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卫:恋旧调子里的都市人

来源 :中欧商业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scountsto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家卫是中国导演里少数拥有后现代意念的人之一。相对而言,同时拥有强烈的时间感和空间感的导演少之又少,唯有在冰冷耸立的大楼下独守一隅的人,才能把两头的困境打成一个结,水远在里面困扰,在纠缠关系中发现一些什么秘密。
  
  当一个人在奢华与孤寂的天平上无法平衡时,他会追求某种影子里的快感。断断续续的独自回忆、夸张变形的漫游、错开的相交,王家卫的电影始终在催化他骨子里的那份浪漫与悲观。
  永远是情人般的迷惘,永远是不能到达目的地的寂寞,永远都在寻找各自的身份。王家卫喜欢玩精神的捉迷藏,每一部电影都互相关联,每一个人物都被宿命的游戏网住,他的影片的谜团是——情绪远大于故事。
  这个人酷爱美丽的外衣,包裹起内心孤岛般的不安全感。
  
  漂泊,关于香港的一个寓言
  
  几乎每个人都在寻找着依靠,但每个人都以失败告终。王家卫电影之所以能捕捉到现代都市人的气息,正在于那种处在恍惚之中的漂泊感。他有些固定的拍摄物:一口大钟、斑驳的旧墙、门牌号码、雨中的路灯……这些都包含了王家卫所需求的心理反应。它们犹如时间流程里的记号,又似人物内心伸缩的心理对照物。它们在主人公潜意识里的符号是空洞,也是一种流逝。所以,王家卫的都市人完全找不到自己的未来,也找不到永恒的情感。
  在香港一流的导演中,也只有少数几个人把握到只属于香港的个人风格。杜琪峰的枪筒里瞬间进发火光的距离,是香港街巷与街巷之间的距离;许鞍华的市井对话,则将香港狭窄的地盘分布得非常匀称;而王家卫分明在游离,即使他努力搜寻记忆里辉煌,也是轻轻划开伤口,在缺席的盛宴里捕捉残片的美。
  从《阿飞正传》到《春光乍泄》,王家卫把人的无根感描述得淋漓尽致:《阿飞正传》在王家卫早期电影里如此突出,就因为主人公不断地被身份不明而摧毁,从上海移民而来的阿飞整日生活在焦躁不安的情绪里,他为寻找生母费尽了一切。而阿飞真正珍爱的女人——苏丽珍和他一样的命运,小时候被表姐从澳门带到香港,她最关心的是什么时候来的,这个问题一直没有解答。王家卫在隐喻特殊人群的失落心态,尤其在1997年之前,它是香港人的一次集体身份的再寻找。
  “世界上有一种鸟是没有脚的,这种鸟一辈子只能F地一次,那一次就是它死亡的时候。”这应该是最具王家卫标志性的独白之一,大凡在殖民文化里孕育出来的都市气质,都有一种华丽的空虚症。人们怀疑他们存在的印记,这种怀疑最终以颓废到达高潮。其实,王家卫不只是消解他电影里的人物的身份,还虚化了空间,更颠覆了时间上的连续性。所以,王家卫的影片需要大量的旁白,将故事的逻辑关系切割开,留下一些片断式的感受。而他的情节铺展也往往是分裂状的。甚至让几条线索重叠。这种破碎的美使王家卫骨子里的空虚感格外地强烈,于是,在《阿飞正传》里出现了这样的旁白:“我们认识了一个很短的时间而已。”如果说漫长代表着生命的折磨,那么瞬间消逝则是一次又一次华丽的死亡。
  对于隐喻而言,王家卫是一个更喜欢找到对应的导演。小卖部里苏丽珍的等待和那口无比空洞的钟的对比,阿飞饮弹时的无终结的眼神和列车前行的对应。这种对应到了《春光乍泄》更是极端化了,黎耀辉和恋人吵架之后,在河上的那场寂寞无助的情绪渲染,这是近似贾木许式的都市忧郁症在异国他乡的散发,直至在大瀑布前的剧烈心理对比。《春光乍泄》安排了一个周游世界的配角——张宛,他跑到阿根廷最南部的灯塔前述说人的孤独。这样的角色安排,是王家卫惯用的手法,让一个人成为另一个人的影子,让一个隐藏的故事成为另一个故事的注脚,让人与人的相交成为永远的错开。
  《春光乍泄》未必能超越《阿飞正传》,但它做到了另一种纯粹,那就是关于漂泊的命题,以地球为对应。
  
