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新课标也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自主学习就是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打好基础的。把学生作为主动的求知者,在学习中培养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主动运用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关键词】自主学习小学语文语文课堂所谓“自主学习”,即“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它的核心是启迪学生的思维,从而达到主动、创造性的学习。它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对所学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感觉到他们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使学习过程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是真正有效的学习。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让自主学习进入小学语文课堂呢?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自主学习进入小学语文课堂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学生没有兴趣,就根本谈不上“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只有当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才可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使语文课堂变得生动、轻松起来。因此教师就要着力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新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是学科对象的主动自觉的求知者和探索者。教学中我们应该提倡“童言无忌”,提倡儿童“思维无禁区”,让儿童畅想欲言,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创设宽松和谐平等民主氛围,让学生想象驰骋,感情激荡,思路纵横,乃至异想天开,自然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引发创造的潜质。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大胆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发言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自主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其次,精心设计好开课导语。一堂课的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要让学生自始自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一席好的导语尤为关键。据说魏书生上课前,先让学生猜一猜今天上哪篇课文,为的是激发一下兴趣。我在上《太阳》时,上课伊始先让学生画一画自己心中最最喜欢的太阳。由学生想怎么画都行,让学生在画太阳中经历一番独特的体验。通过绘画导入新课,激发了兴趣,活跃了思维,开启了想象,学生学习课文自主性更强了。
二、创设良好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激活学生自主学习欲望
首先,教学中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实现主体性教学和培养创新精神的基本前提。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课堂教学中支持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为培养创造性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语文教师要创设具有“人文”特色的语文课堂硬环境,语文学科知识的人文性和学习过程的互动性很强,其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有赖于语文课堂学习环境的优化。
其次,在教学中教师还要要营造“人性化”的课堂软环境。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参与式的自主学习,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情理交融、心灵交汇,充满“人性”的精神教学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语文教师要摒弃传统教育观所一贯主张的“师道尊严”,要重新定位师生角色,进行角色转换,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课堂教学中要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要注意沟通师生间的情感,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自主创造性的教学环境,要特别重视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课堂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多问多,是小学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一种形式主义。这样的课往往是由几十个问题构成,教师根据问题逐段串讲串问,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教与学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教是外因,学是内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起作用。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毫无意义。因此,语文课要克服教师讲多问多这一形式,高度重视学生主体的参与。主体参与是贯彻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发展”这“三个要义”的具体表现。落实主体参的核心问题是学生主体参与度的问题。
教学过程中可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判断学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是否具有较高的参与度:学生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参与还是形式参与,是有效参与还是无效参与,是全面参与、全程参与还是局部参与、阶段参与。学生的参与度,不仅取决于学生自身的主体意识和活动能力,而且取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一是要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民主、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善于调动和真诚地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允许、宽容学生的偶然失误,多鼓励、理解学生。二是要提供充分参与的机会,要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员参与就是人人参与语文学习,尤其是后进生,不能让他们呆在“被遗忘的角落”,他们也是学习的主人。全程参与,指学生不仅参与课文的理解、读书画词画句、思考讨论、提问和辩论,还要参与教学目标的确立、反馈评价、课堂总结、板书等。三是对学生参与学习的活动要给予足够的参与时间,不走过场,不匆匆忙忙。这样才能收到效果。
四、引导学生质疑解疑,培养自主探索精神
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人类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由于要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而引发的。课堂上要让学生思,必先教有疑。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进而进行发现的问题教学,激励学生自主探索学习。
