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觉囊派在藏传佛教史上与其他派之区别在于主张“他空见”,从立意来看与“自空见中观”诸派有相当的差异,但觉囊派“自空见”到“他空见”存在很强的内在逻辑,为进一步认识觉囊派“自空”与“他空”的立证逻辑,文章 以“二谛”的立论基础入手,从认识逻辑和行为证悟方面进行论证。最终从主客体的存在,扩大众生佛性的范畴阐明述意义,以便更好地认识佛教中“空”的哲学范畴。
关键词:觉囊派;“他空见”;“自空见”;内在逻辑
引言
“空”是佛教中缘起无自性的总结,是一个重要哲学范畴,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在藏传佛教中除了以宗喀巴为代表的格鲁派认为“他空”与“自空”没有区别,持“自空他亦空”观点,虽然他在《甘露妙药》中认为人人皆有如来藏,但是为破除实执而持“自空”说。宁玛、萨迦认为的“他空”是无相寂灭,非空非有。觉囊派提出“他空”,承认真如本性,是该派的主要教义,虽两者之间虽然不存在矛盾,但是范畴不用,区别很大,且觉囊派对其进行了细致清楚的划分。为此,结合觉囊派相关思想对其进行分析总结,以便于更好地把握觉囊派的基本思想乃至“空”的哲学内涵。
一、从“自空”所对的“他空”说起
“自空”及“自性空”,一切诸法皆是由因缘合和而生,都是缘起的生灭现象,没有真实的本体,自性本空。“他空”即一切诸法自性空,但胜义谛范畴的法界清净,不存在如来藏自空的说法,所以非自空而是他空。觉囊派划分的“自空”和“他空”从唯识基础上发展起来,但又摒弃了境外心外是无的思想,汲取了无著、世亲等人色空心有的精华,认为万法都是假,只有觉明或觉性是真,充分肯定真如本性。根据三转法轮中的末转法轮意旨,从创始人裕莫·米居多吉“胜义恒常”的提出,经历代发展形成了一套“胜义有论”的完整立论,对此所形成的“自空见”和“他空见”既有差别,但也存在联系,有相当的意义和价值。
二、觉囊派的“自空见”与“他空见”内在关系
(一)立论基础从“二谛”入手
在觉囊派看来,“他空”观和“自空”观的根本分歧点,或立论依据就是对“二谛”的认识不同。正如觉囊派多布巴·喜饶坚参所说,诸法实相在胜义谛中是恒长,且有藏识、识智二分,此种属于智分。[1]多罗那他也认为,圆成实胜义谛在他空的基础达到自性空。所以这种“性空”思想与其它派别有所不同,他认为万物都有真实体性,真实体性要“常有”,虚妄分别处要“他空”。索南才让认为在胜义谛中,万物是恒长绝对的,都有本体的真实性,但是虚妄把本体存在就看看作是空,否认绝对实体的存在,是结合唯识与本体的空,所以这种空就是“他空”,而不是“自空”。[2]可见世俗谛范畴内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所以断空、灭空、少分空等都是求解脱必须放下的自空。而胜义谛中无世俗,无差别,无相实,但本体恒有,所以只能他空。综合其根,立论划分的基础是“二谛”。
(二)认识逻辑上层层推进
相比而言,以宗喀巴为代表的格鲁派认为,“自性”空即是“他性”也空,一证到底。但觉囊派认为二谛不同,空的对象和主体也不同。但胜义谛是从世俗谛的基础上得证,就决定“他空见”和“自空见”不是割裂的独立体,存在必然联系,“空见”也会形成逻辑上的互补。对此觉囊派用“三性”来阐述,起初,由于受到无明力的作用,在虚妄分别中将其认为有,用偏计执性来说明假名有,概念在世俗中不存在的无物空;依他起性是缘起有但实物空;这都是世俗谛的自空。圆成实性属于胜义存在之根本,离戏而自体不空,是胜义空性,他是真实存在或恒有,圆成实性的诸法之根源,是不生不灭的实体。笃补巴说“偏计、依他生灭无体,此二空后之根即圆成实”。[3]《宝性论如来藏品》也说“具有分离之体性,如来藏以客尘空,无有分离之体性,藏以无上法不空”。这里所强调的分离体性是世俗谛即客尘,如来藏是以客尘自空的,所以在认识上不能首先证他空,但是必须建立在自空上面才能进入他空,即是需要注重先后,层层推进。
(三)行为证悟上互相补证
