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课程改革已全面铺开,进入具体实施阶段。本人认为只有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那什么是有效教学?教学中如何来实施有效教学?下面结合自己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高中生物教学的经验谈谈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性。
1 巧設导入创设悬念
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导。”一段好的引言能使学生很快进入晟佳的学习状态,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之全神贯注于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如在学习《伴性遗传》时,老师可先给学生讲述这样的故事:在某山区,一个妇女连续生了四个女孩,邻居、婆家人都瞧不起她,她自己也看不起自己,以为自己没本事,生不了儿子,便自杀了。故事讲完后老师可问:她为何要自杀,生女孩是女人的错吗?人的性别是如何决定的?通过这样的一个实例引入新课营造了一个吸引人的课堂情境,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被充分调动起来。为下面的学习设置了悬念,使学生很想去揭开自杀的原因。
如《DNA的结构》的学习可这样导入:向学生讲述2006年7月发生在印度尼西亚的海啸事件(引起学生注意,营造学习氛围),然后提问:这次海啸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各国专家对抽寻到的遇难者遗体进行鉴定,但很多遗体破坏比较严重,已经无法从外貌特征上来辨认,该怎么办呢?学生回答用DNA鉴定。现在DNA鉴定已经成为遗体身份识别最有力的技术手段,通过DNA对身份的确认,实际上采用的是亲子鉴定的方式。那么DNA为什么具有如此微妙的作用呢?这就需要从它的结构说起,这就很自然地进入到新课的学习。
2 “趣味提问”激发兴趣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主观原因,是学习的自觉动力。”
高中生物的学习主要是在微观方面了解生物体的一些生理活动,很多生理活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倦从而对所学知识不感兴趣,甚至会放弃学习。这时老师就要注重课堂提问内容的新颖别致,使学生听后能产生浓厚的兴起继而思考,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如在学习《植物生命活动调节》时,可提这样的问题:把一株笔直的植物放在阳台上,过了一段时间发现枝条弯向阳台外生长。这是为什么呢?台风过后被刮倒的水稻、植株过了一段时间又出现竖直生长,对于这种现象应如何来解释?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就必须来学习《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这两个问题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到的现象,这样的提问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如在学习ATP时可给学生猜一猜谜语:白天草里住,晚上空中飞,金光闪闪动,见尾不见头。(萤火虫)学生说出谜底后问:萤火虫为什么会发光?萤火虫体内有特殊的发光物质吗?萤火虫发光所需要的能量从哪里来?通过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设置问题,提出引人注意耐人寻味的问题,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留下悬念,又可激发学生为解疑而探究的动力,从而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3 学生扮老师当学习的主体
新课程理念是,生物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使全体学生通过努力都达到学习目标。在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时,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上着手,设计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新课导入:在一杯清水中滴一滴红墨水,清水马上变红,这是物理上的扩散现象,然后让学生分析水分子进入细胞是不是与上述现象相似。其他物质进出细胞又是怎样进行的?从而进入三种物质运输方式的学习。老师在黑板上把三种运输方式列出一个比较表格,让学生阅读课文来完成。10分钟后请一位学生到讲台上扮演“老师”对这三种运输方式进行讲解。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最后老师在进行总结、表扬。通过这种方式获取新知识,大大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阅读课文主动获取了知识,老师在课堂中真正起到点拨作用,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本堂课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结束,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4 引导探究,激疑式提问
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全面进行课程改革,同时提出“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这对于推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与传统的教学有着很大的不同。生物知识来源于生活,最后也应用于生活。老师可以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相关的生物学知识,有联系地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如“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教学中,老师可以向学生创设这样的情境:我们吃的面包和馒头为什么会那么松软,与什么有关?(学生回答与酵母菌有关)接着提问:酵母菌发挥这种作用要有什么样的条件?大家都知道酒的主要成分是酒精,那酒精是谁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这些问题的创设环环相扣,随着问题的一个个解决,最终引出本堂课的主要内容:酵母菌既可进行有氧呼吸有可进行无氧呼吸。
激疑式的提问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如在学习“温度对酶活性影响”时,可提问:把加有淀粉和淀粉酶的试管放在热水中,三分钟后取出试管加入两滴碘液振荡会有什么颜色出现?如果再把加有淀粉和淀粉酶的试管放在冰水中三分钟后取出加入两滴碘液振荡又会有什么颜色出现?学生立即猜测可能产生的颜色,并急于验证答案,然后进行实验探究验证。通过实验学生对酶发挥催化效率需有适宜温度理解就更加深刻。
