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2009年9月,被称为“90后”的大学新生进入了大学校园。如何针对“90后”大学生的特点,对他们开展心理健康指导,促进“90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已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课题。本文通过查阅文献、走访调查、专家咨询等方法分析“90后”大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及原因,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 90后大学生 心理健康
90后大学生指是1990年到1999年年底为止出生的进入大学的中国公民。2008年入学的大一新生中,大部分出生于1990年,这也意味着大学已经迎来首批“90后”学生。调查发现,90后大学生总体上个性张扬、乐于表现,目标明确、意识客观。但是他们的有些思想意识需要引起高校德育工作者重视。“90后”身上明显有着市场经济和互联网时代所赋予的特点。对“90后”大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进行研究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90后大学生心理行为特点分析
1.独立意识较强,但同时存在依赖性
90后大学生由于都出生在独身子女家庭,加之网络媒体的发达,他们从小就开始接受海量信息,有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和认知,独立意识较强,非常注重保护自己的隐私。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又集宠爱于一身,大部分90后大学生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承受困难的心理准备。面对挫折,他们往往只会求助于父母,表现出较大的心理依赖性。因此,90后大学生是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结合体。
2.自我意识强烈,但自我评价过高
90后大学生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不善于为他人着想,总是希望别人来适应自己。由于90后大学生自我认同感较高,导致对自我的评价不够客观,有点偏高。大学生的许多苦恼和相互间的争论,都常常围绕自己到底能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但是,他们往往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过高地估计自我,使理想中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偏离较大,常常影响他们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
3.表现情感的欲望强烈,但深度不够
90后的情感强烈,外显而又张扬,调查表明,当90后大学生当情绪处于低谷时的面对方法,绝大多数(86.4%)学生选择了正面、积极的方式,包括找人谈话或倾诉、更多参加社会工作、社团工作、运动、课外阅读等。只有极少数学生(均不超过0.5%)校园生活选择饮酒、吸烟等消极的方式[1]。
尽管这样,90后大学生在宣泄情感过程中深度不够,具有情绪心境化,隐蔽性差的特点。他们对物质世界的追求往往超过了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他们在喜爱的对象表示热衷,对信服的人表露出钦佩和羡慕,对取得成就欢欣鼓舞,对不平之事表示愤慨等方面表现的程度比90前的大学生更为强烈。
4.智商较高,但容易偏激和走极端
90后大学生从小接受的教育文明程度非常高,而且接受的信息量很大,这就使得他们无论从身体发育还是智力发育都非常好。他们思想活跃,反应灵敏,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90后大学生的平均智商高、好奇心强、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富有创造力。90后一代大学生,在明辨是非,判断善恶、美丑时常常逆向而行、悖与常理。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他们思想和价值观更加趋于功利性,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趋利避害,这是90后一代人自我矛盾的集中体现。他们对一些社会问题和现象的看法表现出一定的片面性、表面性和盲目性,往往是非良莠不分,易受错误思潮的影响,好走极端。
5.“成熟”和“冲动”的矛盾结合
90后已经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都已经开始渐渐发育成熟,逐渐成为时代的弄潮儿。近年来,报纸、网络上, 90后的各类门事件层出不穷。其中 95%涉及到两性问题。这不能从表面上仅仅认为是学校在性教育方面的失败,而是要从更深层次上分析原因。
90后的身体渐渐发育成熟,有性冲动是正常的现象,而且他们又敢于表达,不会抑制自己的冲动,这使得他们更容易产生性行为。但是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却远未达到成年人标准,冲动之下的选择往往使双方的身体和心灵都受到极大的伤害。以至于在各类门事件发生后,当事人无不追悔莫及,后悔自己的一时冲动给朋友、家庭、学校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烦恼。
二、影响90后大学生心理行为特点的原因
每一代的人心理行为特点都有很深的社会烙印。当前中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面对市场经济、网络时代、激烈的社会变革,面对新的生活观念、价值观念、中西文化的碰撞,正处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时期的90后大学生难免会产生诸多的心理矛盾。尤其是社会上一些享乐主义、物质主义的盛行,贫富差距的扩大,更加深了90后大学生的心理矛盾。因此,社会环境的影响因素应该是90后大学生心理行为特点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
家庭因素在一个人心理行为特点的形成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90后大学生的父辈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新世纪的时代巨变,深知新生活的来之不易,“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社会观点又在家长们心中根深蒂固,因此,他们对子女的期望值也非常高。90后大学生正是背负着这样一种期待和压力成长起来的。所以一旦他们离开家庭,进入大学,自由的环境让他们急于宣泄自己的欲望,呼吸所谓的自由空气。但他们的心理毕竟没有发育成熟,没有足够的自控能力,于是便产生了一系列的夸张行为,这些行为也被社会贴上了90后的标签。