觉囊派认为达到“他空见”的高度,就必须结合层次进行证悟,这就要求不能从概念、观念、情绪等方面认识佛性,需要借助二谛、三性、五法、八识等心法来证悟,所以需要相互补正,不能从理论概念方面划分认识。依据是胜义谛的本性就是如来藏,觉囊派又将其划分为三相,包括证悟空色的光明;证悟自主本性或灵性的自觉;远离言思、清净绝缘的离戏。这三相的不仅是圆成实胜义,还是诸法之根源的真实存在,如果由高往下看,如来藏“遍”一切情器于世间。“如来藏和佛心是同心,它等住于众生等一切法” [4]中的描述不难看出,如来藏或佛性都藏在众生之中。要实现“他空见”之证悟,还需要从“自空”开始入手,从世界万物、芸芸众生启程。则众生与佛的区别是在于迷悟与明悟。但是现实来看,不是众生都成得了佛,因为众生续中的佛性不是世俗谛所能把握,而是胜义法性处所在,可见觉囊派在行为证悟上互相补证也是显而易见的。
三、了解“自空”与“他空”的价值意义
(一)正確把握主客体的存在,丰富中观学派的思想
相比其他派别而言,觉囊派提出“自空”与“他空”之见,从《解深密经》第一、二转法轮还未是无上的了义,三转法轮才是究竟了义的认识出发,被认为这才是佛陀唯一的自己解释自己意趣的经典。在立论上以“二谛”为基础,从主客体的角度来诠释“自空见”和“他空见”,认为胜义谛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自空,是恒长、实有、绝对存在,这就从哲学理论的高度,鲜明地提出了主客体的存在,为修习佛法提供了一个目标,解决了胜义谛是空。具体来说就是认为一切事物的真实体性也是空,结合法界、法性、如来藏、空性都是本根的异名,推之一切都空,成为毕竟无的结果,成佛的意义就不存在。就与中观应成的胜义世俗一起空,立地成佛见空性有很大的区别。所以,纵观佛教发展史,对龙树《法界赞》、《出世间赞》所提出的如来藏的真实性作出了极大的肯定,且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也推动了唯识中观的发展,相比其他派别而言形成了一套新的思路。是对印度早期中观道的切实把握,同时丰富了现阶段的中观学说。 (二)扩大了众生佛性的范畴,推动早期佛性论的发展
“自空”到“他空”的划分来看,觉囊派承认胜义谛的范畴有真实不变的体性,“自”和“他”的立证就从另一个方面扩大了佛性的范畴,认为不仅有情众生都有佛性,且无情众生有法性。而有情众生的佛性和无情众生的法性就是本性,这也是如来藏真实存在同一论证。这种“自空是可弃舍之垢味,他空才是不可弃舍之光明自性”[5]的见地,充分肯定了胜义谛的恒常。以此推之因位時即已本有,这种体性又是诸法性空的依据,当然也是空的始因,所以本性决不能空,只能是“他空”。解决了毕竟无,一切空的同时不超越佛教的理论观点,所以扩大了万物的佛性,打破了只有有情众生有佛性的传统认识。能在修正过程中明自己如来藏故,不心生怯懦;能明众生万物如来藏故,有平等明觉看万物。还能知道轮涅皆有清净光明如来藏,知自性清净法界平等,明法界平了自我执着自我慢等。可以说“自空见”和“他空见”的提出是在吸收早期佛教精华基础上的创新,进一步推动了传统佛性论的发展。
结语
综合之,“自空见”到“他空见”的逻辑推进是针对认识,从二谛为立论依据所持有的一种观点。印度佛学尚未将般若中观论和如来藏佛性说用“他空中观见”和“自空中观见”的概念加以分析和整合,是藏族学者在不断地认识和证悟中得出的新观点。觉囊派从逻辑推进和实证修行上对这一见地进行了系统论述,认为先天存在自性,但是本身是常有,而污垢烦恼是佛性之外的世俗物,需要持有自空见,所以只要功德足够,了解到如来藏的三相或清净佛性能够证得佛果,这在现实生活中对认识真如有很大的帮助。格鲁派论证“自空亦他空”对觉囊派“自空”和“他空”观有所驳斥,但其根本是为了证得佛果,真实考证可见很多只是修正认识和名词辨误之争,应以全面、客观、公正的方式看待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1] 土观·罗桑却吉尼玛著,刘立千译注.土观宗派源流[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06):117.
[2] 李冀诚、许得存编著.西藏佛教诸派宗[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5(11):111.
[3] 阿旺洛追扎巴,许得存译囊派教法史[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01):92.
