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环境和高校大学生自身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给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为切入点,分析毕业生的思想特点,从内容和方法两方面对如何做好新时期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了探索。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主要内容 主要方法
1.加强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义
1.1保障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帮助毕业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做好对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疏导毕业生在毕业学年的复杂情绪,等等。在日常工作中,无论毕业生在校内学习还是在校外实习,都应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对他们进行及时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关注毕业生思想情绪的变化,从而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保证就业工作顺利地开展。
1.2纠正当前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思想和行为的偏差。
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时期,高校扩招带来的影响已经显现。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毕业生就业压力空前巨大。在这种环境下,一些高校毕业生必然会出现思想上的困惑,进而导致思想和行为上的偏差。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运用专业知识,通过多种手段和方式,及时纠正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思想和行为上的偏差,使他们对就业问题有一个正确完善的了解。
1.3帮助大学生建立适应就业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心理素质。
自信心是高校毕业生成功就业的必备心理素质。只有具备自信心才能使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出坚定的态度,这种良好的态度能够赢得招聘单位的认可和欣赏。对毕业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可培养他们用科学的方法正确认识自己,继而正视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充分认识就业压力和困难,从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分析自己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在看到自己潜力的同时形成积极的主动适应观念,既不骄傲,又不气馁,满怀信心地迎接社会的挑战。
2.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2.1加强国情教育,帮助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就业观。
现实社会与教科书的内容是有很多差异的,这是不争的事实。只有用科学的方法对当前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有一个正确的分析和估计,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面对,才有利于正确世界观的形成。解决这一问题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举办形势报告与座谈,让学生更多了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真实情况,以便客观地认识和理解各国的国情、民情,避免看问题的表面化和极端化。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已然来临,大学生就业也步入了“大众化”时代。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从一而终的职业意识已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了。随着经济的发展,公司、企业越来越多,毕业生要学会在流动中、在变化中谋得生存和发展,正确处理好“忠诚”与“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高校应通过思想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理念,使他们在就业过程中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1]。并且要加强就业观教育,帮助他们客观地认识自己、正确地评价自己,从而调整好就业期望值,同时鼓励他们到农村、到基层、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树立艰苦创业的思想。
2.2加强毕业生道德法制教育。
当代大学生在学校中虽然能够接受到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但没有专门的公民道德教育。高校培养的人才必须是德才兼备的,才能在步入社会后发挥自己的能力,作出应有的贡献,因此在高校毕业生中加强道德教育十分必要。目前,在高校教育中,很少有专门的关于职业道德教育的课程,这对于大多数即将走向社会的高校毕业生是十分不利的。高校有关部门应重视毕业生职业道德教育,在毕业生离校之前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以防止由于职业道德教育的缺失而造成毕业生求职缺乏诚信、组织纪律观念淡薄、敬业精神不足、协作精神不够等情况的发生。
当今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后,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上,都会遇到很多与自己密切相关的法律问题,需要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高校虽然开设了法律基础这样的平台课,但是大学生获取法律知识的途径依旧狭窄,主动性差,意识淡薄,导致自身法律知识匮乏。在毕业生教育中,可以邀请法律专家、相关教师从求职到就业、从工作到日常生活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从而逐步提高大学毕业生自我保护的能力,以积极的态度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2.3加强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稳定的、积极的心理状态,个体在这种状态下能积极地适应环境,使生命具有活力,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保持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健康成长、顺利就业、尽快适应社会的必备条件[2]。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越来越受到学校、社会、家长及学生本身的重视。因此要根据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采取集体辅导和单独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客观评价自己和社会中的各种现象,帮助学生增强求职的信心和勇气,教育学生以积极良好的心态参与竞争。让毕业生们不管就业与否,都能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不为就业难而退缩,不为就业容易而沾沾自喜。在毕业生群体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地解决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为面对就业压力与就业竞争提供良好的心理素质保障[3],从而以良好的心态参与竞争,在竞争中充分展示自我,顺利实现就业。
3.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3.1理论联系实际,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相结合。