  恋物,是王家卫时间记忆的一个象征
  
  王家卫每一部电影都是四个字,他喜欢的数字里除了“四”以外就是“六”。他有对物迷恋的情结,甚至是一种习惯的迷恋,恒定而不变,有一种刻进肌肤里的快感,从中我们可以抽离出一些怀旧的因素,包括对异性的幻想。
  王家卫最喜欢的音乐无疑是探戈,那是一种在阿根廷人皮亚佐拉的创作里,要让城市的落叶起舞的抒情。也许是王家卫不可避免的刻意的情调,让观者无法从男女关系的主题中及时抽身,而错以为王家卫是恋爱学家。其实,所有的王氏故事都存在着两个触角,它既是关于两性之间的,也是人类本身的。
  《花样年华》是恋物的史诗,从旗袍到领带,从拖鞋到一面窥视出形体线条的镜子。这还是一出吸引与克制的身体诱惑的戏剧,在王家卫的影片里,女人身体是一样能歌唱的物体。包裹在衣服里的,是它如水果一般盛开的状态,而它的枯竭是因为时间的残酷。显然,王家卫的男女关系的第一主题是疏离,他的男女主人公的欲望总是被人生的残酷性消解,唱机里回响的是孤独。
  咖啡馆与酒吧里的留声机,是王家卫的另一个象征性的物体,它标志着时间流转,是王家卫中期电影的一个重要命题。
  《东邪西毒》和古装、武侠都无关,而是关于时间的另一种叙述。同样,在《花样年华》里,有很多被解析的细节,一段话重复两次,一个绝望的情绪也被扩张两次,突然觉得王家卫是把记忆里的某些东西具象化。这样,就产生了王家卫的弥漫感。《花样年华》就是这样一部可以用高度浓缩的情绪来替代的电影,苏丽珍一直在飘逸地走动,这样一个重复的动作,因为细节的变化而充满了灵动的气息,弥漫而华丽。
  王家卫还是一个出色的取舍能力超强的导演,周慕云和苏丽珍的配偶都没正面出现过,这种隐性的处理更强化了主题:也就是将一个若即若离的情爱故事更尽情地挥霍到极致。这看似王家卫的得意之笔,这样的爱情故事不是超脱,而是绝望。一对人一旦离开了背景,那种真空的气息反而给人窒息的感觉。
  王家卫的恋物,是有多重意义的,但从他的电影风格来说,那是对逝去的人的伤怀。
  
  机巧,意味着他拍的是同一部电影
  
  王家卫不仅喜欢在一部电影里埋下伏笔,还喜欢在不同的影片里设下机关。比较容易找到的是:同一个房间号码和同一个人名的出现。大约从《阿飞正传》开始,苏丽珍成了一个令人心碎的女人,一直沿用到《花样年华》和《2046》。而专栏作家周慕云也在《花样年华》和《2046》之间蜕变,一个很含蓄执著的男人衍化为一个玩世不恭的男人。这种符号性还可推溯到《阿飞正传》,在那里面,只在最后灵光一闪的梁朝伟,也可以和周慕云挂上钩的,而成为一个前传式的引子。
  当然,这样的游戏解析还可列出金城武分别在《重庆森林》和《堕落天使》里的角色等等。当然这只是一个表面上的游戏,对于王家卫而言,他首先要将他的故事变动得相当支离破碎,而在支离破碎的背后,藏着一个无穷幽深的洞,那就是现代人的生存的不确定性。这个概念在《2046》里玩到了很彻底的地步,每一个现实生活里的故事都可以被提炼成未来的故事,每一个温暖的故 事背后都有一双冰冷的手。
  最后,你也可以把那个无穷幽深的洞想象成一个叫2046的房间,可供回忆,也可以抹去的房间。它一头连接着过去,一头连接着未来。它既是发生的,也是未发生的。
  人类的感受,如果到了如此被遗忘所包围的时候,那它背后的神经是分裂而沦陷的。王家卫把他定义的世界符号化,他本质上不是想抽象什么,而是表达一个具有后现代色彩的导演的感受,仿佛这世界被无形地粉碎了,留下了一个个终究要产生记忆的肌体,他们注定要在逃避的相遇中销声匿迹。
  王家卫是中国导演里少数拥有后现代意念的人之一。相对而言,同时拥有强烈的时间感和空间感的导演少之又少,蔡明亮属于空间感特别灵敏的,而侯孝贤是属于时间派的。唯有在冰冷耸立的大楼下独守一隅的人,才能把两头的困境打成一个结,永远在里面困扰,在纠缠关系中发现一些什么秘密。
  我们当然不知道王家卫的失落感来自哪里,是一场不可告知的事件,还是一次家庭的错误。但是,无论如何,王家卫的精心设计用足了他的智慧,有时候,他也会被高度的形式感所左右。在艺术的领域,机巧和笨拙也是相对的。
  
