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家名片
余秋雨,浙江余姚人。当代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著名散文家。作品取材广泛、写法自由,语言情理交融、充满睿智与情趣,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据2002年统计,近十年来,全国最畅销书籍前十名中,余秋雨一人独占三本。
长篇散文吞吐古今,驰骋中外,气势磅礴,读起来令人荡气回肠;通俗体散文把复杂深刻的历史思想和文化说得深入浅出、平易近人,为《百家讲坛》之先声。
主要作品有《千年庭院》、《小人》、《一个王朝的背影》、《书海茫茫》、《千年一叹》、《寻觅中华》、《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等。
链接中考
江西省2009年中考语文阅读理解题:《闲读梧桐》。
名人故事·塞万提斯
一位让人心疼的大师
余秋雨
在欧洲当时,有一位让人心疼的大师,那就是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堂吉诃德》的作者。
他的生平,让人连随口讲几句都不忍心。
他只上过中学,无钱上大学,二十二岁当兵,第二年在海战中左手残废。他拖着伤残之身仍在军队服役,谁料四年后遭海盗绑架,因交不出赎金被海盗折磨了整整五年。脱离海盗后,他开始写作,后因父亡家贫,再次申请到军队工作,任军需,又因受人诬陷而入狱。出狱后任税吏,又第二次入狱,出狱后开始写《堂吉诃德》。但是就在此书出版的那一年,他家门前有人被刺,他因莫名其妙的嫌疑而第三次入狱,后又因女儿的陪嫁事宜再一次出庭受审……
总之,这位身体残废的文化巨人有很长时间是在海盗窝和监狱中度过的,他的命太苦了。
《堂吉诃德》已经出版,而且引起广泛轰动。但是,无论是地方官员还是法官,明明知道他的文学才华,却不愿凭着一点儿良知,认真审视他遭受的灾难,给他一点起码的公平。
当时的西班牙与英国不同,没有让塞万提斯像莎士比亚那样受到一批“大学才子”的审判,审判他的是真的法官。然而正是这些真的法官,使他联想到绑架了他五年之久的海盗——他们也有事没事就审判他。
当海盗的审判与法官的审判连在一起组成他的人生旅程时,他不能不摇头苦笑。
我一时想不出世界上还有哪位作家比塞万提斯承受过更多的苦难。他无法控诉了,因为每一种苦难来自不同的方向,他控诉哪方?
因此,塞万提斯开始冶炼苦难。一个作家,如果吞入多少苦难便吐出多少苦难,总不是大本事,而且这在实际上也放纵了苦难,居然让它囫囵出入、毫发无损。塞万提斯正相反,他在无穷无尽的遭遇中摸透了苦难的心窍,因此对它既不敬畏也不诅咒,而是凌驾于它的头上,俯视它的来龙去脉,然后再反躬自问。
终于,他的抵达成了另一个人物的出发,那就是骑瘦马、举长矛的堂吉诃德。这是塞万提斯用自身苦难铸造成的人物形象,由此证明他已彻底降伏苦难,获得了一种人类学上的读解。
堂吉诃德一起步,世界破涕为笑。
于是,塞万提斯也就在至高层次上诠释了漫画和寓言。
前一段时间我在马德里看到了塞万提斯的纪念雕像,雕像的前方便是堂吉诃德的骑马像,后面还跟着桑丘。堂堂一国的首都在市中心以群雕方式来纪念他,而且把这个广场以国名相称,叫做“西班牙广场”,我看在规格上已超过莎士比亚。这片土地以隆重的骄傲来洗刷以往的无知,很可理解。但遗憾的是,堂吉诃德和桑丘的雕像过于写实,就像用油画的笔法描摹一幅天才的漫画,成了败笔。德国美学家莱辛在《拉奥孔》中曾娓娓论述,由史诗转换成雕塑是一种艰难的再创造,可惜西班牙历来缺少莱辛这样等级的理论家。
西班牙广场上的这组雕塑,塞万提斯为白色,堂吉诃德和桑丘为黑色。白色的塞万提斯天天注视着眼前黑粗笨拙的这一对宝贝又会暗笑,就凭你们这模样怎么还能流浪远方,把苦难流浪成寓言?