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但是,现在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很多流于形式,内容空洞,不能真正引起90后大学生的兴趣。大学学习生活紧张枯燥,大学课堂又不像中小学课堂一样有固定的座位和时间,使有些学生觉得压抑、烦燥、兴趣减低,生活缺乏乐趣,人际关系的复杂化,有些学生特别是贫困生在校受到冷漠、孤独,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学生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三、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首先,要有包容的心态。无论90后的行为多么乖张、性格多么怪异,他们始终是还没长大的青年,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有一颗包容、关爱的心来看待这些刚刚走进大学校园,对人生还没有清晰目标定位的90后大学生。要多给他们一些肯定和认同,相信他们,鼓励他们,他们并不是脑残的一代,就像“垮掉一代”的80后现在同样能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要尊重他们,给予他们充分的自主选择的空间,适时地提一些指导性建议。
其次,建立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从以下两个途径搞好现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是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来专门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二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授课老师利用教学契机,采用适合学生个性发展和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创设良好的教学心理范围。
90后大学生是以后的国之栋梁,也是社会建设的生力军,大学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作为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必须拥有健康的人格品质和熟练的专业技能。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帮助大学生完善素质、提升人格、激发激情和创造力的职责。只有真正做好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让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成才,社会才能发展,未来才有希望。
参考文献:
[1]黄希庭.人格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2]刘云山.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问题探析.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3).
[3]张春新.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4]张志光.社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l996.
[5]毕灵敏,彭永利.关于大学生健康现状及其对策的几点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06,(3).
[关键词] 90后大学生 心理健康
90后大学生指是1990年到1999年年底为止出生的进入大学的中国公民。2008年入学的大一新生中,大部分出生于1990年,这也意味着大学已经迎来首批“90后”学生。调查发现,90后大学生总体上个性张扬、乐于表现,目标明确、意识客观。但是他们的有些思想意识需要引起高校德育工作者重视。“90后”身上明显有着市场经济和互联网时代所赋予的特点。对“90后”大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进行研究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90后大学生心理行为特点分析
1.独立意识较强,但同时存在依赖性
90后大学生由于都出生在独身子女家庭,加之网络媒体的发达,他们从小就开始接受海量信息,有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和认知,独立意识较强,非常注重保护自己的隐私。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又集宠爱于一身,大部分90后大学生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承受困难的心理准备。面对挫折,他们往往只会求助于父母,表现出较大的心理依赖性。因此,90后大学生是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结合体。
2.自我意识强烈,但自我评价过高
90后大学生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不善于为他人着想,总是希望别人来适应自己。由于90后大学生自我认同感较高,导致对自我的评价不够客观,有点偏高。大学生的许多苦恼和相互间的争论,都常常围绕自己到底能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但是,他们往往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过高地估计自我,使理想中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偏离较大,常常影响他们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
3.表现情感的欲望强烈,但深度不够
90后的情感强烈,外显而又张扬,调查表明,当90后大学生当情绪处于低谷时的面对方法,绝大多数(86.4%)学生选择了正面、积极的方式,包括找人谈话或倾诉、更多参加社会工作、社团工作、运动、课外阅读等。只有极少数学生(均不超过0.5%)校园生活选择饮酒、吸烟等消极的方式[1]。
尽管这样,90后大学生在宣泄情感过程中深度不够,具有情绪心境化,隐蔽性差的特点。他们对物质世界的追求往往超过了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他们在喜爱的对象表示热衷,对信服的人表露出钦佩和羡慕,对取得成就欢欣鼓舞,对不平之事表示愤慨等方面表现的程度比90前的大学生更为强烈。
4.智商较高,但容易偏激和走极端