在实际教育过程中,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培养集体主义精神,确立科学的择业期望值。帮助高校毕业生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间的利益关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遵循人的认识的发展规律,将理论教育转化为毕业生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引导大学生自觉地把个人前途同祖国命运联系起来,把实现个人价值同服务祖国、人民统一起来,使大学生确立适当的择业期望值,到祖国最需要、最能发挥个人才智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将榜样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一方面,组织毕业生学习到西部、到基层和艰苦的边远地区工作的毕业生和自主创业的毕业生典型事迹。利用寒暑假和实习期间,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农村等基层单位参加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接触社会、了解现实的过程中,加深对基层单位、基层群众的感情,并及时端正就业态度,纠正不合理的就业行为[4]。这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确立职业理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3.2坚持主导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毕业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也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力量。过去我们常常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思想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一味强调教育者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毕业生在思想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5]。实践证明,这种教育方法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毕业生本身的要求。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并且被广泛认可的情况下,毕业生自尊、自立、自强的意识不断提高,他们渴望能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下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因此,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和认可毕业生的自我教育作用,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充分信任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启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帮助和引导毕业生学会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管理,充分发挥毕业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主导教育内化为毕业生的自觉行动,实现由“他律”走向“自律”[6]
3.3社会、家庭、学校、网络四位一体的教育。
毕业生通过在校期间的各类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能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体察民情。学校方面应该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的途径和方法,从而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效率,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为了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择业观,家长应增强与孩子的沟通,通过自己的阅历,给予孩子最好的最直接的指导,培养孩子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在校内应该通过各类庆典、仪式、讲座、报告等,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思政课专业教师、辅导员及其他专业课教师应充分发挥能动性,提供优质服务,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当今社会,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们应占领网络阵地,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同时有针对性地引导校园网络舆情,不断拓展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及时解答和解决毕业生提出的问题,让毕业生真正畅所欲言,使学校、院系的工作更加全面、深入,使思想政治工作完全互动起来[7]。
社会、家庭、学校、网络四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可以增强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从而达到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为毕业生成长成才服务。
参考文献:
[1]刘静.大学生就业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石家庄:河北科技大学,2010.
[2][3]胡长伟.试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作用和措施[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4]夏金元.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7,(5).
[5][6]周平远.论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4.
[7]罗佳.加强大学生就业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主要内容 主要方法
1.加强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义
1.1保障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帮助毕业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做好对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疏导毕业生在毕业学年的复杂情绪,等等。在日常工作中,无论毕业生在校内学习还是在校外实习,都应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对他们进行及时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关注毕业生思想情绪的变化,从而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保证就业工作顺利地开展。
1.2纠正当前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思想和行为的偏差。
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时期,高校扩招带来的影响已经显现。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毕业生就业压力空前巨大。在这种环境下,一些高校毕业生必然会出现思想上的困惑,进而导致思想和行为上的偏差。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运用专业知识,通过多种手段和方式,及时纠正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思想和行为上的偏差,使他们对就业问题有一个正确完善的了解。
1.3帮助大学生建立适应就业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心理素质。
自信心是高校毕业生成功就业的必备心理素质。只有具备自信心才能使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出坚定的态度,这种良好的态度能够赢得招聘单位的认可和欣赏。对毕业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可培养他们用科学的方法正确认识自己,继而正视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充分认识就业压力和困难,从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分析自己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在看到自己潜力的同时形成积极的主动适应观念,既不骄傲,又不气馁,满怀信心地迎接社会的挑战。
2.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2.1加强国情教育,帮助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就业观。
现实社会与教科书的内容是有很多差异的,这是不争的事实。只有用科学的方法对当前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有一个正确的分析和估计,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面对,才有利于正确世界观的形成。解决这一问题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举办形势报告与座谈,让学生更多了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真实情况,以便客观地认识和理解各国的国情、民情,避免看问题的表面化和极端化。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已然来临,大学生就业也步入了“大众化”时代。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从一而终的职业意识已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了。随着经济的发展,公司、企业越来越多,毕业生要学会在流动中、在变化中谋得生存和发展,正确处理好“忠诚”与“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高校应通过思想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理念,使他们在就业过程中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1]。并且要加强就业观教育,帮助他们客观地认识自己、正确地评价自己,从而调整好就业期望值,同时鼓励他们到农村、到基层、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树立艰苦创业的思想。
