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美国黑人灵魂的歌者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rman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德华·P·琼斯(Edward P. Jones,1950— ),当代美国黑人文学的杰出代表,凭借十年磨一剑的用心之作《已知的世界》(The Known World,2003)引起巨大轰动,几乎获得美国所有重要文学奖项的垂青。《旧金山纪事报》(San Francisco Chronicle)称其是“美国最好的黑人作家之一”,珍妮特·马斯林在《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上称“其《已知的世界》为惊世之作”。如今,爱德华·P·琼斯成为继美国南方作家威廉·福克纳、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之后最受欢迎和肯定的黑人作家,完成了从寂寂无名到广为人知的成功“逆袭”。
  苦难人生
  1950年10月5日,爱德华·P·琼斯出生于美国华盛顿特区的阿灵顿,家境困顿。父亲是一个牙买加移民,在琼斯三岁时抛妻弃子,离家出走,他跟随母亲在贫困中度日。母亲在20世纪40年代从南部移民至北方,靠给人洗碗和打扫卫生来养活全家。琼斯是由大字不识一个、“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认识”的母亲辛辛苦苦拉扯成人的。为了孩子们的成长,母亲每天都起早贪黑地拼命工作,可是生活条件仍然有限,他们全家在十八年期间搬了十八次家,他曾说过,“每一次搬的家都比上一次的更糟糕”,所以他跟同龄人的友谊总是中断,几乎没有朋友。
  家庭经济条件的困顿并不是琼斯童年生活的唯一梦魇,亲人的患病和离世更是巨大的打击。弟弟患有严重的精神障碍,常年住在华盛顿东南部的一家救济院。母亲不幸患上肺癌,在琼斯24岁时去世,从此,他失去了唯一的庇护和安慰。2007年生活在纽约的妹妹被一辆汽车撞倒,结果在与司机争吵时被杀。这样的家庭背景和艰苦生活让爱德华·琼斯体会到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窘迫和无奈,为他日后的创作埋下了伏笔。
  虽然家境穷困,但是凭借母亲的鼓励和支持,琼斯从没有放弃对知识的追求。他小学、中学就读于公办学校,在一位耶稣会教士的引导下,琼斯申请并获得了马萨诸塞的圣十字学院的助学金,成为家中唯一一个接受高等教育的人。
  与很多有成就的作家一样,爱德华·琼斯很早就表现出了对文学的兴趣。在接受《出版人周刊》的访问时,他曾回忆说:“当我开始阅读黑人作家的作品时,我发现了两本对我后来影响至深的书——伊瑟尔·瓦特的《救主看顾麻雀》和理查德·赖特的《土生子》。我觉得他们仿佛是在跟我说话,因为两本书里写的人物,我在自己的生活里也认识。我惊讶地发现黑人也可以写出那样的东西。”大学二年级时,琼斯开始创作小说,并获得了教授的极大肯定,但当时的家境却让他不得不面对现实,放弃写作。1972年大学毕业后,他回到华盛顿一边从事各种临时工作勉强维持生计, 一边照顾病重的母亲。1975年母亲去世的时候, 琼斯的生活跌入低谷,找不到工作,无家可归。此后在妹妹的资助下来到纽约开始寻找自己的前途。1979年至1981年,琼斯在弗吉尼亚州立大学攻读写作艺术硕士学位。在此期间,他受乔伊斯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的启发,决心用同样的方式写一本关于华盛顿区黑人的书。上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他一边从事各类工作,一边坚持创作,最终于1993年出版了第一本短篇小说集《迷失在都市》(Lost in the City)。尽管这本书从出版就大获成功,并获得海明威笔会奖、入围美国国家图书奖,但并没能从根本上使琼斯摆脱生活的重压,为了生计,他不得不暂停文学创作,把工作重心放在杂志工作上。