90后大学生从小接受的教育文明程度非常高,而且接受的信息量很大,这就使得他们无论从身体发育还是智力发育都非常好。他们思想活跃,反应灵敏,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90后大学生的平均智商高、好奇心强、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富有创造力。90后一代大学生,在明辨是非,判断善恶、美丑时常常逆向而行、悖与常理。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他们思想和价值观更加趋于功利性,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趋利避害,这是90后一代人自我矛盾的集中体现。他们对一些社会问题和现象的看法表现出一定的片面性、表面性和盲目性,往往是非良莠不分,易受错误思潮的影响,好走极端。
5.“成熟”和“冲动”的矛盾结合
90后已经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都已经开始渐渐发育成熟,逐渐成为时代的弄潮儿。近年来,报纸、网络上, 90后的各类门事件层出不穷。其中 95%涉及到两性问题。这不能从表面上仅仅认为是学校在性教育方面的失败,而是要从更深层次上分析原因。
90后的身体渐渐发育成熟,有性冲动是正常的现象,而且他们又敢于表达,不会抑制自己的冲动,这使得他们更容易产生性行为。但是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却远未达到成年人标准,冲动之下的选择往往使双方的身体和心灵都受到极大的伤害。以至于在各类门事件发生后,当事人无不追悔莫及,后悔自己的一时冲动给朋友、家庭、学校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烦恼。
二、影响90后大学生心理行为特点的原因
每一代的人心理行为特点都有很深的社会烙印。当前中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面对市场经济、网络时代、激烈的社会变革,面对新的生活观念、价值观念、中西文化的碰撞,正处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时期的90后大学生难免会产生诸多的心理矛盾。尤其是社会上一些享乐主义、物质主义的盛行,贫富差距的扩大,更加深了90后大学生的心理矛盾。因此,社会环境的影响因素应该是90后大学生心理行为特点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
家庭因素在一个人心理行为特点的形成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90后大学生的父辈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新世纪的时代巨变,深知新生活的来之不易,“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社会观点又在家长们心中根深蒂固,因此,他们对子女的期望值也非常高。90后大学生正是背负着这样一种期待和压力成长起来的。所以一旦他们离开家庭,进入大学,自由的环境让他们急于宣泄自己的欲望,呼吸所谓的自由空气。但他们的心理毕竟没有发育成熟,没有足够的自控能力,于是便产生了一系列的夸张行为,这些行为也被社会贴上了90后的标签。
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但是,现在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很多流于形式,内容空洞,不能真正引起90后大学生的兴趣。大学学习生活紧张枯燥,大学课堂又不像中小学课堂一样有固定的座位和时间,使有些学生觉得压抑、烦燥、兴趣减低,生活缺乏乐趣,人际关系的复杂化,有些学生特别是贫困生在校受到冷漠、孤独,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学生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三、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首先,要有包容的心态。无论90后的行为多么乖张、性格多么怪异,他们始终是还没长大的青年,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有一颗包容、关爱的心来看待这些刚刚走进大学校园,对人生还没有清晰目标定位的90后大学生。要多给他们一些肯定和认同,相信他们,鼓励他们,他们并不是脑残的一代,就像“垮掉一代”的80后现在同样能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要尊重他们,给予他们充分的自主选择的空间,适时地提一些指导性建议。
其次,建立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从以下两个途径搞好现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是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来专门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二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授课老师利用教学契机,采用适合学生个性发展和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创设良好的教学心理范围。
90后大学生是以后的国之栋梁,也是社会建设的生力军,大学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作为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必须拥有健康的人格品质和熟练的专业技能。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帮助大学生完善素质、提升人格、激发激情和创造力的职责。只有真正做好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让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成才,社会才能发展,未来才有希望。
参考文献:
[1]黄希庭.人格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2]刘云山.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问题探析.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3).
[3]张春新.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4]张志光.社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l996.
[5]毕灵敏,彭永利.关于大学生健康现状及其对策的几点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