[4] 达宝次仁.觉囊派“他空见”在藏传佛教史上的地位[J].西藏研究,200(03):49.
[5] 万全勇.宗喀巴“缘起性空”思想研究[D].西藏民族大学,2008(05):33—34.
(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觉囊派;“他空见”;“自空见”;内在逻辑
引言
“空”是佛教中缘起无自性的总结,是一个重要哲学范畴,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在藏传佛教中除了以宗喀巴为代表的格鲁派认为“他空”与“自空”没有区别,持“自空他亦空”观点,虽然他在《甘露妙药》中认为人人皆有如来藏,但是为破除实执而持“自空”说。宁玛、萨迦认为的“他空”是无相寂灭,非空非有。觉囊派提出“他空”,承认真如本性,是该派的主要教义,虽两者之间虽然不存在矛盾,但是范畴不用,区别很大,且觉囊派对其进行了细致清楚的划分。为此,结合觉囊派相关思想对其进行分析总结,以便于更好地把握觉囊派的基本思想乃至“空”的哲学内涵。
一、从“自空”所对的“他空”说起
“自空”及“自性空”,一切诸法皆是由因缘合和而生,都是缘起的生灭现象,没有真实的本体,自性本空。“他空”即一切诸法自性空,但胜义谛范畴的法界清净,不存在如来藏自空的说法,所以非自空而是他空。觉囊派划分的“自空”和“他空”从唯识基础上发展起来,但又摒弃了境外心外是无的思想,汲取了无著、世亲等人色空心有的精华,认为万法都是假,只有觉明或觉性是真,充分肯定真如本性。根据三转法轮中的末转法轮意旨,从创始人裕莫·米居多吉“胜义恒常”的提出,经历代发展形成了一套“胜义有论”的完整立论,对此所形成的“自空见”和“他空见”既有差别,但也存在联系,有相当的意义和价值。
二、觉囊派的“自空见”与“他空见”内在关系
(一)立论基础从“二谛”入手
在觉囊派看来,“他空”观和“自空”观的根本分歧点,或立论依据就是对“二谛”的认识不同。正如觉囊派多布巴·喜饶坚参所说,诸法实相在胜义谛中是恒长,且有藏识、识智二分,此种属于智分。[1]多罗那他也认为,圆成实胜义谛在他空的基础达到自性空。所以这种“性空”思想与其它派别有所不同,他认为万物都有真实体性,真实体性要“常有”,虚妄分别处要“他空”。索南才让认为在胜义谛中,万物是恒长绝对的,都有本体的真实性,但是虚妄把本体存在就看看作是空,否认绝对实体的存在,是结合唯识与本体的空,所以这种空就是“他空”,而不是“自空”。[2]可见世俗谛范畴内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所以断空、灭空、少分空等都是求解脱必须放下的自空。而胜义谛中无世俗,无差别,无相实,但本体恒有,所以只能他空。综合其根,立论划分的基础是“二谛”。
(二)认识逻辑上层层推进
相比而言,以宗喀巴为代表的格鲁派认为,“自性”空即是“他性”也空,一证到底。但觉囊派认为二谛不同,空的对象和主体也不同。但胜义谛是从世俗谛的基础上得证,就决定“他空见”和“自空见”不是割裂的独立体,存在必然联系,“空见”也会形成逻辑上的互补。对此觉囊派用“三性”来阐述,起初,由于受到无明力的作用,在虚妄分别中将其认为有,用偏计执性来说明假名有,概念在世俗中不存在的无物空;依他起性是缘起有但实物空;这都是世俗谛的自空。圆成实性属于胜义存在之根本,离戏而自体不空,是胜义空性,他是真实存在或恒有,圆成实性的诸法之根源,是不生不灭的实体。笃补巴说“偏计、依他生灭无体,此二空后之根即圆成实”。[3]《宝性论如来藏品》也说“具有分离之体性,如来藏以客尘空,无有分离之体性,藏以无上法不空”。这里所强调的分离体性是世俗谛即客尘,如来藏是以客尘自空的,所以在认识上不能首先证他空,但是必须建立在自空上面才能进入他空,即是需要注重先后,层层推进。
(三)行为证悟上互相补证
觉囊派认为达到“他空见”的高度,就必须结合层次进行证悟,这就要求不能从概念、观念、情绪等方面认识佛性,需要借助二谛、三性、五法、八识等心法来证悟,所以需要相互补正,不能从理论概念方面划分认识。依据是胜义谛的本性就是如来藏,觉囊派又将其划分为三相,包括证悟空色的光明;证悟自主本性或灵性的自觉;远离言思、清净绝缘的离戏。这三相的不仅是圆成实胜义,还是诸法之根源的真实存在,如果由高往下看,如来藏“遍”一切情器于世间。“如来藏和佛心是同心,它等住于众生等一切法” [4]中的描述不难看出,如来藏或佛性都藏在众生之中。要实现“他空见”之证悟,还需要从“自空”开始入手,从世界万物、芸芸众生启程。则众生与佛的区别是在于迷悟与明悟。但是现实来看,不是众生都成得了佛,因为众生续中的佛性不是世俗谛所能把握,而是胜义法性处所在,可见觉囊派在行为证悟上互相补证也是显而易见的。
