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乌龙红茶”是采用乌龙茶鲜叶作原料,融合乌龙茶、红茶两种加工工艺制作而成的一种新型红茶。经过采摘、萎凋、摇青、揉捻、发酵、烘干等工序,成品兼有红茶甜醇与乌龙茶花香的特点,且外形与内质均得到极大的提升,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关键词:“乌龙红茶”;细嫩采;摇青;萎凋;全发酵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费需求日益多样化。茶叶品牌也不断推陈出新,加工生产的成茶品种日益丰富多样。笔者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探索茶叶制作新技术,积极开发新产品,提升企业经济效益。近年来,在传统红茶制作工艺的基础上,融入闽南乌龙茶加工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研制出香气高扬的花香型“乌龙红茶”,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一、“乌龙红茶”的特征
“乌龙红茶”兼融红茶与乌龙茶加工工艺技术,产品兼有红茶的甜醇与乌龙茶的花香特点,其外形与内在品质均得到极大地提升。具体来说,茶叶外形方面,条索紧实、色泽乌润;香气方面,香气独特,冲泡后香气馥郁,具有独特的花香、果香和甜香;汤色方面,红艳明亮;滋味方面,甜醇顺滑,汤中花香显;叶底方面,红嫩鲜明。
二、“乌龙红茶”的经济价值
制作“乌龙红茶”可延长乌龙茶采摘时间,有效破解乌龙茶采制季节短暂的“瓶颈”。
“乌龙红茶”融合了乌龙茶与红茶的优点,是将乌龙茶与红茶两种不同的制茶技艺有机融合,精心制作而成,已被业内证实其兼有乌龙茶与红茶的品质特征。其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提高茶叶生产的经济效益。乌龙茶采摘的黄金时间短暂,茶叶生产经营者常因人手不够、生产工期紧张等原因错过最佳采摘时间,影响了茶叶品质和经济效益。掌握并运用“乌龙红茶”制作技术,实现乌龙茶“一茶两做”,即将早季乌龙茶提前10~15天进行采摘、茶青,制成“乌龙红茶”;正季乌龙茶仍按正常季节采制,制成乌龙茶,可有效解决乌龙茶采制季节短促的难题。在一片茶园、茶区里进行“一茶两做”实验,实现多样化加工生产,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与经济价值。
(二)引导消费时尚与潮流。前些年,乌龙茶生产经营者在传统制茶基础上探索出正炒、消正、消青、拖酸等多种乌龙茶制作方法,制成多样化产品,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乌龙红茶”是一茶多制的产物,如果技术成熟、品质优良、特色鲜明,必将被消费者认同、喜欢;当技术进一步成熟、固化,并形成产品的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再加以科学宣传推广,相信不久的将来“乌龙红茶”会成为一种市场新时尚、新潮流。
三、“乌龙红茶”加工制作流程
“乌龙红茶”制作融合了乌龙茶与红茶制作工艺,其生产流程包括采摘、萎凋、摇青、揉捻、发酵、烘干等工序。
(一)采摘。“乌龙红茶”第一道制作工序是鲜叶采摘,严格按照红茶的采摘标准进行。一般以50%~60%成熟度的小开面鲜叶为主。采摘时间一般以晴天的上午10时至下午5时为最佳,此时茶鲜叶含水量较少。
(二)萎凋。萎凋工序兼融乌龙茶与红茶制作工艺尤为明显。
1.晒青。晒青,即将鲜叶均匀薄摊至铺有茶布的水泥板上,置于较微弱的阳光下晾晒。一般选择在晴天下午4时以后进行,此时太阳光线不太强烈,气温不会过高,最适合晒青。也可以将茶青均匀地摊放于萎凋槽上,摊放厚度一般控制在18~20cm,利用烧锅炉产生的热空气,温度控制在35℃左右,加速萎凋。这种方法需要人工不定时均匀翻动,让茶叶青色转为暗绿,表面光泽消失,叶片变得柔软,并促使青草味消失,茶叶清香逐渐显现。遇到阴雨天气,缺少日光照射条件时,多参照这种方法进行萎凋。
2.摊青。把晒青后的鲜叶收起置于做青房,薄摊至竹筛中进行摊晾,降低其温度,让其自然萎凋。