如学习《落花生》第二自然段,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要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这个节?听了学生的提问,我就顺势地引导他们解疑:你们读书很认真,在没有问题的地方能提出问题,真是技高一筹。有谁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兴致来了,纷纷举手回答:花生种在后园的,在后园的茅亭里过收获节可以一边吃花生,一边看花生,品味自己的劳动果实,享受劳动的乐趣。又如学习第三段时,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那天晚上天色不大好为什么父亲也来了?为什么说“难得”?为什么实在很难得?……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读书,互相议论,自主探索解决。这种教学即真正达到以学生的问题不断提出为教学的开始,至学生契而不舍地解决问题为成功的归宿,教学就十分有效和积极。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自主学习进入小学语文课堂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学生没有兴趣,就根本谈不上“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只有当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才可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使语文课堂变得生动、轻松起来。因此教师就要着力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新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是学科对象的主动自觉的求知者和探索者。教学中我们应该提倡“童言无忌”,提倡儿童“思维无禁区”,让儿童畅想欲言,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创设宽松和谐平等民主氛围,让学生想象驰骋,感情激荡,思路纵横,乃至异想天开,自然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引发创造的潜质。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大胆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发言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自主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其次,精心设计好开课导语。一堂课的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要让学生自始自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一席好的导语尤为关键。据说魏书生上课前,先让学生猜一猜今天上哪篇课文,为的是激发一下兴趣。我在上《太阳》时,上课伊始先让学生画一画自己心中最最喜欢的太阳。由学生想怎么画都行,让学生在画太阳中经历一番独特的体验。通过绘画导入新课,激发了兴趣,活跃了思维,开启了想象,学生学习课文自主性更强了。
二、创设良好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激活学生自主学习欲望
首先,教学中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实现主体性教学和培养创新精神的基本前提。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课堂教学中支持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为培养创造性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语文教师要创设具有“人文”特色的语文课堂硬环境,语文学科知识的人文性和学习过程的互动性很强,其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有赖于语文课堂学习环境的优化。
其次,在教学中教师还要要营造“人性化”的课堂软环境。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参与式的自主学习,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情理交融、心灵交汇,充满“人性”的精神教学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语文教师要摒弃传统教育观所一贯主张的“师道尊严”,要重新定位师生角色,进行角色转换,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课堂教学中要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要注意沟通师生间的情感,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自主创造性的教学环境,要特别重视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课堂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多问多,是小学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一种形式主义。这样的课往往是由几十个问题构成,教师根据问题逐段串讲串问,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教与学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教是外因,学是内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起作用。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毫无意义。因此,语文课要克服教师讲多问多这一形式,高度重视学生主体的参与。主体参与是贯彻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发展”这“三个要义”的具体表现。落实主体参的核心问题是学生主体参与度的问题。
教学过程中可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判断学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是否具有较高的参与度:学生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参与还是形式参与,是有效参与还是无效参与,是全面参与、全程参与还是局部参与、阶段参与。学生的参与度,不仅取决于学生自身的主体意识和活动能力,而且取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一是要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民主、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善于调动和真诚地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允许、宽容学生的偶然失误,多鼓励、理解学生。二是要提供充分参与的机会,要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员参与就是人人参与语文学习,尤其是后进生,不能让他们呆在“被遗忘的角落”,他们也是学习的主人。全程参与,指学生不仅参与课文的理解、读书画词画句、思考讨论、提问和辩论,还要参与教学目标的确立、反馈评价、课堂总结、板书等。三是对学生参与学习的活动要给予足够的参与时间,不走过场,不匆匆忙忙。这样才能收到效果。
四、引导学生质疑解疑,培养自主探索精神
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人类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由于要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而引发的。课堂上要让学生思,必先教有疑。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进而进行发现的问题教学,激励学生自主探索学习。
如学习《落花生》第二自然段,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要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这个节?听了学生的提问,我就顺势地引导他们解疑:你们读书很认真,在没有问题的地方能提出问题,真是技高一筹。有谁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兴致来了,纷纷举手回答:花生种在后园的,在后园的茅亭里过收获节可以一边吃花生,一边看花生,品味自己的劳动果实,享受劳动的乐趣。又如学习第三段时,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那天晚上天色不大好为什么父亲也来了?为什么说“难得”?为什么实在很难得?……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读书,互相议论,自主探索解决。这种教学即真正达到以学生的问题不断提出为教学的开始,至学生契而不舍地解决问题为成功的归宿,教学就十分有效和积极。