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立粮食质量安全检验体系有利于调整粮食种植结构、保证粮食流通、确保粮食安全,对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发挥重要作用。根据《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建设实施指南》要求,以及对比其他粮食质量安全检验体系建设情况,提出以大冶市公共检验检测中心为主体,以粮食收储及加工企业为辅的建设思路。我们认为要充分发挥粮食质量安全检验体系的重大作用,需要各级领导干部高度重视、粮食质检体系各部门的通力合作、粮食企业主动作为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稳步推进,粮食产量连年增收。粮食安全既要有产量,更要确保质量,为此全国各地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加强粮食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受益于国家利好政策和市政府的关心支持,我市粮食质量安全检测体系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要确保粮食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布局合理、运转得当,充分发挥技术支撑作用,有些问题亟需思考解决。
粮食质量检测工作的重要性
粮食质量检测有利于调整粮食种植结构
一方面粮食品质测报可以发现优质品种,农民根据品质测报情况,不断开展试种,自动调整粮食种植结构;另一方面粮食质量检测可以发现不适宜某些粮食品种种植区域,通过制定政策改种耐受品种或划为禁止粮食种植区,确保源头种植质量和安全。
粮食质量检测有利于保证粮食流通
在我国,粮食是个大行业,具有覆盖面广、流通量大、敏感性强等特点,每年粮食的交易量在千万吨以上。粮食流通全面市场化,涉及环节多、时间长,在收获、收购、储藏、运输、加工、销售等每一环节,都要确保粮食安全。可以说,粮食质量检测是保证粮食安全流通的基础性工作。
粮食质量检测有利于确保粮食安全
当前粮食质量安全仍存在隐患:由于受环境污染、用药施肥不规范、粮食储藏手段和技术水平低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部分粮食农药残留、真菌毒素、重金属污染超标问题比较突出;个别粮食加工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掺杂使假、以次充好、滥用添加剂等,导致不合格粮油食品流入市场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现象都需要运用检测手段对粮食质量进行鉴别,确保安全。
我市粮食质检体系状况
2016年5月,我市设立大冶市公共检验检测中心,负责承担全市粮食的检验检测(定量)工作。大冶市公共检验检测中心拥有现代化检验检测实验室3000余平方米,实验室设有色谱室、光谱室、微生物实验室等,有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仪器设备;现有一线专业技术人员29人,其中硕士研究生5人,本科生16人,中级以上技术职称16人;通过省级资质认可的粮食产品11种,参数172项。大冶市公共检验检测中心每年检测生产、销售环节粮食和粮食加工品200多批次,主要检测理化、重金属、农残等指标,长期为我市粮食生产、经营提供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服务,为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保駕护航。
我市现有国有粮食企业站点10家,主要从事政策性粮食购销存业务,放心粮油网点27家以及湖北玉亮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湖北超丰米业有限公司、大冶健牌粮油有限公司、大冶源泉米业有限公司等10余家粮食收储、加工企业。国有粮食收储及民营企业具备一般常规检验设备,能够完成整精米率、粗米率等指标的检测,能够对粮食购销过程进行快速检测。
我市粮食质检体系有一定基础,但也存在两方面较为突出问题:一是专业设备不足。大冶市公共检验检测中心虽然目前配置的仪器设备有近200台(套),但是粮食方面的仪器设备如实验砻谷机、旋风磨、磨粉机等较少。粮食收储企业、粮食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仪器设备配置参差不齐,有部分民营企业为节约成本,甚至未购买任何检测仪器;二是粮食检验检测人员能力不足。大冶市公共检验检测中心检验检测人员无粮食专业背景,缺乏粮食方面的检测基础,没有受过系统性粮食检测知识培训。粮食收储企业、粮食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检测人员学历较低,多为其他人员兼职检测。
推进我市粮食质检体系建设思路
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颁布的《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建设实施指南》为指导,结合我市实际,构建以省和黄石市级为技术指导、市(县)级为骨干基础、企业快检为补充,适合我市的粮食质检体系,做到功能定位清晰、检验检测能力强、运行机制良好、服务覆盖范围广、质量安全保障有力。通过粮食质检体系建设完善,粮食质量安全监管、检测和应急处置能力显著增强,服务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水平明显提升。
为避免重复建设,我市粮食质量安全检验机构应依托大冶市公共检验检测中心建设,主要进行质量调查的各项质量指标、品质测报感官指标的检测;开展相关的检验把关服务,协助省、黄石市检验机构开展相关业务工作,承担下乡、进企业扦样和原始样品转送,以及其他检验服务。具备检验当地主要粮食质量指标、主要品质指标和主要食品安全指标快检筛查的能力。加强粮食收储企业、粮食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检测能力建设,作为粮食质检体系的补充,主要承担粮油产品快速检测。
