耗尽了大地上的绿色财富。
延续到了我们这些人,只好眼巴巴艳羡人家的上好森林。其实,我们也是很爱森林的啊,谁能不爱这么美丽的自然林野呢?
莫斯科就这么容易地抵达了。遥远时远在天边,近切时近在眼前,奥列格·巴维金先生——斯特拉斯得维捷,达瓦利西(你好,同志)——来接我们了。他出现在候机厅的时候,显得很高兴,但是当外联部欧洲处处长刘宪平向他一一介绍我们的时候,他却变得有些拘谨腼腆了。巴维金此时成了我们在莫斯科唯一的俄罗斯朋友。他是一个看起来非常普通的莫斯科人,不高不矮,不胖不瘦,棕发蓝睛,算不上十分英俊但也绝不能说不好看。
他驾车带我们驶向莫斯科,他的新型伏尔加在弯路上发出明显的摩擦声响。我们在飞机上已经将近八小时没有抽烟,现在仍不好意思抽。从机场到市内大约三十余公里,最后我们住在了俄罗斯国防部的宾馆里。稍事安顿,巴维金就开车带我们逛莫斯科城。莫斯科与北京时差四小时,北京的午夜,正是莫斯科华灯初上的时候。
坐在汽车上浏览莫斯科市容,那心情也是恨不能“一日看尽长安花”。先到列宁山,看万灯闪烁,百万人家愉悦天伦之乐;再到克里姆林宫和红场,著名的红场并不如想象的大,列宁墓也只不过一间四方形小石屋那般大小,上书俄文列宁二字;另一侧标有1945字样的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碑,更加出人意外的是,它不是高耸的碑,而是平躺的一块碑,碑上有放倒的军旗和钢盔雕塑,还有一支不灭的小火炬。它显得那么近切可触,又同时让人感到肃穆庄严——庄严肃穆的事物并不一定非得高拔入云让人仰视。当然,在不远处还有一座骑马阅兵的朱可夫塑像,这位卫国战争的英雄生于战争、死于和平,他和这个民族一起战胜了不可一世的希特勒,而今被历史定格在这里。
反法西斯战争结束后的一年,我来到这人世间。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我始终生活在二战巨大的阴影里,恐惧与崇拜并存。因而,我的俄罗斯情结有一半来自战争,来自对正义的、强者胜利的崇拜。两次战胜欧洲战争狂人侵略的俄罗斯恰与这种崇拜暗合。我永难忘怀库图佐夫在获知拿破仑撤离莫斯科的消息时,以手掩面,长舒一口气,泣不成声地说:“啊啊……嗬嗬嗬,俄罗斯……得救了!”
一个伟大的民族是不需要经常提醒“爱国主义”的,因为祖国就在它血液中,祖国就是生命。没有什么私利或部分人的利益能够超过祖国,也没有什么大人物的意志能够高于祖国的意志。
走过列宁墓的时候,中学学过的俄语忽然翻卷上来几句,我大声对巴维金说:“列宁斯卡亚,普拉夫达(列宁的真理)!”巴维金很高兴,回转头来对我会心一笑。他的小儿子米沙小声问他:“他是不是懂我们的语言?”
这一天晚上,莫斯科是温润的,甚至比北京还暖和。莫斯科河的波光在黝黑的波浪上轻轻跳跃,这是一条大河,它仿佛是依恋这座城市的一个巨大灵物,静悄悄地、顺从地贯穿了莫斯科城。
这就是那个声名赫赫的莫斯科城吗?
