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追求

来源 :现代教育科研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gkmn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文素养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小学是人文素养的初塑阶段,教孩子如何做人,如何关爱他人,是每一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今的小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大都以自我为中心,容易形成自私、自傲、固执、不合群等性情,更有甚者,走上犯罪道路。为此,国务院提出了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由此 可见,从小净化孩子们的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成了当务之急!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提出:“语文学科是一门应用学科。抽掉人文精神,只有在形式上兜圈子,语言文字就失去了灵魂和生命,步入了排列组合文字的死胡同。”是啊,“人文性”正是语文课程的灵魂。离开人文性,语文教育将褪去生命的色彩,丧失人性的魅力,枯竭生活的源泉,毁灭艺术的创造。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陶冶人文之美
  语文是一门飞扬着作者灵性,饱含着浓郁人文特色的学科。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无不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很多作品有助于学生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培养学生从事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献身精神,有助于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这些作品或是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或是对伟人、英雄人物的热爱、敬佩之情,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束鲜花》、《黄继光》;或是歌颂伟大的母爱,《妈妈的爱》、《妈妈的帐单》;或是反映诚实守信、助认为乐品质的,如《小珊迪》、《穷人》等作品无不闪烁着人文之光。
  针对这些蕴涵着丰富情感的语言文字,教师要善于 “披文入情”,通过语言文字让学生徜徉于课文的意境,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充满激情的导语和深情并茂的范读,能把学生带入意境,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教师的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课文《妈妈的帐单》,教师先以一首非常感人的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创设情境,在学生的心中激起情感的涟漪,接着用亲切感人的语言引出话题,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文本,在对彼得和妈妈的帐单比较后,明白尽管彼得的妈妈为他做了那么多的事,但帐单上都 0,让学生真切地感悟到妈妈的爱是无私的,伟大的,更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感情!教师接着引导“母爱是永恒不变的主题,其实,又何止小彼得的妈妈呢,我们在座小朋友的妈妈,肯定也是这样用绵绵不断的爱陪伴你们长大的是吗?”“那么,此时此刻,假如日夜为我们操劳的,我们最亲爱的妈妈就站在我们的面前,你最想干什么?”“一句真诚的祝福”、“一个热情的拥抱”、“一杯浓浓的热茶”……在那一刻,孩子们的语言是朴素的,但内心却是最真誠的!整堂课洋溢着“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感情”的人文魅力,师生都沐浴在荡气回肠的“人化”情境中,显示出了浓郁的人文主义色彩。
  语文教学是生命的教学,它本身就栖居着烂漫和诗意,作者情意的表达就隐匿于语言文字的深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带着真挚的情感去体会语言文字,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处处流淌着感情,让课堂充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
  二、关注学生的生命个体,凸现人文关怀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顾名思义,首先要把学生当一个“人”来看,尊重其人格和发展的权利,并给予充分的信任。语文教学不是简单的、规范化的、单一的、一致化的课堂传授,而是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关注并发展人性,以发展学生健全的个性、健康的人格。
  语文的学习是一种个性化的内心旅途,是一个生命的体验和感悟的历程。学生的内心的体验和感悟往往比外在的接受和学习更为深刻,它带着生命烙印,涌动着生命的激情。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这又决定了体验和感悟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应该重视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验、感悟。体验过程、体验成功、体验乐趣;感悟真理、感悟真情、感悟文化。
其他文献
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的认识活动。我们知道,文學作品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作家对现实生活进行的审美把握、艺术创造。读者与作家的审美认识过程恰好成反方向,作家是从生活到作品,读者是从作品到生活。正所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现文者披文以人情”(陆机《文赋》)。青年学生由于阅历浅,知识又有限,对文学作品所描绘的社会生活缺乏认识,因而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是一个非常紧迫而又非常现实的重要课题
期刊
“反思性教学”这一术语正式出现于美国学者斯冈1983年发表的著作《反思实践者:专业人员在行动中如何思考》。之后,反思性教学在世界教育研究领域的影响不断扩大。近年来,其理论和实践在我国也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进行反思性教学的队伍在不断壮大,反思的内容也更加广泛和深入,方式也越来越多样。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反思?反思有什么意义?反思什么?又该如何进行反思呢?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曾子说过:吾日三省
期刊
一、引言  當今世界,知识更新换代的周期愈来愈短,在这样的科技信息化时代,人们必须要终身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发展和提高自我,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愈发显得重要。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全球化,英语成为了日愈重要的交流工具,然而,语言的学习仅仅依靠有限的课堂是不可能完成的,在有限的课堂里,我们不仅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策略,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期刊
我现在是一名中学数学教师,几年来的数学教学,特别是任高一教学这一年,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凡是那些求知愿望强烈,对数学的兴趣浓厚,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过程的学生,他们的数学素质都会得到较快发展。我们知道“积极性”是孩子各种创造力、求知欲的原动力,也是学生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的根本。作为教师,我们只有调动学生的“数学积极性”,才会让学生无止境地去追求、去实践、去发展,也会使我们的数学教学迈上一个新的
期刊
中学美术课水彩画部分的教学目的之一是使学生掌握水彩画的方法步骤和基本技法。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通过范画、讲解,使学生了解、掌握水彩画的基本方法:干画法第一次涂色干了后再涂第二遍色,这样重叠着色下去即为干画法。此法不流、不混,可以从容作画;缺点是表现力差一些。湿画法头次上色未干就接涂第二遍颜色,反复接涂下去即成。此法画时比较急,需要学生有控制水分、时间的能力,一般要求学生在具有一定的绘画技巧之后运用
期刊
地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个思维过程都有一个与之相反的思维过程,在这个互逆过程中存在着正逆向思维的联结。所谓逆向思维,是指和正向思维方向相反而又相互联系的思维过程,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倒着想”或“反过来想一想”。  逆向思维属于发散性思维的范畴,是一种创造性的求异思维。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使之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地理教学往往对正向思维关注较
期刊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不发展的过程,其中人的因素起决定性作用,它不是一种机械运动,不可能有一种统一的操作方法,因此教学方法、教学环节可以有各种派系、各种模式,势必“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共同探索”。同时在不断的教学实践当中,立足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读书、联想”的做法。  一、读书  读书有三道:眼到,口到,心到。  教科书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依据,是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
期刊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已经占主导地位,而关系到阅读教学质量,最为讲究的首推提问设计。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经验,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方法,是课堂教学使用率最高的一种教学手段。教师提问设计的得体、精巧,能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知识和阅读的欲望,培养他们表达的兴趣和习惯,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促使他们掌握知识发展智力;能充分地激发学生的思
期刊
英语是中学阶段的基础学科。如何在英语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是当前教学改革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在许多地方大规模地开展了“素质教育目标导学体系研究”。实验结果证明,“目标导学”模式是在英语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有效途径。  一、“目标导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及其特点  英语“目标导学”是一种教与学的模式。它借鉴了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也符合我国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这种模式具有
期刊
【摘要】本文从理论上阐述了体验性学习的含义,在实践中探索历史情景教学体验、动手操作性体验和社会考察参观访问体验等三种有效体验性学习的方法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体验性学习  1.体验性学习的含义 新课程改革强调:“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組织丰富多采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