承担粮食质量安全检测任务的大冶市公共检验检测中心要充分利用已有检验资源,根据功能定位、检验任务、工作量和今后业务开展需要,配置相应检验仪器设备。主要配置实验砻谷机、实验碾米机、精米机、粉碎机、水分仪、粮食水分测试实验磨、全自动脂肪酸值测定仪、新型高速旋风磨、大米外观品质测定仪、电子容重器、小麦硬度测定仪、电动筛选器、实验磨粉机、面筋测定仪、智能白度仪、熔点测定仪、取样器、振荡器、米饭食味计、降落数值仪、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等仪器设备,满足主要粮食品种质量与内在品质、储存品质指标要求,主要食品安全指标监测需要,添加剂及非法添加物等指标相应参数的要求。
粮食收储企业应设置专门检测室,面积不少于30㎡,配置重金属快速检测仪、真菌毒素快速检测仪和精米机、砻谷机等常规设备,配备检测人员2人以上;粮食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也应设置检测室,配置检测仪器,明确专人开展检测工作。粮食收储企业、粮食产品生产加工企业要切实落实保证粮食安全的主体责任,安排资金和人员开展检验检测工作。
具体保障措施
领导要重视 粮食安全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保障粮食安全是政治任务。检验检测是确保粮食安全的技术手段,加强粮食质检体系建设意义重大。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强化政治觉悟和责任担当意识,正确认识抓好粮食质检体系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安排资金经费,完善机制制度,夯实粮食安全保障基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部门要合力 粮食行政监管部门要合理制定粮食产品抽检计划,及时向社会公布检测情况,在项目建设、人员培训等方面加大对公共检验检测等粮食检测机构的支持力度。公共检验检测部门要加强粮食产品检验检测能力建设,选派一线检测人员到专业粮食质检机构开展技能培训,不断增加监测覆盖面和检测项目。各部门间要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形成合力,及时互通粮食质量安全存在的风险。
企业要作为 粮食收储、生产加工企业是保障粮食质量安全的关键市场主体,要主动作为,切实履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按照“四有”(有经费、有场所、有设备、有人员)要求,健全完善检测体系。要重点把好进货、出货关口,开展检验检测或委托检测。有实力的大中型粮食收储、生产加工企业除配置简单常规仪器外,可根据产品检测需要,配置稳定性好、准确度高的精密仪器,提升检测能力。
社会要支持 粮食安全事关民生、事关经济,需要政府管理,更需要社会支持。要加强粮食安全和检验检测知识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对粮食种植农户、老年人、儿童等特殊人群,有针对性地采取风险预警、科普宣传等方式,提升风险防范能力;采取企业自治、行业自律、消费者参与、媒体监督、投诉举报等多种手段社会共治,促进粮食质检体系建设,保障粮食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
[1] 汤欣.做好粮食质检工作 保障群众放心用粮.现代农业,2017.06:034
[2]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建设实施指南》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稳步推进,粮食产量连年增收。粮食安全既要有产量,更要确保质量,为此全国各地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加强粮食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受益于国家利好政策和市政府的关心支持,我市粮食质量安全检测体系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要确保粮食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布局合理、运转得当,充分发挥技术支撑作用,有些问题亟需思考解决。
粮食质量检测工作的重要性
粮食质量检测有利于调整粮食种植结构
一方面粮食品质测报可以发现优质品种,农民根据品质测报情况,不断开展试种,自动调整粮食种植结构;另一方面粮食质量检测可以发现不适宜某些粮食品种种植区域,通过制定政策改种耐受品种或划为禁止粮食种植区,确保源头种植质量和安全。
粮食质量检测有利于保证粮食流通
在我国,粮食是个大行业,具有覆盖面广、流通量大、敏感性强等特点,每年粮食的交易量在千万吨以上。粮食流通全面市场化,涉及环节多、时间长,在收获、收购、储藏、运输、加工、销售等每一环节,都要确保粮食安全。可以说,粮食质量检测是保证粮食安全流通的基础性工作。
粮食质量检测有利于确保粮食安全
当前粮食质量安全仍存在隐患:由于受环境污染、用药施肥不规范、粮食储藏手段和技术水平低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部分粮食农药残留、真菌毒素、重金属污染超标问题比较突出;个别粮食加工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掺杂使假、以次充好、滥用添加剂等,导致不合格粮油食品流入市场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现象都需要运用检测手段对粮食质量进行鉴别,确保安全。
我市粮食质检体系状况
2016年5月,我市设立大冶市公共检验检测中心,负责承担全市粮食的检验检测(定量)工作。大冶市公共检验检测中心拥有现代化检验检测实验室3000余平方米,实验室设有色谱室、光谱室、微生物实验室等,有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仪器设备;现有一线专业技术人员29人,其中硕士研究生5人,本科生16人,中级以上技术职称16人;通过省级资质认可的粮食产品11种,参数172项。大冶市公共检验检测中心每年检测生产、销售环节粮食和粮食加工品200多批次,主要检测理化、重金属、农残等指标,长期为我市粮食生产、经营提供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服务,为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保駕护航。