  关于王家卫的情调
  
  一样东西反复把玩,会给人腻烦的感觉,尤其对于拍同一个主题的导演。关于王家卫的情调,相信在大多数的判断中是个贬义词。不可否认的是,王家卫还是超脱不了这样的境界:将颓废当作了糖衣炮弹。这在《重庆森林》这样的电影里特别明显。
  从王家卫选择的配乐来看,就很能说明问题。他喜欢迷茫的南美风情——探戈,但他不喜欢悲哀到死的法多音乐。他的电影里的绝情也如此,可以颓废,也可以在楼与楼的缝隙里抒情,但没有绝望到自杀。他们不断地游离在暧昧的自由里,他们的幻想比他们的身体越过了很多界,他们也紧紧地守着矜持,等候着外部奇迹发生。于是,都市是他们的寄生之处,他们在里面漫游,空间之小以至于他们偷偷地在对方身上漫游。
  王家卫是一个特别注重心理变化的导演,加上他喜欢追求重复的过程,而抛开结果本身。最后,他在自己设计的调子上行走,迷恋着迷恋,诱惑着诱惑。
  关于心理变化,我们几乎在每一部王家卫电影里找到某几个特别之处。《花样年华》到了内心激流奔腾的时候,时常出现雨水漫过石板路的景象,还有旗袍美人的几十次的摇曳走动,宛如一次次心灵的微波起伏。
  另一方面,王家卫懂得在人的习惯里挖掘出一点味道。这点味道,换个词就是情调。很多电影里的主人公重复着同一个动作,《花样年华》里的苏丽珍到街上打饭,《重庆森林》里梁朝伟每次到小吃店吃的都是同一种面条,还有金城武的凤梨罐头积到三十个。当然,金城武的凤梨罐头还有过期的意味。在同一部电影里,梁朝伟玩玩具飞机,暗示了他等待空姐女友的心理,但到了王菲玩的时候,就成了一只纸飞机,它提示了闯入者的心理的不同。
  最令人觉得王家卫在电影里缅怀的是:相似于他小时候所住的公寓环境,以及隔壁邻居走动频繁的上海人。上海方言在他的无数部电影里出现,这也可以归结为怀旧,但更多的是王家卫作为移民的一种情结,他从一个曾经繁华的殖民城市到了另一个曾经繁华的殖民城市。这种在时间上的落差,以及所能带来的遐想,是他人无法想象的。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情感标记,当周璇的《花样的年华》响起,王家卫给了他母亲那一代一个老派的空间。而他这一代则在玩世不恭和彷徨迷惑中成长。
  