2.2加强毕业生道德法制教育。
当代大学生在学校中虽然能够接受到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但没有专门的公民道德教育。高校培养的人才必须是德才兼备的,才能在步入社会后发挥自己的能力,作出应有的贡献,因此在高校毕业生中加强道德教育十分必要。目前,在高校教育中,很少有专门的关于职业道德教育的课程,这对于大多数即将走向社会的高校毕业生是十分不利的。高校有关部门应重视毕业生职业道德教育,在毕业生离校之前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以防止由于职业道德教育的缺失而造成毕业生求职缺乏诚信、组织纪律观念淡薄、敬业精神不足、协作精神不够等情况的发生。
当今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后,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上,都会遇到很多与自己密切相关的法律问题,需要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高校虽然开设了法律基础这样的平台课,但是大学生获取法律知识的途径依旧狭窄,主动性差,意识淡薄,导致自身法律知识匮乏。在毕业生教育中,可以邀请法律专家、相关教师从求职到就业、从工作到日常生活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从而逐步提高大学毕业生自我保护的能力,以积极的态度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2.3加强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稳定的、积极的心理状态,个体在这种状态下能积极地适应环境,使生命具有活力,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保持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健康成长、顺利就业、尽快适应社会的必备条件[2]。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越来越受到学校、社会、家长及学生本身的重视。因此要根据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采取集体辅导和单独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客观评价自己和社会中的各种现象,帮助学生增强求职的信心和勇气,教育学生以积极良好的心态参与竞争。让毕业生们不管就业与否,都能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不为就业难而退缩,不为就业容易而沾沾自喜。在毕业生群体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地解决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为面对就业压力与就业竞争提供良好的心理素质保障[3],从而以良好的心态参与竞争,在竞争中充分展示自我,顺利实现就业。
3.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3.1理论联系实际,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相结合。
在实际教育过程中,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培养集体主义精神,确立科学的择业期望值。帮助高校毕业生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间的利益关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遵循人的认识的发展规律,将理论教育转化为毕业生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引导大学生自觉地把个人前途同祖国命运联系起来,把实现个人价值同服务祖国、人民统一起来,使大学生确立适当的择业期望值,到祖国最需要、最能发挥个人才智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将榜样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一方面,组织毕业生学习到西部、到基层和艰苦的边远地区工作的毕业生和自主创业的毕业生典型事迹。利用寒暑假和实习期间,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农村等基层单位参加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接触社会、了解现实的过程中,加深对基层单位、基层群众的感情,并及时端正就业态度,纠正不合理的就业行为[4]。这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确立职业理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3.2坚持主导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毕业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也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力量。过去我们常常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思想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一味强调教育者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毕业生在思想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5]。实践证明,这种教育方法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毕业生本身的要求。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并且被广泛认可的情况下,毕业生自尊、自立、自强的意识不断提高,他们渴望能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下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因此,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和认可毕业生的自我教育作用,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充分信任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启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帮助和引导毕业生学会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管理,充分发挥毕业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主导教育内化为毕业生的自觉行动,实现由“他律”走向“自律”[6]
3.3社会、家庭、学校、网络四位一体的教育。
毕业生通过在校期间的各类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能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体察民情。学校方面应该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的途径和方法,从而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效率,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为了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择业观,家长应增强与孩子的沟通,通过自己的阅历,给予孩子最好的最直接的指导,培养孩子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在校内应该通过各类庆典、仪式、讲座、报告等,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思政课专业教师、辅导员及其他专业课教师应充分发挥能动性,提供优质服务,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当今社会,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们应占领网络阵地,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同时有针对性地引导校园网络舆情,不断拓展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及时解答和解决毕业生提出的问题,让毕业生真正畅所欲言,使学校、院系的工作更加全面、深入,使思想政治工作完全互动起来[7]。
社会、家庭、学校、网络四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可以增强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从而达到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为毕业生成长成才服务。
参考文献:
[1]刘静.大学生就业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石家庄:河北科技大学,2010.
[2][3]胡长伟.试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作用和措施[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4]夏金元.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7,(5).
[5][6]周平远.论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4.
[7]罗佳.加强大学生就业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