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科学的迅速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日益明显。社会对大学生的科学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文章从教学实际出发探讨了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关键词】科学素质 ;兴趣
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科学素质的培养。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心理因素日益引起教育界的重视。它们在个体身上逐渐形成,并表现在学习态度上影响着教育活动的进行,在学生的全面发展及创新个性的培养极其重要。
兴趣是指人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就化学学科来讲,表现为愿意参加化学学习活动,对化学产生兴趣,并逐渐发展成为爱好化学。具体表现是:参与——即积极主动地参与化学课堂教学活动,积极承担责任;进取——即有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浓厚的探索化学奥秘的兴趣。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为达到以上要求,应把重点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使之成为学习的动机,因为这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
一、借助实验诱导兴趣
布卢姆等人认为,认知可以改变情感,情感也能影响认知。认知心理学表明,学生对于提供的认识材料,由于出现的形式不同,认识和理解的速度就不相同。只有当学生对所呈现的材料与呈现的方式发生兴趣时,才能最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
认知材料的呈现方式大致有语言文字、实物和图形等。无论哪一种方式,展现时都应贯彻形象、直观、新颖、有趣的原则。在这里主要讨论两种方法。
化学学科是以化学实验为基础而形成和发展的。化学实验作为实现化学学科认识的主观手段,能对我们提供丰富、生动的感性认识信息,当这些信息作用于实验观察者的感官时,感官就将这种外来的刺激转变为神经兴奋,传到大脑的相应部位,在此进行处理、进而形成对实验对象的感知,也就由此产生对所学知识的强烈兴趣。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化学实验,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盐类的水解时,先出示氯化钠,碳酸钠,氯化铵三种盐,再配成相同的体积、浓度的溶液,然后分别用PH试纸来检验酸碱性,得到的结果是氯化钠水溶液呈中性;碳酸钠的水溶液呈碱性;氯化铵的水溶液呈酸性。当学生看到这出乎意料的实验现象时,便会产生强烈的冲动,有一种迫不及待、追根求底的心情,自然会对这节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去认真听课,积极思考。在讲述氨时,先给学生做“空瓶生烟”的“魔术”,当看到两个所谓的空瓶生出浓浓白烟时,便急于知道,到底瓶内盛的是什么?为什么能产生白烟?白烟又是什么?学习兴趣油然而生。除此之外,化学模型是化学教学独特的、重要的直观教具,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把微观看不到的微粒用宏观实物来体现,增强了化学知识的真实感和趣味性,同时也诱导了学生探索微观世界的兴趣。
二、借助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发兴趣
教学语言是师生之间进行思想交流和传递知识的工具。实践证明,教师的语言具有趣味性、启发性和激励性时,讲课才有鼓舞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语言的功能,沟通师生关系,实现学生的兴趣和目标。例如:在“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的学习中,为了巩固对“摩尔”这一单位的掌握,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一摩尔水中含有多少个水分子?一摩尔氢原子中含有多少个氢原子?一摩尔氢原子中含有多少个氢原子?紧接着问:可不可以说一摩尔人,一摩尔桌子?在好奇的讨论中,得到了“摩尔”这个单位计量的是微观粒子的集体,可以是分子、原子、離子、电子等。在讲到卤族元素时,由“氟是非金属家族的老大”一句话定位了氟的化学性质,同时激发了学生根据学过的氟的有关性质探讨氟应具有性质的兴趣。在用稀氨水配制银氨溶液时,学生对开始出现浑浊并不断增多,后来浑浊物突然消失,液体变得清澈透明的一系列现象惊奇不已、感而不解。这时用语言点化:这是量变到质变,渐变到突变,物极必反的例证。这些富有哲理的语言一方面使学生迷惑解除,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到:化学也有辩证法,从而激发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三、借助生活实际放大学习兴趣
化学趣味性在于它是一门与人们的衣、食、住、行、玩联系最为密切的学科,其深奥的理论和知识都在包含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的实际事例中。因而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从化学在社会和生活的实际应用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每一节课,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与我们社会生活的广泛联系,感受到化学是鲜活的,生动有趣的。如在讲灭火的原理时,通过身边的一些灭火方法水浇灭、沙土覆盖、森林着火把前方的树木砍到等生活现象。让学生讨论得出灭火原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将理论知识恰当地联系生活实际,一定能激发学生心中求知的渴望。例如,在学习高分子材料一节时,可以给学生首先展示出三块高分子材料布料:棉布、绸布和尼龙布,然后向学生提问:上街买衣服时,你如何识别这些布料才不会上奸商的当?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求知的欲望被点燃了。使学生进入解决实际问题的情景中,让学生感到身边处处有化学。从而调动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积极性,增加求知欲。例如:在讲钠盐时,把碳酸氢钠——小苏打——发酵粉——馒头相联系;在讲到电池时,把干电池——手电筒——干电池的巧用相联系;在讲酯化反应时,把乙酸乙酯——酒——陈年老酒相联系;在讲油脂时,把油脂——皂化反应——肥皂相联系等等。引导学生不断地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并渴求得到更多的知识,从而放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动机等非智力因素,虽不属于人的认知系统,但它们对认知活动都起着指导、调节和强化作用,是学习过程顺利有效进行的心理条件。许多智力开发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能保证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达到学生发展的目的。
参考资料:
[1]邵瑞珍 教育心理学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6.