  重大转折
  2002年1月,华盛顿的一家杂志社《税务评论》(Tax Notes)毫无缘由地辞退了他们的黑人职员——年届52岁的爱德华·琼斯。至此,琼斯已在这家杂志社做了十多年校对员和专栏作家,如今,杂志社只付给他两个星期的辞退福利金就让他离开了。然而这件看似不幸的变故,无论是对爱德华·琼斯本人,还是对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竟然是一种大幸。缪斯女神及时抓住这个契机,让靠失业救济金为生的琼斯在简陋的家中安静地坐了下来,开始创作一部即将把美国黑人文学推向新的高峰的长篇小说。
  在大学读书期间, 琼斯了解到历史上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 有些奴隶主竟然是黑人。在完成《迷失在都市》后, 他开始构思以此为题材的作品。失业之后,琼斯在窘迫的生活中回到了小说创作上,在租赁来的电脑面前,用了十二个星期(不到三个月),一鼓作气把在心底酝酿了十多年的《已知的世界》“敲”了出来。这部长篇小说一经出版便好评如潮。2003年,该小说出版,获得当年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2004年4月获得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最佳小说奖”,紧接着,美国最高文学大奖“普利策小说奖”也颁给了这部作品。2005年,凭借这部作品,爱德华·琼斯获得美国跨领域最高奖“麦克阿瑟奖”和国际上奖金最高的小说奖“IMPAC都柏林文学奖”,《纽约时报书评》也把这本书列入“近二十五年来美国最佳小说”书单。
  2006年,爱德华·琼斯再接再厉,出版第三本书——一部在风格和题材上延续《迷失在都市》的小说集——《夏甲姨妈的孩子们》(All Aunt Hagar’s Children)。该书先是入围2007年“福克纳笔会文学奖”,之后又获得2010年度“马拉默德笔会优秀短篇小说奖”。至此,琼斯从人生的低谷跃上辉煌巅峰,完成了从寂寂无名到声名鹊起的转变。
  灵魂歌者
  爱德华·琼斯独辟蹊径, 着眼于美国奴隶制下黑人奴隶主与奴隶的关系, 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深刻揭露复杂奴隶制度的又一问题,在《已知的世界》中触及美国黑人历史上最为敏感的一页,为读者再现了一个不为人知的世界。
  以往的美国黑人文学作品通常侧重书写奴隶制和种族歧视背景下的黑人的惨痛遭遇,侧重从黑人与白人的二元对立角度书写白人的残酷和黑人的屈辱,以及黑人为争取自由和尊严而进行的抗争等。而这部小说前所未有地写到在美国南北战争之前黑人奴隶主的存在,揭露了一个人们并不了解或被遮蔽了的现实,从而用令人震惊的方式再现了美国历史上蓄奴制问题的复杂性。   这部小说的主要内容并不复杂,主要线索之一是黑人奴隶主亨利·汤森(Henry Townsend)的人生经历。亨利一出生就是黑奴,奴隶出身的父母先为自己赎身成为自由民,又花钱为他赎得了自由。成为自由民的亨利在白人奴隶主威廉·罗宾斯(William Robbins)的引导下,凭借自己的手艺和善于经营的头脑,开始挣到一小片土地,接下来拥有自己的种植园,并逐渐发展为拥有30多个黑奴的奴隶主。亨利的理想是做一个与众不同的奴隶主和“上帝想要的牧羊主”,但在当时蓄奴制的大背景下,他想象中的乌托邦是不可能实现的。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亨利开始跟其他白人奴隶主一样,每天都用暴力手段对待那些黑人奴隶。这也许就是爱德华·琼斯在《已知的世界》里所探索的“复杂人性”。
