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借助科技的革新进步,人类进入了高速发展的网络互联时代。尤其是在2015年,随着微信公众号等新兴自媒体平台的飞跃式发展,公民新闻更加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并对传统新闻媒体及其秉承的新闻专业主义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认为,公民新闻与新闻专业主义不仅仅相互影响,也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融合的关系。公民新闻的发展离不开新闻专业主义的熏陶矫正,新闻专业主义也应借鉴公民新闻的时代特点更好地传播新闻,共建和谐新闻生态圈。
关键词:公民新闻;新闻专业主义;自媒体
麦克卢汉说:“媒介即讯息,每一种新媒介一旦出现,无论它传递的具体内容如何,这种媒介的形式本身就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某种信息,并引起社会的某种变革。” 公民新闻,指的是无媒体工作背景的普通公民借助媒体(自媒体或不断出现的新兴媒体)发布的新近发生的新闻。自媒体的飞速发展,为公民发布和报道新闻创建了坚实的发布平台,推动公民新闻蓬勃发展,并对新闻专业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
一、传播主体发生转移
在传统媒体时代,大众在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大部分新闻几乎都源于官方媒体和权威新闻发布机构。这时的新闻报道,必须经由媒体的选择、采编、求证、审查才能到达大众。传统媒体掌握大量信息源,拥有新闻选择的决定权。公民始终处在新闻的接收端,无法参与新闻选择和传播的过程。
公民新闻的出现,将这一壁垒打破。社会成员不再仅仅是新闻的受者,媒体对信息特定的优先接近权也在逐渐削弱。根据身边发生的事件,人们第一时间在博客、微博、微信等平台发布消息,发表独特的思想见解,开始呈现自我表达意愿,讨论与己相关或关心的话题,展现出强烈的个人情感。因此,传播主体出现了从传统媒体到公民的转移趋势。
二、受众成为中心
据2016年1月2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 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半数中国人已接入互联网。由此可推,网民数量巨大,使得越来越多的受众开始借助自媒体从被动地接受信息转变成自主发现信息、接近信息、直到传播信息,逐渐成为信息传播的一极。
公民新闻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信息单向传播模式,受众的自主选择权得到增强。同时,移动互联网塑造了全新的社会信息传输方式,在信息发布中非专业新闻传播者越来越多,“公民记者”成为主要的信息来源之一。
三、新闻专业主义的真实性受损
真实客观是新闻的生命。在传统的新闻生产中,记者编辑多是一些受过系统教育的新闻专业人员,作为“把关人”,对新闻的发布和传播拥有较高控制力。随着公民新闻的发展,传统媒体的“把关人”控制力下降,公民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拥有了更高的自主权。因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上的信息可以来源于任意组织和个人,许多公民根据自己的兴趣、意愿发布新闻信息,不免掺杂主观情绪,失去了传统“把关人”机制的影响,大量的虚假信息出现,并不断充斥公民日常生活。
表面看来,公民的信息知情权似乎得到了极大满足,但实际上公民接收到大量虚假信息。人们往往更乐于相信那些他们所认为的事实,即日常生活中在网络上由大量掺杂虚假信息的信息环境构成的有选择提示性的“象征性事实”(又称拟态环境),又因为媒介素养的个体差异,各种未经证实的小道消息被生产和传播,对新闻专业主义的真实客观性造成了极大损害。
四、未来:公民新闻与新闻专业主义不断融合
对客观真实的追求,应是所有公民的目标。公民记者往往因为自身条件等限制无法客观真实准确地传递信息,这时就需要新闻专业主义的规范矫正,将公民新闻快速发布的特点与新闻专业主义拥有的“把关人”功能融合,传递客观真实的新闻。
例如,在2015年的天津爆炸案的报道中,各大媒体将现场事实发布让位于公民新闻,借助公民新闻时效性强的特点,及时播报事故基本情况,把握住公民新闻的报道方向,积极引导网络上出现的虚假新闻和不实消息,极力缩小新闻真实与事实之间的偏差。只有权威媒体及时将各种情况客观准确地进行报道,谣言或虚假新闻的产生土壤才会被铲除。
在公民新闻高速发展的今天,新闻专业主义依旧十分重要,公民新闻的兴起对新闻专业主义既发出了挑战,也创造了一次发展机遇。自媒体等互联网新兴传播平台的建设离不开新闻专业主义的影响,新闻专业主义的理论支撑着公民新闻的发展。在此,公民新闻和新闻专业主义绝不是对立或是互相损害的关系,两者需要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我们应将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观念不断注入到公民新闻的生产之中,提高公民的媒介素养及专业素质,同时秉承新闻专业主义信条的媒体也需要借鉴公民新闻时效性强、互动性高等特点,不断学习进步,生产出更好的新闻产品,推动新闻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飞.新媒体革了新闻专业主义的命——公民新闻运动与专业新闻人的责任[J].新闻记者,2013.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刘聚荣.新媒体环境下网络公民新闻的发展——以微博为例[J].新闻世界,2010.
