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担任班主任处理孩子之间的矛盾可以说是每天的常态。总是心惊胆战地想着不要出大的矛盾,不要闹到要请家长处理,不要弄个受伤不可收拾,每天平安度过就谢天谢地,甚至到了烧香拜佛的地步了。殊不知大事件背后有其偶然性,也有它的必然性。并不是你每天默念不要发生,并不是你每天守在班里,并不是你苦口婆心经常强调,矛盾打闹就不会发生了。学生的情绪是每天不发生冲突的关键,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是每天避免其发生的节点。处理好这样的关系,引导好学生的情绪,方是教书育人之源点,才是教育最好的铺垫。
关键词:关系 情绪
课余课间办公室中讨论最多的是什么?茶余饭后与同行谈论最多的是什么?是生活,是教学?——学生、学生、“有问题背景”的学生。诚如《教学勇气》中所说,大家都觉得“优秀教学最大的障碍是那些‘问题学生’”。“他们注意力持续的时间太短;他们不能很好地理解、交流观点;他们总是死抱着狭隘的观点不放……”总之就是抱怨声不断,大家觉得束手无策,觉得越是这样的孩子,家长们越是不管,恶性循环。
曾经的我又何尝不是呢?觉得班里总是惹麻烦的学生就是源于那“有问题”的背景,或是因为家庭破碎,或是因为家长难沟通,或是因为常年隔代教育等等。似乎抱怨之后心里舒坦很多,他的种种不是,都不是因为我,他一开始就如此,在那样的环境中渐渐变本加厉也是情理之中,我已经努力改变,我已经仁至义尽。而事实上,这就是如作者所说的“这些陈词滥调方便地减轻了我们对学生问题应付的一切责任——或者说减轻了解决学生问题的责任。”
曾经的我又何尝不是呢?总是花时间在埋怨上,埋怨学生一届不如一届,埋怨学生不勤奋努力,不如我們这一代肯吃苦。在一天天的埋怨中虚度,却很少花时间想着如何去解决这样的现状。诚如帕尔默所说我“就像一个医院的医生在说不要再把有病的病人往我们这儿送——我们不知道拿他们怎么办。给我健康的病人,以便使我们看上去像好医生。”
一、直抒感受而非“刻薄谩骂”
现在我会怎么做?一种办法:直接说出自己的感受,强烈表达自己不同的立场,而不是指责他的行为,不攻击孩子的人格。表明期望,而不是讲道理。就比如最近实习老师上课,我发现好几个孩子上课总是说话,明明我坐在后面听,他们也会借讨论的机会说些无关的话。我也不当全班同学的面说,而是逐个叫他们过来,我对陈旸说:“我看到你上课说话,实在是太生气了。我实在是忍不住要批评你。在我心目中你上课总是爱积极发言的,而不是说闲话。”对朱震宇说:“对于一个班委上课不仅自己做不好,还影响别人,我表示很失望,我觉得你辜负了同学和老师对你的肯定。”我想我们常常用一些反问句去批评孩子,只是为了说得他心里很难受,宣泄了自己愤怒的情绪,其余没有好处。而表达自己的感受,一方面说明我会在乎你,在意你才会生气、失望,另一方面你在我心目中本来是这样的,只是你一时不注意才这样,相信你能做到的。
二、冷静思考而非“当机立断”
这学期明显发现他们很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小九九了。需要多留意孩子的情绪,其实当你关注到他的细微变化,慢慢地就会试图更理解你,懂你。前两天有同学剪了个头发,我摸了摸她的头说:“你把头发剪了。”一个很腼腆不说话的姑娘,她很高兴地笑笑。有一天在听课, 我下课后表扬了几个孩子听课做笔记的习惯值得大家学习。她们那个高兴,放学把自己心爱的戒指送给我。有时说他缺点都高兴,我说你最近走路姿势一抖一抖的,这样不好,她还乐颠乐颠的,因为他觉得我关注他了。从心里学角度来说,有些孩子做出偏激的行为,或者是以此来引起大家的注意,或者是他某一方面受到过重的压力。
三、打通理解而非“你对他错”
学生的情绪是长期累积的过程,往往是与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交往过程中,堆积的负面情绪,在某个点爆发出来了,或每天爆发出来。他们在与同学交往中,因为自身缺乏自信、缺乏安全感、不善于沟通、不被关注等等原因,和同学发生冲突。他们来找老师评理,事实上他们并非是希望得个多么公正的评判,他做错了我是对的。他们希望的是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得到老师的理解和肯定,他们内心的情绪需要得到疏导,他们有时根本不善于表达自己,也不能理解对方的行为和想法。
学生许多时候要的不是你评理,不是你告诉他们:你是对的他错了。而是他们不能够不擅长相互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需要你成为桥梁,成为媒介,打通他们的交流阻碍,告诉他们如何去表达自己的情绪,去理解对方的想法。如何去更好地与人相处愉快。没有人希望大打出手,但是他们就是不知道如何去表达此时的感受和情绪,他人此时的意愿与想法,只能通过出手去表示自己的生气和不满。如若老师也用生气不满的情绪,用敷衍了事的情绪去解决,甚至用暴怒和暴力去解决,只会滋长和教会学生用同样的办法去对待同学。
