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堂是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的过程,学生随时可能发生各种意想不到的错误。教育专家成尚荣说过,“我们的教室就是一个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出错了,课程才能生成,也正是在‘出错’和‘改错’的探究过程中,课堂才是最活的,教学才是最美的,学生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的”。因此,教师要用心捕捉随时闪现的错误,积极对待这些错误,在处理错误的过程中,分析形成错误的原因,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让学生在纠错中感悟道理,领悟方法,发展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用“错误”的资源动态生成出最生动、最美丽、最精彩地课堂,让“错误”美丽起来。
一、正视错误,包容学生“课堂出错”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待学生的错误,有的老师视为洪水猛兽,唯恐避之不及;有的老师“快刀斩乱麻”,以一个“错”字堵上学生的嘴,接二连三提问学生,直至得出“正确答案”;还有的老师亲自“上阵”,把答案“双手奉上”。或“堵”或“送”,都是置学生的实际于不顾,表面上是阻止了学生迈向“错”的脚步,实际上却阻断了他们迈向成功的道路。学生出现错误后是最容易丢失自信心的时候,教师一定要给予关注,并且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给他们创设一个自由、安全的心理环境和外部学习环境,鼓励学生敢于对自己的错误进行思考、质疑,让他们自己来梳理思路,在梳理中完善,在完善中超越自我。
因此,老师对待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时无需大惊小怪,无需生气急躁,更不必急于判断,急于得到一个正确答案,教师应珍视“错误”,树立正确的“错误”观,理解学生的错误,允许学生出错,承认教育的差异性,并冷静分析错误的原因,帮助学生灵活纠正错误,带领学生从“错误”走向“正确”,以后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二、巧用“错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教学情感与态度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动力,是克服困难和探索创新的力量源泉。我们教师,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观,面对学生已出现的错误换位思考,不斥责、挖苦学生,要要巧妙地加以利用,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剖析错误的原因,最终得出正确的结果,真正把“错误”当做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错误”中逐渐成长,并利用学生的错误激发学习兴趣。
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时,课堂上有这样一题:“关于x的方程012) 2(2=+??xxm有实数根,求m的取值范围?”题目一出来,一位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说:“b2-4ac=30) 2( 4) 2(2≤?≥???mm ”显然这位同学是把它看作一元二次方程了。面对这样的答案,我并不急于判断正确与否,而是先让那位同学说出自己的想法后说:“这位同学说得似乎很有道理,你们认为呢?”大家你一言我一句地纷纷讨论起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随后,大家都把目光集中到我身上,希望老师能一锤定音,给出答案。这时我又说“当m=2时,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吗?此时方程有解吗?”。同学们又纷纷讨论起来,过了一会儿,有学生站起来说:“这样做是错的。”其他同学马上把目光集中到这位同学身上来,都想知道他是怎么解答的,“题目告诉我们说关于x的方程有实数根,而不是说一元二次方程有实数根,我们应该分两种情况讨论,一种是m-2=0时,另一种是m-2≠0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显然,大家都同意这位学生的看法,我又说:“这位同学说得更有道理。感谢两位同学的精彩回答,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帮助我们解决了一大难题”。一道易错题成了他们自己的探究性资源,同学们在“欲罢不能”的浓浓的探究氛围中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三、将错就错,因势利导,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学生不出错的教学,不是真正的教学。学生在课堂上发生的错误是一种“宝贵资源”,它是学生真实想法的暴露,我们要充分利用这种资源,把错误资源巧妙地运用,不仅让学生走出误区,并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课堂因此而精彩,让错误因此而美丽。
比如在上七年级下册复习因式分解时,出示一道题:分解因式1/2x2-xy+1/2y2,并抽两个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中一个同学得出了正确的结果,而另一位同学的解答过程是:原式= x2 -2xy+y2=(x-y)2,我点评时引来了一阵嘲笑,于是我就问:“错在哪里?”学生回答“把方程中的去分母搬到恒等变形中了”。这时我抓住时机来了个顺水推舟,将错就错:“刚才这位同学把分解因式当作方程把分母去了,虽然错了,但给我们一个启示,若能将该题的分母去了,其解法也挺简单,因此我们能否用解方程的方法来解呢?”由此一个新颖的解法就这样诞生了:设1/2x2-xy+1/2y2=a,去分母得x2–2xy+y2=2a,左边分解因式得(x-y)2=2a∴a=1/2(x-y)2。
像上面的类似错误,是我们教师经常碰到的。英国一位心理学家说过,“错误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可原谅的”。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学课堂中“错误”这一“财富”,化弊为利,将错就错,正确、巧妙地利用错误,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创新能力等得到进步和发展,让“错误”的价值得到体现,让“错误”美丽起来。
四、用好“错误”资源,提高反思能力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让学生反思错误产生的原因,能促进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在教学中,平时我们总能听见教师这样的抱怨:“这道题刚刚讲过,学生又做错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师生没有讨论错误的原因,只注重解结果,轻视解题后的反思。因此,课堂上教师发现学生的错误时,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周密且有批判性的思考,这不仅有利于问题的解决,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
比如在学习勾股定理时有这样一题,“如图,四边形ABCD的四边AB,BC,CD和DA的长分别是3,4,13,12,∠CBA = 90°,求四边形ABCD面积。”
同学们看到后都纷纷地做了这样的解答:
S四边形ABCD=(3+13)×4÷2=32.