塞万提斯晚年看到了别人伪作的《堂吉诃德》第二卷,于是赶紧披挂上阵与文化盗贼搏斗,方式也就是赶写真的第二卷。真的第二卷出版次年,他因水肿病而去世。
(摘自《读者》2009年五月上,有删节)
千钧之力
“大师”的头衔常常令人羡慕,让你景仰,可余秋雨笔下的大师却让人心疼!
学生时代,他因贫困而无钱读大学;服役期间,因海战而左手致残;被海盗绑架,因交不出赎金而受了整整五年的折磨;遭诬陷,先后三次入狱受审……来自不同方向的多重苦难让他无法控诉。可他既没有怨天尤人,也没有消极沉沦,而是凌驾于苦难之上,俯视它的来龙去脉,用自身的苦难铸造成了不朽的世界艺术形象——堂吉诃德,骑着瘦马,举着长矛向黑暗的现实宣战、搏击!
大师的经历令人心酸,但大师的精神却催人奋进!看来,灾难并不可怕,坎坷无须回避;因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且读且思
1.塞万斯的生平为何让人随口讲几句都不忍心?
2.能否将本文的标题改换为“命运坎坷的大师”?为什么?
3.“塞万提斯”是怎样面对无尽的苦难的?
4.读了本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心灵鸡汤·自由之歌
为自己减刑
余秋雨
一位朋友几年前进了监狱。有一次,我应邀到监狱为犯人们演讲,没有见到他,就请监狱长带给他一张纸条,上面写了一句话:“平日都忙,你现在终于获得了学好一门外语的上好机会。”
几年后我接到一个兴高采烈的电话:“嘿,我出来了!”我一听是他,便问:“外语学好了吗?”他说:“我带出来一部六十万字的译稿,准备出版。”
他是刑满释放的,但我相信他是为自己大大地减了刑。茨威格在《象棋的故事》里写一个被囚禁的人无所事事时度日如年,而获得一本棋谱后日子过得飞快。外语就是我这位朋友的棋谱,轻松愉快地几乎把他的牢狱之灾全然赦免。
真正进监狱的人毕竟不多,但我却由此想到,很多人恰与我的这位朋友相反,明明没有进监狱却把自己关在心造的监狱里,不肯自我减刑、自我赦免。
我见到过一位年轻的公共汽车售票员,一眼就可以看出他非常不喜欢这个职业,懒洋洋地招呼,爱理不理地售票,时不时抬手看着手表,然后满目无聊地看着窗外。我想,这辆公共汽车就是他的监狱,他却不知刑期多久。其实他何不转身把售票当作棋谱和外语呢,满心欢喜地把自己释放出来。
对有的人来说,一个仇人也是一座监狱,那人的一举一动都成了层层铁窗,天天为之而郁闷忿恨、担惊受怕。有人干脆扩而大之,把自己的嫉妒对象也当作了监狱,人家的每项成果都成了自己无法忍受的刑罚,白天黑夜独自煎熬。
听说过去英国人在印度农村抓窃贼时方法十分简单,抓到一个窃贼便在地上画一个圈让他呆在里边,抓够了数字便把他们一个个从圆圈里拉出来排队押走。这真对得上“画地为牢”这个中国成语了,而我确实相信,世界上最恐怖的监狱并没有铁窗和围墙。
人类的智慧可以在不自由中寻找自由,也可以在自由中设置不自由。环顾四周多少匆忙的行人,眉眼带着一座座监狱在奔走。老友长谈,苦叹一声,依稀有锒铛之音在叹息声中盘旋。
舒一舒眉,为自己减刑吧。除了自己,还有谁能让你恢复自由?
(摘自《课外阅读》2009年第2期)
开启心智
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因无所事事而度日如年,有些人因不喜欢自己的职业而整天皱着眉头,还有些人因嫉妒别人的成功而白天黑夜独自煎熬……其实,人生中的许多烦恼、痛苦完全可以化解,关键在于你的心态。作者从一位朋友利用服刑的时间,苦学英语,完成了一部六十万字的译稿谈起,联系生活中的事例,深刻地分析了人们烦恼、痛苦的根源,呼吁人们舒开眉头,为自己减刑。
丰富的联想、简洁的语言、精辟的议论,让读者在开启心智的同时感悟人生的哲理。
且读且思
1.一个被囚禁的人在获得一本棋谱后,为什么会由原来的度日如年而变为日子过得飞快?