  过去的与未来的
  
  尽管王家卫电影尤其早期电影里有漂泊无根意识,但像阿飞这样以死为归宿的并不多。那些人物或多或少是有渴望的,他们只是错过了某些辉煌的因素。所以,他的影调以泛旧闻名,以近乎做作的抽色来制造灰色世界,但时而会出现几丝几缕的绚烂的光亮。
  王家卫还喜欢在小空间里使用广角镜头,于是《2046》更像一个在梦呓中存在的世界。在《堕落天使》里的杀手变形的拍摄,则在营造现代都市里小人物存在的荒谬感,而《春光乍泄》里的逆光剪影式的踢足球场面,是一种非常直接的游离感,它像一次发生在过去的,又像是杜撰的心理跌宕。
  说来说去,其实我们应该逼视王家卫的60年代情怀。在《阿飞正传》、《花样年华》、《2046》等一系列影片里,直接点出了发生在上个世纪60年代的具体年月,那正是五岁的他移民到香港的日子,也是香港焕发出上个世纪40年代上海繁华一面的岁月。说王家卫怀旧,应该聚焦在这一点上。他把60年代作为他的那副墨镜的型号,也作为他叙述的某个起点。
  人在十几岁里已经发现了自己的某个一辈子要着落的地方,也就是生命的圈。随后就是恪守、摇摆、叛离乃至回归,人是逃不出这个圈的。王家卫的电影围绕着这个圈而展开,他那近乎自恋般的心理独白穿插在每一部电影里,唯有一部例外,那就是他的处女作《旺角卡门》。
  王家卫自认为的集大成之作《2046》,从过去与未来的打通上花了很大力气。但是,在2046年那个虚拟的空间里,我们没有读到更多的未来意义的寓言,而是关于过去的心灵疗伤。那趟列车加深的是时间的凝固和空间的隔绝,这是不是王家卫的未来哲学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试图穿越时间的限制,穿越人际关系的局限。其中有不少人物之间的互相替代,虚拟与现实的互相替代,其目的也是为了找回失去的感觉。
  一个小时后,十个小时后,一百个小时后,这是往昔经验过甚的王家卫制造的时间对比,他逃不出去,而那诞生了很多秘密的旅馆正是梦幻滞留的地方。他把个人内心里的含混与吞噬欲望安然地打开,这既是一次怀旧的华丽交响,也是一次欲望的深刻呼唤。
  最为彻底的欲望替代,是周慕云在列车上的一次意念漫游,他成了那个叫Tak的日本人,但旅馆老板大女儿的激情被未来世界冷冻了,这里,用冷漠的机器人证明了爱情的错失。相反,红粉知己白玲则成全了周慕云一次欲望的冒险,而他真正的爱情早已送给了一个在《花样年华》里就消失的女人——苏丽珍。
  这就是王家卫对过去的怀恋。人的一世是在自己情感的沦亡里漂流的,各种幻想都是一种补充,各种不同的冒险都是相同的,它们终究要被记忆撕裂。
  王家卫已经完成了他的主题,无论是在灯火阑珊的边缘逃匿,还是继续错失,王家卫都是一个游移的人。而他影片里的主人公随着1997年的到来而结束了恐慌感,但多了一点无所适从,多了一点多余的感伤。
  最后,王家卫的电影俨然是一节节车厢,到了《2046》,是庞大而空洞的一节。
  当然,所有在这列列车上呆过的人,都毫不相干了。
其他文献
管理是文化基础上的工具    《中欧商业评论》(CBR):您最近正在关注或研究的问题是什么?  高润至(Frank Gallo):我目前正在着手研究的一个问题是:中国企业领导者如何成为世界级的经理人?在美国加州,很多印度人管理着公司;在欧洲,许多日本人担任公司领导职位。但在全世界范围内,很少看到中国的经理人担任跨国企业的重要职务。  我和一家跨国企业的经理人聊到这个问题,他说这可能有种族歧视的因素
期刊
一位知名企业家说过,改革开放30年只是完成了市场经济的启蒙和启动,在未来的10~20年,中国将出现一批千亿级的企业。此次金融危机在给经济带来震荡的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视角和机会,审视中国千亿企业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万科、海尔、联想、华为这四家优秀的中国领袖企业要么已经跨入千亿的大门,要么已经站在门口,面临关键一跃。就过去而言,它们都堪称胜者;面对未来,它们却又在不同的层面上遭遇迷茫。
期刊