(三)摇青。摇青工艺参照乌龙茶做法来进行,但又有区别,轻摇即可,一般轻摇两遍。当鲜叶变柔软后开始第一次摇青,一般持续2~3min。一芽二叶可采取第二次摇青,时间根据茶青情况而定。
(四)揉捻。当鲜叶青气明显消退、发出清花香时,注意跳过乌龙茶炒青环节,直接进行揉捻。但什么时候进行揉捻要参照红茶技术指标来进行,即将鲜叶用手用力揉成团,当梗叶不易折断且手中茶汁不多时,则开始进行揉捻工序。
(五)发酵。发酵是决定红茶品质的关键工序,被称为红茶制作的灵魂。发酵过程中,经过萎凋、揉捻的茶叶,其液泡内的多酚类、氨基酸等物质在液胞膜受损后与多酚氧化酶充分接触,进行酶促氧化,其主要多酚类物质——儿茶素不断氧化聚合和缩合,形成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等一系列氧化产物,并伴随其他化学反应,使茶叶产生红变,形成红茶、红叶、红汤的品质特征。叶色转为黄红色,青气消退,出现清新的花果香为适度。
(六)烘干。烘干是制作“乌龙红茶”的最后一道工序,关键要把控好烘箱温度和烘干时长。它分为毛火与足火两个阶段,毛火阶段先以高温迅速杀死茶叶中的活性酶物质,使其终止发酵;足火阶段以低温恒温慢烘,避免因温度过高而导致茶叶香气挥发流失,同时避免茶叶焦化发黑,影响茶叶质量。
四、“乌龙红茶”制茶技术要点与注意事项
“乌龙红茶”融合乌龙茶与红茶两种制作工艺优点,但在运用乌龙茶、红茶制作工艺分配方面有所侧重。
(一)细嫩采。采摘按红茶要求进行细嫩采,摘取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切记保持鲜叶的新鲜度与活性;受到虫伤或霜冻过的芽叶不采,以免影响整批茶叶的外形与品质。
(二)萎凋先轻后重。萎凋前期按乌龙茶制作要求,先轻萎凋,后轻摇青。由于鲜叶嫩度高,晒青时间不宜过长,否则易使鲜叶被灼伤、烧伤。一般出现叶质柔软、叶面光泽明显消失,颜色暗绿,略发出清香即可。萎凋后期按红茶制作要求,进行重度萎凋,萎凋叶减重率控制在35%~40%。
(三)轻摇两遍。因为采用红茶的细嫩采青,叶片薄、走火快,摇青应以轻摇两遍为宜。鲜叶投放量也十分关键,投放量大约占摇青筒的2/3,投放量过少时鲜叶易摔碰受伤,不利于后期走水工序。摇青时要注意轻摇,宜慢不宜快,一般转速控制在10~15r/min,每次间隔1.5~2.5h。
(四)不必炒青即可揉捻。不必经过乌龙茶的炒青工序,而按红茶技术要求直接进行揉捻。揉捻的重点是使茶叶紧结条索,这直接影响干茶成型和茶汤浓度等。
(五)发酵要适度。发酵室温度宜控制在24℃~28℃,相对湿度宜在90%以上,空气保持新鲜,发酵时间2~4h。发酵适度时,茶叶青草气消失,产生清新鲜浓的花果香味,叶色呈铜红色。叶温达高峰并开始稳定时,即为发酵适度。如发酵不足,会带有青气,叶色青绿或青黄;如发酵过度,呈香气低闷,叶色红暗,会影响茶叶品质。业内对发酵程度有“宁轻勿重”之说,因为“轻”还可以在烘干环节采用低温烘干补救,如果“重”了则无法补救。
(六)烘干温度先高后低。毛火阶段摊叶厚度为1.5~2.0cm,温度一般以120℃~130℃为宜,然后摊晾0.5~1h,厚度2~4cm;再进行足火,摊叶厚度为2.5~3.0cm,调低烘箱温度,一般以100℃~105℃为宜。烘至足干,毛茶含水率为6%~7%,一般以手触摸茶干有明显刺感,手捏茶干易碎为准。
五、结 语
“乌龙红茶”制作兼红茶与乌龙茶加工工艺技术,成茶兼具红茶的甜醇与乌龙茶的花香。探究“乌龙红茶”制作技术,既能为生产经营者提供一种新的加工工艺参考,提高企业乃至茶行业的市场竞争优势,又可为消费者提供一种新型产品可供选择,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龚自明,郑鹏程.茶叶加工技术[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2]陈育才.六個高香乌龙茶品种的红茶适制性初探[J].福建茶叶,2017(004).
[3]吴辉木,陈秀贞.黄金桂品种红茶初制技术[J].中国茶叶,2018(010).
[4]廖满福.“红乌龙茶”加工工艺开发的探索[J].山西农经,2018(05).
[5]左先平,邱宗宏,谢茂成,龚明寿.结合乌龙茶和红茶加工方法创新工艺制作红茶[J].农业研究与应用,2019(03).
