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心得:严而有爱
“作为学校教育的工作者,陪伴一代又一代的学生成长,主人翁精神、热情投入的工作态度,由此而衍生的校园价值,不也是要青春常驻,去除大社会的大功利吗?”——《学习上海能泰纺织的企管精神》
上面的文字,出自何汉权先生主编的《校长也上课》一书,语句虽短,其中含义卻是深沉,令读者细品之餘,再观今日教育界,会衍生出新的观点。而作者何汉权先生对教育工作的用情之深,可见一斑。
“我觉得办学要严谨,但过分的严格往往适得其反,所以应该做到‘严而有爱’,以此促进学校与学生互动的良性循环。”办学多年,他一直坚持着“严而有爱”的理念,严谨对待教育,细心关爱学生,在风采中学中实现着自己的教育理想。无论是创校之初,经费困难,他仍坚持筹集资金,製成三幅寓意“根植香港”、“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三个主题的瓷画置於校园醒目的地方,以时刻明示教育导向;还是学校发展中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品德教育、课外活动的三个方面,力求实现培育身心健全人才之目标;还是今日学校成绩理想,也紧记“学生为本”、“教师治校”、“校长领导”三个理念,为风采中学办学的金规玉律。都是他从不间断的作用力,推动学校发展一次次向前迈步。
至今,风采中学已结出了累累硕果:学生升入大学的概率近70%,在北区已属前列,四分之三的学子得以圆大学梦,因此被媒体界分别评为香港中学50强及30强。於个人而言,何汉权先生也获得各界的肯定,早於2000年已获香港特区政府颁授荣誉勳章,最近又被评选为“香港40年来有影响力教育人物的40位之一”。种种荣誉,是彰显过去成绩的一座座里程碑,也是更高的要求与督促,让何汉权先生坚持以往的优点,改进曾经的不足,与风采中学的师生们共同携手,继续为打造一个更美好的风采中学而再接再厉。
每天,何汉权先生都早早来到学校,站在学校大门前半小时,与同学们打招呼,增进情感。若有学生过於害羞,他会主动唤对方过来,並用和善的语气劝说:“为人过於害羞,容易形成怯弱的性格,对个人未来的发展不见得是好事。所以要从生活细节中改变自己,主动微笑、点头、打招呼,入屋叫人,入庙拜神,不仅是礼数,也能增加自身的勇气与修养。”
每年,何汉权先生会开展“校长深情对话课”,从最高班的中六年级开始,逐个班级进行交谈、互动,与同学们畅所欲言,了解学校什麽地方应有改善、什麽地方要重视注意,直到亲自把全校所有年级共30多个班都接触一遍,用时有30多个课节之多。这种多年的坚持、仆人的领导的方式与全校师生一起营建谦虚自持卻也乐观进取的风采校园文化。
此外,何汉权先生还要与各位老师交谈、与家教会沟通,並且处理各种外联工作等等,时间常常充满到没有丝毫空隙,他笑言道“自己的黄金时间段都用在处理教学工作上。”但卻没有任何怨言,依旧全心全意实现自己教育的使命——这个使命,在他接过校长的重任时已经许下:如果学生的成绩、活动、品德有了明显的下降,那是作为校长领导学校的失责,所以必会辞职!