2.第四节在文章结构中有何作用?
3.说说“世界上最恐怖的监狱并没有铁窗和围墙”一句中,没有铁窗和围墙的“监狱”所指代的内容。
4.最后一节文字有何深刻含义?
哲理美文·生命的本质
我本是树
余秋雨
贵州省从江县岜沙苗寨的村民相信,每一棵树都是有灵魂的,护佑着每一个人的生命。
这里的孩子一出生,立即由父母亲为他种一棵树。今后,这棵树就与他不离不弃,一起变老。当这个人死了,村人就把这棵树砍下,小心翼翼地取其中段剖成四瓣,保留树皮,裹着遗体埋在密林深处的泥土里,再在上面种一棵树。没有坟头,没有墓碑,只有这么一棵长青的树,象征着生命还在延续。其实不仅仅是象征,遗体很快化作了泥土,实实在在地滋养着碧绿的生命。
因此,这个万木茂盛的山头,虽然看不到一个坟头,一块墓碑,却是一个巨大的陵园。但转念一想又不是,因为这里找不到生命的终点。似乎是终点了,定睛一看怎么又变成了起点。只觉得世世代代祖辈都聚合在这里了,每一位不管年纪多老都浑身滋润,生机勃勃。
这里没有丝毫悲哀。抬头一望哪棵树长得高,身边的老人就微笑着说一声:那是小虎他爷爷,壮实着呢。
又见到一棵老树挂满了藤花,有人说了:他呀,历来有女人缘,四代了,年年挂最多的花。
这里有一棵新树还不大精神,陪我们上山的一位村民向我介绍:这是哥们儿,两个月前喝醉了再也不理大家了,现在还没有醒透呢。
面对前方那棵古树,陪着我们的村民停止了说笑。原来那是这个部落世袭苗王滚内拉的生命树,也是这个山头最尊贵的神树。
反正,不管尊卑长幼,全都在这个山头盘根错节地活在一起了。村寨里的哪一个人遇到了忧愁或是喜乐,只要在树丛中一站,立即成了祖祖辈辈的事儿,家家户户的事儿。这里是村寨的延伸,也可以反过来说,村寨从这里生成。
现在,世界各国的智者面对地球的生态危机都在重新思考与自然的关系,但在这里恰恰没有这种关系。人即是树,树即是人,全然一体,何来关系?
这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死观念。既然灵魂与躯体都与树林山川全然一体了,那又何来生死?陶渊明所说的“托体同山阿”,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我也算是一个走遍世界的人了,却实在想不出世上还有哪一种生死仪式,优于这里让人与树紧相交融的生命流程。在别的地方,“虽死犹生”、“万古长青”、“生生不息”是一种夸饰的美言,但在这里却是事实。
“生也一棵树,死也一棵树”。这么朴素的想法和做法,是对人类生命本质的突破性发言。世上那么多宗教团体和学术机构都在研究生命的奥秘,现在我抬头仰望,这个山头的大树,正与远处那些暮色中的教堂、日光下的穹顶、云霞中的学府,遥相呼应。
比来比去,还是这儿最为透彻,透彻到了简明。
(摘自《摩挲大地》)
人性回归
在别的地方,“虽死犹生”、“万古长青”、“生生不息”是一种夸张,而在贵州从江县岜沙苗寨却是事实。这里的村民相信,每一棵树都是有灵魂的,护佑着每一个生命。出生了,为他(她)种一棵树,死了,就把这棵树砍下,用这棵树中段的树皮裹着遗体深埋,再在上面种一棵树。人与树紧密交融,躯体、灵魂与树林、山川全然一体。
从上世纪90年代晚期开始,余秋雨历尽艰险,亲身考察了人类全部的重要古文明遗址,并与中华文明作比较研究,寻求中国文化的意蕴与人生真谛。古老的习俗、合理的想象、朴素的生死理念,表现了中华民族对生命的感悟,人类本性的回归。
且读且思
1.在从江县岜沙苗寨村民的心目中,“树”有何特殊意义?
2.第八节中,为什么说“这里是村寨的延伸,也可以反过来说,村寨从这里生成”?
3.最后一节中,“比来比去”的对象是什么?