关键词:公民新闻;新闻专业主义;自媒体
麦克卢汉说:“媒介即讯息,每一种新媒介一旦出现,无论它传递的具体内容如何,这种媒介的形式本身就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某种信息,并引起社会的某种变革。” 公民新闻,指的是无媒体工作背景的普通公民借助媒体(自媒体或不断出现的新兴媒体)发布的新近发生的新闻。自媒体的飞速发展,为公民发布和报道新闻创建了坚实的发布平台,推动公民新闻蓬勃发展,并对新闻专业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
一、传播主体发生转移
在传统媒体时代,大众在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大部分新闻几乎都源于官方媒体和权威新闻发布机构。这时的新闻报道,必须经由媒体的选择、采编、求证、审查才能到达大众。传统媒体掌握大量信息源,拥有新闻选择的决定权。公民始终处在新闻的接收端,无法参与新闻选择和传播的过程。
公民新闻的出现,将这一壁垒打破。社会成员不再仅仅是新闻的受者,媒体对信息特定的优先接近权也在逐渐削弱。根据身边发生的事件,人们第一时间在博客、微博、微信等平台发布消息,发表独特的思想见解,开始呈现自我表达意愿,讨论与己相关或关心的话题,展现出强烈的个人情感。因此,传播主体出现了从传统媒体到公民的转移趋势。
二、受众成为中心
据2016年1月2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 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半数中国人已接入互联网。由此可推,网民数量巨大,使得越来越多的受众开始借助自媒体从被动地接受信息转变成自主发现信息、接近信息、直到传播信息,逐渐成为信息传播的一极。
公民新闻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信息单向传播模式,受众的自主选择权得到增强。同时,移动互联网塑造了全新的社会信息传输方式,在信息发布中非专业新闻传播者越来越多,“公民记者”成为主要的信息来源之一。
三、新闻专业主义的真实性受损
真实客观是新闻的生命。在传统的新闻生产中,记者编辑多是一些受过系统教育的新闻专业人员,作为“把关人”,对新闻的发布和传播拥有较高控制力。随着公民新闻的发展,传统媒体的“把关人”控制力下降,公民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拥有了更高的自主权。因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上的信息可以来源于任意组织和个人,许多公民根据自己的兴趣、意愿发布新闻信息,不免掺杂主观情绪,失去了传统“把关人”机制的影响,大量的虚假信息出现,并不断充斥公民日常生活。
表面看来,公民的信息知情权似乎得到了极大满足,但实际上公民接收到大量虚假信息。人们往往更乐于相信那些他们所认为的事实,即日常生活中在网络上由大量掺杂虚假信息的信息环境构成的有选择提示性的“象征性事实”(又称拟态环境),又因为媒介素养的个体差异,各种未经证实的小道消息被生产和传播,对新闻专业主义的真实客观性造成了极大损害。
四、未来:公民新闻与新闻专业主义不断融合
对客观真实的追求,应是所有公民的目标。公民记者往往因为自身条件等限制无法客观真实准确地传递信息,这时就需要新闻专业主义的规范矫正,将公民新闻快速发布的特点与新闻专业主义拥有的“把关人”功能融合,传递客观真实的新闻。
例如,在2015年的天津爆炸案的报道中,各大媒体将现场事实发布让位于公民新闻,借助公民新闻时效性强的特点,及时播报事故基本情况,把握住公民新闻的报道方向,积极引导网络上出现的虚假新闻和不实消息,极力缩小新闻真实与事实之间的偏差。只有权威媒体及时将各种情况客观准确地进行报道,谣言或虚假新闻的产生土壤才会被铲除。
在公民新闻高速发展的今天,新闻专业主义依旧十分重要,公民新闻的兴起对新闻专业主义既发出了挑战,也创造了一次发展机遇。自媒体等互联网新兴传播平台的建设离不开新闻专业主义的影响,新闻专业主义的理论支撑着公民新闻的发展。在此,公民新闻和新闻专业主义绝不是对立或是互相损害的关系,两者需要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我们应将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观念不断注入到公民新闻的生产之中,提高公民的媒介素养及专业素质,同时秉承新闻专业主义信条的媒体也需要借鉴公民新闻时效性强、互动性高等特点,不断学习进步,生产出更好的新闻产品,推动新闻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飞.新媒体革了新闻专业主义的命——公民新闻运动与专业新闻人的责任[J].新闻记者,2013.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刘聚荣.新媒体环境下网络公民新闻的发展——以微博为例[J].新闻世界,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