[6]T/FACX001—2018 福安市茶业协会团体标准花果香坦洋工夫 闽科红[S].
(作者单位:安溪泉家茶叶有限公司)
关键词:“乌龙红茶”;细嫩采;摇青;萎凋;全发酵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费需求日益多样化。茶叶品牌也不断推陈出新,加工生产的成茶品种日益丰富多样。笔者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探索茶叶制作新技术,积极开发新产品,提升企业经济效益。近年来,在传统红茶制作工艺的基础上,融入闽南乌龙茶加工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研制出香气高扬的花香型“乌龙红茶”,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一、“乌龙红茶”的特征
“乌龙红茶”兼融红茶与乌龙茶加工工艺技术,产品兼有红茶的甜醇与乌龙茶的花香特点,其外形与内在品质均得到极大地提升。具体来说,茶叶外形方面,条索紧实、色泽乌润;香气方面,香气独特,冲泡后香气馥郁,具有独特的花香、果香和甜香;汤色方面,红艳明亮;滋味方面,甜醇顺滑,汤中花香显;叶底方面,红嫩鲜明。
二、“乌龙红茶”的经济价值
制作“乌龙红茶”可延长乌龙茶采摘时间,有效破解乌龙茶采制季节短暂的“瓶颈”。
“乌龙红茶”融合了乌龙茶与红茶的优点,是将乌龙茶与红茶两种不同的制茶技艺有机融合,精心制作而成,已被业内证实其兼有乌龙茶与红茶的品质特征。其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提高茶叶生产的经济效益。乌龙茶采摘的黄金时间短暂,茶叶生产经营者常因人手不够、生产工期紧张等原因错过最佳采摘时间,影响了茶叶品质和经济效益。掌握并运用“乌龙红茶”制作技术,实现乌龙茶“一茶两做”,即将早季乌龙茶提前10~15天进行采摘、茶青,制成“乌龙红茶”;正季乌龙茶仍按正常季节采制,制成乌龙茶,可有效解决乌龙茶采制季节短促的难题。在一片茶园、茶区里进行“一茶两做”实验,实现多样化加工生产,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与经济价值。
(二)引导消费时尚与潮流。前些年,乌龙茶生产经营者在传统制茶基础上探索出正炒、消正、消青、拖酸等多种乌龙茶制作方法,制成多样化产品,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乌龙红茶”是一茶多制的产物,如果技术成熟、品质优良、特色鲜明,必将被消费者认同、喜欢;当技术进一步成熟、固化,并形成产品的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再加以科学宣传推广,相信不久的将来“乌龙红茶”会成为一种市场新时尚、新潮流。
三、“乌龙红茶”加工制作流程
“乌龙红茶”制作融合了乌龙茶与红茶制作工艺,其生产流程包括采摘、萎凋、摇青、揉捻、发酵、烘干等工序。
(一)采摘。“乌龙红茶”第一道制作工序是鲜叶采摘,严格按照红茶的采摘标准进行。一般以50%~60%成熟度的小开面鲜叶为主。采摘时间一般以晴天的上午10时至下午5时为最佳,此时茶鲜叶含水量较少。
(二)萎凋。萎凋工序兼融乌龙茶与红茶制作工艺尤为明显。
1.晒青。晒青,即将鲜叶均匀薄摊至铺有茶布的水泥板上,置于较微弱的阳光下晾晒。一般选择在晴天下午4时以后进行,此时太阳光线不太强烈,气温不会过高,最适合晒青。也可以将茶青均匀地摊放于萎凋槽上,摊放厚度一般控制在18~20cm,利用烧锅炉产生的热空气,温度控制在35℃左右,加速萎凋。这种方法需要人工不定时均匀翻动,让茶叶青色转为暗绿,表面光泽消失,叶片变得柔软,并促使青草味消失,茶叶清香逐渐显现。遇到阴雨天气,缺少日光照射条件时,多参照这种方法进行萎凋。
2.摊青。把晒青后的鲜叶收起置于做青房,薄摊至竹筛中进行摊晾,降低其温度,让其自然萎凋。
(三)摇青。摇青工艺参照乌龙茶做法来进行,但又有区别,轻摇即可,一般轻摇两遍。当鲜叶变柔软后开始第一次摇青,一般持续2~3min。一芽二叶可采取第二次摇青,时间根据茶青情况而定。