  当然,如果《已知的世界》仅仅描写亨利如何从黑奴变成自由民、又如何变成种植园主、如何把同种族的人变成他的奴隶财产、甚至如何对奴隶施暴,那么这部作品的力度势必会大打折扣。实际上,亨利的故事只是一个有力的切入点,小说影像更迭地引出身份各异的众多人物:白人、黑人、奴隶、奴隶主、自由民、黑人女教师、黑人牧师、黑人情妇、私生子、赌徒、移民、治安官、奴隶贩子等等。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其人性的复杂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他们的故事和线索互相交错、互相纠结,犹如一座蛛网迷宫,一步步从不同的角度逐渐展开。在叙事方式上,本小说既没有明显的叙述线索和叙述时间,也不像意识流小说任意为之,而是多条线索并进,互相联系,形成了一个大网,把人物编织在其中,书中经常出现的将来时和虚拟语气也是叙事的一大特色。在语言上,作者大量使用美国黑人的民间口语。在描写手法上,这部小说将传统现实主义、纪实和幻想传奇等写法相互交织,融为一体,其中艺术修辞如象征、反讽等的运用也恰到好处。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小说对黑人文学中关于预兆、灵魂出窍等灵异事件的继承值得称赞。
  尽管尝尽生活的艰辛,爱德华·琼斯却没有在作品中宣泄自己的愤慨,表达对社会、历史的不满和反抗。他像一个安静的、经验丰富的智者,一方面让写作扎根于自己的艰难经历,另一方面又超越了自己人生的坎坷,理性甚至超然地面对自己所要书写的对象。他不动声色地观察这周围的社会、洞悉着不同的人物——无论是白人还是黑人——身上的坚强与软弱、卑微与高尚、痛苦与矛盾。
  在塑造这些矛盾重重的人物时,爱德华·琼斯完全超越了他的黑人作家前辈们的视野,也超越了很多在作品中描写黑人生活的其他作家的视野。他虽然不回避白人与黑人之间的不平等,但却没有刻意在肤色对立、种族问题上做文章,而是突破肤色对立和种族意识的局限,站在当代人文精神更高的视野上,把触角推进到历史和社会制度的深处,对在特定社会制度中的复杂矛盾进行深入挖掘和再现,展示人类自身残酷的复杂性。
  进入21世纪,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非裔美国人总统业已产生,尽管进程仍是缓慢而艰难的,美国正逐步向着后种族主义时代迈进,已成文学主流的当代黑人文学的变化也在所难免。琼斯的创作代表着黑人文学的新成就和新发展,他虽以黑人经验为主要素材,但反映的是普遍的社会问题和人性问题。正如美国著名评论家乔纳森·亚德雷所言:完成了三本书的琼斯,已成为他自己这代人以及当今社会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其他文献
1898年9月16日,汉斯·雷在德国汉堡出生,幼时的他对动物和绘画就有着浓厚的兴趣。1906年5月16日,玛格丽特·伊丽莎白·华尔斯坦也在汉堡出生。这两个人,正是日后风靡全美的动画《好奇的乔治》的创作者——犹太卡通插画家雷氏夫妇。  爱情的来临,是巧合,亦是天意。一天,汉斯前去拜访玛格丽特的父亲,在其府上偶然撞到了从楼梯扶手上滑下的顽皮女孩儿玛格丽特,一瞬间的怦然心动注定了二人的携手一生。之后,第
塞万提斯:“雷邦多的独臂人”  《堂·吉诃德》的作者塞万提斯是西班牙的爱国军人。雷邦多海战爆发时,他正发着高烧,躺在“马尔凯萨”号的舰舱里昏迷不醒。但战斗一打响,他立刻清醒过来,挣扎着站立起来,戴上头盔,操起长剑和盾牌冲到了甲板上,向舰长请战。舰长见他烧得满脸通红,命令他回舱休息。塞万提斯大声喊道:“我宁愿为上帝和国王作战而死,也不愿在舱里偷生而活!”话音未落,在一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中,敌人的战船
在1529年10月,德国新教诸侯黑森菲利普伯爵在马尔堡城堡主持召开了一次对基督新教事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会议。该会议旨在消除两位宗教改革家——路德和慈温利——在圣餐礼教义上的分歧,进而达到新教统一的目的。因此,这场反映了当时欧洲宗教各派力量对比的马尔堡会议注定要成为新教事业发展的十字路口。  马丁·路德是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者,是新教路德宗的奠基人。1517年的11月1日是西方的万圣节,改