森林绿地,大河奔流;红星钟声,赤都圣地。近百年来给了全世界的资产者以强烈震撼,给了全人类的无产者以光明希望的地方啊,而今安详静谧,而且有一种掩饰不住的凄清。
秋之落叶层层叠叠,在绿的草上、白石阶上随意洒落,点染着衰红与新黄。虽不免凄清,却衬托得韵调极美,简直就是“落叶满阶红不扫”的外文译本。不时有遛狗的人从草地和路边上慢慢行过,孤独的形象更增添了些许艺术的氛围。
这就是莫斯科。它或许不如想象的那么繁华,那么现代化,但是却比想象的更美、更自然、更富于历史的沧桑感和人情味儿。它是亲切的、人间的,而不是幻想中的天堂,走近则碎,它让人慢慢在品味中越来越喜欢它。
超级链接
天山大侠周涛(节选)
毕淑敏
取周涛左手中指之血查验,必可查出鹰、王族和天山雪水的成分。
周涛是一只喜马拉雅鹰的化身。一双眸子犹如黑褐色的水晶抛光而成。……一位完整品格的鹰,是包括他身后无边无际的背景的。周涛是属于西部的,不能想象周涛失却了西部的濡养,他还能如此卓尔不群无羁傲然。
…………
身上有王族的脉络。这不是一种考证,但千真万确。周涛的文字,有一种凛然的王气。在他的诗文中,统领风云、日月、草木、百禽百兽和自己的大脑。对了,还有地理和历史。他是百草之王,是百兽之王,是江河湖海之王,是日月星辰之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俯仰腾挪,兴风作浪。看周涛的文章,常常叫人疑心,他所驱动的那5000汉字,和人们日常所用的那种苍老油滑如海带一样软不拉遢如铁轨一般毫无弹性的文字,可是同宗同种?周涛,你赋予它们灵动的游走的碰撞的交媾的能力。新的创造的生命,便在你恣肆汪洋的写作和读者亦步亦趋阅读的过程中,欢啼着诞生了。
(选摘自《文汇报》)
(编 者)
作家档案
周涛,1946年生,诗人、散文家。祖籍山西,在京启蒙,少时随父迁徙新疆。1969年毕业于新疆大学中文系,现为新疆军区创作室主任。目前出版诗集、散文集二十多种,深得读者喜爱。曾获全国诗集奖和全军八一奖,1998年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周涛是当代有影响的散文作家,同时还是新边塞诗的代表人物。
作品选读
过河
周涛
这时我才发现,我骑了一匹极其愚蠢的马。一路走了二十多公里,它都极轻快而平稳,眼看着在河对岸的酒厂就要到了,它却在河边突然显示出劣根性:不敢过河。
它是那样怕水。 尽管这河水并不深,顶多淹到它的腿根;在冬日的阳光下,河水清澈平缓地流着,波光柔和闪动,而宽度顶多不过十几米,但是它却怕得要死。这匹蠢马,这个貌似矫健的懦夫!它的眼睛惊恐地张大,前腿劈直胸颈往后仰,仿佛面前横陈的不是一条可爱的小河,而是一道死亡的界限或无底的深渊!
我怀疑这匹青灰色的马儿对水一定患有某种神经性恐惧症。也许在它来到世间的为期不算很长的岁月里,有过遭受洪水袭击的可怕记忆,因而这愚蠢的畜生总结了一条不成功的经验。像一个固执于己见的被捕的间谍似的。任凭你踢磕鞭打,它就是不使自己的供词跨过头脑中那个界限。
我想了很多办法——用皮帽子蒙住马的眼睛,先在草地上奔驰,然后暗转方向直奔河水,打算使其不备而奋然驰过。结果它却在河沿上猛地顿住,我反而险些从马头上翻下去。不远处恰有一个独木桥,我便把缰绳放长,自己先过对岸,用力从对岸那边拽,它依然劈腿扬颈,一用力,我又差点儿被它拽下水。
面对如此一匹怪马,我只好长叹:吾计穷矣!但今天又必须过河,我必须去酒厂;倘要绕道,大约需再走二十公里。无奈之下,只得朝离得最近的一座毡房走去,商量先把马留在这里,我步行去办完事再来取。
一掀开毡帐我就暗暗叫苦,里面只有一位哈萨克族老太太,卧在床上,似有重病。她抬起眼皮,目光像风沙天的昏黄落日,没有神采;而那身躯枯瘦衰老,连自己站起来也很困难似的。看样子,她至少有八十岁;垂暮之年,枯坐僵卧,谁知哪一刻便灵魂离开躯壳呢?可是既然进了门,总不好扭头便走,我只好打着手势告诉她我的困难和请求,虽然我自己也觉得等于白说。