教师若直接给出正确解法,学生可能仍不明白做错的原因,无法吸取教训。事实上,当学生出现上述错误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按题目所述的数据画图,让学生发现题目中的四边形ABCD并不是自己主观认为的梯形,犯了“添加条件”的错误,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反思:题目没有说到的条件不能擅自添加;题目说了的条件不可能用不到。这时学生才意识到题目并没有说四边形ABCD是梯形,而条件“DA = 12”却被丢在一边。教师趁热打铁:“不规则图形求面积还有什么办法?”学生恍然大悟:分割法,我懂了!所以教师要懂得利用学生的错误来让学生学会反思。只有学生自己意识到错误之后,他们才能从根本上改正错误,也才能在以后处理类似的问题时否定以前的解法,而把正确的解法作正迁移,从而提高解题能力。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错误”是不容错过的教学资源,课堂正是因为有了“错误”才变得更加精彩。作为教师,我们应当珍视“错误”,在课堂中巧妙地利用“错误”,机智、灵活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修正错误,训练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反思问题的能力,让“错误”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亮点,让数学课堂中的“错误”更加地美丽起来!
一、正视错误,包容学生“课堂出错”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待学生的错误,有的老师视为洪水猛兽,唯恐避之不及;有的老师“快刀斩乱麻”,以一个“错”字堵上学生的嘴,接二连三提问学生,直至得出“正确答案”;还有的老师亲自“上阵”,把答案“双手奉上”。或“堵”或“送”,都是置学生的实际于不顾,表面上是阻止了学生迈向“错”的脚步,实际上却阻断了他们迈向成功的道路。学生出现错误后是最容易丢失自信心的时候,教师一定要给予关注,并且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给他们创设一个自由、安全的心理环境和外部学习环境,鼓励学生敢于对自己的错误进行思考、质疑,让他们自己来梳理思路,在梳理中完善,在完善中超越自我。
因此,老师对待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时无需大惊小怪,无需生气急躁,更不必急于判断,急于得到一个正确答案,教师应珍视“错误”,树立正确的“错误”观,理解学生的错误,允许学生出错,承认教育的差异性,并冷静分析错误的原因,帮助学生灵活纠正错误,带领学生从“错误”走向“正确”,以后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二、巧用“错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教学情感与态度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动力,是克服困难和探索创新的力量源泉。我们教师,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观,面对学生已出现的错误换位思考,不斥责、挖苦学生,要要巧妙地加以利用,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剖析错误的原因,最终得出正确的结果,真正把“错误”当做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错误”中逐渐成长,并利用学生的错误激发学习兴趣。
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时,课堂上有这样一题:“关于x的方程012) 2(2=+??xxm有实数根,求m的取值范围?”题目一出来,一位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说:“b2-4ac=30) 2( 4) 2(2≤?≥???mm ”显然这位同学是把它看作一元二次方程了。面对这样的答案,我并不急于判断正确与否,而是先让那位同学说出自己的想法后说:“这位同学说得似乎很有道理,你们认为呢?”大家你一言我一句地纷纷讨论起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随后,大家都把目光集中到我身上,希望老师能一锤定音,给出答案。这时我又说“当m=2时,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吗?此时方程有解吗?”。同学们又纷纷讨论起来,过了一会儿,有学生站起来说:“这样做是错的。”其他同学马上把目光集中到这位同学身上来,都想知道他是怎么解答的,“题目告诉我们说关于x的方程有实数根,而不是说一元二次方程有实数根,我们应该分两种情况讨论,一种是m-2=0时,另一种是m-2≠0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显然,大家都同意这位学生的看法,我又说:“这位同学说得更有道理。