然而,何汉权先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风采中学的保本与增值,也让学校上下共享殊荣,育才无数。事实上,何汉权先生出任校长後,该校的学业成绩、课外活动的表现,以及更重要的品德与传统教育都继续取得累累硕果,受到学界的重视。早些时候,新加坡教育局就邀请该校分享推动价值教育的宝贵经验。他更以教育为基础,在老师、学生、家长、社会之间搭建起一座重要的桥樑,促进了各方的沟通,从而从不同的方面,完善教育系统。也使风采中学加速前行,如同帆船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教育心得:重交流 倡互通
“我们以当年历史为今日之鉴,带领学生走进历史事件的直接或间接的相关现场,进行实地参访、考察研究,听取专家学者讲解,指导学生进行历史研读学习,以多元活动引发多角度思考,思考根本的历史意义与价值,这也是学习历史的不二法门。”——《让历史说话》
风采中学地处上水,所以有不少到港上学的内地学子,他们带来与本地不一样的思想、观念,在校园中交织融合,成为何汉权先生在今日工作中看到最美的风景之一:“风采中学有一些同学是从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地来上课的,他们都获得了香港居民的身份证,也拥有很好的成绩,跟本地的同学相处十分融洽。”风采中学因此逐渐具有了包容与交流的优势,对学生的成长大有裨益:“我比较希望学校做到保持香港特色,具有本土情怀和民族情感,还有国家观念,以及面向世界的眼界,而且我们能把这种风格推广开来。”
诚然,好的办学直接表现於成绩,也要重视学生的质素和能力,管理学校的工作因此责任重大,需要兼顾实证、学业、品德、活动等等,也只要将重点放在这些方面,年轻学子的成长才能健康、稳定,而不会因为社会上各种影响变得偏激、盲目。针对教育中的方方面面,何汉权先生内外兼顾,不仅以关怀、督促培养众多风采学子,还经常组织对外活动,增加学生的群体意识、社会认知度等等,藉此培养心智健全的人才。
借助学校的地理优势,何汉权先生常常带同学们来到深圳、广州等地交流。有时还从繁忙的学习及工作时间中抽出几天,到江浙、广西等地的学校进行互动,如教学成绩斐然的浙江宁波镇海中学,便与风采中学结成姊妹校,双方互通有无、增进情感,以此形成学校合作的良好效应,把理念与实践经验结合,共同裨益内地与香港的教育界。
“教育如果不进行对外活动,就容易成为一滩死水。没有互动没有良性循环,就没有互动,就没有集思广益,也没有根植香港、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机会。要是变得夜郎自大,那就危险了。”何汉权先生不仅积极带领师生们到内地交流,还会鼓励老师和学生们组团到加拿大、美国、英国等遊历世界,从而让风采中学形成了积极对外的传统。屡屡推出的活动,是一届又一届风采学子的难忘回忆,也是学校特色鲜明的办学风格。 传递正能量:以史为鉴 铸民族之魂
“……对中史科都有共同的感觉,那就是‘国民教育的根本,实源於国史教育’,该科的发酵翻生的能量很强,民族情、国家观、文化论、同胞爱,不少养分是从中史科的学习而来……”——《是香港中学中史科最坏的时刻?》
何汉权先生也是香港中国历史学界中活跃的一员,作为香港大学中国历史研究文学硕士课程同学会会长的他常常竭思尽虑,多次致力於推广中国历史作为教学内容。十几年前,香港进行教育改革,把中国历史拆分为中西史合併科、社会人文科等四项,大大减轻了中史教育的总体含量,何汉权先生对此表示反对,並坚持多年呼籲,开展众多工作,希望学界重视中史科的教育。
若有机会,他会带着同学们遊访历史地点,於其中获得感受,领悟历史的厚重和意义。而且,有同学对其提问历史问题的时候,他会注重在思想上的引导性,用带有启发的话语阐述事实,给对方留下思考的空间。如果风采中学能培育出专心修习历史的同学,何汉权先生会心感欣慰,倍感自豪。而社会各界对其工作也有所肯定,因此,曾颁荣誉勳章颁予何汉权先生的香港首任特首董建华先生,早前更邀请他加入创立团结香港基金的创会智囊中。而国务院辖下的智库,全国港澳研究会亦邀请何汉权成为创会会员。