4.联系全文,说说你对本文标题的理解。
余秋雨,浙江余姚人。当代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著名散文家。作品取材广泛、写法自由,语言情理交融、充满睿智与情趣,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据2002年统计,近十年来,全国最畅销书籍前十名中,余秋雨一人独占三本。
长篇散文吞吐古今,驰骋中外,气势磅礴,读起来令人荡气回肠;通俗体散文把复杂深刻的历史思想和文化说得深入浅出、平易近人,为《百家讲坛》之先声。
主要作品有《千年庭院》、《小人》、《一个王朝的背影》、《书海茫茫》、《千年一叹》、《寻觅中华》、《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等。
链接中考
江西省2009年中考语文阅读理解题:《闲读梧桐》。
名人故事·塞万提斯
一位让人心疼的大师
余秋雨
在欧洲当时,有一位让人心疼的大师,那就是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堂吉诃德》的作者。
他的生平,让人连随口讲几句都不忍心。
他只上过中学,无钱上大学,二十二岁当兵,第二年在海战中左手残废。他拖着伤残之身仍在军队服役,谁料四年后遭海盗绑架,因交不出赎金被海盗折磨了整整五年。脱离海盗后,他开始写作,后因父亡家贫,再次申请到军队工作,任军需,又因受人诬陷而入狱。出狱后任税吏,又第二次入狱,出狱后开始写《堂吉诃德》。但是就在此书出版的那一年,他家门前有人被刺,他因莫名其妙的嫌疑而第三次入狱,后又因女儿的陪嫁事宜再一次出庭受审……
总之,这位身体残废的文化巨人有很长时间是在海盗窝和监狱中度过的,他的命太苦了。
《堂吉诃德》已经出版,而且引起广泛轰动。但是,无论是地方官员还是法官,明明知道他的文学才华,却不愿凭着一点儿良知,认真审视他遭受的灾难,给他一点起码的公平。
当时的西班牙与英国不同,没有让塞万提斯像莎士比亚那样受到一批“大学才子”的审判,审判他的是真的法官。然而正是这些真的法官,使他联想到绑架了他五年之久的海盗——他们也有事没事就审判他。
当海盗的审判与法官的审判连在一起组成他的人生旅程时,他不能不摇头苦笑。
我一时想不出世界上还有哪位作家比塞万提斯承受过更多的苦难。他无法控诉了,因为每一种苦难来自不同的方向,他控诉哪方?
因此,塞万提斯开始冶炼苦难。一个作家,如果吞入多少苦难便吐出多少苦难,总不是大本事,而且这在实际上也放纵了苦难,居然让它囫囵出入、毫发无损。塞万提斯正相反,他在无穷无尽的遭遇中摸透了苦难的心窍,因此对它既不敬畏也不诅咒,而是凌驾于它的头上,俯视它的来龙去脉,然后再反躬自问。
终于,他的抵达成了另一个人物的出发,那就是骑瘦马、举长矛的堂吉诃德。这是塞万提斯用自身苦难铸造成的人物形象,由此证明他已彻底降伏苦难,获得了一种人类学上的读解。
堂吉诃德一起步,世界破涕为笑。
于是,塞万提斯也就在至高层次上诠释了漫画和寓言。
前一段时间我在马德里看到了塞万提斯的纪念雕像,雕像的前方便是堂吉诃德的骑马像,后面还跟着桑丘。堂堂一国的首都在市中心以群雕方式来纪念他,而且把这个广场以国名相称,叫做“西班牙广场”,我看在规格上已超过莎士比亚。这片土地以隆重的骄傲来洗刷以往的无知,很可理解。但遗憾的是,堂吉诃德和桑丘的雕像过于写实,就像用油画的笔法描摹一幅天才的漫画,成了败笔。德国美学家莱辛在《拉奥孔》中曾娓娓论述,由史诗转换成雕塑是一种艰难的再创造,可惜西班牙历来缺少莱辛这样等级的理论家。
西班牙广场上的这组雕塑,塞万提斯为白色,堂吉诃德和桑丘为黑色。白色的塞万提斯天天注视着眼前黑粗笨拙的这一对宝贝又会暗笑,就凭你们这模样怎么还能流浪远方,把苦难流浪成寓言?