《中欧商业评论》(CBR):如果用埃森哲报告中提出的“全球化运营模式”中的五个要素,即领导力、人员素质、组织结构、流程与技术、考核标准来看待中国的跨国企业,您觉得中国跨国企业最薄弱的,或者最亟待加强的环节在哪里?  特雷弗·格鲁津:埃森哲的研究表明,新兴市场企业往往强调员工和领导力等“软性因素”,不像经济发达国家企业那样倚重组织结构、流程与技术。全球业务运营中,中国跨国企业的高管常常陷入两难境地:
期刊
未来成功的全球运营模式,需要在软性要素和硬性要素之间取得平衡。对于发达市场跨国公司来说,需要超越对硬性要素的依赖,加强在领导力、人际网络能力等软性要素方面的修炼;对于新兴市场跨国公司而言,努力的方向则恰好相反。    根据埃森哲最近的一份调查,95%的高级主管怀疑企业的国际化运营模式是否正确。多极世界的兴起,越来越拷问着全球运营模式:是否存在某个最合适的模式?发达市场与新兴跨国市场的运营模式应如何
期刊
公司政治的核心在于控制“人”。控制得当的公司政治,会引导公司的员工认同企业的使命和愿景,暂时搁置眼前的利益纷争而共同奋斗,使公司的权力分配和利益格局处在一个比较平衡的状况,不至于因为失控而造成动荡和损失:不加控制的公司政治,会使公司长远的利益与员工的利益之间员工的利益与老板的利益之间,以及员工与员工利益之间产生冲突,当平衡制约关系被打破了,大家都为了眼前的既得利益而互相争斗,互相倾轧,几败俱伤,骨
期刊
经济低迷中,需要快速调整有限的营销手段,争取实现短期利润最大化。做到这些,需要及时理解客户需求以及竞争者的动向、快速实验并迅速优化制胜的商业手段。    在经济衰退期,消费者的要求会有所改变:购买数量减少、想要不同的产品或服务、不断寻找更大价值的商品、对营销刺激的反应有所变化。企业的挑战在于:调整短期商业策略以尽可能提高收入及和润。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企业需要通过一系列与消费者的互动,找到能够利用现
期刊
每当身陷书店那纵横交错的管理类书籍大阵仗中时;每当翻开一本没有一句通顺中国话的大部头译作时;每当眼睛扫过那些排列着大ABC、小123的目录时;每当好不容易读完一篇管理学论文,刚想喘口气,却发现正文后边还有128个注释时;每当硬着头皮读完那些注释,却意识到那里有的信息远比正文还重要时——竟然不由自主地开始怀念大学宿舍上下铺点上夹子灯读诗的时代。  其实,读诗也不光是为了满足一种怀旧的情绪。小诗、小故
期刊
企业领导者要学会使公司政治为自己服务,如果能够清楚地了解这一点,组织管理的压力不仅会大大减少。还能使企业领导者在所处的环境中如鱼得水。他们可以尝试从以下角度进行“政治修炼”。    你想要什么?    对于企业领导者而言,应该确定自己职业生涯中想达到的目标。掌握公司内部游戏规则的关键首先在于让权势者受益。然后学会利用一切有利于自己的资源。    学习游戏    玩政治游戏意味着发展良好的“人际技能
期刊
1998年4月,美国旅行者集团和花旗银行合并成为花旗集团,最初由旅行者集团CEO桑迪·成尔和花旗银行CEO约翰·里德担任花旗集团联合CEO。但时隔不到两年,花旗内部的权力纷争就以里德出局、桑迪成为唯一CEO落幕。在这场和桑迪争夺董事会控制权的斗争中,以花旗为至上光荣的里德由于用权不当而落败,或者说,他输给了桑迪的政治手腕。    1997年2月,摩根士丹利以100亿美元收购了以低收入者为服务对象的
期刊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公司政治局”中,庆华多方势力的角逐,最终却没有一个真正的赢家……    秦蔚真没有想到,自己居然会被要求辞职,而且出面劝自己辞职的人还是始终同处一条“战壕”的战友——庆华公司总经理张风帆。  庆华公司是一家专门生产自动按摩椅等家庭娱乐休闲设备的公司。董事长郑梦初经营着一个年销售额数十亿元的集团公司,庆华只是该集团公司的一个子公司,由郑梦初本人全资持股。  2006年,原本担任某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