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新课标要求,对于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给予了明确规定。但在小学课外阅读实践中,过于追求“量”,而忽视“质”问题突出,不仅未能更好地提高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反而制约了课外阅读的有序展开。教师在课外阅读指导中,应该保持清醒认识,着力从“经典推荐、交流分享、评价双管”三级联动机制上,激发学生真正阅读的兴致,拓展学生课外阅读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质量,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推荐经典读物,焕发阅读生机
开展课外阅读,推荐经典读物是关键。结合小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在经典推荐机制上,着重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好书共享为途径,让学生感受“悦读”之美。每学期伊始,在班级读书推荐会上,要求每个学生至少阅读3本经典图书,并在读书卡上填写阅读理由,阅读心得。每个月在班级组织“图书阅读分享”评比活动,对学生所读的图书进行分享评价,鼓励学生读好书,读精品,用心阅读,从阅读中获得成就感。在学生阅读的书籍中,评选出精品读物,鼓励学生轮流阅读;分享阅读故事,让经典读物“漂流”起来;二是教师对学生读物进行推荐,结合不同学段学生实际,整合和借鉴不同的读物,为学生制作课外阅读书目单,并在书面单上,对不同经典读物进行评判,阐述该书的主要内容,阅读该书的主要方法,名家寄语、该书所获奖项等。另外,根据不同读物,教师指导学生制作图文并茂的名家读物宣传海报,让学生从中快速找到自己想读的书籍;三是注重经典读物链接阅读,让学生能够多读经典,提高阅读素能。如以题材为点,串联相关联的经典读物。在《水浒传》阅读中,认识武松的英雄形象,还可以延伸更多的人物评论,注重学生以小说人物为引线,了解《水浒传》,走进《水浒传》,感受《水浒传》一百单八将的人物风采。以作者为线,链接多维的阅读面。在平时的阅读读物推荐上,可以结合教材选编课文,来延伸课文读物,联系作家,来宣读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如老舍的《猫》,还有老舍的《茶馆》等;在延伸与抗日战争相关联的课外读物中,有《小英雄雨来》《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等;在阅读寓言故事书籍时,可以将《寓言故事》《伊索寓言》等列入其中。不同经典作品的推荐,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不一样的语言风格,获得不一般的阅读体验,增强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参与兴趣,让课外阅读更积极、更有效。
二、倡导交流分享,学生博采众长
课外阅读不仅仅是学生个体的阅读行为,还要作为班级阅读活动,发挥课外阅读的积极作用。阅读量不是衡量课外阅读的唯一指标,教师要关注课外阅读质量的提升,要提升阅读的“质”,真正让学生从阅读中增长才识,获得人文素养。课外阅读的组织与实施,教师要將阅读分享与交流作为常态机制,借助于集体参与,来分享阅读的乐趣,来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阅读幸福感。
1.以“文学圈”为媒介来促进学生阅读交流
在课外阅读交流分享机制中,我们引入“文学圈”方式,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主选择不同的文学作品,可以是小说,可以是故事,并由学生自主建立临时的阅读小圈子,在“文学圈”里,各个成员自主、独立阅读相关书籍,结合平时课余时间进行交流、讨论阅读内容。为了更好地发挥“文学圈”效能,我们结合班级人数,分成六个“文学圈”小组。各组内又根据成员进行分工,如有专门搜索课外读物信息的、有专门分析故事情节内容的、有专门探究人物性格的、有专门梳理读物主题的,有专门整合读物语言特点的等。在“文学圈”内进行交流分享时,各自从作品的写作背景、人物、情节、故事、主题、语言赏析等方面,进行提出问题、交流探究,全面解读。在平时的阅读交流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按照各自的角色分工,挖掘阅读视角,分享阅读提纲。如结合某课外读物,各自提炼阅读内容及框架,并梳理阅读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进行“圈内”交流。可以通过手抄报、黑板报形式进行分析展示,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如有的学生在阅读后,书写读后感;有的学生对人物性格或故事提出独到的见解;有的学生将读过书籍精彩的片段进行查找、摘抄,供大家相互鉴赏、学习。
2.以“读前、读中、读后”三个环节来贯穿课外阅读