三、了解“自空”与“他空”的价值意义
(一)正確把握主客体的存在,丰富中观学派的思想
相比其他派别而言,觉囊派提出“自空”与“他空”之见,从《解深密经》第一、二转法轮还未是无上的了义,三转法轮才是究竟了义的认识出发,被认为这才是佛陀唯一的自己解释自己意趣的经典。在立论上以“二谛”为基础,从主客体的角度来诠释“自空见”和“他空见”,认为胜义谛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自空,是恒长、实有、绝对存在,这就从哲学理论的高度,鲜明地提出了主客体的存在,为修习佛法提供了一个目标,解决了胜义谛是空。具体来说就是认为一切事物的真实体性也是空,结合法界、法性、如来藏、空性都是本根的异名,推之一切都空,成为毕竟无的结果,成佛的意义就不存在。就与中观应成的胜义世俗一起空,立地成佛见空性有很大的区别。所以,纵观佛教发展史,对龙树《法界赞》、《出世间赞》所提出的如来藏的真实性作出了极大的肯定,且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也推动了唯识中观的发展,相比其他派别而言形成了一套新的思路。是对印度早期中观道的切实把握,同时丰富了现阶段的中观学说。 (二)扩大了众生佛性的范畴,推动早期佛性论的发展
“自空”到“他空”的划分来看,觉囊派承认胜义谛的范畴有真实不变的体性,“自”和“他”的立证就从另一个方面扩大了佛性的范畴,认为不仅有情众生都有佛性,且无情众生有法性。而有情众生的佛性和无情众生的法性就是本性,这也是如来藏真实存在同一论证。这种“自空是可弃舍之垢味,他空才是不可弃舍之光明自性”[5]的见地,充分肯定了胜义谛的恒常。以此推之因位時即已本有,这种体性又是诸法性空的依据,当然也是空的始因,所以本性决不能空,只能是“他空”。解决了毕竟无,一切空的同时不超越佛教的理论观点,所以扩大了万物的佛性,打破了只有有情众生有佛性的传统认识。能在修正过程中明自己如来藏故,不心生怯懦;能明众生万物如来藏故,有平等明觉看万物。还能知道轮涅皆有清净光明如来藏,知自性清净法界平等,明法界平了自我执着自我慢等。可以说“自空见”和“他空见”的提出是在吸收早期佛教精华基础上的创新,进一步推动了传统佛性论的发展。
结语
综合之,“自空见”到“他空见”的逻辑推进是针对认识,从二谛为立论依据所持有的一种观点。印度佛学尚未将般若中观论和如来藏佛性说用“他空中观见”和“自空中观见”的概念加以分析和整合,是藏族学者在不断地认识和证悟中得出的新观点。觉囊派从逻辑推进和实证修行上对这一见地进行了系统论述,认为先天存在自性,但是本身是常有,而污垢烦恼是佛性之外的世俗物,需要持有自空见,所以只要功德足够,了解到如来藏的三相或清净佛性能够证得佛果,这在现实生活中对认识真如有很大的帮助。格鲁派论证“自空亦他空”对觉囊派“自空”和“他空”观有所驳斥,但其根本是为了证得佛果,真实考证可见很多只是修正认识和名词辨误之争,应以全面、客观、公正的方式看待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1] 土观·罗桑却吉尼玛著,刘立千译注.土观宗派源流[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06):117.
[2] 李冀诚、许得存编著.西藏佛教诸派宗[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5(11):111.
[3] 阿旺洛追扎巴,许得存译囊派教法史[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01):92.
[4] 达宝次仁.觉囊派“他空见”在藏传佛教史上的地位[J].西藏研究,200(03):49.
[5] 万全勇.宗喀巴“缘起性空”思想研究[D].西藏民族大学,2008(05):33—34.
(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