她听懂了(其实是看懂了)。摆摆手,让我把她从床上搀起来,又让我扶她到外边去,到了河边上,她又示意,让我把她扶上马鞍。我以为老太太的神经是不是也不对劲儿了?她连路都走不稳,瘦弱得连躺着都叫人看着累,竟然“狂妄”得要替我骑马过河,这不是拿我开玩笑吗? 我这样年轻力壮的汉子尚且费尽心机气喘吁吁而不能,她,能让这匹患有“神经性恐水症”的马跨进河水?我无论怎样钦佩哈萨克人的马上功夫,也不能相信她眼前这种可笑的打算。
可是当我刚把她扶上马背,我就全信了。她那瘦小的身躯刚刚落鞍,那马的脊背竟猛然往下一沉,仿佛骑上来一个百十公斤重的壮汉,原来的那种随随便便满不在乎的顽劣劲儿全不见了,它立得威武挺直,目光集中,它完全懂得骑在背上的是什么样的人,就如士兵遇上强有力的统帅那样。(这马不愚蠢,倒是灵性大得过分了。)它当然还是不想过河,使劲儿想扭回头,可是有一双强有力的手控住了它,它欲转不能,它四蹄朝后挪蹭的劲儿突然被火烧似地转化为前进的力,踏踏地跃进河中,水花劈开,在它胸前分别朝两边溅射,铁蹄踏过河底的卵石发出沉重有力的声响,它勇猛地一用力,最后一步竟跃上河岸,湿漉漉地站定。
我把老太太扶下马,又把她从独木桥上扶回对岸。然后在她的视线里牵马挥手告别(我不敢当她的面上马)。她很弱,在河对岸吃力地站着,久久目送我。
此事发生在1972年冬天的巩乃斯草原,而天山,正在老人的身后矗立,闪闪发着光。
深秋去看俄罗斯(节选)
周涛
六月份通知出访俄罗斯的事,一下拖到了十月份。恰在这时,车臣战事乍起,恐怖分子在莫斯科制造多起爆炸案,当日的《晨报》头版头条,赫然登载的一篇报道,标题就是“恐怖笼罩莫斯科”。
孔夫子早就说过,“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我母亲八十多岁,满头白发深得此道,她说:“咱们不去那个俄罗斯了。”我母亲一般说来总容易把外国的个别人名地名记成有中国特色的,比如克林顿,被她叫成“林克顿”。我笑着对她说,“没事儿,他们炸不着我!”嘴上是这么说,心里其实也有些发毛。但是俄罗斯对于我毕竟是平生一遇的机会,莫斯科,圣彼得堡,耳熟能详却又素昧平生,它们是与我的生活多么有缘分却又是多么遥远的城市啊……“俄罗斯”,心中默念着这由三个汉字组成的异邦,我感觉到诱惑和牵引的力量远远地超过了恐惧。
“亲爱的,我来了。”
我在心里悄悄地这样说,仿佛是对达吉雅娜、阿克西尼娅这样说,也仿佛是对保尔康斯基公爵、麦列霍夫·葛利高里这样说。我熟悉的身影汹涌澎湃,他们站在我记忆的浪头上时隐时现,越来越近了……哦,我这时才明白,我灵魂中的情人和偶像几乎全在俄罗斯。
第一日莫斯科晴天颇暖
从北京到莫斯科,原先预计飞行八个半小时,结果提前一个小时飞机已经盘旋欲下,抵达莫斯科上空。
飞机正倾斜着,从舷窗望下去,第一眼看到的正是俄罗斯的容貌。宽阔的田野和森林正铺展开一幅颜色深浅不一的绿色大地毯,略有起伏波动,整体却浑然无垠,直达天际。莫斯科错落在这些森林之中,它此刻显得既不耀目,也不刺眼。拥有九百万人口的这座世界名城,半掩半露,似乎正淹没在大自然强壮蓬勃的生机之中。
我想起多年前飞临法兰克福上空时的第一眼,当时,我惊呆了。我没有想到大自然会以如此超过幻想的样子呈现出来。我也没有想到,原来童话就是真实。法兰克福的森林是墨绿的,黑森林;而俄罗斯的森林却是驳杂翠绿间或透出一些褐黑和枫红的。相比之下,法兰克福的黑森林就像是假的,俄罗斯的森林更容易为中国人理解和接受。唉,一刹那间心中怎能不涌上一丝酸楚呢?土地,同是一个地球上的人类生存依托之地,我们是黄的,他们是绿的。从天空中俯看我们中国的城市,哪一座能与森林和谐相处呢?可怜的那么几行、几处、几小块的树木,只能叫木,不堪称林,更不敢望森之项背。
为什么?为什么我们的民族就不珍爱森林和草原呢?为什么就不热爱这最宝贵的、最美妙的自然财富呢?遥想秦汉以前,中国的广阔大地上也一定布满了这样的森林和草地,大自然当初必不曾亏待过我们。但是我们人太多了,我们是一个以农业立国几千年的民族,以家庭伦理为治国基础,因而又特别崇尚生殖延续,结果,耗尽了大地上的绿色财富。
延续到了我们这些人,只好眼巴巴艳羡人家的上好森林。其实,我们也是很爱森林的啊,谁能不爱这么美丽的自然林野呢?
