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刺杀完美生活的凶手

来源 :福建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lele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认识李师江已经有些时日,也常常不经意地看到他的小说出没于各种大刊,大概是行踪飘忽不定的原因,我一直没有把他当作福建本土的小说家,也一直没有机会认真读李师江的小说。直到近年来,他突然悄悄地隐居在闽东,接二连三地推出了一组悬疑小说,我才有了一种解读其小说的冲动。
  初次接触李师江,他那沉静内敛、斯文儒雅的外表就会深深地刻在每一个人的脑海里。其实,这是一种错觉,李师江的内心强悍奔放,睿智果敢。从《逍遥游》《中文系》等小说开始,李师江的才华就已初露端倪。他勇于解剖自己,反省过去的生活,语言犀利、鲜活、生动,讲故事的能力出众,给人深刻印象。大概就在这两年,李师江突然笔锋一转,写起了悬疑小说。这令我既吃惊又担忧。吃惊的是这个转变非同小可,有些突兀,之前没有任何征兆;担忧的是悬疑小说的难度,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写的。想用悬疑小说的方式去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不仅要有出色的侦探推理能力,更需要对人性深入的探查与分析。
  我对悬疑小说(也叫侦探小说或推理小说)的认识不是很深,印象主要来自柯南道尔和希区柯克的作品。此类小说的创作有几个明显的难度:一是对故事难度的要求。许多小说家在创作时,往往对情节、人物、细节的刻画游刃有余,在逻辑推理、悬念设计、情节推动、意义推进等方面却常常力不从心,人物不够丰满,故事不够吸引人,意义指向含糊,小说因此缺乏深厚的表现力,沦为一般的线性故事。二是对悬念设置的要求。悬疑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要善于设置悬念。如何在一个大的悬念之中设置小悬念?如何让这些悬念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如何在讲述中不动声色,不露破绽,直到故事的结局才令人恍然大悟,茅塞顿开?这显然是一种高超的技法,如何娴熟地使用,实属不易。三是对知识体系的要求。悬疑小说要把环境气氛渲染得体,要用逻辑推理征服读者,其中必然要牵扯到数学、物理、化学、医学、心理学、刑侦学等方方面面的知识,这对于一般的写作者来说,无疑是十分消耗时间与精力的,也是无法完成的。四是对情节节奏的要求。由于悬疑小说的结构大多为螺旋式深入,而非线性陈述,其小说就显得更为复杂,更为曲折。为呈现紧张明快的节奏,甚至不能在人物特征与故事细节上花费太多笔墨,而是用蒙太奇、闪回、最后一分钟营救等方式使故事情节有如电影、戏剧那样叠加画面,抽去大量的论述性文字,使叙事节奏更加明快,让读者“参与侦破”的想法和气场保持集中与连贯,小说因此显得疑窦丛生,悬念迭起,惊险刺激。
  令人欣慰的是,李师江似乎早就做好了迎战悬疑小说的准备,《六个凶手》中的四个故事不仅好看,而且深刻,令人过目难忘。像个操练多年的悬疑老手,李师江把故事讲述得十分从容,气氛营造得格外紧张,把矛盾设置得相当尖锐,把人性挖得非常深刻。因此,我认为,李师江的小说才华是非凡的,他对悬疑小说的尝试是成功的。
  一、探入社会与人性的深处
  对于社会问题,关于人心与人性的争论由来已久。事实上,针对这类命题的争论,永远不会休止,争论的结果也无关对错。李师江十分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开始对社会对生活“挑事”,主动出击,用他的手术刀,深深地探入了社会与人性的内部,揭开了那层薄薄的遮羞布。