在课外阅读中,我们鼓励学生把握读前、读中、读后三环节的有效衔接,促进课内与课外阅读融合,让课外阅读更加精彩。在阅读前,撰写课外阅读期待,让学生说一说该书的精彩与特色。每一本课外读物,都有其独特之处。我们在进行课外读物推荐时,让学生用简短的语言来讲述故事的梗概,或者讲一讲故事的精彩片段,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阅读,激活阅读兴致。如有学生在介绍《鲁滨逊漂流记》时,在向大家推荐介绍读物时,这样问道:“同学们,如果让你一个人生活在一座孤岛上,你会怎么样?”这一耐人寻味、引人深思的提问,让很多学生惊讶地看着这位学生手中的书页“鲁滨逊漂流记”,如果你想知道“鲁滨逊”是如何做到,那就请你赶紧拿起这本书,去领略那孤独、恐惧、惊喜的小说故事吧。在读中,鼓励学生结合读物内容提炼问题,省思体悟。在阅读每一本书时,我们都要从阅读中学着思考,从阅读中品悟作者、故事所讲的道理。通过阅读指导课,让学生在读一本书时,要挖掘书的内涵,围绕某一主题展开阅读讨论,促进阅读思维的碰撞。如在《罗伯特的三次报复行动》阅读过程中,对于罗伯特第二次报复行动后,我们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如何看待罗伯特,如何分析人物特色,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罗伯特的形象。在阅读后,我们可以通过读后感、绘制阅读精彩故事、摘抄名句片段等方式,来秀一秀自己的阅读成果。在阅读后,我们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也可以写自己的读书心得,摘抄精彩的句子、片段,更有趣的是,通过对该书主要梗概的梳理,绘制精彩的阅读故事。如将自己读过的书,重新编制出一篇文学小报,让其他学生学习、品鉴,了解该书的内容,发现该书的特色,提高读书的方向性。对于精彩的作品,我们可以利用读书班会,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演绎。可以将书中的人物、精彩的情节进行表演,顺应小学生爱模仿的心理,增强课外阅读的乐趣。
三、评价“双管齐下”,提升阅读品质
在课外阅读中,教师要把握阅读与评价的关系,合理运用评价,来提升阅读质量。如我们建立“课外阅读存折卡”,将每个学生进行编号,制作相应的读书记录表。在阅读存折中,记录了学生阅读的书籍名称,阅读时间、阅读心得等内容。每周对学生的阅读成果进行统计,对阅读量多、阅读时间长的学生进行表扬,激励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课外阅读。同样,我们也可以引入阅读晋升机制,明确晋升规则。如读完班级要求的阅读量,并通过小考官考察通过后晋升为“秀才”“举人”“解元”。每学期进行综合评价,由教师颁发勋章,并在家长会上进行授章仪式,来鼓励学生多读书、读整本书,提升自己的阅读量,保证阅读质量。
总之,课外阅读在“经典推荐、交流分享、阅读与评价双管”三级联动中,让学生品味书香,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马尚镇九级塔小学(255000)
一、推荐经典读物,焕发阅读生机
开展课外阅读,推荐经典读物是关键。结合小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在经典推荐机制上,着重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好书共享为途径,让学生感受“悦读”之美。每学期伊始,在班级读书推荐会上,要求每个学生至少阅读3本经典图书,并在读书卡上填写阅读理由,阅读心得。每个月在班级组织“图书阅读分享”评比活动,对学生所读的图书进行分享评价,鼓励学生读好书,读精品,用心阅读,从阅读中获得成就感。在学生阅读的书籍中,评选出精品读物,鼓励学生轮流阅读;分享阅读故事,让经典读物“漂流”起来;二是教师对学生读物进行推荐,结合不同学段学生实际,整合和借鉴不同的读物,为学生制作课外阅读书目单,并在书面单上,对不同经典读物进行评判,阐述该书的主要内容,阅读该书的主要方法,名家寄语、该书所获奖项等。另外,根据不同读物,教师指导学生制作图文并茂的名家读物宣传海报,让学生从中快速找到自己想读的书籍;三是注重经典读物链接阅读,让学生能够多读经典,提高阅读素能。如以题材为点,串联相关联的经典读物。在《水浒传》阅读中,认识武松的英雄形象,还可以延伸更多的人物评论,注重学生以小说人物为引线,了解《水浒传》,走进《水浒传》,感受《水浒传》一百单八将的人物风采。以作者为线,链接多维的阅读面。在平时的阅读读物推荐上,可以结合教材选编课文,来延伸课文读物,联系作家,来宣读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如老舍的《猫》,还有老舍的《茶馆》等;在延伸与抗日战争相关联的课外读物中,有《小英雄雨来》《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等;在阅读寓言故事书籍时,可以将《寓言故事》《伊索寓言》等列入其中。不同经典作品的推荐,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不一样的语言风格,获得不一般的阅读体验,增强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参与兴趣,让课外阅读更积极、更有效。