有效教学一直是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热点,对有效教学的理解应是多层次的,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是生物新课程改革的基础和归宿。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掌握有效的策略,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1 巧設导入创设悬念
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导。”一段好的引言能使学生很快进入晟佳的学习状态,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之全神贯注于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如在学习《伴性遗传》时,老师可先给学生讲述这样的故事:在某山区,一个妇女连续生了四个女孩,邻居、婆家人都瞧不起她,她自己也看不起自己,以为自己没本事,生不了儿子,便自杀了。故事讲完后老师可问:她为何要自杀,生女孩是女人的错吗?人的性别是如何决定的?通过这样的一个实例引入新课营造了一个吸引人的课堂情境,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被充分调动起来。为下面的学习设置了悬念,使学生很想去揭开自杀的原因。
如《DNA的结构》的学习可这样导入:向学生讲述2006年7月发生在印度尼西亚的海啸事件(引起学生注意,营造学习氛围),然后提问:这次海啸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各国专家对抽寻到的遇难者遗体进行鉴定,但很多遗体破坏比较严重,已经无法从外貌特征上来辨认,该怎么办呢?学生回答用DNA鉴定。现在DNA鉴定已经成为遗体身份识别最有力的技术手段,通过DNA对身份的确认,实际上采用的是亲子鉴定的方式。那么DNA为什么具有如此微妙的作用呢?这就需要从它的结构说起,这就很自然地进入到新课的学习。
2 “趣味提问”激发兴趣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主观原因,是学习的自觉动力。”
高中生物的学习主要是在微观方面了解生物体的一些生理活动,很多生理活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倦从而对所学知识不感兴趣,甚至会放弃学习。这时老师就要注重课堂提问内容的新颖别致,使学生听后能产生浓厚的兴起继而思考,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如在学习《植物生命活动调节》时,可提这样的问题:把一株笔直的植物放在阳台上,过了一段时间发现枝条弯向阳台外生长。这是为什么呢?台风过后被刮倒的水稻、植株过了一段时间又出现竖直生长,对于这种现象应如何来解释?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就必须来学习《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这两个问题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到的现象,这样的提问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如在学习ATP时可给学生猜一猜谜语:白天草里住,晚上空中飞,金光闪闪动,见尾不见头。(萤火虫)学生说出谜底后问:萤火虫为什么会发光?萤火虫体内有特殊的发光物质吗?萤火虫发光所需要的能量从哪里来?通过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设置问题,提出引人注意耐人寻味的问题,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留下悬念,又可激发学生为解疑而探究的动力,从而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3 学生扮老师当学习的主体
新课程理念是,生物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使全体学生通过努力都达到学习目标。在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时,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上着手,设计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新课导入:在一杯清水中滴一滴红墨水,清水马上变红,这是物理上的扩散现象,然后让学生分析水分子进入细胞是不是与上述现象相似。其他物质进出细胞又是怎样进行的?从而进入三种物质运输方式的学习。老师在黑板上把三种运输方式列出一个比较表格,让学生阅读课文来完成。10分钟后请一位学生到讲台上扮演“老师”对这三种运输方式进行讲解。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最后老师在进行总结、表扬。通过这种方式获取新知识,大大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阅读课文主动获取了知识,老师在课堂中真正起到点拨作用,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本堂课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结束,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4 引导探究,激疑式提问
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全面进行课程改革,同时提出“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这对于推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与传统的教学有着很大的不同。生物知识来源于生活,最后也应用于生活。老师可以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相关的生物学知识,有联系地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如“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教学中,老师可以向学生创设这样的情境:我们吃的面包和馒头为什么会那么松软,与什么有关?(学生回答与酵母菌有关)接着提问:酵母菌发挥这种作用要有什么样的条件?大家都知道酒的主要成分是酒精,那酒精是谁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这些问题的创设环环相扣,随着问题的一个个解决,最终引出本堂课的主要内容:酵母菌既可进行有氧呼吸有可进行无氧呼吸。
激疑式的提问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如在学习“温度对酶活性影响”时,可提问:把加有淀粉和淀粉酶的试管放在热水中,三分钟后取出试管加入两滴碘液振荡会有什么颜色出现?如果再把加有淀粉和淀粉酶的试管放在冰水中三分钟后取出加入两滴碘液振荡又会有什么颜色出现?学生立即猜测可能产生的颜色,并急于验证答案,然后进行实验探究验证。通过实验学生对酶发挥催化效率需有适宜温度理解就更加深刻。
有效教学一直是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热点,对有效教学的理解应是多层次的,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是生物新课程改革的基础和归宿。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掌握有效的策略,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