  小说《中国结》讲述的正是这样一个令我们难堪与无处遁形的故事:国学大师年轻貌美的第二任妻子被人强奸了两次,凶手很快就抓住了,他是一个开黄包车的社会混混。国学大师的立场是,不要让这件事搞得沸沸扬扬,以保住家族和自身的荣耀。妻子则怀疑大师心里有阴影,从此不再认为她是纯洁的,所以一次一次地质问自己在丈夫心目中的地位,质疑曾经完美的生活是否还在。大师表面上说不计较,一切都让它成为过去,心里却纠结一个问题:妻子在第一次被强奸时为什么不反抗?社会上对此事也是议论纷纷,说他妻子其实不是被强奸,而是在迎合强奸。大师和妻子都无法承受社会与舆论的压力,曾经完美的家庭被搞得支离破碎,妻子愤而转身嫁给了强奸她的混混,大师则隐隐约约与另一个女学生好上了。混混本性难移,有了妻子之后,依然奉行好吃懒做打老婆的恶习,终于有一天,他莫名其妙地失踪了。妻子和大师因此都成了杀害这个混混的嫌疑人。最后,警察怀疑混混的尸体被人用水泥浇筑在大师别墅前的旗墩里,却终因无法确认谁是凶手而不了了之,因为大师被床头书架上的“传世藏书”砸成了植物人,“所有的真相,都在等待他醒来”。
  故事迂回曲折,让人爱不释卷,但这绝不是李师江想要的结果。作者的意图很明白,就是在拷问读者:你知道凶手是谁吗?谁才是真正的凶手?在后记中,作者明确说道,《中国结》缘于一个讨论,关于女性遭遇强奸时该不该递上套子的探讨。“在一些国家成为共识的事情,在另外一些国家却会遭遇观点的激烈交锋,似乎强奸与反抗是一对孪生兄弟,不反抗则意味着顺从乃至道德败坏。”作者愤慨地说,“在看了一些真实案例之后,我内心的愤怒使我构思了這篇小说,悬疑只是一个外壳,内核是我对直男社会的一种批判意识……我只想给‘中国结’致命一击。”这就让读者清楚了《中国结》这篇小说的缘起与直射。
  什么是“中国结”?相信各人有各人的答案,但每个中国人都身陷“中国结”却是共识。在对待女性、对待强奸、对待人生、对待弱者、对待法律等等这些问题上,每个中国人的思想里有多少光明,有多少黑暗?各自心里也都清楚。所不同的是,作者并没有与读者进行哲学式的思辨与讨论,而是用小说把这一切形象地反射出来,从而叩击了每个人的良知与心灵。
  年轻貌美的女大学生妻子最后为什么会突然嫁给强奸自己的混混?“女人的脑子,一生总会抽风那么一两次”,作者在小说中通过一个社会成员的话语进行了模棱两可的回答。这与其说是小说家操纵语言的能力相当强悍,不如说是小说家对社会生活拥有相当精微的洞察力。人活在这个世界,表面上看人来人往,丰富多彩,热闹非凡,事实上无非就是人心与人性这两样东西,正所谓“心对了,人就对了,人对了,世界就对了”。当妻子证实大师为了保全家族声誉而不再爱她时,她的心就变了,心变了人就变了,人变了世界就变了,变成了一个要报复大师、毁誉大师的人,变成了不顾社会群体反应的人。从一个女人的立场来说,她这么做其实也只是一个条件反射的报复行为,只不过方式方法好像出了些问题罢了。从某个角度而言,她的所作所为也是可以谅解的,要说坏,就坏在她的人性把持方面。没错,刚开始她在人性方面是被欺负者,大师、同事、社会人员都取笑她,责怪她,就因为第一次被强奸时没有反抗。当她在无意识中被大众以人性的名义打倒时,她又开始了从人性的层面去报复别人,这很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也是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常态,所以小说的悬疑与逻辑就显得十分合理,毫不突兀。   国学大师也一样,从人心的角度上说,他恨强奸犯,要强奸犯去死,只不过他是一个教授,是“一个靠兜售古人思想谋生的人”,是“古人的代言人”,他要做到内敛、高深,体现出风度和涵养。这无可厚非。但他在人性上同样显得恶劣,他不能忍受妻子被强奸不反抗的事实,更不能忍受自己曾经的爱妻嫁给混混,所以,他也要当一回凶手,想通过一种暴力与恶去消灭另一种暴力与恶,结果很明白,大家都知道那个混混的尸体肯定被浇筑在旗墩子里,大家也都知道作案凶手就是国学大师,但此时的大师已经是一个与死人无异的植物人。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谁也不能打开那个旗墩去验证什么,此时能验证的,是每个读者的内心。
  其实,许多事情都是无法验证的,特别是人心与人性,正因为它们总是如此纷繁复杂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的小说家才有了无穷无尽的动力与享用不尽的灵感。