在大仲马的名著《基督山伯爵》中,大仲马借书中人物阿尔培的口说:“不是每一个人都有黑奴,都有豪华的游艇,都有精锐的武器,都有阿拉伯马和希腊情妇的。”阿拉伯马在近现代欧洲文明世界人们的眼中总是神秘、高贵的象征。在讲究奢侈、豪华、品位、优雅的18世纪,阿拉伯马和游艇一样都成了上流社会的标志,似乎缺少这些即使再有钱也是不上档次的。  书中人物夏多·勒诺讲述了自己在中东的冒险经历:“不过有一件事我忘不了:由
“谍海女王”——玛塔·哈莉  被誉为“谍海女王”的玛塔·哈莉(Mata Hari)可以称得上是全世界最著名的女间谍,她的名字已经成为以美色勾引男子、刺探军情秘报的女间谍的代名词。醉卧在她温柔乡的军官们受得住任何酷刑折磨,却经不起玛塔·哈莉的风情万种。  玛塔·哈莉原名玛格丽特·吉尔特鲁伊达·泽利(Margaretha Geertruida Zelle)。1876年,玛格丽特出生于荷兰的一个城镇。她
芬兰教育水平世界领先,是世界公认的教育体制最完善的国家之一,而其基础教育水平更是可圈可点。教育是芬兰保持卓越国家竞争力的主要原因之一,芬兰教育注重创造力和实践,是教育质量与教育公平的典范。而国民喜爱阅读、注重教育公平、师资优良都是芬兰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  在芬兰,“活到老,学到老”经常被人挂在嘴边,人们也相信它的重要性。芬兰人倡导从摇篮到坟墓的学习模式,公共大学的教育讲座总是人满为患,不早去根本
“一个天与地混沌不分的黑夜——  瞧,在恐怖的大海上  耸立着一艘大船,  形如生着双翼的飞龙;  它宛似来自天国  从船首到船尾一派通明,  甲板上立着光闪闪的人们,  转瞬间消逝不见。  他俩下到海湾,伫望着惊涛骇浪,  浪头一个接一个,每个都比上一个更巨大,  直至最后,第九个浪头,聚拢起半个海洋,  充满着喧嚣,缓缓升起,声响震天,  整个巨浪一片光焰:  浪头落下,在光焰中诞生了一个赤裸
掌握国外的土地——以发展中国家为中心的“土地之争”正在加速。原因是世人对人口爆炸和气候变化将引发水资源和粮食不足的危机感。  2010年6月,日本北海道议会决定以俱知安町的57公顷森林引进外资。这在日本是少有的事。然而,买家是谁?其目的何在?据北海道一位官员说:“国外资本正瞄准日本各地的山林,他们是否也想控制日本的水资源呢?”  近年来,这种传言在各地森林相关负责人之间出现得非常多,到处都有人说“
克莱斯·奥登伯格是20世纪著名艺术家之一,他对日常事物的表现手法大胆而巧妙,作品内涵丰富。近期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回顾了他六七十年代的早期作品,包括《街道》和《商店》系列及《老鼠博物馆》和《射线枪翼》装置作品。前两者可以说是奥登伯格艺术生涯的开山之作。在创作高峰时期,奥登伯格重新诠释了绘画与雕塑及主题与形式之间的关系。《街道》系列作品用硬纸板、粗麻布或报纸来表现粗犷忙乱的现代城市生活景象。而《商店》
还记得《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那只憨态可掬,爱用莎士比亚的姿势思考问题,说话结结巴巴的渡渡乌吗?这只可爱又可笑的鸟,与书中穿背心的兔子,会笑的柴郡猫一样,尽管带了些许人为的想象,现实中却有其原型,即原产自岛国毛里求斯的渡渡乌。  位于印度洋西南部的毛里求斯,是一个四面环海同大陆隔绝的岛国,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岛上独特的物种。渡渡鸟便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种。在16世纪末期欧洲殖民者来毛里求斯定居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