莫斯科就这么容易地抵达了。遥远时远在天边,近切时近在眼前,奥列格·巴维金先生——斯特拉斯得维捷,达瓦利西(你好,同志)——来接我们了。他出现在候机厅的时候,显得很高兴,但是当外联部欧洲处处长刘宪平向他一一介绍我们的时候,他却变得有些拘谨腼腆了。巴维金此时成了我们在莫斯科唯一的俄罗斯朋友。他是一个看起来非常普通的莫斯科人,不高不矮,不胖不瘦,棕发蓝睛,算不上十分英俊但也绝不能说不好看。
他驾车带我们驶向莫斯科,他的新型伏尔加在弯路上发出明显的摩擦声响。我们在飞机上已经将近八小时没有抽烟,现在仍不好意思抽。从机场到市内大约三十余公里,最后我们住在了俄罗斯国防部的宾馆里。稍事安顿,巴维金就开车带我们逛莫斯科城。莫斯科与北京时差四小时,北京的午夜,正是莫斯科华灯初上的时候。
坐在汽车上浏览莫斯科市容,那心情也是恨不能“一日看尽长安花”。先到列宁山,看万灯闪烁,百万人家愉悦天伦之乐;再到克里姆林宫和红场,著名的红场并不如想象的大,列宁墓也只不过一间四方形小石屋那般大小,上书俄文列宁二字;另一侧标有1945字样的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碑,更加出人意外的是,它不是高耸的碑,而是平躺的一块碑,碑上有放倒的军旗和钢盔雕塑,还有一支不灭的小火炬。它显得那么近切可触,又同时让人感到肃穆庄严——庄严肃穆的事物并不一定非得高拔入云让人仰视。当然,在不远处还有一座骑马阅兵的朱可夫塑像,这位卫国战争的英雄生于战争、死于和平,他和这个民族一起战胜了不可一世的希特勒,而今被历史定格在这里。
反法西斯战争结束后的一年,我来到这人世间。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我始终生活在二战巨大的阴影里,恐惧与崇拜并存。因而,我的俄罗斯情结有一半来自战争,来自对正义的、强者胜利的崇拜。两次战胜欧洲战争狂人侵略的俄罗斯恰与这种崇拜暗合。我永难忘怀库图佐夫在获知拿破仑撤离莫斯科的消息时,以手掩面,长舒一口气,泣不成声地说:“啊啊……嗬嗬嗬,俄罗斯……得救了!”
一个伟大的民族是不需要经常提醒“爱国主义”的,因为祖国就在它血液中,祖国就是生命。没有什么私利或部分人的利益能够超过祖国,也没有什么大人物的意志能够高于祖国的意志。
走过列宁墓的时候,中学学过的俄语忽然翻卷上来几句,我大声对巴维金说:“列宁斯卡亚,普拉夫达(列宁的真理)!”巴维金很高兴,回转头来对我会心一笑。他的小儿子米沙小声问他:“他是不是懂我们的语言?”
这一天晚上,莫斯科是温润的,甚至比北京还暖和。莫斯科河的波光在黝黑的波浪上轻轻跳跃,这是一条大河,它仿佛是依恋这座城市的一个巨大灵物,静悄悄地、顺从地贯穿了莫斯科城。
这就是那个声名赫赫的莫斯科城吗?
森林绿地,大河奔流;红星钟声,赤都圣地。近百年来给了全世界的资产者以强烈震撼,给了全人类的无产者以光明希望的地方啊,而今安详静谧,而且有一种掩饰不住的凄清。
秋之落叶层层叠叠,在绿的草上、白石阶上随意洒落,点染着衰红与新黄。虽不免凄清,却衬托得韵调极美,简直就是“落叶满阶红不扫”的外文译本。不时有遛狗的人从草地和路边上慢慢行过,孤独的形象更增添了些许艺术的氛围。
这就是莫斯科。它或许不如想象的那么繁华,那么现代化,但是却比想象的更美、更自然、更富于历史的沧桑感和人情味儿。它是亲切的、人间的,而不是幻想中的天堂,走近则碎,它让人慢慢在品味中越来越喜欢它。
超级链接
天山大侠周涛(节选)
毕淑敏
取周涛左手中指之血查验,必可查出鹰、王族和天山雪水的成分。
周涛是一只喜马拉雅鹰的化身。一双眸子犹如黑褐色的水晶抛光而成。……一位完整品格的鹰,是包括他身后无边无际的背景的。周涛是属于西部的,不能想象周涛失却了西部的濡养,他还能如此卓尔不群无羁傲然。
…………
身上有王族的脉络。这不是一种考证,但千真万确。周涛的文字,有一种凛然的王气。在他的诗文中,统领风云、日月、草木、百禽百兽和自己的大脑。对了,还有地理和历史。他是百草之王,是百兽之王,是江河湖海之王,是日月星辰之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俯仰腾挪,兴风作浪。看周涛的文章,常常叫人疑心,他所驱动的那5000汉字,和人们日常所用的那种苍老油滑如海带一样软不拉遢如铁轨一般毫无弹性的文字,可是同宗同种?周涛,你赋予它们灵动的游走的碰撞的交媾的能力。新的创造的生命,便在你恣肆汪洋的写作和读者亦步亦趋阅读的过程中,欢啼着诞生了。
(选摘自《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