  二、唤醒责任与良知
  李师江的悬疑小说显得很真实,我估摸大概有三个原因。一是他所选的题材很接地气,都是发生在我们周边的事。《元凶》写的是一个老板与他的司机的故事,也是两个发小之间的事情。《两个凶手》写的是“互助会”烂会后,人们对金钱与道德的态度,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看起来就像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所以很真实。二是李师江对人名地名的设置很生活化,警察周幸福与李安全贯穿在各个小说之中,作者李师江自己的名字也会不时出现在小说中,在里面扮演一些角色,这种代入显然也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与趣味性。三是作者老道的语言,能够准确地对人、事、环境进行剖析、概括,能够一针见血,切中问题的要害,让人以为作者就是事件的当事人。比如:“自强奸案发生以来,两人分床多时。妻子知道大师的心病所在,对妻子而言,这个夜晚具有破釜沉舟的意义,破镜重圆的关键一点是,让身体重新连接。”这种幽默而精确的语言在小说中比比皆是,仿佛作者身临其境一样,也给读者深切的代入感。
  一旦小说给人如此真实的感受,我们便得以跟随小说主人公的脚步,同甘共苦,患得患失。《两个凶手》说的是民间“互助会”崩溃之后,许多人因此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亲友反目,人性的恶暴露无遗,所谓的道德成为人们最不齿的东西。妹妹在众人的追讨下求救于姐姐,却误以为姐姐想侵吞她的“保命钱”而误杀了姐姐,由于是长得十分相像的孪生姐妹,妹妹冒充姐姐重返社会,靠谎言融入姐姐的生活之中。在这篇小说中,妹妹要面对的是老公、保姆、孩子、邻居、男朋友、警察及诸多讨债的外人,在这种情境中要处理好环环相扣的情节和故事,确实难为了作者。李师江的过人之处在于,他紧紧扣住了道德与金钱的脉门,层层铺设,令各色人等在金钱面前的丑态暴露无遗,从而达到了“忏悔与希望在内心交战,如同冰火两重天”的境况。
  《元凶》也是如此。一对发小长大后,其中一位成为维护环境的有良知的老总,另一位则负债累累,生活窘迫。后者抓住前者“出轨”的把柄,一次又一次地找他“借钱”,直到有一天,前者把后者聘为自己的司机。这个司机在一次转弯时由于腿部麻痹把老总撞伤了。警察和众人都认为,这个司机是因为欠钱的原因,伙同其他破坏环境的人员蓄意制造了这起事故,目的在于排除异己。而事实的真相是,前者怕后者一直纠缠自己“借钱”,为了排除这个威胁,在钞票上涂了毒药,想要神不知鬼不觉地杀死发小,没想到发小因毒发腿脚麻痹而伤害到自己,进而造成了自己妻离子散的重大变故。由此,又一个完美幸福的生活被刺杀。凶手是谁?引人深思。
  按照作者的说法,《元凶》这篇小说是对自己进行的一个智力测试,是一个自己杀死自己的经典结构。凶手、受害人与破案人组成了三位一体的结构模式,这种模式的好处是接地气,不露痕迹,难度则在于悬疑情节的细密设计和经典桥段的设定。这个模式显然充满着智慧与挑战,也备受评论家的推崇。但我认为,这只不过是李师江在悬疑小说创作上的一种探索与尝试而已,其重心还是在于故事背后更难以企及的精神内核。
  这才是李师江转向悬疑小说创作的初衷。作者试图通过“悬疑”这个外壳,窥视丑陋与黑暗,刺探人心与人性,唤醒责任与良知。这点显然与柯南道尔、希区柯克不同,他们更注重的是把悬疑、推理、逻辑的奇巧做到极致,对社会矛盾和问题倒没有重点关注,读者的乐趣更多是在炫目的推理中产生的。而李师江的小说,既有严密的逻辑推理,也有对社会的起底与关怀,特别是对人心人性的探查,引人注目。作者在后记中说:“悬疑只是一种写作形式,我的重点更希望用于社会展示与批判,将它定位为‘社会悬疑’。”我想,这就是一个作家的使命与责任、良知与担当。
  李师江的思想由此可见,这一组悬疑小说也因此与众不同,令人瞩目。在欲望与金钱面前,一切都无所遁形,一切都暴露无遗。在这个金钱至上、道德缺席的时代,人们对金钱的狂热崇拜前所未有,拜金主义、物质主义甚嚣尘上,心灵与灵魂被放逐,到处都是空心人与稻草人。在这样一个时代,李师江的思考与指证无疑是及时的,重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