二、倡导交流分享,学生博采众长
课外阅读不仅仅是学生个体的阅读行为,还要作为班级阅读活动,发挥课外阅读的积极作用。阅读量不是衡量课外阅读的唯一指标,教师要关注课外阅读质量的提升,要提升阅读的“质”,真正让学生从阅读中增长才识,获得人文素养。课外阅读的组织与实施,教师要將阅读分享与交流作为常态机制,借助于集体参与,来分享阅读的乐趣,来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阅读幸福感。
1.以“文学圈”为媒介来促进学生阅读交流
在课外阅读交流分享机制中,我们引入“文学圈”方式,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主选择不同的文学作品,可以是小说,可以是故事,并由学生自主建立临时的阅读小圈子,在“文学圈”里,各个成员自主、独立阅读相关书籍,结合平时课余时间进行交流、讨论阅读内容。为了更好地发挥“文学圈”效能,我们结合班级人数,分成六个“文学圈”小组。各组内又根据成员进行分工,如有专门搜索课外读物信息的、有专门分析故事情节内容的、有专门探究人物性格的、有专门梳理读物主题的,有专门整合读物语言特点的等。在“文学圈”内进行交流分享时,各自从作品的写作背景、人物、情节、故事、主题、语言赏析等方面,进行提出问题、交流探究,全面解读。在平时的阅读交流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按照各自的角色分工,挖掘阅读视角,分享阅读提纲。如结合某课外读物,各自提炼阅读内容及框架,并梳理阅读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进行“圈内”交流。可以通过手抄报、黑板报形式进行分析展示,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如有的学生在阅读后,书写读后感;有的学生对人物性格或故事提出独到的见解;有的学生将读过书籍精彩的片段进行查找、摘抄,供大家相互鉴赏、学习。
2.以“读前、读中、读后”三个环节来贯穿课外阅读
在课外阅读中,我们鼓励学生把握读前、读中、读后三环节的有效衔接,促进课内与课外阅读融合,让课外阅读更加精彩。在阅读前,撰写课外阅读期待,让学生说一说该书的精彩与特色。每一本课外读物,都有其独特之处。我们在进行课外读物推荐时,让学生用简短的语言来讲述故事的梗概,或者讲一讲故事的精彩片段,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阅读,激活阅读兴致。如有学生在介绍《鲁滨逊漂流记》时,在向大家推荐介绍读物时,这样问道:“同学们,如果让你一个人生活在一座孤岛上,你会怎么样?”这一耐人寻味、引人深思的提问,让很多学生惊讶地看着这位学生手中的书页“鲁滨逊漂流记”,如果你想知道“鲁滨逊”是如何做到,那就请你赶紧拿起这本书,去领略那孤独、恐惧、惊喜的小说故事吧。在读中,鼓励学生结合读物内容提炼问题,省思体悟。在阅读每一本书时,我们都要从阅读中学着思考,从阅读中品悟作者、故事所讲的道理。通过阅读指导课,让学生在读一本书时,要挖掘书的内涵,围绕某一主题展开阅读讨论,促进阅读思维的碰撞。如在《罗伯特的三次报复行动》阅读过程中,对于罗伯特第二次报复行动后,我们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如何看待罗伯特,如何分析人物特色,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罗伯特的形象。在阅读后,我们可以通过读后感、绘制阅读精彩故事、摘抄名句片段等方式,来秀一秀自己的阅读成果。在阅读后,我们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也可以写自己的读书心得,摘抄精彩的句子、片段,更有趣的是,通过对该书主要梗概的梳理,绘制精彩的阅读故事。如将自己读过的书,重新编制出一篇文学小报,让其他学生学习、品鉴,了解该书的内容,发现该书的特色,提高读书的方向性。对于精彩的作品,我们可以利用读书班会,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演绎。可以将书中的人物、精彩的情节进行表演,顺应小学生爱模仿的心理,增强课外阅读的乐趣。
三、评价“双管齐下”,提升阅读品质
在课外阅读中,教师要把握阅读与评价的关系,合理运用评价,来提升阅读质量。如我们建立“课外阅读存折卡”,将每个学生进行编号,制作相应的读书记录表。在阅读存折中,记录了学生阅读的书籍名称,阅读时间、阅读心得等内容。每周对学生的阅读成果进行统计,对阅读量多、阅读时间长的学生进行表扬,激励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课外阅读。同样,我们也可以引入阅读晋升机制,明确晋升规则。如读完班级要求的阅读量,并通过小考官考察通过后晋升为“秀才”“举人”“解元”。每学期进行综合评价,由教师颁发勋章,并在家长会上进行授章仪式,来鼓励学生多读书、读整本书,提升自己的阅读量,保证阅读质量。
总之,课外阅读在“经典推荐、交流分享、阅读与评价双管”三级联动中,让学生品味书香,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马尚镇九级塔小学(25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