[2]刘知新 化学实验论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
【关键词】科学素质 ;兴趣
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科学素质的培养。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心理因素日益引起教育界的重视。它们在个体身上逐渐形成,并表现在学习态度上影响着教育活动的进行,在学生的全面发展及创新个性的培养极其重要。
兴趣是指人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就化学学科来讲,表现为愿意参加化学学习活动,对化学产生兴趣,并逐渐发展成为爱好化学。具体表现是:参与——即积极主动地参与化学课堂教学活动,积极承担责任;进取——即有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浓厚的探索化学奥秘的兴趣。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为达到以上要求,应把重点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使之成为学习的动机,因为这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
一、借助实验诱导兴趣
布卢姆等人认为,认知可以改变情感,情感也能影响认知。认知心理学表明,学生对于提供的认识材料,由于出现的形式不同,认识和理解的速度就不相同。只有当学生对所呈现的材料与呈现的方式发生兴趣时,才能最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
认知材料的呈现方式大致有语言文字、实物和图形等。无论哪一种方式,展现时都应贯彻形象、直观、新颖、有趣的原则。在这里主要讨论两种方法。
化学学科是以化学实验为基础而形成和发展的。化学实验作为实现化学学科认识的主观手段,能对我们提供丰富、生动的感性认识信息,当这些信息作用于实验观察者的感官时,感官就将这种外来的刺激转变为神经兴奋,传到大脑的相应部位,在此进行处理、进而形成对实验对象的感知,也就由此产生对所学知识的强烈兴趣。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化学实验,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盐类的水解时,先出示氯化钠,碳酸钠,氯化铵三种盐,再配成相同的体积、浓度的溶液,然后分别用PH试纸来检验酸碱性,得到的结果是氯化钠水溶液呈中性;碳酸钠的水溶液呈碱性;氯化铵的水溶液呈酸性。当学生看到这出乎意料的实验现象时,便会产生强烈的冲动,有一种迫不及待、追根求底的心情,自然会对这节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去认真听课,积极思考。在讲述氨时,先给学生做“空瓶生烟”的“魔术”,当看到两个所谓的空瓶生出浓浓白烟时,便急于知道,到底瓶内盛的是什么?为什么能产生白烟?白烟又是什么?学习兴趣油然而生。除此之外,化学模型是化学教学独特的、重要的直观教具,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把微观看不到的微粒用宏观实物来体现,增强了化学知识的真实感和趣味性,同时也诱导了学生探索微观世界的兴趣。
二、借助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发兴趣
教学语言是师生之间进行思想交流和传递知识的工具。实践证明,教师的语言具有趣味性、启发性和激励性时,讲课才有鼓舞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语言的功能,沟通师生关系,实现学生的兴趣和目标。例如:在“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的学习中,为了巩固对“摩尔”这一单位的掌握,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一摩尔水中含有多少个水分子?一摩尔氢原子中含有多少个氢原子?一摩尔氢原子中含有多少个氢原子?紧接着问:可不可以说一摩尔人,一摩尔桌子?在好奇的讨论中,得到了“摩尔”这个单位计量的是微观粒子的集体,可以是分子、原子、離子、电子等。在讲到卤族元素时,由“氟是非金属家族的老大”一句话定位了氟的化学性质,同时激发了学生根据学过的氟的有关性质探讨氟应具有性质的兴趣。在用稀氨水配制银氨溶液时,学生对开始出现浑浊并不断增多,后来浑浊物突然消失,液体变得清澈透明的一系列现象惊奇不已、感而不解。这时用语言点化:这是量变到质变,渐变到突变,物极必反的例证。这些富有哲理的语言一方面使学生迷惑解除,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到:化学也有辩证法,从而激发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三、借助生活实际放大学习兴趣
化学趣味性在于它是一门与人们的衣、食、住、行、玩联系最为密切的学科,其深奥的理论和知识都在包含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的实际事例中。因而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从化学在社会和生活的实际应用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每一节课,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与我们社会生活的广泛联系,感受到化学是鲜活的,生动有趣的。如在讲灭火的原理时,通过身边的一些灭火方法水浇灭、沙土覆盖、森林着火把前方的树木砍到等生活现象。让学生讨论得出灭火原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将理论知识恰当地联系生活实际,一定能激发学生心中求知的渴望。例如,在学习高分子材料一节时,可以给学生首先展示出三块高分子材料布料:棉布、绸布和尼龙布,然后向学生提问:上街买衣服时,你如何识别这些布料才不会上奸商的当?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求知的欲望被点燃了。使学生进入解决实际问题的情景中,让学生感到身边处处有化学。从而调动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积极性,增加求知欲。例如:在讲钠盐时,把碳酸氢钠——小苏打——发酵粉——馒头相联系;在讲到电池时,把干电池——手电筒——干电池的巧用相联系;在讲酯化反应时,把乙酸乙酯——酒——陈年老酒相联系;在讲油脂时,把油脂——皂化反应——肥皂相联系等等。引导学生不断地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并渴求得到更多的知识,从而放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动机等非智力因素,虽不属于人的认知系统,但它们对认知活动都起着指导、调节和强化作用,是学习过程顺利有效进行的心理条件。许多智力开发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能保证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达到学生发展的目的。
参考资料:
[1]邵瑞珍 教育心理学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6.
[2]刘知新 化学实验论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