(四)揉捻。当鲜叶青气明显消退、发出清花香时,注意跳过乌龙茶炒青环节,直接进行揉捻。但什么时候进行揉捻要参照红茶技术指标来进行,即将鲜叶用手用力揉成团,当梗叶不易折断且手中茶汁不多时,则开始进行揉捻工序。
(五)发酵。发酵是决定红茶品质的关键工序,被称为红茶制作的灵魂。发酵过程中,经过萎凋、揉捻的茶叶,其液泡内的多酚类、氨基酸等物质在液胞膜受损后与多酚氧化酶充分接触,进行酶促氧化,其主要多酚类物质——儿茶素不断氧化聚合和缩合,形成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等一系列氧化产物,并伴随其他化学反应,使茶叶产生红变,形成红茶、红叶、红汤的品质特征。叶色转为黄红色,青气消退,出现清新的花果香为适度。
(六)烘干。烘干是制作“乌龙红茶”的最后一道工序,关键要把控好烘箱温度和烘干时长。它分为毛火与足火两个阶段,毛火阶段先以高温迅速杀死茶叶中的活性酶物质,使其终止发酵;足火阶段以低温恒温慢烘,避免因温度过高而导致茶叶香气挥发流失,同时避免茶叶焦化发黑,影响茶叶质量。
四、“乌龙红茶”制茶技术要点与注意事项
“乌龙红茶”融合乌龙茶与红茶两种制作工艺优点,但在运用乌龙茶、红茶制作工艺分配方面有所侧重。
(一)细嫩采。采摘按红茶要求进行细嫩采,摘取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切记保持鲜叶的新鲜度与活性;受到虫伤或霜冻过的芽叶不采,以免影响整批茶叶的外形与品质。
(二)萎凋先轻后重。萎凋前期按乌龙茶制作要求,先轻萎凋,后轻摇青。由于鲜叶嫩度高,晒青时间不宜过长,否则易使鲜叶被灼伤、烧伤。一般出现叶质柔软、叶面光泽明显消失,颜色暗绿,略发出清香即可。萎凋后期按红茶制作要求,进行重度萎凋,萎凋叶减重率控制在35%~40%。
(三)轻摇两遍。因为采用红茶的细嫩采青,叶片薄、走火快,摇青应以轻摇两遍为宜。鲜叶投放量也十分关键,投放量大约占摇青筒的2/3,投放量过少时鲜叶易摔碰受伤,不利于后期走水工序。摇青时要注意轻摇,宜慢不宜快,一般转速控制在10~15r/min,每次间隔1.5~2.5h。
(四)不必炒青即可揉捻。不必经过乌龙茶的炒青工序,而按红茶技术要求直接进行揉捻。揉捻的重点是使茶叶紧结条索,这直接影响干茶成型和茶汤浓度等。
(五)发酵要适度。发酵室温度宜控制在24℃~28℃,相对湿度宜在90%以上,空气保持新鲜,发酵时间2~4h。发酵适度时,茶叶青草气消失,产生清新鲜浓的花果香味,叶色呈铜红色。叶温达高峰并开始稳定时,即为发酵适度。如发酵不足,会带有青气,叶色青绿或青黄;如发酵过度,呈香气低闷,叶色红暗,会影响茶叶品质。业内对发酵程度有“宁轻勿重”之说,因为“轻”还可以在烘干环节采用低温烘干补救,如果“重”了则无法补救。
(六)烘干温度先高后低。毛火阶段摊叶厚度为1.5~2.0cm,温度一般以120℃~130℃为宜,然后摊晾0.5~1h,厚度2~4cm;再进行足火,摊叶厚度为2.5~3.0cm,调低烘箱温度,一般以100℃~105℃为宜。烘至足干,毛茶含水率为6%~7%,一般以手触摸茶干有明显刺感,手捏茶干易碎为准。
五、结 语
“乌龙红茶”制作兼红茶与乌龙茶加工工艺技术,成茶兼具红茶的甜醇与乌龙茶的花香。探究“乌龙红茶”制作技术,既能为生产经营者提供一种新的加工工艺参考,提高企业乃至茶行业的市场竞争优势,又可为消费者提供一种新型产品可供选择,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龚自明,郑鹏程.茶叶加工技术[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2]陈育才.六個高香乌龙茶品种的红茶适制性初探[J].福建茶叶,2017(004).
[3]吴辉木,陈秀贞.黄金桂品种红茶初制技术[J].中国茶叶,2018(010).
[4]廖满福.“红乌龙茶”加工工艺开发的探索[J].山西农经,2018(05).
[5]左先平,邱宗宏,谢茂成,龚明寿.结合乌龙茶和红茶加工方法创新工艺制作红茶[J].农业研究与应用,2019(03).
[6]T/FACX001—2018 福安市茶业协会团体标准花果香坦洋工夫 闽科红[S].
(作者单位:安溪泉家茶叶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