  三、他是个“心狠手辣”的小说家
  读罢《六个凶手》,大多数人都会感到诧异:全书分为上编与下编,上下两篇的故事是独立成篇的,但在人物与故事上又有着微妙的联结与补充。作者显然不满足于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他大胆留白,又用另一个故事来诠释和深化这一个故事。人物甚至同名,让一个人物出现在不同的小说与故事里,但又似乎不是同一个人。这就给人一种很别致的感受,也对读者的智商提出了考验。当然,这也可能是小说家的一种探索与尝试,也暗示了小说的某种边界。李师江的胆量由此可见,他并不是一个温柔的写作者,恰恰相反,他下手凶狠,不留情面,是个“心狠手辣”的小说家。
  接下来的这个故事也许更能代表李师江的狠劲:一天夜晚,林健和郭晓燕在僻静的桥下温馨地谈恋爱,三个喝醉酒的男青年把他们残酷地逼到绝境——林健被打倒,郭晓燕被轮奸。这种突如其来的变化完全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林健辞去高中语文老师的工作,跟叔叔去做屠户,还改名换姓。郭晓燕也改名换姓换单位,嫁给了一表人才、生活优渥的江四鸣。六年后,郭晓燕告诉林健一个天大的消息,她老公江四鸣及江四鸣的两个小弟就是当年的强奸人。由此,一个欺负林健的混混被杀后,紧接着江四鸣的两个小弟相继被杀,“剔骨刀从后背部插入左胸,那动作跟刺入猪的喉咙一样干净有力”,残酷的手法和接二连三的凶杀案让警察怀疑江四鸣是嫌疑人,警察在追蹤江四鸣的时候却反过来救了江的命,从而抓到了真正的凶手林健。如果小说写到这里作结,加上其中细致的逻辑推理,应该说也算是一篇完美的小说。但李师江没有停止,他觉得有必要让读者快意恩仇一下——让江四鸣死在众人面前。但此时的林健已经被捕,还有谁能报复江四鸣呢?结果当然只有郭晓燕这个弱女子。郭晓燕利用江四鸣犯有哮喘病的机会,在一次大快朵颐的旅途聚餐中,巧妙地报复了江四鸣,并且让江四鸣死得神不知鬼不觉。除了警察李安全觉得事情有些蹊跷之外,没有人会怀疑那个弱女子是凶手。从温馨到惊恐,从惊恐到残酷,似乎就在一瞬间,瞬息之间,所有的完美生活都掉入冰窟窿,烟消云散。
  说实在,读罢这篇小说,我的背上冷飕飕的,好像那把令人心悸的剔骨刀就插在自己的后背上。在这世上,谁都有一个温馨的梦想,谁都希望有一段忠贞的爱情,谁都希望构建一个完美的生活。然而,这社会潜伏着太多的恶,它们没有具体的时间,没有具体的地点,也没有具体的目标,谁也不敢保证,也许那么一天,那么一刻,它们降临在我们面前,像幽灵一样威胁着我们的生活。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是小说家异想天开,恰恰相反,这个“心狠手辣”的小说家,其实是个心地善良的说道者,他只是揭开了社会生活真实的一角面纱,并告诫我们,人性的恶远比我们看到的更可怕,更黑暗。
  正如亮泽所说,我们承认处世的手段越来越狠,内心却是越来越脆弱。我们的生活好像越来越完美,精神的失落却越来越迅速。在生活中,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正义的、强大的,所做的一切都正确无误,有理有据,而在人性上,却常常真假不分,善恶不辨,丑恶的嘴脸暴露无遗。李师江就像一个高明的医生,拿起锋利的手术刀,“敏锐地朝着生活的痼疾下手而去,准确地揪出生活的盲肠,并狠狠地甩在了消费社会那张无耻的脸上”。
  李师江的悬疑小说好看,耐看,读之回味无穷,令人欲罢不能。我以为,李师江的小说才华仅仅是个开始,他还有更大的空间,更大的能量,必将在不久的将来给我们更大的惊喜。《六个凶手》已经出示了这种可能性,虽然在意义上还有些模糊,但它的犀利与锋芒足以让人相信,小说家必将穿透人生与人性的黑暗,给读者清明的自信与光明。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明白:到底是谁,刺杀了我们完美的生活!