教育之中奉献不倦,社会之中也会有所付出。何汉权先生多年笔耕不辍,长期在《信报》和《星岛日报》的教育专栏撰写文章,从教育的角度分析时态,向社会提供建议参考。这是他的另一种以身作则,是校园之外的关心时事的榜样,也是其一腔热血,灌溉另一片土地,育起另一片花开。
例如就近期美国社交网站创办人朱克伯格与其华裔夫人宣佈将资产悉数用於成立慈善资金,何汉权先生在《星岛日报》中发表《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文,並延伸到今日香港及世界各地的社会问题,且告诉人们要解决上述问题,应从教育抓起,观点鲜明,可谓用心良苦。
身处现代,不同行业的人们总不同的凖则。何汉权先生从事教育的凖则便是:“以身作则,摆事实、讲道理、说感受、明思辨、向前看”。坚定内心的信念,按照着规划的路线,他不急不躁地前进在教育事业的大道上。
今日之教育影响着社会未来的发展,人才的多少是社会的筹码,只有将现在的孩子教好,才能给香港带来一个美好的未来。如何汉权先生一样的教育工作者,正肩负着这个重任,以无私无悔的奉献,引来一场场的春风化雨,带来一次次的百花齐放。
“作为学校教育的工作者,陪伴一代又一代的学生成长,主人翁精神、热情投入的工作态度,由此而衍生的校园价值,不也是要青春常驻,去除大社会的大功利吗?”——《学习上海能泰纺织的企管精神》
上面的文字,出自何汉权先生主编的《校长也上课》一书,语句虽短,其中含义卻是深沉,令读者细品之餘,再观今日教育界,会衍生出新的观点。而作者何汉权先生对教育工作的用情之深,可见一斑。
“我觉得办学要严谨,但过分的严格往往适得其反,所以应该做到‘严而有爱’,以此促进学校与学生互动的良性循环。”办学多年,他一直坚持着“严而有爱”的理念,严谨对待教育,细心关爱学生,在风采中学中实现着自己的教育理想。无论是创校之初,经费困难,他仍坚持筹集资金,製成三幅寓意“根植香港”、“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三个主题的瓷画置於校园醒目的地方,以时刻明示教育导向;还是学校发展中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品德教育、课外活动的三个方面,力求实现培育身心健全人才之目标;还是今日学校成绩理想,也紧记“学生为本”、“教师治校”、“校长领导”三个理念,为风采中学办学的金规玉律。都是他从不间断的作用力,推动学校发展一次次向前迈步。
至今,风采中学已结出了累累硕果:学生升入大学的概率近70%,在北区已属前列,四分之三的学子得以圆大学梦,因此被媒体界分别评为香港中学50强及30强。於个人而言,何汉权先生也获得各界的肯定,早於2000年已获香港特区政府颁授荣誉勳章,最近又被评选为“香港40年来有影响力教育人物的40位之一”。种种荣誉,是彰显过去成绩的一座座里程碑,也是更高的要求与督促,让何汉权先生坚持以往的优点,改进曾经的不足,与风采中学的师生们共同携手,继续为打造一个更美好的风采中学而再接再厉。
每天,何汉权先生都早早来到学校,站在学校大门前半小时,与同学们打招呼,增进情感。若有学生过於害羞,他会主动唤对方过来,並用和善的语气劝说:“为人过於害羞,容易形成怯弱的性格,对个人未来的发展不见得是好事。所以要从生活细节中改变自己,主动微笑、点头、打招呼,入屋叫人,入庙拜神,不仅是礼数,也能增加自身的勇气与修养。”
每年,何汉权先生会开展“校长深情对话课”,从最高班的中六年级开始,逐个班级进行交谈、互动,与同学们畅所欲言,了解学校什麽地方应有改善、什麽地方要重视注意,直到亲自把全校所有年级共30多个班都接触一遍,用时有30多个课节之多。这种多年的坚持、仆人的领导的方式与全校师生一起营建谦虚自持卻也乐观进取的风采校园文化。
此外,何汉权先生还要与各位老师交谈、与家教会沟通,並且处理各种外联工作等等,时间常常充满到没有丝毫空隙,他笑言道“自己的黄金时间段都用在处理教学工作上。”但卻没有任何怨言,依旧全心全意实现自己教育的使命——这个使命,在他接过校长的重任时已经许下:如果学生的成绩、活动、品德有了明显的下降,那是作为校长领导学校的失责,所以必会辞职!