塞万提斯晚年看到了别人伪作的《堂吉诃德》第二卷,于是赶紧披挂上阵与文化盗贼搏斗,方式也就是赶写真的第二卷。真的第二卷出版次年,他因水肿病而去世。
(摘自《读者》2009年五月上,有删节)
千钧之力
“大师”的头衔常常令人羡慕,让你景仰,可余秋雨笔下的大师却让人心疼!
学生时代,他因贫困而无钱读大学;服役期间,因海战而左手致残;被海盗绑架,因交不出赎金而受了整整五年的折磨;遭诬陷,先后三次入狱受审……来自不同方向的多重苦难让他无法控诉。可他既没有怨天尤人,也没有消极沉沦,而是凌驾于苦难之上,俯视它的来龙去脉,用自身的苦难铸造成了不朽的世界艺术形象——堂吉诃德,骑着瘦马,举着长矛向黑暗的现实宣战、搏击!
大师的经历令人心酸,但大师的精神却催人奋进!看来,灾难并不可怕,坎坷无须回避;因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且读且思
1.塞万斯的生平为何让人随口讲几句都不忍心?
2.能否将本文的标题改换为“命运坎坷的大师”?为什么?
3.“塞万提斯”是怎样面对无尽的苦难的?
4.读了本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心灵鸡汤·自由之歌
为自己减刑
余秋雨
一位朋友几年前进了监狱。有一次,我应邀到监狱为犯人们演讲,没有见到他,就请监狱长带给他一张纸条,上面写了一句话:“平日都忙,你现在终于获得了学好一门外语的上好机会。”
几年后我接到一个兴高采烈的电话:“嘿,我出来了!”我一听是他,便问:“外语学好了吗?”他说:“我带出来一部六十万字的译稿,准备出版。”
他是刑满释放的,但我相信他是为自己大大地减了刑。茨威格在《象棋的故事》里写一个被囚禁的人无所事事时度日如年,而获得一本棋谱后日子过得飞快。外语就是我这位朋友的棋谱,轻松愉快地几乎把他的牢狱之灾全然赦免。
真正进监狱的人毕竟不多,但我却由此想到,很多人恰与我的这位朋友相反,明明没有进监狱却把自己关在心造的监狱里,不肯自我减刑、自我赦免。
我见到过一位年轻的公共汽车售票员,一眼就可以看出他非常不喜欢这个职业,懒洋洋地招呼,爱理不理地售票,时不时抬手看着手表,然后满目无聊地看着窗外。我想,这辆公共汽车就是他的监狱,他却不知刑期多久。其实他何不转身把售票当作棋谱和外语呢,满心欢喜地把自己释放出来。
对有的人来说,一个仇人也是一座监狱,那人的一举一动都成了层层铁窗,天天为之而郁闷忿恨、担惊受怕。有人干脆扩而大之,把自己的嫉妒对象也当作了监狱,人家的每项成果都成了自己无法忍受的刑罚,白天黑夜独自煎熬。
听说过去英国人在印度农村抓窃贼时方法十分简单,抓到一个窃贼便在地上画一个圈让他呆在里边,抓够了数字便把他们一个个从圆圈里拉出来排队押走。这真对得上“画地为牢”这个中国成语了,而我确实相信,世界上最恐怖的监狱并没有铁窗和围墙。
人类的智慧可以在不自由中寻找自由,也可以在自由中设置不自由。环顾四周多少匆忙的行人,眉眼带着一座座监狱在奔走。老友长谈,苦叹一声,依稀有锒铛之音在叹息声中盘旋。
舒一舒眉,为自己减刑吧。除了自己,还有谁能让你恢复自由?
(摘自《课外阅读》2009年第2期)
开启心智
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因无所事事而度日如年,有些人因不喜欢自己的职业而整天皱着眉头,还有些人因嫉妒别人的成功而白天黑夜独自煎熬……其实,人生中的许多烦恼、痛苦完全可以化解,关键在于你的心态。作者从一位朋友利用服刑的时间,苦学英语,完成了一部六十万字的译稿谈起,联系生活中的事例,深刻地分析了人们烦恼、痛苦的根源,呼吁人们舒开眉头,为自己减刑。
丰富的联想、简洁的语言、精辟的议论,让读者在开启心智的同时感悟人生的哲理。
且读且思
1.一个被囚禁的人在获得一本棋谱后,为什么会由原来的度日如年而变为日子过得飞快?