  责任编辑 林东涵
其他文献
贵平是我的老哥,一九六八年生人,今年四十九岁。中篇小说《一路芬芳》若要说是个故事,这个故事也并不复杂,讲一个上小学的山区男孩子与暗自仰慕的女老师一同走山路的美丽往事。小说写得挺美,很遥远,很悠扬。对于我来讲,可称得上是念念不忘了。  读过一段时间了,我有三个念头想说。一是贵平为什么要写这样的小说,这个小说对一个近五十岁的中年男人来说,意味着什么?我想了几天,中午外出时坐公交车,无意中听到李春波的老
独唱  云层听见雨声喧哗  森林听见巨树轰然倒下  海听见河流哽咽,土地听见夕阳西下  你听见卦象中的否定之否定  声音之上,得意忘象  路途迎面而至,光在空中回旋  潮汐穿过内在的孤独  你在乌有中知晓热力弥漫  盔甲消失,伤口舞弄东面的长风  西面的刀枪踉跄而去  那是震颤的、匿名的金属  在记忆的声波里围困两片单薄的嘴唇  那是白昼的血衣盖住倒下的陀螺  为你走完无意识之路  其实,世界之门
疑 问  下雨了,鸟儿  为何还要飞翔?  是否某些地方  只有穿过雨才能达到  就像,一定要经过  一条满是泥坑的小路  被芒草割伤  经过一个黑屋子  一条凶狠的猎狗总在某处对我狂吼  只有这样  才能遇见你  当然,有时你有在  有时也不知去了哪里  笑  第一次  你的笑是朵白梨花  第二次  你背着刚满周岁的女儿  在出租房  笑成一朵雪花  冷,但是很干净  再一次  你的笑是病床的
仙游菜溪名字的由来是这样的:唐代有高僧智广和尚在此修行,以野菜为粮。乡人看到溪里面有菜叶浮现,因名此溪为菜溪。这个说法来自《游洋志》,搞不明白智广和尚为什么要把吃剩的野菜倒进溪里,这垃圾分类工作做得不到位。  广化寺旁有月峰寺,那里的辛夷花很出名。《莆田县志》云其“堂前辛夷最古”。辛夷别名木兰,由此看来,木兰溪名字的由来也并不全是瞎编的。那个传说里说“开莆来学”的大儒郑露乘舟要离莆履新,莆人摘木兰
重庆城市幸福度全国排名第四    12月16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发布《2005年中国城市及生活幸福度调查报告》,重庆排名第四。在人情味指标上,重庆排名全国第二,仅次于成都,但在文明和娱乐两项指标上排名最后,因此综合名次居第四。  (《重庆商报》1月18日消息 记者 唐凤灵)    市政府70万重奖本市7个“中国名牌”    去年,我市企业争创“中国名牌”活动创下历史最好纪录,7种产品荣获“中国名牌
2012年12月11日,渝中区七星岗街道临华路社区。  冬雨淅淅沥沥,播撒着寒意。  在社区居民活动室里,社区党委书记李静的心却在沸腾。  面对数十位社区党员,她扯开嗓门喊——  “新年快到了。社区想组织文艺汇演,大家想想出啥节目。”  “要热闹,可以舞狮子!”有人说道。  “要喜庆,可以打腰鼓!”有人喊着。  …………  一张张红彤彤的面孔,在眼前跳跃着、争论着、笑闹着——李静心里涌起暖意。  
1  我没什么文化,做生意又怕被骗,只好一直忍着贫困与安静。后来经介绍去当保安。只要会用遥控器开门关门,认得小区的人就行。认不全也没关系,甚至挂一漏万也无关大碍,完全在工作误差范围内,小区防盗门一个比一个结实,一个比一个智慧。  瑞光城在这座城市地势最高的地方。我就在瑞光城小区当一个小小的保安。  史丹利绝对不能让他进来。他总穿着那件黄色劣质的化肥广告T恤,背后喷着字:史丹利进口复合肥15:15:
近年来围绕着共同富裕奔小康,党和政府展开了“援建”“扶贫”等一系列重大举措,书写这种伟大的时代变革是当代文学必须承担的时代使命,而“如何书写”也就成为当代文学不断探索的创作课题。陈毅达《海边春秋》以“浪漫主义英雄传奇”形式结构承载“共同富裕一个都不能少”的国家意志,将小说的思想性和可读性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从这个意义上说,《海边春秋》为当代文学书写时代变革提供了一个有重要借鉴和启发意义的范本。  
推进“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是重庆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部署。作为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重要组成部分的梁平区,处在“一区两群”和川东北的重要联结点上,是主城都市区东向开放的重要支点、大三峡绿色发展的纵深地带、深化川渝东北合作的天然桥头堡,区位优势独特,地理条件优越,理应发挥独特优势,展现更大担当,争取更大作为。我们将抢抓重大战略机遇,立足渝东平原,
1  “李总,这就是猴子叔。”景区老总刘建将手里的照片伸到我眼皮底下,我匆匆瞥了一眼,这是一张影像模糊的照片,只看得清大概轮廓。刘建解释说是从监控视频中截图下来的,不是很清晰。此时,我和刘建、公司新入职美女小陈正坐在拐弯索道的车厢里。作为集团公司副总,到分管的飞碟景区检查工作是我的职责之一。我来不及辨认照片中的猴子叔,看见索道正跨过百米深的峡谷,尽管隔着玻璃,还是冒了一身冷汗。  我恐高,但一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