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数学课堂是聋生形成和发展逻辑思维能力的主阵地,是培养聋生学习数学兴趣的主战场,需要教师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技巧,充分发挥课堂作用,使数学课堂教学真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数学课堂;聋生;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基础课程,是学好其它学科知识的重要基础工具,也是聋生形成和发展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从数学学科的特性和聋生的接受心理出发,注重教学环节的创新。那么怎样在数学课堂上激发聋生学习兴趣,使聋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呢?
一、活用教具,激发聋生学习兴趣
根据聋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实物教具在课堂上的运用能帮助聋生认识、理解数学的内涵,对聋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有一定的作用。如在教“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因为这是新的运算知识,学生以前只学过加法和减法,乘法对于他们来说是很难想出它的意义的,此时使用教具教学,能帮助学生从加法的意义过渡到乘法的意义。但要注意的是在摆弄教具时也应有一定的技巧,如在摆小棒的过程中,应按照从一般到特殊的规律,先摆出两堆不同数目的小棒,再摆出两份数目相同的,最后摆很多份数目都相同的,让学生觉得加法的累赘,再介绍乘法。这样学生就可以很容易知道乘法的意识,很乐意去学习乘法。可见,教具使用得恰到好处,有利于聋生对新知识的过渡,也可摆脱枯燥的学习气氛,还可以促进聋生的动手能力,激发聋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聋生掌握数学知识的能力。
二、巧用设疑,引发聋生学习兴趣
教师要想上好一堂课,先要在课前对课堂进行教学设计,而“设疑”是课堂教学设计中重要环节之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想充分发挥“设疑”的功能,就必须掌握科学的“设疑”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灵巧地使用“设疑”技法。好的“设疑”不仅可以引发聋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聋生把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进行转化。
1.比较设疑 如:教“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先出示:25×7=?25×10=?为新课搭桥启思。再出示例题:每盒彩色笔25支,17盒一共有多少支?学生讨论解答。学生把17盒分成了10盒和7盒,分别算出彩色笔的支数,再算出彩色笔一共的支数。此时,引导学生看书,对照比较,并设问:书上的竖式与自己的算法有什么异同?两位数乘两位数时用哪种方法计算好?书写格式怎样?这样的比较设疑,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在自学中弄清了算理,掌握了计算方法,品味到了自学成功的喜悦,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引发起聋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2.观察设疑 如:教“梯形的面积”时,让学生动手操作,把梯形用增补的方法将图形变成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变化的前后过程,问:图形的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学生回答后再设疑:能不能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算出梯形的面积?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应该是怎样的?学生通过观察,自主探索,获取知识,既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又提升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整体功能。
三、多用游戏,引导聋生学习兴趣
游戏是营造课堂活跃氛围的常用手段,教师应抓住聋生的活泼好动特点。多在课堂上运用游戏教学,既可在课堂上活跃聋生紧张的学习心情,又可让聋生在愉悦中获得新知,提高他们学习的动力,激发强烈的学习欲望。如在教学聋生“5的乘法口诀”时,老师就可以让聋生找一找生活中与数字5有关的物体(如手指),用这些5的物体编成儿歌:1只手有5个手指,2只手有10个手指,3只手有15个手指……这些儿歌改成乘法口诀,既可让聋生轻松地记住“5的乘法口诀”,又能让聋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兴趣保持高涨,达到非常好的学习效果。
四、开展小组讨论,提高聋生学习兴趣
小组讨论是聋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获得新知的有效手段之一。如在教学聋生“选择问题”(小明做了35朵小红花,平均分给7名同学,______?先选一个合适的问题,再解答。①有多少名同学做小红花?②做了多少朵小红花?③每名同学分得几朵小红花?)时,就可以把聋生分成多个小组进行学习讨论,让聋生在讨论中选出合适的问题并说出理由,再解答。这样开展小组讨论活动,既可以在活动中培养聋生的集体观念,又可以让聋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学习兴趣,还可以使聋生的抽象思维得到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五、利用辅助教学,增加聋生学习兴趣
作为一名从事聋教育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经常会发现聋生在解决问题时常常不加思索,只知依葫芦画瓢,按课本中相似的例题找解决方法,而对于一些有点变化的问题,就不知所措。对于一些生活中需要解决实际问题,同样是束手无策。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其实是我们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过分地把知识“纯粹”化,而忽略了知识与生活的关系。将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现在学生面前,能够极大地增加学生探讨知识的兴趣。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教师如设计了这样一个课件。①小张和小李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未相遇。②小明和小华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相遇。③小明和小华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擦肩而过。④小明和小华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小明先行一段路程后,小华才出发,又经过一段时间两人相遇。⑤小明和小华同时从甲乙两地向相反的方向前进。⑥小明和小华同时从同一地点向相反的方向前进。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利用动画,在课堂上只需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就可以将现实生活中能碰到相遇问题的具体情况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充分理解并掌握“同时”、“两地”、“相向”、“相遇”等数学概念,正确地解答。
总之,课堂教学要善于从聋生实际需要考虑,根据聋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灵活、合理地运用教学手段,就能激发起聋生对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较好地培养聋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特殊教育工作指南》邬平川编著 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2]《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 余文森、黄国才、陈敬文等编著 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作者单位:江西新余市特殊教育学校 338000)
关键词: 数学课堂;聋生;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基础课程,是学好其它学科知识的重要基础工具,也是聋生形成和发展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从数学学科的特性和聋生的接受心理出发,注重教学环节的创新。那么怎样在数学课堂上激发聋生学习兴趣,使聋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呢?