2.第四节在文章结构中有何作用?
3.说说“世界上最恐怖的监狱并没有铁窗和围墙”一句中,没有铁窗和围墙的“监狱”所指代的内容。
4.最后一节文字有何深刻含义?
哲理美文·生命的本质
我本是树
余秋雨
贵州省从江县岜沙苗寨的村民相信,每一棵树都是有灵魂的,护佑着每一个人的生命。
这里的孩子一出生,立即由父母亲为他种一棵树。今后,这棵树就与他不离不弃,一起变老。当这个人死了,村人就把这棵树砍下,小心翼翼地取其中段剖成四瓣,保留树皮,裹着遗体埋在密林深处的泥土里,再在上面种一棵树。没有坟头,没有墓碑,只有这么一棵长青的树,象征着生命还在延续。其实不仅仅是象征,遗体很快化作了泥土,实实在在地滋养着碧绿的生命。
因此,这个万木茂盛的山头,虽然看不到一个坟头,一块墓碑,却是一个巨大的陵园。但转念一想又不是,因为这里找不到生命的终点。似乎是终点了,定睛一看怎么又变成了起点。只觉得世世代代祖辈都聚合在这里了,每一位不管年纪多老都浑身滋润,生机勃勃。
这里没有丝毫悲哀。抬头一望哪棵树长得高,身边的老人就微笑着说一声:那是小虎他爷爷,壮实着呢。
又见到一棵老树挂满了藤花,有人说了:他呀,历来有女人缘,四代了,年年挂最多的花。
这里有一棵新树还不大精神,陪我们上山的一位村民向我介绍:这是哥们儿,两个月前喝醉了再也不理大家了,现在还没有醒透呢。
面对前方那棵古树,陪着我们的村民停止了说笑。原来那是这个部落世袭苗王滚内拉的生命树,也是这个山头最尊贵的神树。
反正,不管尊卑长幼,全都在这个山头盘根错节地活在一起了。村寨里的哪一个人遇到了忧愁或是喜乐,只要在树丛中一站,立即成了祖祖辈辈的事儿,家家户户的事儿。这里是村寨的延伸,也可以反过来说,村寨从这里生成。
现在,世界各国的智者面对地球的生态危机都在重新思考与自然的关系,但在这里恰恰没有这种关系。人即是树,树即是人,全然一体,何来关系?
这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死观念。既然灵魂与躯体都与树林山川全然一体了,那又何来生死?陶渊明所说的“托体同山阿”,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我也算是一个走遍世界的人了,却实在想不出世上还有哪一种生死仪式,优于这里让人与树紧相交融的生命流程。在别的地方,“虽死犹生”、“万古长青”、“生生不息”是一种夸饰的美言,但在这里却是事实。
“生也一棵树,死也一棵树”。这么朴素的想法和做法,是对人类生命本质的突破性发言。世上那么多宗教团体和学术机构都在研究生命的奥秘,现在我抬头仰望,这个山头的大树,正与远处那些暮色中的教堂、日光下的穹顶、云霞中的学府,遥相呼应。
比来比去,还是这儿最为透彻,透彻到了简明。
(摘自《摩挲大地》)
人性回归
在别的地方,“虽死犹生”、“万古长青”、“生生不息”是一种夸张,而在贵州从江县岜沙苗寨却是事实。这里的村民相信,每一棵树都是有灵魂的,护佑着每一个生命。出生了,为他(她)种一棵树,死了,就把这棵树砍下,用这棵树中段的树皮裹着遗体深埋,再在上面种一棵树。人与树紧密交融,躯体、灵魂与树林、山川全然一体。
从上世纪90年代晚期开始,余秋雨历尽艰险,亲身考察了人类全部的重要古文明遗址,并与中华文明作比较研究,寻求中国文化的意蕴与人生真谛。古老的习俗、合理的想象、朴素的生死理念,表现了中华民族对生命的感悟,人类本性的回归。
且读且思
1.在从江县岜沙苗寨村民的心目中,“树”有何特殊意义?
2.第八节中,为什么说“这里是村寨的延伸,也可以反过来说,村寨从这里生成”?
3.最后一节中,“比来比去”的对象是什么?
4.联系全文,说说你对本文标题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