我市现有国有粮食企业站点10家,主要从事政策性粮食购销存业务,放心粮油网点27家以及湖北玉亮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湖北超丰米业有限公司、大冶健牌粮油有限公司、大冶源泉米业有限公司等10余家粮食收储、加工企业。国有粮食收储及民营企业具备一般常规检验设备,能够完成整精米率、粗米率等指标的检测,能够对粮食购销过程进行快速检测。
我市粮食质检体系有一定基础,但也存在两方面较为突出问题:一是专业设备不足。大冶市公共检验检测中心虽然目前配置的仪器设备有近200台(套),但是粮食方面的仪器设备如实验砻谷机、旋风磨、磨粉机等较少。粮食收储企业、粮食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仪器设备配置参差不齐,有部分民营企业为节约成本,甚至未购买任何检测仪器;二是粮食检验检测人员能力不足。大冶市公共检验检测中心检验检测人员无粮食专业背景,缺乏粮食方面的检测基础,没有受过系统性粮食检测知识培训。粮食收储企业、粮食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检测人员学历较低,多为其他人员兼职检测。
推进我市粮食质检体系建设思路
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颁布的《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建设实施指南》为指导,结合我市实际,构建以省和黄石市级为技术指导、市(县)级为骨干基础、企业快检为补充,适合我市的粮食质检体系,做到功能定位清晰、检验检测能力强、运行机制良好、服务覆盖范围广、质量安全保障有力。通过粮食质检体系建设完善,粮食质量安全监管、检测和应急处置能力显著增强,服务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水平明显提升。
为避免重复建设,我市粮食质量安全检验机构应依托大冶市公共检验检测中心建设,主要进行质量调查的各项质量指标、品质测报感官指标的检测;开展相关的检验把关服务,协助省、黄石市检验机构开展相关业务工作,承担下乡、进企业扦样和原始样品转送,以及其他检验服务。具备检验当地主要粮食质量指标、主要品质指标和主要食品安全指标快检筛查的能力。加强粮食收储企业、粮食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检测能力建设,作为粮食质检体系的补充,主要承担粮油产品快速检测。
承担粮食质量安全检测任务的大冶市公共检验检测中心要充分利用已有检验资源,根据功能定位、检验任务、工作量和今后业务开展需要,配置相应检验仪器设备。主要配置实验砻谷机、实验碾米机、精米机、粉碎机、水分仪、粮食水分测试实验磨、全自动脂肪酸值测定仪、新型高速旋风磨、大米外观品质测定仪、电子容重器、小麦硬度测定仪、电动筛选器、实验磨粉机、面筋测定仪、智能白度仪、熔点测定仪、取样器、振荡器、米饭食味计、降落数值仪、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等仪器设备,满足主要粮食品种质量与内在品质、储存品质指标要求,主要食品安全指标监测需要,添加剂及非法添加物等指标相应参数的要求。
粮食收储企业应设置专门检测室,面积不少于30㎡,配置重金属快速检测仪、真菌毒素快速检测仪和精米机、砻谷机等常规设备,配备检测人员2人以上;粮食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也应设置检测室,配置检测仪器,明确专人开展检测工作。粮食收储企业、粮食产品生产加工企业要切实落实保证粮食安全的主体责任,安排资金和人员开展检验检测工作。
具体保障措施
领导要重视 粮食安全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保障粮食安全是政治任务。检验检测是确保粮食安全的技术手段,加强粮食质检体系建设意义重大。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强化政治觉悟和责任担当意识,正确认识抓好粮食质检体系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安排资金经费,完善机制制度,夯实粮食安全保障基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部门要合力 粮食行政监管部门要合理制定粮食产品抽检计划,及时向社会公布检测情况,在项目建设、人员培训等方面加大对公共检验检测等粮食检测机构的支持力度。公共检验检测部门要加强粮食产品检验检测能力建设,选派一线检测人员到专业粮食质检机构开展技能培训,不断增加监测覆盖面和检测项目。各部门间要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形成合力,及时互通粮食质量安全存在的风险。
企业要作为 粮食收储、生产加工企业是保障粮食质量安全的关键市场主体,要主动作为,切实履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按照“四有”(有经费、有场所、有设备、有人员)要求,健全完善检测体系。要重点把好进货、出货关口,开展检验检测或委托检测。有实力的大中型粮食收储、生产加工企业除配置简单常规仪器外,可根据产品检测需要,配置稳定性好、准确度高的精密仪器,提升检测能力。
社会要支持 粮食安全事关民生、事关经济,需要政府管理,更需要社会支持。要加强粮食安全和检验检测知识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对粮食种植农户、老年人、儿童等特殊人群,有针对性地采取风险预警、科普宣传等方式,提升风险防范能力;采取企业自治、行业自律、消费者参与、媒体监督、投诉举报等多种手段社会共治,促进粮食质检体系建设,保障粮食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
[1] 汤欣.做好粮食质检工作 保障群众放心用粮.现代农业,2017.06:034
[2]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建设实施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