在与孩子的交流中,我发现最重要的是你也敞开心扉,和她说说自己工作中生活中开心的,烦心的事,让她帮你解忧。他也会打开心扉与你说说自己的细细碎碎、点点滴滴。我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关系决定了事情走向。你只有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让他信任你依恋你,才能成为一位好老师。因此把握好这收与放显得尤为重要,他们就如一只只雏鹰,需要你指引方向,更要你能放手,让他们展翅翱翔。
关键词:关系 情绪
课余课间办公室中讨论最多的是什么?茶余饭后与同行谈论最多的是什么?是生活,是教学?——学生、学生、“有问题背景”的学生。诚如《教学勇气》中所说,大家都觉得“优秀教学最大的障碍是那些‘问题学生’”。“他们注意力持续的时间太短;他们不能很好地理解、交流观点;他们总是死抱着狭隘的观点不放……”总之就是抱怨声不断,大家觉得束手无策,觉得越是这样的孩子,家长们越是不管,恶性循环。
曾经的我又何尝不是呢?觉得班里总是惹麻烦的学生就是源于那“有问题”的背景,或是因为家庭破碎,或是因为家长难沟通,或是因为常年隔代教育等等。似乎抱怨之后心里舒坦很多,他的种种不是,都不是因为我,他一开始就如此,在那样的环境中渐渐变本加厉也是情理之中,我已经努力改变,我已经仁至义尽。而事实上,这就是如作者所说的“这些陈词滥调方便地减轻了我们对学生问题应付的一切责任——或者说减轻了解决学生问题的责任。”
曾经的我又何尝不是呢?总是花时间在埋怨上,埋怨学生一届不如一届,埋怨学生不勤奋努力,不如我們这一代肯吃苦。在一天天的埋怨中虚度,却很少花时间想着如何去解决这样的现状。诚如帕尔默所说我“就像一个医院的医生在说不要再把有病的病人往我们这儿送——我们不知道拿他们怎么办。给我健康的病人,以便使我们看上去像好医生。”
一、直抒感受而非“刻薄谩骂”
现在我会怎么做?一种办法:直接说出自己的感受,强烈表达自己不同的立场,而不是指责他的行为,不攻击孩子的人格。表明期望,而不是讲道理。就比如最近实习老师上课,我发现好几个孩子上课总是说话,明明我坐在后面听,他们也会借讨论的机会说些无关的话。我也不当全班同学的面说,而是逐个叫他们过来,我对陈旸说:“我看到你上课说话,实在是太生气了。我实在是忍不住要批评你。在我心目中你上课总是爱积极发言的,而不是说闲话。”对朱震宇说:“对于一个班委上课不仅自己做不好,还影响别人,我表示很失望,我觉得你辜负了同学和老师对你的肯定。”我想我们常常用一些反问句去批评孩子,只是为了说得他心里很难受,宣泄了自己愤怒的情绪,其余没有好处。而表达自己的感受,一方面说明我会在乎你,在意你才会生气、失望,另一方面你在我心目中本来是这样的,只是你一时不注意才这样,相信你能做到的。
二、冷静思考而非“当机立断”
这学期明显发现他们很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小九九了。需要多留意孩子的情绪,其实当你关注到他的细微变化,慢慢地就会试图更理解你,懂你。前两天有同学剪了个头发,我摸了摸她的头说:“你把头发剪了。”一个很腼腆不说话的姑娘,她很高兴地笑笑。有一天在听课, 我下课后表扬了几个孩子听课做笔记的习惯值得大家学习。她们那个高兴,放学把自己心爱的戒指送给我。有时说他缺点都高兴,我说你最近走路姿势一抖一抖的,这样不好,她还乐颠乐颠的,因为他觉得我关注他了。从心里学角度来说,有些孩子做出偏激的行为,或者是以此来引起大家的注意,或者是他某一方面受到过重的压力。
三、打通理解而非“你对他错”
学生的情绪是长期累积的过程,往往是与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交往过程中,堆积的负面情绪,在某个点爆发出来了,或每天爆发出来。他们在与同学交往中,因为自身缺乏自信、缺乏安全感、不善于沟通、不被关注等等原因,和同学发生冲突。他们来找老师评理,事实上他们并非是希望得个多么公正的评判,他做错了我是对的。他们希望的是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得到老师的理解和肯定,他们内心的情绪需要得到疏导,他们有时根本不善于表达自己,也不能理解对方的行为和想法。
学生许多时候要的不是你评理,不是你告诉他们:你是对的他错了。而是他们不能够不擅长相互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需要你成为桥梁,成为媒介,打通他们的交流阻碍,告诉他们如何去表达自己的情绪,去理解对方的想法。如何去更好地与人相处愉快。没有人希望大打出手,但是他们就是不知道如何去表达此时的感受和情绪,他人此时的意愿与想法,只能通过出手去表示自己的生气和不满。如若老师也用生气不满的情绪,用敷衍了事的情绪去解决,甚至用暴怒和暴力去解决,只会滋长和教会学生用同样的办法去对待同学。
在与孩子的交流中,我发现最重要的是你也敞开心扉,和她说说自己工作中生活中开心的,烦心的事,让她帮你解忧。他也会打开心扉与你说说自己的细细碎碎、点点滴滴。我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关系决定了事情走向。你只有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让他信任你依恋你,才能成为一位好老师。因此把握好这收与放显得尤为重要,他们就如一只只雏鹰,需要你指引方向,更要你能放手,让他们展翅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