然而,何汉权先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风采中学的保本与增值,也让学校上下共享殊荣,育才无数。事实上,何汉权先生出任校长後,该校的学业成绩、课外活动的表现,以及更重要的品德与传统教育都继续取得累累硕果,受到学界的重视。早些时候,新加坡教育局就邀请该校分享推动价值教育的宝贵经验。他更以教育为基础,在老师、学生、家长、社会之间搭建起一座重要的桥樑,促进了各方的沟通,从而从不同的方面,完善教育系统。也使风采中学加速前行,如同帆船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教育心得:重交流 倡互通
“我们以当年历史为今日之鉴,带领学生走进历史事件的直接或间接的相关现场,进行实地参访、考察研究,听取专家学者讲解,指导学生进行历史研读学习,以多元活动引发多角度思考,思考根本的历史意义与价值,这也是学习历史的不二法门。”——《让历史说话》
风采中学地处上水,所以有不少到港上学的内地学子,他们带来与本地不一样的思想、观念,在校园中交织融合,成为何汉权先生在今日工作中看到最美的风景之一:“风采中学有一些同学是从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地来上课的,他们都获得了香港居民的身份证,也拥有很好的成绩,跟本地的同学相处十分融洽。”风采中学因此逐渐具有了包容与交流的优势,对学生的成长大有裨益:“我比较希望学校做到保持香港特色,具有本土情怀和民族情感,还有国家观念,以及面向世界的眼界,而且我们能把这种风格推广开来。”
诚然,好的办学直接表现於成绩,也要重视学生的质素和能力,管理学校的工作因此责任重大,需要兼顾实证、学业、品德、活动等等,也只要将重点放在这些方面,年轻学子的成长才能健康、稳定,而不会因为社会上各种影响变得偏激、盲目。针对教育中的方方面面,何汉权先生内外兼顾,不仅以关怀、督促培养众多风采学子,还经常组织对外活动,增加学生的群体意识、社会认知度等等,藉此培养心智健全的人才。
借助学校的地理优势,何汉权先生常常带同学们来到深圳、广州等地交流。有时还从繁忙的学习及工作时间中抽出几天,到江浙、广西等地的学校进行互动,如教学成绩斐然的浙江宁波镇海中学,便与风采中学结成姊妹校,双方互通有无、增进情感,以此形成学校合作的良好效应,把理念与实践经验结合,共同裨益内地与香港的教育界。
“教育如果不进行对外活动,就容易成为一滩死水。没有互动没有良性循环,就没有互动,就没有集思广益,也没有根植香港、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机会。要是变得夜郎自大,那就危险了。”何汉权先生不仅积极带领师生们到内地交流,还会鼓励老师和学生们组团到加拿大、美国、英国等遊历世界,从而让风采中学形成了积极对外的传统。屡屡推出的活动,是一届又一届风采学子的难忘回忆,也是学校特色鲜明的办学风格。 传递正能量:以史为鉴 铸民族之魂
“……对中史科都有共同的感觉,那就是‘国民教育的根本,实源於国史教育’,该科的发酵翻生的能量很强,民族情、国家观、文化论、同胞爱,不少养分是从中史科的学习而来……”——《是香港中学中史科最坏的时刻?》
何汉权先生也是香港中国历史学界中活跃的一员,作为香港大学中国历史研究文学硕士课程同学会会长的他常常竭思尽虑,多次致力於推广中国历史作为教学内容。十几年前,香港进行教育改革,把中国历史拆分为中西史合併科、社会人文科等四项,大大减轻了中史教育的总体含量,何汉权先生对此表示反对,並坚持多年呼籲,开展众多工作,希望学界重视中史科的教育。
若有机会,他会带着同学们遊访历史地点,於其中获得感受,领悟历史的厚重和意义。而且,有同学对其提问历史问题的时候,他会注重在思想上的引导性,用带有启发的话语阐述事实,给对方留下思考的空间。如果风采中学能培育出专心修习历史的同学,何汉权先生会心感欣慰,倍感自豪。而社会各界对其工作也有所肯定,因此,曾颁荣誉勳章颁予何汉权先生的香港首任特首董建华先生,早前更邀请他加入创立团结香港基金的创会智囊中。而国务院辖下的智库,全国港澳研究会亦邀请何汉权成为创会会员。
教育之中奉献不倦,社会之中也会有所付出。何汉权先生多年笔耕不辍,长期在《信报》和《星岛日报》的教育专栏撰写文章,从教育的角度分析时态,向社会提供建议参考。这是他的另一种以身作则,是校园之外的关心时事的榜样,也是其一腔热血,灌溉另一片土地,育起另一片花开。
例如就近期美国社交网站创办人朱克伯格与其华裔夫人宣佈将资产悉数用於成立慈善资金,何汉权先生在《星岛日报》中发表《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文,並延伸到今日香港及世界各地的社会问题,且告诉人们要解决上述问题,应从教育抓起,观点鲜明,可谓用心良苦。
身处现代,不同行业的人们总不同的凖则。何汉权先生从事教育的凖则便是:“以身作则,摆事实、讲道理、说感受、明思辨、向前看”。坚定内心的信念,按照着规划的路线,他不急不躁地前进在教育事业的大道上。
今日之教育影响着社会未来的发展,人才的多少是社会的筹码,只有将现在的孩子教好,才能给香港带来一个美好的未来。如何汉权先生一样的教育工作者,正肩负着这个重任,以无私无悔的奉献,引来一场场的春风化雨,带来一次次的百花齐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