感谢两位同学的精彩回答,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帮助我们解决了一大难题”。一道易错题成了他们自己的探究性资源,同学们在“欲罢不能”的浓浓的探究氛围中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三、将错就错,因势利导,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学生不出错的教学,不是真正的教学。学生在课堂上发生的错误是一种“宝贵资源”,它是学生真实想法的暴露,我们要充分利用这种资源,把错误资源巧妙地运用,不仅让学生走出误区,并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课堂因此而精彩,让错误因此而美丽。
比如在上七年级下册复习因式分解时,出示一道题:分解因式1/2x2-xy+1/2y2,并抽两个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中一个同学得出了正确的结果,而另一位同学的解答过程是:原式= x2 -2xy+y2=(x-y)2,我点评时引来了一阵嘲笑,于是我就问:“错在哪里?”学生回答“把方程中的去分母搬到恒等变形中了”。这时我抓住时机来了个顺水推舟,将错就错:“刚才这位同学把分解因式当作方程把分母去了,虽然错了,但给我们一个启示,若能将该题的分母去了,其解法也挺简单,因此我们能否用解方程的方法来解呢?”由此一个新颖的解法就这样诞生了:设1/2x2-xy+1/2y2=a,去分母得x2–2xy+y2=2a,左边分解因式得(x-y)2=2a∴a=1/2(x-y)2。
像上面的类似错误,是我们教师经常碰到的。英国一位心理学家说过,“错误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可原谅的”。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学课堂中“错误”这一“财富”,化弊为利,将错就错,正确、巧妙地利用错误,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创新能力等得到进步和发展,让“错误”的价值得到体现,让“错误”美丽起来。
四、用好“错误”资源,提高反思能力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让学生反思错误产生的原因,能促进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在教学中,平时我们总能听见教师这样的抱怨:“这道题刚刚讲过,学生又做错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师生没有讨论错误的原因,只注重解结果,轻视解题后的反思。因此,课堂上教师发现学生的错误时,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周密且有批判性的思考,这不仅有利于问题的解决,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
比如在学习勾股定理时有这样一题,“如图,四边形ABCD的四边AB,BC,CD和DA的长分别是3,4,13,12,∠CBA = 90°,求四边形ABCD面积。”
同学们看到后都纷纷地做了这样的解答:
S四边形ABCD=(3+13)×4÷2=32.
教师若直接给出正确解法,学生可能仍不明白做错的原因,无法吸取教训。事实上,当学生出现上述错误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按题目所述的数据画图,让学生发现题目中的四边形ABCD并不是自己主观认为的梯形,犯了“添加条件”的错误,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反思:题目没有说到的条件不能擅自添加;题目说了的条件不可能用不到。这时学生才意识到题目并没有说四边形ABCD是梯形,而条件“DA = 12”却被丢在一边。教师趁热打铁:“不规则图形求面积还有什么办法?”学生恍然大悟:分割法,我懂了!所以教师要懂得利用学生的错误来让学生学会反思。只有学生自己意识到错误之后,他们才能从根本上改正错误,也才能在以后处理类似的问题时否定以前的解法,而把正确的解法作正迁移,从而提高解题能力。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错误”是不容错过的教学资源,课堂正是因为有了“错误”才变得更加精彩。作为教师,我们应当珍视“错误”,在课堂中巧妙地利用“错误”,机智、灵活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修正错误,训练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反思问题的能力,让“错误”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亮点,让数学课堂中的“错误”更加地美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