一、活用教具,激发聋生学习兴趣
根据聋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实物教具在课堂上的运用能帮助聋生认识、理解数学的内涵,对聋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有一定的作用。如在教“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因为这是新的运算知识,学生以前只学过加法和减法,乘法对于他们来说是很难想出它的意义的,此时使用教具教学,能帮助学生从加法的意义过渡到乘法的意义。但要注意的是在摆弄教具时也应有一定的技巧,如在摆小棒的过程中,应按照从一般到特殊的规律,先摆出两堆不同数目的小棒,再摆出两份数目相同的,最后摆很多份数目都相同的,让学生觉得加法的累赘,再介绍乘法。这样学生就可以很容易知道乘法的意识,很乐意去学习乘法。可见,教具使用得恰到好处,有利于聋生对新知识的过渡,也可摆脱枯燥的学习气氛,还可以促进聋生的动手能力,激发聋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聋生掌握数学知识的能力。
二、巧用设疑,引发聋生学习兴趣
教师要想上好一堂课,先要在课前对课堂进行教学设计,而“设疑”是课堂教学设计中重要环节之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想充分发挥“设疑”的功能,就必须掌握科学的“设疑”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灵巧地使用“设疑”技法。好的“设疑”不仅可以引发聋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聋生把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进行转化。
1.比较设疑 如:教“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先出示:25×7=?25×10=?为新课搭桥启思。再出示例题:每盒彩色笔25支,17盒一共有多少支?学生讨论解答。学生把17盒分成了10盒和7盒,分别算出彩色笔的支数,再算出彩色笔一共的支数。此时,引导学生看书,对照比较,并设问:书上的竖式与自己的算法有什么异同?两位数乘两位数时用哪种方法计算好?书写格式怎样?这样的比较设疑,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在自学中弄清了算理,掌握了计算方法,品味到了自学成功的喜悦,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引发起聋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2.观察设疑 如:教“梯形的面积”时,让学生动手操作,把梯形用增补的方法将图形变成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变化的前后过程,问:图形的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学生回答后再设疑:能不能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算出梯形的面积?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应该是怎样的?学生通过观察,自主探索,获取知识,既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又提升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整体功能。
三、多用游戏,引导聋生学习兴趣
游戏是营造课堂活跃氛围的常用手段,教师应抓住聋生的活泼好动特点。多在课堂上运用游戏教学,既可在课堂上活跃聋生紧张的学习心情,又可让聋生在愉悦中获得新知,提高他们学习的动力,激发强烈的学习欲望。如在教学聋生“5的乘法口诀”时,老师就可以让聋生找一找生活中与数字5有关的物体(如手指),用这些5的物体编成儿歌:1只手有5个手指,2只手有10个手指,3只手有15个手指……这些儿歌改成乘法口诀,既可让聋生轻松地记住“5的乘法口诀”,又能让聋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兴趣保持高涨,达到非常好的学习效果。
四、开展小组讨论,提高聋生学习兴趣
小组讨论是聋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获得新知的有效手段之一。如在教学聋生“选择问题”(小明做了35朵小红花,平均分给7名同学,______?先选一个合适的问题,再解答。①有多少名同学做小红花?②做了多少朵小红花?③每名同学分得几朵小红花?)时,就可以把聋生分成多个小组进行学习讨论,让聋生在讨论中选出合适的问题并说出理由,再解答。这样开展小组讨论活动,既可以在活动中培养聋生的集体观念,又可以让聋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学习兴趣,还可以使聋生的抽象思维得到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五、利用辅助教学,增加聋生学习兴趣
作为一名从事聋教育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经常会发现聋生在解决问题时常常不加思索,只知依葫芦画瓢,按课本中相似的例题找解决方法,而对于一些有点变化的问题,就不知所措。对于一些生活中需要解决实际问题,同样是束手无策。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其实是我们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过分地把知识“纯粹”化,而忽略了知识与生活的关系。将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现在学生面前,能够极大地增加学生探讨知识的兴趣。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教师如设计了这样一个课件。①小张和小李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未相遇。②小明和小华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相遇。③小明和小华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擦肩而过。④小明和小华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小明先行一段路程后,小华才出发,又经过一段时间两人相遇。⑤小明和小华同时从甲乙两地向相反的方向前进。⑥小明和小华同时从同一地点向相反的方向前进。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利用动画,在课堂上只需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就可以将现实生活中能碰到相遇问题的具体情况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充分理解并掌握“同时”、“两地”、“相向”、“相遇”等数学概念,正确地解答。
总之,课堂教学要善于从聋生实际需要考虑,根据聋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灵活、合理地运用教学手段,就能激发起聋生对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较好地培养聋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特殊教育工作指南》邬平川编著 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2]《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 余文森、黄国才、陈敬文等编著 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作者单位:江西新余市特殊教育学校 33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